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字词句基础知识复习

时间:2024-10-23 23:26:05 王娟 中考备考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考语文字词句基础知识复习

  复习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再一次复习所有科目,尤其是自己喜欢的科目,把以前遗忘的知识记起来,重复自己在脑海中学过的东西,使对其印象更加深刻,从而使在脑海中存留的时间更长一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考语文字词句基础知识复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考语文字词句基础知识复习

  第一大类:读写汉字

  一.《语文课程标准》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3.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4.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

  二.《历年浙江省学业考试说明》考试目标:

  1.正确书写.

  2.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3.辨析汉字的字形。

  4.能改正常见的错别字。

  三、考点举要:

  1.考正确识记字形,主要考“别字”,也就是考一个汉字在语境中的应用。

  题型:其中有的放在词中,有的放在成语中,有的放在句子里。如:

  (一)根据括号内的注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

  (1) 目不(xiá)_____接(2)鳞次(zhì)______比

  (3)如愿以(chánɡ)_______

  (二)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本想(zèng)___送你一座山、一片海,可我只有一滴水、一枝叶、一(lǚ)____ 阳光、一弯素月和在心中积聚了多年的一句殷殷的话语、一份浓浓的企盼---朋友,揣着一(kē) ____自信的心上路,目标就不再(yáo)____远。

  2.能改正常见的错别字,对字形的辨析涉及到易混字的方方面面。

  相关的题型:字形相近而误;字音相近而误;字义相近而误;音、形、义全相近而误。重点是常用汉字和易混淆误写的字。多放在成语中,要求找出并正确改正错误。

  如:下列词语中有三个错别宇,找出并加以改正(3分)

  欲擒固纵 通霄达旦 川流不息 志高气扬

  四、 方法指导:了解规则,把握重点:

  1、准确把握试题所提供的信息,揣摩命题者设计的意图。

  2、弄清别字产生的原因。造成别字的几种类型:

  (1) 同音相混。

  汉字是表意字,而不是表音字,因此同一个音能写出许多不同的字,而这些字在意义上又是不能互相代替的。所以书写时要避免张冠李戴的现象。

  如:反映--反应,融化--熔化--溶化。

  (2) 形似相混。

  第一种,音同形似而误记。如:惩前毖后,完璧归赵,恻隐之心。

  第二种,单纯形似而误记。如:锭、绽、淀,蒿、篙,等。

  第三种,偏旁相似而误记。如:冽、咧、洌、趔。神、袖。等。

  第四种,增减笔画而误记。如:心、必。

  (3) 语义不明而混。如:举一反三,莫名其妙。

  (4) 自造简化字。

  3、善于将字形、字音乃至字意结合起来辨识。

  辨析易混字。

  (1) 追源法。汉字是表意字,书写离不开字义。“束”是会意字,表示树枝被捆紧,“木”表示树枝、柴草,“口”表示绳圈。“刺”就是用刀把捆好的柴草割开来:“棘”表示木周围有芒刺,“刺”表示木周围的芒刺像刀,能扎人、刺人。这样“刺”和“剌”就不会混淆了。由此派生出去的“啦”和“辣”也不会出错了,由“束”派生出去的“枣”和“棘”也不会出错了。再如;“炙”和“灸”;“盲”(指人的心脏与隔膜之间的位置)和“肓”(眼睛失明)。

  (2) 追意法。即追究这个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如:礼尚往来、金碧辉煌、言简意赅、仗义执言等

  (3) 利用对应关系掌握。汉语是对称的学问,有许多成语相应位置上的语素意义相同、相关、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去掌握。如:名门望族、貌合神离、惹是生非、沽名钓誉、奴颜婢膝、山清水秀。等

  (4)通过组词辨别。如:带--戴、沾--玷、籍--藉、贷--货,等。

  4、理解具体的语境。

  总揽内容,在对具体语境的理解中作出正确辨别与书写。还要调动所学,全面思考。只要平时积累多了,胸中自有丘壑。

  第二大类.词语应用

  一、考点解读

  词语考查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①正确理解与运用课内外常见的词语;②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表达效果;④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章中有关生词和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在学生所学教材中出现的常用词语和新词,试题材料不限于学生所学教材,很大一部分是把所学词语移用于生活和时事中的鲜活材料。

