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计师 百分网手机站

《高级会计实务》考试大纲第十章(3)

时间:2017-08-17 18:17:04 高级会计师 我要投稿

《高级会计实务》考试大纲(第十章)

  第五节 预算绩效管理

  预算绩效管理是指在预算管理中引人绩效理念,在关注预算投人的同时重视预算产出,将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纳人预算编制、执行、考核全过程,以提高政府资金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为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原则与组织实施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原则

  1.目标管理原则

  2.绩效导向原则

  3.责任追究原则

  4.信息公开原则

  (二)预算绩效管理的组织实施

  预算绩效管理的组织实施应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基本原则进行。

  二、预算统效管理的内容

  (一)预算编制管理

  预算编制时,主管部门、预算单位要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申报绩效目标,并按规定配合财政部门实施事前绩效评估工作。

  (二)预算执行管理

  财政部门、主管部门、预算单位要对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三)绩效评价管理

  绩效评价是财政部门、主管部门、预算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产出和政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绩效评价管理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

  1.绩效评价的原则和依据

  (1)绩政评价的基本原则;

  (2)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

  2.绩效评价的对象和内容

  (1)绩效评价的对象。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包括基本支出绩效评价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应当以项目支出为重点

  (2)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

  3.绩效目标

  绩效目标是被评价对象使用财政资金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根据不同情况由财政部门和部门(单位)分别或共同设定。绩效目标应编人部门年度预算。

  (1)绩效目标的内容;

  (2)制定绩效目标的要求。

  4.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方法

  (1)绩效评价指标;

  (2)绩效评价标准;

  (3)绩效评价方法。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

  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

  5.绩效评价的组织管理

  6.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

  (四)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

  第六节 会计处理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

  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特殊经济业务和事项应当按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经营收支等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

  (一)资产的内容

  行政单位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事业单位的资产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二)资产的核算与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除国家另有规定外,行政事业单位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1.应收及预付款项

  2.存货

  3.对外投资

  4.固定资产

  5.在建工程

  6.无形资产

  7.资产处理处置

  8.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和受托代理资产

  三、行政事业单位负债

  (一)负债的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二)负债的核算与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应当按照合同金额或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行政单位取得罚没收人、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收人等,事业单位对按照规定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应当按照国库集中收缴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上缴,不得隐满、滞留、截留、挪用和坐支。行政单位应当加强对暂存款项的管理,不得将应当纳人单位收人管理的款项列人暂存款项。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单位不得举借债务。事业单位应当对不同性质的负债分类管理,及时清理并按照规定办理结算,保证各项负债在规定期限内归还。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规范和加强借人款项管理,严格执行审批程序,不得违反规定举借债务和提供担保。

  四、行政事业单位收入

  (一)收人的内容

  行政单位收入包括财政拨款收人和其他收入。事业单位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人、事业收人、上级补助收人、附属单位上缴收人、经营收人和其他收人等。

  (二)行政单位收人的核算与管理

  1.行政单位各类收人

  2.行政单位收人的确认与计量

  行政单位的收人一般应当在收到款项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进行计量。

  (三)事业单位收人的核算与管理

  1.事业单位各类收人

  2.事业单位收人的确认与计量

  事业单位的收人一般应当按照收付实现制,在收到款项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进行计量。事业单位的经营收人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提供服务或者发出存货,同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或者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进行计量。事业单位取得经营收人、事业收人,涉及增值税纳税义务的,应当按照扣除增值税额后的价款确认收人。

  五、行政事业单位支出

  (一)支出的内容行政单位支出包括经费支出和拨出经费。事业单位支出包括事业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等。

  (二)行政单位支出的核算与管理

  1.行政单位各类支出

  2.行政单位支出的确认与计量

  行政单位的支出一般应当在支付款项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支付金额进行计量。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支出,应当在其发生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

  (三)事业单位支出的核算与管理

  1.事业单位各类支出

  2.事业单位支出的确认、计量与管理

  事业单位的支出一般应当按照收付实现制,在实际支付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支付金额进行计量。事业单位的经营支出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在其发生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事业单位应当严格划分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的界限,经营支出与经营收人应当配比。行政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或者上级预算单位、主管部门取得的项目(专项)资金,应当按照批准的项目和用途使用,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并按照规定向同级财政部门或者上级预算单位、主管部门报告资金使用情况,接受财政部门和上级预算单位、主管部门的检査监督。

  六、行政事业单位净资产

  (一)资产的内容

  行政单位的净资产包括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其他资金结转结余、资产基金、待偿债净资产等。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等。

