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10-26 17:09:21 中考备考 我要投稿

中考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考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知识点总结

  中考知识点总结 篇1

  初中45篇背诵课文不变,删1篇换2篇增13篇,具体如下:

  1.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换:《论语十则》换成《论语》12章,《孟子二章》换成《孟子三章》;

  3.增:

  (1)《庄子》一则

  (2)《礼记》一则(虽有佳肴)

  (3)《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

  (4)《答谢中书书》((南朝)陶弘景)

  (5)《湖心亭看雪》

  (6)《河中石兽》

  (7)《十五从军征》

  (8)《登幽州台歌》

  (9)《木兰辞》

  (10)《黄鹤楼》(崔颢)

  (11)《卖炭翁》

  (12)《满江红》(秋瑾

  ) (13)《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初中50篇:《孔子》12章、《孟子》3章、《左传·曹刿论战》、《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诸葛亮《出师表》、陶潜《桃花源记》、郦道元《三峡》、韩愈《杂说(四)》、刘禹锡《陋室铭》、 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周敦颐《爱莲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诗经·关雎》、《诗经·蒹葭》、曹操《观沧海》、陶潜《饮酒》

  中考知识点总结 篇2

  中考化学易错辨析:水的组成

  易错点一:水的组成实验

  对电解水的实验,常出现如下错误:对电解水实验中正、负两极上各产生什么气体,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为多少,记忆不清。记住两极产生的气体,避免张冠李戴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只需将“负极产生氢气”采用谐音记法为“负氢”,口中默念几遍即为“父亲”。在判断电源的正、负极时,常易混淆,因此要熟记:“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推出正负极。

  注意: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在做该实验时,常常预先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自然界的水都是以液态存在的

  C、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氢气和氧气D、硬水是混合物,软水是纯净物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B因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而误认为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而错选A。可能是生活中“水都是以液态存在”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不少的'同学常会误认为液体中就一定有水而错选B。水在通电时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氧元素和氢元素。硬水是含较多的钙、镁化合物,而软水中含较少或不含钙、镁化合物,因此都是混合物。

  答案:C

  水

  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混合物,但一定不可以组成化合物

  2.雨水、自来水、海水、河水、湖水都是混合物,新制的蒸馏水是纯净物,放久的蒸馏水不一定是纯净物,软水不一定是纯净物

  3.汽化时分子体积不变,分子间隔变大

  4.大部分物质熔化体积变大,但水例外,冰熔化体积减小

  中考知识点总结 篇3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高一化学期中考必修2知识点总结实用2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高一化学期中考必修2知识点总结实用3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闭合回路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高一化学期中考必修2知识点总结实用4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

  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Z+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中考知识点总结 篇4

  第一部分语文知识数字归纳记忆

  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两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两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两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两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两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四种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道理、比喻、对比。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局。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表注释,表插说,表声音中断、延续,表话题转换,表意思递进。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和分;②现象和本质;③原因和结果;④概括和具体;⑤部分和整体;⑥主要和次要。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抑扬。

  七种常见短语类型: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后补、“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主要复句类型:并列、转折、条件、递进、选择、因果、假设。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第二部分记叙文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表明享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描写方法

  1、外貌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2、语言描写

  3、动作猫写: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四、环境描写方法

  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

  3、注意语气或语调。

  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

  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

  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

  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4、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九、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首尾的抒情议论性句子。

  2、综合概括主要段落大意(特别是抒情散文中)。

  3、分析时代背景。

  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概括段意

  1、摘句法: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例如1记叙:人+时地十做法+结果。(注意原文中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景物+特征。

  例如:议论: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或论据)十从什么角度(方面)十论证了什么观点。

  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组合成句。

  第三部分说明文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题目,②首段,③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④列数字: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⑤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⑥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⑦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①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②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③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④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①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②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③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一总;总一分一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①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②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第四部分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

  1、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2、论点位置:①标题;②文章开头;③结尾;④中间。

  3、总结论点的方法:

  ①通过总结论据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②总结性的词语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明确文章论题,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论断性的语句,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语句。

