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美丽中国》对文化中国形象的塑造
当然,人类要获得更长远的发展,除了社会文化上的多元与包容,也必须面对近代社会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森林覆盖率下降、物种灭绝加速、淡水资源匮乏、沙漠化扩大、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增加、海洋污染与过度捕捞、空气污染等。保护环境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国家和民族都需反思和重视的问题,因而尊重自然、保护生命成为当今世界普遍持有的价值观。在《美丽中国》中我们能够看到中国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广阔的沙漠,温差可从烈日杲杲降到雪虐风饕,有云雾弥漫的森林庇护着的稀有动物,一望无际的狂野草原及丰饶的热带海洋等多元的自然生态文化,更能够看到中国对自然与生命的保护和尊重。与展现国家建立的1500多处自然保护区相比,《美丽中国》中普通百姓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更加耐人寻味。影片中,贵州苗族人家的屋檐是金腰燕安乐的家,苗族人认为金腰燕象征吉祥,会在燕归季节保持窗子开放以迎接鸟儿归来;在东北,半野放的驯鹿每一只都有名字,鄂温克妇女会充当它们的助产士并亲手喂养其长大;在北京,公园里受到精心呵护的鸳鸯被认为是爱情与忠贞的象征,被天坛庇护的猫头鹰是赏鸟会员镜头的最爱;在山东,烟墩角村也奉行尊敬自然的传统,天鹅常常与渔船相伴而行,甚至连孩子都养成了拿剩菜喂养天鹅以助其过冬的习惯;在西藏,藏传佛教相信大地充满神奇的力量,认为环境和其他动物的重要性与人类一样,寺院明令禁止捕杀野生动物,并奉行善待动物的信念,野生藏马鸡可让女尼近距离用手喂养,村民会自觉照顾受伤的鸟儿。尊重自然、保护生命的文化遍布中国各地。《美丽中国》中普通百姓的表达视角尤能体现中国文化中这一普世文化价值观的深入与厚重。
除此之外,保护环境还有一层极为重要的意义,即节约资源。中国人节约资源的传统由来已久,表现在生产与生活中就是物尽其用的价值理念。在生产中,中国百姓对土地资源尤为珍惜。云南元阳农民在海拔2000米的丘陵上用水牛、耕犁和锄头依山而上开辟出条条狭窄的带状土地,筑成座座梯田用以种植稻米,这一古老的人类遗迹既是美景,又是中国人不浪费一寸土地这一民族精神的象征;与之相比,浙江龙县梯田的乡民在稻田内饲养鲤鱼,收获稻米的同时捕获肥美的鱼儿,这种一田生产两种作物的劳作方式不仅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而且体现出中国人重视生产资源之间的相互配合、追求资源最大有效化的智慧;同样的民族文化还出现在福建的客家茶园,茶农在生产中延续着数千年的传统方式,即茶园牧羊法———将羊群放养于茶园,园内杂草是山羊最好的食物,而茶叶因富含苦味化学物可幸免于羊口,同时山羊的排泄物又可很好地肥沃茶园,最终达到除草留茶、茶肥羊壮一举两得的效果,这种对茶园和山羊的资源管理方式实在令人赞叹。此外,中国人在生活中也充分展示物尽其用的民族精神。在云南哈尼族百姓生活中,竹子被开发出多种用途。幼小的竹笋鲜美多汁,是哈尼人家餐桌上的鲜美食物;成熟的竹子坚韧牢固,做成桌子、烟筒可供几代人使用;而竹篾则可被编制成筛子、竹篓等各种生活用品,没有一点会被浪费。凡此种种,中国人珍惜资源、有效利用资源的精神由来已久,并渗透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今,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前所未有地密切,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美丽中国》所呈现的普世文化将有助于消弭中外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与误解,也将有助于纠正以往中国在国际上被异化的形象,重塑一个亲切而友善的文化中国。
三、以动态文化进行真实完整表达
国家形象不是静态的,它会随着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已不再是那个落后而神秘的古老国家,它不仅融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将影响着世界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以往致力于打京剧、功夫等历史牌的策略相比,《美丽中国》对文化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并非片段式的截取,而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化、国际化的元素,致力于古老中国、现代中国与未来中国文化的完整表达,呈现出一个既有历史传承,又有现代文明的动态发展着的中国形象。
在片头画面中,《美丽中国》就已确立了完整探索中国文化的影片宗旨,不断闪现白鹤、藏羚羊、大熊猫、娃娃鱼等珍稀野生动物以及绵延起伏的长城、造型奇特的客家土楼、饱经沧桑的古城楼和丝绸之路等文化遗迹,它们是中国文化留给世界人民神秘而古老的印象,但同时在画面中也不乏灯火辉煌的城市夜景、熙熙攘攘的街道、高耸的烟囱、川流不息的汽车等现代元素,它们汇聚于片头,在这个提纲挈领的段落中以符号化的方式告诉观众,中国既有古老的传统文化,又有与世界同步的现代文明。