  (二)行政单位净资产的核算与管理

  1.财政拨款结转和财政拨款结余

  财政拨款结转是指行政单位当年预算已执行但尚未完成,或因故未执行,下一年度需要按照原定用途继续使用的财政拨款滚存资金。财政拨款结余是指行政单位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因故终止,剩余的财政拨款滚存资金。行政单位应当于年末将财政拨款收人、经费支出(财政拨款支出)的本年发生额结转人财政拨款结转,并于年末将财政拨款结转余额中符合财政拨款结余性质的部分转入财政拨款结余。行政单位从其他单位调人财政拨款结余资金或额度,或者上缴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或额度的,相应增加或减少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

  2.其他资金结转结余

  其他资金结转结余是指行政单位除财政拨款收支以外的各项收支相抵后剩余的滚存资金。行政单位应当于年末将其他收人、经费支出(其他资金支出)、拨出经费本年发生额结转人其他资金结转结余。

  3.资产基金

  资产基金是指行政单位的预付账款、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等非货币性资产在净资产中占用的金额。.资产基金应当在发生预付账款、取得其他非货币性资产时予以确认,在收到预付账款购买的物资或服务、领用和发出存货及政府储备物资、计提固定资产及公共基础设施折旧、进行无形资产摊销、对外调出、捐赠、处置资产时予以冲减。

  4.待偿债净资产

  待偿债净资产是指行政单位因发生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而相应需在净资产中冲减的金额。待偿债净资产应当在发生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时予以确认,在偿付及核销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时予以冲减。

  (三)事业单位净资产的核算与管理

  1.事业基金

  事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其来源去晕为非财政补助结余扣除结余分配后滚存的金额,此外还包括非财政补助专项剩余资金转人的金额。事业基金可以用于弥补以后年度收支差额。事业单位以货币资金取得长期投资时,应当按照投资成本金额,减少事业基金并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对外转让或到期收回长期债券投资本息时,应当减少相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并增加事业基金。

  2.非流动资产基金

  非流动资产基金是指事业单位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非流动资产基金应当在取得非流动资产或发生相关支出时予以确认,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时予以冲减,在处置非流动资产时予以冲销。

  3.专用基金

  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净资产,主要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等。专用基金管理应当遵循先提后用、收支平衡、专款专用的原则,支出不得超出基金规模。

  4.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

  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各项财政补助收人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管理和使用的结转和结余资金。其中,结转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已执行但未完成,或者因故未执行,下一年度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经完成,或者因故终止,当年剩余的资金。财政补助结转包括基本支出结转和项目支出结转;财政补助结余是指财政补助项目支出结余资金。事业单位应当于期末将财政补助收人、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的本期发生额结转人财政补助结转,并于年末将财政补助结转余额中符合财政补助结余性质的部分转人财政补助结余。事业单位由主管部门调出财政补助结转结余资金或额度,或者收到主管部门调人财政补助结转结余资金或额度的,相应减少或增加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

  5.非财政补助结转

  非财政补助结转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专项资金收人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须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结转资金。事业单位应当于期末将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人、其他收人本期发生额中的专项资金收入结转人非财政补助结转,将事业支出、其他支出本期发生额中的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结转人非财政补助结转。年末,应当对非财政补助专项结转资金余额进行分析,将已完成项目的项目剩余资金缴回原专项资金拨入单位V!或者留归本单位使用转人事业基金。非财政补助结转按照规定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

  6.非财政补助结余

  非财政补助结余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非专项资金收人与各非专项资金支出相抵后的余额。非财政补助结余包括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

  (1)事业结余。事业结余是指事业单位一定期间除财政补助收支、非财政专项资金收支和经营收支以外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事业单位应当于期末将事业收人、上级补助收人、附属单位上缴收人、其他收入本期发生额中的非专项资金收入结转人事业结余,将事业支出、其他支出本期发生额中的非财政、非专项资金支出,以及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的本期发生额结转人事业结余。年末,应将事业结余(或亏损)转人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2)经营结余。经营结余是指事业单位一定期间各项经营收支相抵后余额弥补以前年度经营亏损后的余额。事业单位应当于期末将经营收人、经营支出的本期发生额结转人经营结余。经营结余通常在年末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但如为经营亏损,则不予结转。

  (3)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事业单位当年实现的非财政补助结余(指事业结余与经营结余的合计数,或经营结余弥补事业亏损后的结余数),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分配:一是有企业所得税缴纳业务的事业单位计算应缴所得税;二是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进行上述分配后,应将当年未分配结余转人事业基金。