  二、论据

  1、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2、归纳论据的要点:人+做法(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摆事实):具体有力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讲道理):科学准确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讲道理):形象生动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

  4、对比论证(讲道理):鲜明突出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眺周幽反弓虽,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更鲜明生动地证明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第五部分、散文阅读

  (一)散文阅读的相关知识

  一、各类散文的特点

  1、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更加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2、写景散文:抓住景物特征(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区别,既有形状、色彩等外在的方面,又有气质、神韵等内在的方面》绘形状物,大都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景中融注作者的思想感情。

  3、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某个事物来表明某种意愿,抒发某种感情。咏物类散文蕴义含蓄,因而对文中的一字一句都要认真揣摩体会,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

  4、哲理散文: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从某一点人手,人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有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

  5、写人散文:写人散文以记述作者所熟悉的人物为主、通过记叙与人物有关的事迹来表现人物,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情感、看法、意向等。它可以记一个人的一生,一段生命历程,一个侧面,一个细节,一个生活场景;也可以记一组人物,一群人物。

  二、散文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1)叙述的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2)描写种类: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3)描写技法: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绘形绘声、绘声绘色等。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离情于景、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以乐写哀、以哀写乐等。

  2、表现手法常用术语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征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2)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3)对比: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道理的某种感情。

  (4)渲染: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5)想象: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

  (6)联想: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事物或事理的活动。

  3、篇章结构技巧常用术语

  (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3)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4)过渡照应:承上启下。

  (5)以小见大

  (6)托物言志

  (7)借景抒情

  (8)欲扬先抑

  (9)虚实结合

  (10)伏笔

  (11)照应

  (12)悬念

  4、语言特点常用术语

  (1)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2)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3)体物人微:描写细致人微、刻画细致生动。

  (4)行云流水:语言自然流畅。

  (5)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6)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7)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8)含蓄蕴藉: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9)整散结合:既匀称整齐,又错综变化。

  此外,还有清新、平淡、淡雅、华丽、明快、含蓄、蕴藉、委婉、含而不露、简笔勾勒、诗情画意、富有哲理、情韵悠长、耐人咀嚼、引人回味等。

  5、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①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②使深奥的、抽象的事理变得浅显易懂;③化平淡为生动、形象;④重要的审美作用,使人产生美感。

  (2)排比:①能增加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②排比句结构整齐匀称,音律铿锵,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③在议论、说明文中,可以使观点阐发得更严密、更透彻、使条理更清楚;④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气势或感染力。

  (3)借代:①突出特征,强调重点,使语言形象生动;②词语错综变化,不重复死板,使语言新鲜活泼;③使语言含蓄有味;④充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爱憎分明,从而感染读者。

  (4)对偶:①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②借用特殊的形式把相对的两部分内容更凝练、更集中地表现出来,以突出事物的矛盾和有机联系;③在具体作品中,对偶句往往以整齐的句式与其他句式结合,使语言参差错落,生动活泼。

  (5)夸张:①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或者揭示事物的本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②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用以讽刺,或歌颂,以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③可引起读者的联想、深思和共鸣。

  (6)比拟(生动形象):①运用比拟,能托物言志;②寓情于物,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③增强讽刺幽默、增强文章的现力;④把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⑤使叙述生动形象;⑥制造气氛,借以传情达意。

  (7)设问(吸引读者):①引人注意,发人深思、,强调观点,加深印象;②承上启下,过渡衔接;③波澜起伏,避免呆滞;④提掣全篇,带动全文;⑤用于篇末,余音不绝。

  (8)反问:①加强语气以利论辩;②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③引起思考以求共鸣。

  6、句段作用

  (1)开头段的一般作用:①总领全文;②呼应前文;③引出下文;④承上启下。

  (2)结尾段的一般作用:①感情升华;②主题深化;③言有尽而意无穷。

  7、人称运用的作用

  (1)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合心理描写。

  (2)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情感交流、进行抒情、还可以用于把事物拟人化。

  (3)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议论。

  8、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谊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展示人物性格。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二)读懂散文方法归类