  二、题型分析

  词语的考查主要有三种题型:①选择题:从所提供的选项中按要求作出选择,②填空题:把提供的词语按要求添入相应的空处,③运用题:运用指定的词语造句或写语段。材料多来自课外和课本。

  三、试题探究

  1、关联词的辨析选用

  关联词有两种:一种是单独的关联词,如“那么”、“因而”等;另一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而形式的关联词,如“因为……所以……”、“即使……也……”等。使用最多的是第二种形式即成对出现的关联词。成对使用的关联词,每一对都表示特定的语法关系,它们的搭配是固定的,不能随意调换。不管是哪一种形式,要正确选用,均需借助对句意的把握。

  例1(2009·泸州)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泸州油纸伞作为一项民间工艺, 太追求时尚, 失去了油纸伞本身的文化韵味, 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元素, 会拥有更多的消费者,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A. 因为 所以 即便 也 B. 如果 那么 即使 也

  C. 如果 就 只有 才 D. 因为 所以 不但 而且

  2、结合语境辨析选用词语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辨析选项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读懂语段或语句的意思,二者结合,综合考量,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例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香港今日的______归根到底是香港同胞创造的,也是同祖国内地的发展和支持分不开的。

  (2)秋天像一个穿着金色裙的仙女,她用轻飘的衣袖______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______给大地。

  A.繁荣 扫 抛 B.繁荣 拂 撒 C.繁华 拂 抛 D.繁华 扫 撒

  三、解释词语的语境义

  把握好词语的语境义,要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加以分析推敲,才能准确地理解。语境义的类型有:①比喻生成的语境义。词语的比喻义在特定语境中生成了新的含义。 ②感情色彩转换后的语境义。选择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但有时贬义的可以褒用,褒义的也可以贬用。③反语表达的语境义。反语是作者含蓄曲折地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实际要表达的意思与字面的意思完全相反。④旧词新用的语境义。一些旧的词语,作者赋予它新的含义。⑤对比形成的语境义。在同一语段中,同一词语表达的意义有时也不尽相同。

  例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站在罗布泊边缘远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表示地表荒凉,无植被)

  B.魏明伦认为,“喜新厌旧”是他戏剧创作成功的秘诀之一。(指创作追求创新,不守旧)

  C.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少股票市值缩水蒸发。(表示减少和消失)

  D.北京奥运会上,“冷面杀手”张怡宁蝉联乒乓球女单冠军。(指神色冷峻,不苟言笑)

  四、一词多义的解释

  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在使用时,多义词常与比拟、比喻、借代等修辞结合,表示其中的一个意义。所以解释多义词一定要紧扣语境。

  例4 下边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一则财富广告,用字巧妙,颇有意味。请你分别说说两个加点“理”字的不同含义。

  你不理 ①( )财,财不理 ②( ) 你。

  五、近义词的辨析

  要辨析近义词,必须结合实际语境,根据词语的具体功能,做到“求同”、“辨异”,也就是找出近义词的“共性”和“个性”来,使“个性”与语境相配。

  例5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六、根据语境填写词语

  这种题型,所要填写的词语多是动词、形容词、名词或关联词,考查的是用词的准确性或语意的连贯性。需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作出恰当的选择。

  例6 从文后括号中选择恰当词语填入空白处的横线上。

  (嘹亮 宛转 清脆 应和)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 的喉咙,唱出 的曲子,跟清风流水 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 地响着。

  第三大类句子的表达和运用

  一、句子排序

  句子排序就是对句子与句子之间内在逻辑性的考查,此种题型对考生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有利于考查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因而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句子排序,主要涉及两个知识点:一是段落的结构,二是句子的连贯与呼应。排序的基本步骤:第一步,明确各句的重点,即每一句写了什么。第二步,找信息,即找出每句中表示总分、先后、因果等关系的词语。第三步,依据关系,组织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达,从而确定选项。第四步,依据选项,检查语段是否通顺,是否符合题目的各项要求。

  例7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

  ①可以说,想象力应用多少是评价一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之一。

  ②人的大脑具有四个功能部位: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

  ③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才能,是人类智慧的生命线。

  ④人类运用想象区功能的机会少,一般人仅仅运用了自己想象力的15%。

  ⑤优秀的想象力对于一个杰出的人才来说是必需的。

  A.②④③①⑤ B.⑤③②④① C.③⑤②④① D.④⑤①②③

  例8 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正确的选项是( )