  七、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会计处理

  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财政直接支付的资金,应于收到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委托银行转来的财政直接支付人账通知书时,按人账通知书中标明的金额确认收人,并计人相关支出或增记相关资产;在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行政事业单位应于收到代理银行盖章的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时,按照通知书标明的额度确认收人,并增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支用额度时作冲减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的会计处理。行政事业单位年终因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所形成的结余资金应按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处理。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行政事业单位年终依据本年度财政直接支付预算指标数与当年财政直接支付实际支出数的差额,确认收人并增记财政应返还额度;下年度恢复财政直接支付额度后,行政事业单位在发生实际支出时,作冲减财政应返还额度的会计处理。在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行政事业单位年终依据代理银行提供的对账单注销额度时,增记财政应返还额度,>并冲减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如果单位本年度财政授权支付预算指标数大于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下达数,根据两者的差额,确认收人并增记财政应返还额度。下年初恢复额度或下年度收到财政部门批复的上年未下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时,作冲减财政应返还额度的会计处理。

  八、行政事业单位其他特殊业务或事项

  (一)关于基建并账

  行政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除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外,还应至少按月将基建账数据并人单位"大账",即至少按月根据基建账中相关科目的发生额,在"大账"中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理。

  (二)关于以前年度调整事项

  行政事业单位年终结账后发生以前年度会计事项的调整或变更,涉及到以前年度结转结余的,行政单位分别通过"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等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分别通过"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基金"等科目核算。

  九、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振告

  (一)行政单位财务报告构成及内容

  行政单位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人支出表和财政拨款收人支出表等。

  (二)事业单位财务报告构成及内容

  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财政补助收人支出表。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编制要求

  第七节 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原则和组织实施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原则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组织与实施

  二、行政事业单位风脸评估和控制方法

  (一)风险评估工作机制

  (二)风险评估程序

  (三)风险控制方法

  三、行政事业单位单位层面内部控制

  (一)建立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

  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应当充分发挥财会、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合同管理、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或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二)建立内部控制的工作机制

  1.建立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的机制

  2.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

  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

  (三)对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要求

  (四)编报财务信息的要求

  1.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会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2.落实岗位责任制,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3.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4.按法定要求编制和提供财务信息

  5.建立财会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

  (五)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内部控制

  单位应当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流程和措施嵌人单位信息系统中。

  四、行政事业单位业务层面内部控制

  (一)预算业务控制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硕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1.预算业务的主要风险

  (1)预算编制的过程短,时间紧张,准备不充分,可能导致预算编制质量低;财会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或业务部门不参与其中,可能导致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和基建管理等经济活动脱节;预算项目不细、编制粗精,随意性大,可能导致预算约束不够。

  (2)单位内部预算指标分解批复不合理,可能导致内部各部门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影响部门职责的履行和资金使用效率。

  (3)未按规定的额度和标准执行预算,资金收支和预算追加调整随意无序,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可能会影响预算的严肃性;不对预算执行进行分析,沟通不畅,可能导致预算执行进度偏快或偏慢。

  (4)未按规定编报决算报表,不重视决算分析工作,决算分析结果未得到有效运用,单位决算与预算相互脱节,可能导致预算管理的效率低下;未按规定开展预算绩效管理,评价结果未得到有效应用,可能导致预算管理缺乏监督。

  2.预算编制环节的关键控制措施单位的预算编制应当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编制及时、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

  (1)落实单位内部各部门的预算编制责任。

  (2)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颁算编制的合规性。单位财会部门应当正确把握预算编制有关政策,做好基础数据的准备和相关人员的培训,统一部署预算编报工作,确保预算编制相关人员及时全面掌握相关规定。

  (3)建立单位内部部门之间沟通协调机制。单位应当建立内部预算编制、

  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

  (4)完善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

  (5)强化相关部门的审核责任。

  (6)重大预算项目采取立项评审方式。

  3.预算批复环节的关键控制措施

  (1)明确预算批复的责任。明确财会部门负责对单位内部的预算批复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设置预算管理岗负责单位内部预算批复工作,对按法定程序批复的预算在单位内部进行指标分解和细化;设立预算领导小组(或者通过单位领导班子会议)对预算指标的内部分配实施统一决策。

  (2)合理进行内部预算指标分解。内部指标分解应按照各部门(及各下属单位)业务工作计划对预算资金进行分配,对各项业务工作计划的预算金额、标准和具体支出方向进行限定。

  (3)合理采用内部预算批复方法。

  (4)严格控制内部预算追加调整。单位应当明确预算追加调整的相关制度和审批程序。

  4.预算执行环节的关键控制措施

  单位应当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

  (1)预算执行申请控制。

  (2)预算执行审核和审批控制。

  (3)资金支付控制。

  (4)预算执行分析控制。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定期通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单位可以通过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的形式,开展预算执行分析。预算执行分析会应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5.决算与评价环节的关键控制措施

  (1)决算控制;

  (2)绩效评价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