  一、理清文章思路

  1.找出文章的线索

  (1)明确线索的类型:①以核心人物为线索;②以核心事物为线索;③以核心事件为线索;④以时间为线索;⑤以地点为线索;⑥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2)寻找线索的方法:①看本质,即掌握线索的概念,辨析出确实符合“线索”本质的特点者;②看标题,很多文童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则包含线索的因素;③看反复,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表现人物情感和时空的重点词或重点句;④看抒情议论句,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句多为画龙点睛的重要语句,往往隐含着线索;⑤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记叙文不止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地、巧妙地运用多条线索。如明线和暗线相互交织,主线和副线相互交织。

  2.划分段落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

  二、把握文章大意

  (1)段意合并法:把每一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2)要景串联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把这些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读完一篇文章,我们可以考虑:作者要回答的是哪儿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

  (5)内容借助法:借助文章的句或段来总结主要内容。

  三、理解标题的内涵

  (1)从标点与主题的关系人手: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标题即主题;有的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

  (2)善于抓点题句:用点题句去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分析标题的修辞:从理解标题的修辞方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4)分析标题字词:从理解标题的关健词的含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四、把握散文中的人物形象

  (1)外貌描写,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某几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出来。

  (2)语言描写,主要表现为对话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的性格,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3)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

  (4)行动描写,即通过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姿势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

  (5)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

  (6)从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神态)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7)从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人手分析人物形象。

  (8)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体察人物性格特点。

  (9)从作者的评价人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把握散文中的事物形象

  (1)抓住描写事物的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方面的语句,明了事物的外在特征。

  (2)分析描写事物时所采用的技法,如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方法,把握事物的内在深愈。

  六、归纳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情感

  (1)从关键性词语(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心理描写、品质特征的词)入手。

  (2)从文中的抒情句和议论句入手。

  (3)从人物描写等语句入手。

  (4)从景物描写入手。

  (5)从关键的标点符号(省略号、引号、问号等)入手。

  第六部分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2、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3、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4、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1、记叙: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代、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2、说明: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

  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例如:这张桌子是方的。

  3、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①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②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③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4、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5、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某种强烈的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①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及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中考知识点总结 篇5

  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初三化学知识口诀

  化合价口诀化合价一:

  一价氟氯溴碘氢,还有金属钾钠银。

  二价氧钡钙镁锌,铝三硅四都固定。

  氯氮变价要注意,一二铜汞一三金。

  二四碳铅二三铁,二四六硫三五磷。

  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二:

  氟氯溴碘负一价;正一氢银与钾钠。

  氧的负二先记清;正二镁钙钡和锌。

  正三是铝正四硅;下面再把变价归。

  全部金属是正价;一二铜来二三铁。

  锰正二四与六七;碳的二四要牢记。

  非金属负主正不齐;氯的负一正一五七。

  氮磷负三与正五;不同磷三氮二四。

  硫有负二正四六;边记边用就会熟。

  化合价口诀三: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全都齐;铜以二价最常见。

  化合价口诀四:

  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

  铜汞二价最常见

  负一硝酸氢氧根

  负二硫酸碳酸根

  负三记住磷酸根

  初中化学常考知识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中考知识点总结 篇6

  【时代特征】

  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形势变得更加纷繁复杂。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抗争,同时,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

  殖民抗争:面对残酷的殖民统治,殖民地人民奋起抗争,玻利瓦尔、圣马丁领导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章西女王参加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体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统治加强: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俄国和日本分别通过1861年改革和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迅速扩展,资产阶级的统治得到加强。

  【核心考点】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了拉美独立运动,他们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印度民族大起义反抗的是英国的殖民统治,民族女英雄是章西女王。

  彼得一世改革是封建性质的富国强兵的`改革。废除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是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既有国内矛盾,又有民族危机。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领导者是亚历山大二世,农奴获得人身自由,需要出钱赎买土地。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两大障碍是英国殖民统治和黑人奴隶制,分别通过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解决。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领导了南北战争,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维护了国家统一,解放了黑人奴隶,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障碍。

