2017年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重要考点
31、乙型肝炎标记物
A、血清免疫学标记物:
1、HBsAg与抗-HBs:HBsAg阳性表明存在现症HBV感染,但HbsAg阴性不能排除HBV感染;抗-HBs阳性提示可能通过预防接种或过去感染产生对HBV的保护性免疫。抗-HBs阴性说明对HBV易感,需要注射疫苗。
2、HbeAg与抗-Hbe: HbeAg持续阳性表明存在HBV活动性复制,提示传染性大,抗-Hbe持续阳性提示HBV复制处于低水平。
3、HbcAg与抗-Hbc: HbcAg阳性意义同HbeAg阳性。抗-Hbc阳性提示过去感染或现在的低水平感染。
B、分子生物学标记:
HBV-DNA检测常用斑点交杂法或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阳性表明HBV有活动性复制。
32、肾病综合征
(三高一低:1.低蛋白血症2.尿蛋白高;3.水肿;4.高血脂。)1和2是必备条件。
1.诊断标准:
A、蛋白尿:尿蛋白每24小时持续≥3.5。
B、低蛋白血症:血浆总蛋白量60
C、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6.47mmol/L。
D、浮肿。
2.治疗 :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为主,但应保持适度床上及床旁活动,以防肢体血管血栓形成。
2.抑制免疫与炎症反应:
1糖皮质激素:常用制剂及用法---目前常用口服药为强的松及强的松龙,静脉用药为甲基强的松龙。
2细胞毒类药:常用的有---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副骨髓抑制、肝脏损害、脱发、精子缺乏等。
3环孢素A:常用剂量—4-6mg/(kg.d)。副停药后易复发,价格昂贵。有肾毒性。
4霉酚酸酯:常用剂量:初始剂量1.5g/d,分3次口服,维持3个月。副轻微上腹不适。
3.对症治疗:
1蛋白尿:常用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苯那普利(洛丁新)10mg/d,血管紧张素酶Ⅱ受体拮抗剂用氯沙坦。
2血栓及高凝状态:尿激酶4-6万u加肝素50mg静脉滴注。
3水肿:
a.利尿药的作用机制:袢利尿剂与噻嗪类利尿药。
b.常用制剂:呋塞米口服,20-40mg,每天1-3次,或静脉应用20-200mg.
c.不良反应:本征患者血容量可增加、正常或减少。
33、慢性肾小球肾炎
简称慢性肾炎,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疾病。
【临床特点】病程长,缓慢进行性。
【特异性】
1尿异常(蛋白尿、血尿);
2高血压(持续性,中等程度以上);
3水肿(与水钠潴留,低蛋白血症有关);
4氮质血症(BUN、肌酐增高)。
【临床表现】
1、本病的临床表现复杂。早期可有乏力、疲倦、腰部酸痛、纳差,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尿液检查可有蛋白增加、不同程度的血尿、或两者兼有。可出现高血压、水肿,甚至有轻微氮质血症。
2、也可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以至出现肾病综合征,部分患者除有上述一般慢性肾炎表现外,突出表现为持续性中等程度以上的高血压,伴有眼底出血、渗出,甚至乳头水肿。
3、易有急性发作倾向,每在病情稳定时,由于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突然的恶性刺激,在短期内(1周)病情急骤恶化,出现大量蛋白尿、甚至肉眼血尿、肾功恶化。
34、慢性肾衰的治疗
【营养疗法】
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应保证其基本生理需要,即每天0.5-0.6g/kg.,可口服开同片48粒每天3 次并保证摄入足够热量。一般CRF患者每天热量为125.52-167.36kj/kg(30-40kcal/kg)。
除了蛋白质外,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热量之比约为3:1。如果热量不足可以加蔗糖、麦芽糖与葡萄糖的摄入。饮食应保证低磷维生素以BCE族为主微量元素以铁锌为主避免摄入铝。
【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和酸中毒】
1.水、纳失衡:每日入水量应为前一日尿量外钾500ml左右,水、钠潴留用 呋塞米 强效利尿。
2.低血钾症和高钾血症:前者口服橙汁、10%氯化钾等,注意尿量;后者控制含钾食物药物摄入,口服降血钾树脂。
3.低血钙与高血磷:前者口服罗盖全(Vit D3);后者用磷结合剂如碳酸钙,随饮食服用。
4.酸中毒:口服碳酸氢钠。
35、慢性肾衰
慢性肾功能衰竭因肾单位受损出现缓慢进行性的肾功能减退以致衰竭。肾功衰退、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引起各系统损害。预后差。
【临床表现】
一、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水代谢紊乱:早期肾小管的浓缩功能减退,出现多尿(2500ml>24h),夜尿增多(夜尿量>日尿量),晚期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严重损害,排出等张尿。随后发展为肾小球滤过减少,出现少尿、无尿。
2.电解质紊乱:早期因肾小管重吸收钠能力减退而出现低钠血症,晚期因尿钠、K、镁、磷排泄减少而出现高钠、高钾、高镁、高磷血症。高钾可并发严重心律紊乱;低钙可致抽搐,因血钙下降,即可发生抽搐
3.代谢性酸中毒:乏力、反应迟钝、呼吸深大、甚至昏迷。酸中毒可加重高钾血症。
二、各系统表现:
1.消化系统:食欲不振、厌食、恶心呕吐、口有尿味、消化道炎症和溃疡、呕血、便血、腹泻等。
2.神经系统:出现乏力、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头痛、失眠、四肢发麻、肌痛、肌萎缩,晚期昏迷。
3.血液系统:促红素减少,存在红细胞生长抑制因子、红细胞寿命缩短、白细胞趋化性受损、活性受抑制;
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常有出血倾向。
4.心血管系统: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血尿素增高可致心包炎。
5.呼吸系统:过度换气,胸膜炎,肺钙化。
6.其他:血甘油三酯升高。等等。
36、贫血
正常 红细胞:男4.0-5.5(400-550万/mm³)、;女3.5-5.0(350-500万)
血红蛋白:男120-160g/L;女110-150g/L。 红细胞压积:男0.4-0.5;
根据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
1、大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大于正常,即MCV>100FL,属于此类贫血主要有叶酯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巨幼红细胞贫血。
2、正常细胞性贫血:此类贫血多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3、小细胞胝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幼铁粒细胞贫血。
【临床表现】
1、皮肤粘膜苍白是贫血最常见的客观体征。疲倦、乏力。
2、循环系统:体力活动后感觉心悸、气促为贫血最突出的症状之一。
3、中枢神经系统:常见头痛、头晕、目眩、耳鸣、嗜睡注意力不集中。
4、消化系统:影响消化功能和消化酶的分泌,现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
5.泌尿生殖系统:多尿、轻度蛋白尿等。月经不调、性欲减退均常见。