  你的话语应该是一缕饱含早春气息的柔风, ;你的表白应该是田野爆裂的豆荚, ;你的辩答应该是凭借原则的盾牌, ;你的呐喊应该是仰仗正义的力量, 。

  ①迎承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 ②构思并阐述金色的成熟

  ③弥合朋友之间人为的小隙 ④澎湃青春的热忱和血液

  A.③④①②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④①③②

  二、改写

  这种试题,一是考查考生运用不同句型和表达方式表达同一意思的能力,即在意思相同的情况下,对不同句型的表达方式的掌握;二是根据强调点的不同进行改写。(被动句,反问句、祈使句等)特殊句式。

  三、补写

  补写句子,既能考查对语段(语句)的整体把握能力,又能考查语言的驾驭能力。正确补写应注意:对上下文的理解要到位,所补写的句子与上下文必须连贯;对文段的概括要全面、准确,所补句子能与文段相对应;语言形式要恰当,根据上句或下句修辞与结构去写,语句通顺、简明。

  例9 (2009·娄底)把下面歌颂教师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三尺讲台 下联:一支粉笔

  四 、扩写

  扩句是给一个简单的句子加上必要的附加成分,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生动具体,清楚明白。但是扩句应掌握以下原则:

  1.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成分,不能改变原句结构和意思

  2.所扩充的附加成分必须合理。

  3.如果有例句就必须按例句扩充,如果没有例句又没有具体要求,扩充哪些部分,不受限制。

  扩写句子应掌握扩句的方法:

  1.找出句子的主干词语(或句子的主干成分)。

  2.在主干成语(成分)前面添上合适的修饰词语,修饰词语可以添加一处,也可添加几处,根据需要确定。

  3.把扩充好的句子通读一遍,看是否通顺、内容是否比原来明白具体。

  中考语文复习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一)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凤、雅、颂、赋、比、兴

  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朝代传说

  “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地理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指天下、全国。

  “八荒”:都泛指天下。

  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四)其它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菽、稻)

  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8.岁寒三友:松、竹、梅

  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

  10.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11.五声: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征(zhi)、羽。

  12.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

  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14.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16.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光绪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17.《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着,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18.“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1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凤、雅、颂”三大类

  20.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21.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22.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

  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五鼓”或称五夜。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四更1点—3点,五更3点—5点。

  25.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26.星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为星宿。

  27.玉常金马:指翰林院。

  28.《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的最有影响的一部古代辞书。

  29.“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旧指宗教或学术界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噗的人。“三教九流”多含贬义。

  30.无事不登三宝殿:俗话。即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三宝”,佛教名词,指佛、法、僧。

  31.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32.谥号: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行为给他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善恶。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公。

  33.“岳阳楼”四绝:滕子京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su)篆额(用篆字书写的匾额)一时传为四绝。

  (五)古代别称

  1.桑梓:家乡2.巾帼:妇女3.须眉:男子4.鸿雁:书信

  5.社稷:国家6.汗青:史册7.轩辕:祖国8.“三尺”:法律

  9.谦称:①自称:愚、鄙、敞、卑、窃、臣、仆②帝王自称:孤、寡、不谷③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纳等。

  10.敬称:①称帝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②称天子:殿下③称将军:麾hui下④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kǔn)(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的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见);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用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⑤称年老的为:丈、丈人(后来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泰水”。⑥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⑦对尊长者和同于朋辈间的称谓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11.年龄称谓:(代称)①垂髫(tiao)指三四岁~八九岁儿童。②总角指八九岁~十三四岁少年。③豆蔻指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的少年。④束发:男子十五岁。⑤弱冠:男子20岁,表示已成年。⑥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之志)⑦不惑:是男子四十岁。⑧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即知“天命”)⑨花甲:是六十岁。⑩古稀:是七十岁。(11)耄耋:指八九十岁。(12)期颐:是一百岁。

【中考语文字词句基础知识复习】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字词句段基础知识积累复习04-28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题及答案07-03

中考语文如何复习06-07

中考政治基础知识《自信》巩固复习笔记09-04

中考语文复习方案01-03

中考语文复习计划09-09

中考语文复习方法06-17

初三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方法与复习内容09-03

中考语文有哪些复习策略05-17

中考语文备考复习计划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