  明治维新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经济上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

  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中考知识点总结 篇7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图象:一次函数的图象是过点(,0),(0,b)的一条直线,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过点(0,0),(1,k)的直线;|k|越大,(1,k)就越远离x轴,直线与x轴的夹角越大;|k|越小,(1,k)就离x轴越近,直线与x轴的夹角越小;

  (2)性质:k>0时,y随x增大而增大;k;0时,y随x增大而减小;

  (3)图象跨越的象限:①k>0,b>0经过一、二、三象限;②k;0,b>0经过一、二、四象限;③k>0,b;0经过一、三、四象限;④k;0,b;0经过二、三、四象限。即k>0,一三;k;0,二四;b>0,一二;b;0,三四。

  (4)直线和的位置关系为:;相交于y轴上;b>0b=0b;0增减性k>0y随着x增大而增大k;0y随着x增大而减小

  用割补法求面积,基本思想是全面积等于各部分面积之和,在割补时需要注意:尽可能使分割出的三角形的边有一条在坐标轴上,这样表示面积较为方便。坐标平面内图形面积算法:把图形分割或补为底边在坐标轴或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上的三角形、梯形等。

  求函数的解析式往往运用待定系数法,待定系数法的步骤:(1)设出含待定系数的函数解析式;(2)由已知条件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组),解这个方程(组);(3)把系数代回解析式。

 仔细体会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内在联系:(1)一元一次方程kx+b=y0(y0是已知数)的解就是直线上,y=y0这点的横坐标;(2)一元一次不等式y1≤kx+b≤y2(y1,y2是已知数,且y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解析式求法:(1)定义:形如(k≠0,k是常数)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其自变量取值范围是x≠0;(2)解析式求法:应用待定系数法求k值,由于k=xy,故只需要已知函数图象上一点,即求出函数的解析式。

  中考反比例函数数学知识点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k是常数,k0)叫做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也可以写成的形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的一切实数,函数的取值范围也是一切非零实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它们关于原点对称。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0,函数y0,所以,它的图像与x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近坐标轴,但永远达不到坐标轴。

  3、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反比例函数k的符号k>0k;0图像yO xyO x性质①x的取值范围是x0,y的取值范围是y0;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①x的取值范围是x0,y的取值范围是y0;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4、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确定及诶是的方法仍是待定系数法。由于在反比例函数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需要一对对应值或图像上的一个点的坐标,即可求出k的值,从而确定其解析式。

  5、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设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一点,过点P作轴、轴的垂线,垂足为A,则

  (1)△OPA的面积.

  (2)矩形OAPB的面积。这就是系数的几何意义.并且无论P怎样移动,△OPA的面积和矩形OAPB的面积都保持不变。

  矩形PCEF面积=,平行四边形PDEA面积=

  中考二次函数数学知识点

  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三种形式:

  (1)一般式:

  (2)顶点式:

  (3)当抛物线与x轴有交点时,即对应二次好方程有实根和存在时,根据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因式,二次函数可转化为两根式。如果没有交点,则不能这样表示。

  注意:抛物线位置由决定.

  (1)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①开口向上.

  ②开口向下.

  (2)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位置.

  ①图象与y轴交点在x轴上方.

  ②图象过原点.

  ③图象与y轴交点在x轴下方.

  (3)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对称轴:)

  ①同号对称轴在y轴左侧.

  ②对称轴是y轴.

  ③异号对称轴在y轴右侧.

  (4)顶点坐标.

  (5)决定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情况.、

  ①△>0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交点.

  ②△=0抛物线与x轴有的'公共点(相切).

  ③△;0抛物线与x轴无公共点.

  (6)二次函数是否具有、最小值由a判断.

  ①当a>0时,抛物线有最低点,函数有最小值.

  ②当a;0时,抛物线有点,函数有值.

  (7)的符号的判定:

  表达式,请代值,对应y值定正负;

  对称轴,用处多,三种式子相约;

  轴两侧判,左同右异中为0;

  1的两侧判,左同右异中为0;

  1两侧判,左异右同中为0.