缺铁性贫血血象:典型患者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C<32%.成熟红细胞苍白区扩大,大小不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或者轻度减少。
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测定: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浓度常低于8.9µmol/L,总铁结合力>64.4µmol/L(代偿性),转铁蛋白饱和度降至15%以下。
缺铁性贫血治疗 :
1.铁剂治疗:口服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首选方法。最常用的制剂为硫酸亚铁,每天3次,成人每次00.2-0.3g。进餐时或饭后吞服可减少胃肠道刺激。
2.注射铁剂。
所需补充铁的总剂量(mg)=【 150-患者Hb(g/L) 】X体重(kg)X0.33 ,
防治寄生虫,特别是钩虫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及感染。按病和经过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型。
急性再障:起病急,进展迅速,以出血、感染和发热为主要首发表现。
慢性再障:起病和进展缓慢,主要表现为乏力、心悸、头晕、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
实验室检查:
周围血象:呈全血细胞减少,为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显著减少;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也均减少,急性型减少显著,淋巴细胞百分数增高(绝对值不增高)。血小板计数减少,急性型常<10.0×109/L.
再障贫血的治疗:
1、去除病因。
2、支持疗法。
3、刺激骨髓造血:
A、雄激素---为治疗慢性再障的首选药物。
B、免疫抑制剂:抗胸腺球蛋白(ATG)或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是目前治疗急(重)型再障的主要药物。
37、白血病
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白细胞某一系列细胞异常肿瘤性增生,并在骨髓、肝、脾、淋巴结等脏器广泛浸润,外周血中白细胞有质和量的异常,红细胞与血小板量减少,导致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征象。
【白血病分类】
一、按病程缓急和细胞分化程度分类:1.急性白血病(AL);2、慢性白血病(C L)。
二、按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和生化特征分类:1、急性白血病;2.慢性白血病;3.特殊类型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临床表现:
1、起病:高热、贫血、出血倾向。
2、发热和感染:约半数以上患者以发热起病。
3、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均为常见症状。
4、贫血。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一般不困难。临床有发热(感染)、出血、贫血等症状,体检有淋巴结、肝脾肿大及胸骨压痛,外周血片有原始细胞,骨髓细胞形态及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其某一系列原始细胞>30%即可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诊断依据】
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无其他原因可解释;
脑脊液压力增高>200mmH2O;
脑脊液中白细胞数增高,找到白血病细胞;
脑CT检查。
38、糖尿病
一般血糖{3.9-6.1};糖尿病血糖:超过7.0 ;胰岛素依赖型(起病急)非依赖型(起病缓)
临床表现
三大代谢(糖、脂肪、蛋白)紊乱及水盐代谢紊乱。
1、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减轻。血糖升高。
2、反应性低血糖:餐后3-5小时,胰岛素分泌明显升高,引起。
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1.酮症酸中毒、2.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昏迷、3.乳酸性酸中毒。
慢性并发症 :
1、糖尿病肾病:毛细血管间肾小球硬化症是主要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一也是I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失明的主要原因。
3、糖尿病性心脏病变:1合并冠心病、2糖尿病性心肌病、3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4、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变:多见脑梗死。
5、糖尿病性神经病变:1周围神经病变、2自主神经病变。
6、其它眼病:白内障是糖尿病患者双目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7、糖尿病足:糖尿病足为糖尿病较为特征性的病变。
实验室检查:
1、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非诊断依据。血糖虽升高,而尿糖可呈假阴性,反之血糖正常,尿糖可呈阳性。
2、血葡萄糖(血糖)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空腹血糖正常为5.6mmol/L。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当血糖高于正常范围而又末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者,须做OGTT。
39、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D M)的诊断标准
1、空腹 FPG≥7.0(≥126), 或者OGTT 2hPG或随机血糖≥11.1(≥200);
2、空腹血糖减损: FPG≥6.1(≥110)且<7.0(<126) , 2hPG<7.8(<140);
3、糖耐量减低:FPG<7.0(<126), OGTT≥7.8(≥140)且<11.1(<200)。
对无症状的患者而言,必须有两次血糖异常才能做出诊断。
40、糖尿病的治疗
1、糖尿病的教育。
2、饮食治疗:是各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标准体重(kg)= 身高(cm)- 105 切不可按实际体重计算。
3、运动治疗。基本治疗措施。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并有降糖、降压、减肥作用。
4、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目前我国口服降糖药物有五类:磺脲类、双胍类、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和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
【2017年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重要考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