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议论文复习策略
中考语文考题是每年中考结束后被谈论最多的,因为它是考生进入高中的根本,下面是百分网小编整理的2018年中考语文复习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考语文试议论文复习策略
1。提炼和概括论点的方法如下:
(1)从位置上寻找:标题、开头、中间(很少出现)、结尾(关注“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2)分析论据反推论点: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3)摘录分论点总结归纳: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再次等。
个别同学因对论点的概念理解不透彻,错将论题当成论点,或者错将比喻句、反问句等作为论点,以致失分严重。要明确: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论点应该是完整而鲜明的表论断的句子。
2、概括、分析、补写论据的方法如下:
(1)概括事实论据的解题思路:第一步,明确全文中心论点或该段中作者的观点;第二步,找出论据包含的两大要素——人物、事件,如果其他要素,如:时 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等具有特殊意义,也要找出来;第三步,采取“人物+事件”的基本格式进行表达,要求语言尽可能简洁,还要紧扣该段中作者的观 点。
(2)分析论据内容及其作用的步骤:第一步,明确论据类型,回顾其一般作用;第二步,采取下列格式作答: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中心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要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的作用。
(3)补写论据的基本原则:紧扣中心论点,如果该段中有分论点,则要紧扣分论点。
①补写事实论据可采取“人物+事例+简短评价”的答题格式,做到所选事例典型、真实,表述语言简洁概括。②补写道理论据要选择大家熟知的名言警句、格言、定理等,做到书写正确,有出处的一定要写清出处。
有些同学会因对论点与论据之间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理解不深入,在分析论据作用、概括或补写论据时,往往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置之不理,使得补充的论据与论点不一致或论据分析“无所依傍”,造成失分。
论证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方法如下:
(1)论证方法的判断:
①回顾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判断依据;
②细读文段,对号入座。
论证是一个过程,考试中一般不是单纯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而多是考查文章局部乃至全文的论证过程,理清文章(段落)的逻辑关系是前提。表述时要写清论证过程中的先后顺序,最好使用“首先”“其次”“最后”等词语,使得层次清晰。
资深语文老师教你10招翻译文言文
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
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
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
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
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
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
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
就是替换。
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
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
例:“然则……”:换成“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根据什么……”。
十、选
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方式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句意分析: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
【中考语文试议论文复习策略】相关文章:
语文中考的复习策略07-04
中考语文应试和复习策略07-02
中考语文有哪些复习策略07-04
专家谈中考语文复习策略07-04
中考复习的策略07-05
关于中考议论文考点及复习备考策略06-21
中考冲刺的复习策略08-11
中考复习备考的策略07-12
政治中考复习策略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