  (8)函数图象的平移:左右平移变x,左+右;上下平移变常数项,上+下;平移结果先知道,反向平移是诀窍;平移方式不知道,通过顶点来寻找。

  (9)对称:关于x轴对称的解析式为,关于y轴对称的解析式为,关于原点轴对称的解析式为,在顶点处翻折后的解析式为(a相反,定点坐标不变)。

  (10)结论:

  ①二次函数(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的顶点在x轴上Δ=0;

  ②二次函数(的顶点在y轴上二次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③二次函数(经过原点,则。

  (11)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①一般式:(,用于已知三点。

  ②顶点式:,用于已知顶点坐标或最值或对称轴。

  (3)交点式:,其中、是二次函数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若已知对称轴和在x轴上的截距,也可用此式。

  中考知识点总结 篇8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人类活动改善生态环境-“三北”防护林

  大肆砍伐森林,破坏植被

  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 草原过度放牧,沙尘暴危害严重

  大量捕杀野生动物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污染环境等

  2、 环境污染: 概念:指人们在生产或者生活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书P115.117《新中考》P60.11题)

  大气污染 温室效应和臭氧破坏(见书P118《新中考》P63.33题)

  水污染:太湖水滋生大量蓝藻,湖水变臭

  类型 固体废弃物污染:废旧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控制措施:书P118)

  土壤污染:白色垃圾、工业废渣

  噪音污染

  3、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保护生态环境要做好以下工作:保护森林和植被

  控制酸雨,减少环境污染

  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中考知识点总结 篇9

  一、法律

  1、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 2、法律的主要特征: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 3、我国法律的本质: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我国法律是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 4、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

  (1)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正是通过规定权利和一位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的。

  (2)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法律也正是通过解决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

  ??? 5、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1)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密不可分的。(3)公民的某些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结合的。(4)?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促进的。(5)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 6、公民怎样依法行使权利:

  (1)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不得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2)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3)要尊重他人的权利;(4)不能在合法权利之外谋取非法利益;(5)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有权运用法律保护自己所拥有的权利,但必须用合法的方式,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不能采取非法手段。

  ?7、公民怎样自觉履行义务:

  (1)凡是宪法和法律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要积极去做(2)凡是宪法和法律对公民提出具体要求的,就必须去做。(3)凡是宪法和法律所禁止的,就坚决不做。否则就是违法犯罪。

  二、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

  人身权(一)生命健康权

  ??? 1、地位: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是生命健康权。

  意义(重要性):(1)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2)生命一旦失去,任何权利都失去了意义。(3)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

  2、法律依据:我国法律规定,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非法侵犯,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如何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1)生命健康权是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当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受到威胁和侵害时,我们一定要勇敢的拿起法律武器,依法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一要及时报案,不能让侵害者逍遥法外;二要采用合法手段,不能以牙还牙、以恶对恶。(2)加强自我保护,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3)我们要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同样也要爱护、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

  (二)人格尊严

  1、地位:人格尊严是公民所必须具有的、终身守护的权利。

  2、包括: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

  3、如何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

  (1)要做到自尊自爱,依法规范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2)要提高维权意识,当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时,应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3)要像尊重自己的人格尊严那样尊重爱护他人的人格尊严

  (三)隐私权

  4、含义:公民依法享有不愿公开或不愿让他人知悉的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的秘密的权利。

  5、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

  (1)原因:由于人们缺乏法制观念或对未成年人的关心爱护方式不当,使侵犯未成年隐私权的现象时有发生。(2)法律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6、如何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1)管理好含有自己隐私的物品,一旦发现有人披露自己的个人隐私,要依法制止,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隐私权。(2)我们还有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财产权(一)合法的私有财产权

  1、公民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用、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法律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权的手段:民事法律手段(最常见,最普遍)、刑事法律手段(最严厉,最有效)

  2、如何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

  (1)我们要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财产所有权。(2)可以与侵害者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应提起诉讼,请求法律的帮助。(3)我们要尊重别人的财产所有权,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二)继承权

  1、继承权是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的眼神和体现,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继承权。

  2、继承的方式:法定继承、遗嘱继承 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

  3、继承顺序:第一顺序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没有第一继承人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4、如何保护公民的继承权?