在整部作品中,中国文化的动态发展形象主要通过一系列传统文化所经历的现代演变得到了更加丰满而立体的展现与塑造。这种演变大致分三种。
一是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成为一种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在这一问题上,影片中鄂温克族和哈萨克族所经历的文化涤荡极具代表意义。
传统鄂温克人生活在大兴安岭深处,祖祖辈辈以狩猎和放养驯鹿为生,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年轻一代鄂温克人更多地选择到城市定居、放弃山林游牧生活,鄂温克人与驯鹿延续了数百年的亲密关系即将结束,影片中仍在山林中放养驯鹿的几位鄂温克妇女成了这一游牧文化的最后守护者。同样以游牧文化著称的哈萨克族也正经历着相似的不可逆转的文化消逝,驯养金雕以狩猎是哈萨克人传统的狩猎术之一,而如今影片中82岁的哈萨克老人齐亚带着金雕去冬猎的画面成了这种已有6000年历史的传统生活方式的最后绝唱。该段结束时,大远景内老人、小马和金雕化作皑皑白雪上遥远天际的一个小黑点,传统文化在新旧文明更迭中不可挽回的历史命运感油然而生。传统文化的消逝令人惋惜,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如同世界上其他文化的更迭一样,一种文化的消逝又代表着另一种文化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二是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转变为另一种极具时代气质的文化现象。例如漓江上的鸬鹚狩猎文化。竹筏、渔民与鸬鹚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出现在影片开头时,渔火、竹竿击打声、渔民号子声的烘托使它们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古文化气息,这种形象实际也是许多西方受众对中国文化的一贯印象,但在正片铺展的叙述中,影片话锋陡转,明确指出现代先进渔业技术的发展,使这种看似十分神秘的延续了上千年的合作共存关系已演变为娱乐游客的表演。前一刻的神秘想象与后一刻的技术危机、商业现实感之间构成了一股强烈的冲击力,更加清晰地提醒观众,中国在发展、中国文化正随时代而变迁。同样的文化演变还有:曾经给人严酷感的北方冰雪如今在哈尔滨冰雕节上成了令人惊叹的艺术奇观和叫人流连忘返的游乐园;建立之初用以防御塞外游牧民族的长城、开辟用以沟通东西文化的丝绸之路,如今都成了历史遗迹供人瞻仰和参观;秦岭地区,人们对朱鹭、羚牛等野生动物的保护也不再是基于它们象征吉祥等人类原始而蒙昧的主观祈愿,而是因为保护自然已成为社会公认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甚至中国人的龙图腾在寄托国泰民安等传统愿望的同时,也增添了环境保护这一新的时代心愿。商业和科学等现代因素正在影响并改变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
三是古老传统昂然挺立并与现代渴望交织在一起和谐共存。《美丽中国》中展现北京这个现代国际大都市的一些段落,犹能说明这一问题。清晨的北京,喧嚣的人群和川流的汽车透着一派繁华都市景象,但镜头切换,红墙黄瓦的古建筑掩映着提笼架鸟的老北京人养鸟为伴、以鸟会友的热闹场景,这种延续了上百年的传统生活方式如今依旧在中国最繁华的现代都市和谐地存在着。另一段落中,随着镜头由上及下的摇移,画面内容也由高楼大厦渐变为青砖黛瓦飞檐斗拱的四合院,悉心照料豢养在房顶的鸽群是市民周国光每天的必修功课,这也是他摆脱城市生活压力的美好时光,此时豢养鸽子的老北京文化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没有消逝的传统符号,而是古老传统具有弥补现代发展缺憾之能量的一种隐喻。此外,夜色中胡同内觅食的黄鼠狼更以一种极具自然气息的状态彰显着现代社会中国人仍保有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老信仰;而机械轰鸣的现代建筑工地与公园内悠然练习太极拳、太极剑的老人又不断交叉剪辑。这一幕幕现代繁华与古老信仰与习俗和谐共存的奇景都彰显着中国最古老的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与传承。
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种现代演变,不论哪一种,它们都是中国文化动态发展形象的构成部分。
时代和环境在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心态也在变,蕴含其中的中国文化既有传承,又有更新,它呈现出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大国文化形象,这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中国,也是一个真实的文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