  (1)公民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要有维权的意识。未成年人被侵权后应当通过自己的法定监护人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维护自己的继承权(2)在行使继承权时,要依法进行,不能非法获得继承权、不能损害他人的合法权利。

  (三)智力成果权

  5、含义:又称:

  中考知识点总结 篇10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定义:

  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2.性质:

  ①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②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3.分类:

  ①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a.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b.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4.考点:

  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不等式(组)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③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中考知识点总结 篇11

  跟盐酸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NaOH(也可为KOH)+HCl=NaCl+H2O

  现象:不明显

  HCl+AgNO3=AgCl↓+HNO3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这个反应用于检验氯离子

  CaCO3+2HCl=CaCl2+H2O+CO2↑现象:百色固体溶解,生成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a2CO3+2HCl=2NaCl+H2O+CO2↑现象:生成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aHCO3+HCl=NaCl+H2O+CO2↑

  现象:生成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Fe2O3+6HCl=2FeCl3+3H2O

  现象:红色固体逐渐溶解,形成黄色的溶液

  Fe(OH)3+3HCl=FeCl3+3H2O

  现象:红棕色絮状沉淀溶解,形成了黄色的溶液

  Cu(OH)2+2HCl=CuCl2+2H2O

  现象:蓝色沉淀溶解,形成黄绿色的'溶液

  CuO+2HCl=CuCl2+H2O

  现象:黑色固体溶解,生成黄绿色的溶液

  Zn+2HCl=ZnCl2+H2↑

  现象:同上

  Mg+2HCl=MgCl2+H2↑

  现象:同上

  Fe+2HCl=FeCl2+H2↑

  现象:溶液变成浅绿色,同时放出气体

  2Al+6HCl=2AlCl3+3H2↑

  现象:有气体生成

  以上四个反应,盐酸、硫酸都相似,后面两类就不赘述了,读者只需写出配平即可;硝酸一般具有氧化性,所以产物一般不为H2

  中考知识点总结 篇12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

  中国的河流

  1、我国主要的河流的分布。(在中国地理(上册)P42 图2—28 《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上,找出我国主要河流及其注入的海洋)。

  2、外流河及外流区:

  ⑴、最终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外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外流区。

  ⑵、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受夏季风影响较大,夏季风盛行,水位上涨,形成汛期;冬季风盛行,形成枯水期。

  ⑶、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①、南方河流: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长江、珠江)

  ②、北方河流:水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大,有结冰期。(黄河、海河)

  ⑷、长江——我国最大的河流;珠江——汛期最长的河流;黄河——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黑龙江——结冰期最长的河流。

  3、内流河及内流区:

  ⑴、最终未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内流区。

  ⑵、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河流水量大小主要受气温的影响,夏季水量较大,冬季水量较小,河流出现断流现象,所以内流河大部分是季节性河流。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4、主要湖泊(两大湖泊):

  ⑴、东部平原湖区:鄱阳湖(最大的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⑵、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最大的咸水湖)。巴颜喀拉山

  5、长江:

  ⑴、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源头——沱沱河,全长6300千米(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最终注入东海。

  ⑵、流经了,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共11个省区。

  ⑶、流经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⑷、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湘江、赣江等。

  ⑸、上、中、下游的划分: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到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⑹、水能资源:长江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源头——宜昌、长江三峡),长江三峡水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水电站。

  6、黄河:

  ⑴、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源头——约古宗列曲,全长5500千米(我国第二长河),注入渤海。

  ⑵、流经了,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共9个省区。

  ⑶、流经的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⑷、主要支流:湟水(上游)、汾河、渭河(中游)。

  ⑸、上、中、下游的划分:

  ①、上游:河口以上(水能资源丰富,实行梯级开发。如:龙羊峡、刘家峡水电站等)。

  ②、中游:河口到旧孟津(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应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③、下游:旧孟津以下(“地上河”是主要特色)。

  地理中考基础知识

  地球的面貌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球体。依据: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实例。

  2、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 万千米。

  二、地球仪

  在地球仪上识记以下内容。

  南、北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三、纬线、纬度

  ⑴、纬线:在地球仪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有三个特点:

  ①、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②、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最后成一个点);

  ③、自成一个圆。

  ⑵、纬度:

  ①、赤道为0°,赤道以北为北纬(0°—90°N),赤道以南为南纬(0°—90°S)。赤道将地球平分南、北两个半球。纬度数从赤道向北、向南逐渐增大。纬度最大值90°。

  ②、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四、经线和经度

  1、经线:在地球仪上,连结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经线有三个特点:⑴、指示南北方向;⑵、长度都相等;⑶、自成半圆。

  2、经度:

  ⑴、经度的起点是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0°经线以东为东经(0°—180°E);以西为西经(0°—180°W),所以东西经最大度数为180°。经度数从0°经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

  ⑵、180°经线:180°E和180°W重合的经线。

  ⑶、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国际上规定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如:15°W位于东半球;165°E位于西半球。

  五、经纬网

  1、利用经纬网确定地面上任何一点的位置。

  2、读经纬网图,能回答有关问题(举例说明)

  ⑴、A 点的经纬度:30°W 40°N

  B 点的经纬度:10°W 10°N

  ⑵、从东西半球看:A 点位于西半球 B点位于东半球;

  从南北半球看:A 点位于北半球 B点位于北半球。

  ⑶、从低、中、高纬度来看:A 点在中纬度地区

  B 点在低纬度地区。

  ⑷、从地球五带来看:A 点在北温带 B 点在热带。

  (A 地区有四季变化,B 地区有阳光直射。)

  ⑸、A 点位于B 点的西北方向。

  六、世界的海陆分布

  1、海洋与陆地:海洋占71%,陆地占29%。

  2、七大洲:

  ⑴、识记七大洲的名称和基本轮廓(世界地理P 23 的图)。

  ⑵、东半球的大洲:亚、欧、非、大洋洲;西半球的大洲:南、北美洲。

  南极洲位于南极圈内,地跨东、西半球。

  ⑶、面积最大和最小的大洲:亚洲、大洋洲;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南极洲、欧洲。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⑷、亚、欧两洲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两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亚、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3、四大洋:⑴、面积最大,最深的是太平洋;面积最小,最浅的是北冰洋。

  ⑵、大西洋呈“S”形,地跨南、北半球。

  4、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

  七、世界的地形

  1、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

  山地海拔较高大于500米,坡度较陡,地面崎岖。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

  丘陵海拔较低,相对高度小于200米,地面较崎岖。如:中国的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

  高原地面起伏较小,海拔较高,边缘较陡峻。青藏高原(世界最高),巴西高原(世界最大)。

  平原地面起伏较小,海拔较低,小于200米。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东欧平原。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刚果盆地(世界最大)。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记山顶、鞍部、陡崖、山脊、山谷。

  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越缓。

  八、海陆变迁

  1、地球表面形态处在永不停止的变化之中。如:地震、火山等(地中海面积的缩小,红海面积的扩大,东非大裂谷的扩张等都说明地球内部在运动)。

  2、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共分为六大板块(见世界地理(上册)P 35 图)。

  3、火山与地震: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⑴、环太平洋地震带;⑵、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

  初中地理考点知识点

  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黑龙江黑河市,云南省腾冲市;

  东南部人口多,西北部人口少。

  地势阶梯界线

  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

  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

  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地形区界线

  ① 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② 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③ 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④ 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⑤ 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⑥ 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⑦ 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口地界线:秦岭。

  ⑧ 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⑨ 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⑩ 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气候界线

  ① 1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②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③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④ 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河流界线

  ① 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②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秦岭。

  ③ 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④ 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⑤ 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三大自然区界线

  ①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② 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③ 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自然地区界线

  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①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②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3200℃等值线。

  ③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农业活动界线

  ① 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怎么样学好地理初中方法

  1、以课本为依据,通过记忆和理解学习地理。课本里的文字内容、插图、表格、课后活动,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要记住又要理解,才能从根本上学懂地理。所以,认真听讲,读熟课文,看懂图表,学会做题,都是很重要的。

  2、以地图册、地球仪为辅助工具学习地理。地图是学习地理的主要工具,地图上的地理信息很丰富,可以判断方向,量算距离,识别高低、冷热、干湿,查找地名等。读图能力的考查在各种地理考试中都会占很大比例,很多考点都以图的形式呈现。比如我们刚学过经纬网知识,试卷里会出现大量经纬网图,在以后的学习和考试中也都离不开地图。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注重读图训练,提升读图能力。此外,利用地球仪对学习经纬网、地球运动、大洲大洋等内容帮助很大。

  3、总结规律学习地理。地理知识表面上看比较零散,其实好多地理知识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南北纬度、东西经度的分布,气温、降水、气候类型的的分布等很多地理知识都是有规律的,通过总结规律学地理会事半功倍,轻松很多。

  4、比较异同学习地理。如经纬线、经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理区域等都可以通过对比异同来学习,这样不易混淆,效果更佳。

  5、分析成因学习地理。如东西半球的划分初一学生学的比较艰难,但是如果搞清楚为什么不从0o和180o经线划分东西半球的原因后,就会比较容易学懂了。很多地理事物之间都是有关联的,比如位置决定气候,气候决定植被,气候也会影响人口的分布,经济的发展等。可以思考为什么神舟飞船的回收选择内蒙古。通过分析成因可以锻炼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形成地理思想,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考地理答题技巧

  (1)选择题:一要仔细读题干,看清楚要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二看选项,即使发现了正确答案也要把全部答案都看一遍,也许后面会发现更合适的;三如果不能识别合适的选项,可以用排除法,去掉肯定不对的,缩小范围,做出选择,提高正确率。

  (2)读图综合题:一先看问题,二针对问题在图里找答案。三填空题要看清要求,是填文字、字母还是数字序号,必须按要求做答。读图时一定要看清楚方向,比例尺、注记等信息;图表要看清楚内容、坐标刻度等。读图不准确,题就无法做对。

  (3)简答题:答题要规范,表述要准确。如东西经度、东西半球、东西方向是不同的,以后还会学到节气与季节、地形和地势,山地和山区,地形和地形区等一些相近地理名词,要注意用词准确。

  中考知识点总结 篇13

  1、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有其具体体现,如:①在革命时期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②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有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③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下,有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科学精神等。

  3、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民族为什么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②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③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魂。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我们青少年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②要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正确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

  ③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

  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6、什么是发展先进文化?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7、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它包括两方面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8、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为什么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①方向问题是根本问题。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保证。

  9、思想道德建设

  (1)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2)要求: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10、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地位: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2)意义:只有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

  11、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我国人民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形式。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例,如“创三优”活动、“三下乡”活动、“万村书库”活动、“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文明户”评选活动等。

  1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或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13、我们青少年如何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作贡献?

  ①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行为得体,注重形象,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

  ②积极参与并宣传提升中国公民行为素质的活动。

  ③学习并推广文明礼仪知识,让更多的人更加健康文明。

  ④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制止。

  中考知识点总结 篇14

  列强侵华罪行

  1、两次洗劫北京: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

  ②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2、镇压中国人民革命:

  ①成立“洋枪队”(华尔),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②组成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

  3、制造大屠杀:

  ①甲午中日战争期间,1894年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②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4、制造事变:

  1931年九一八事变(沈阳);1937年七七事变(北京卢沟桥);1937年八一三事变。

【中考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中考知识点总结06-18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06-13

数学中考知识点总结07-16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11-07

中考必备的生物知识点总结06-05

数学中考知识点总结(通用)07-17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10-10

人教版生物中考知识点总结06-09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1-07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