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危害特点是什么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又叫玉米钻心虫,我国发生的玉米螟有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两种,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等,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玉米螟危害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玉米螟的危害特点
一、危害症状
玉米螟俗名钻心虫,是玉米上的主要虫害。一年发生1—6代。幼虫卵化后群居于玉米心叶喇叭口处或嫩叶上取食,叶片被幼虫咬食后,会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倒折率增加,籽粒产量下降。
二、防治措施
1.抽雄前防治。掌握玉米心叶初见排孔、幼龄幼虫群集心叶而未蛀入茎秆之前,采用1.5%的锌硫磷颗粒剂,或呋喃丹颗粒剂,直接丢放于喇叭口内均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2.穗期防治。花丝蔫须后,剪掉花丝,用90%的敌百虫0.5 公斤、水150公斤、粘土250公斤配制成泥浆涂于剪口,效果良好;也可用50%或80%的敌敌畏乳剂600-800倍液,或用90%的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75%的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滴于雌穗顶部,效果亦佳。
玉米螟的生活史及习性
玉米螟在我国的年发生代数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1年可发生1-7代。各个世代以及每个虫态的发生期因地而异。在同一发生区也因年度间的气温变化而略有差别。通常情况下,第一代玉米螟的卵盛发期在1-3代区大致为春玉米心叶期,幼虫蛀茎盛期为玉米雌穗抽丝4,第二代卵和幼虫的发生盛期在2-3代区大体为春玉米穗期和夏玉米心叶期,第三代卵和幼虫的发生期在3代区为夏玉米穗期。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飞翔和扩散能力强。成虫多在夜间羽化,羽化后不需要补充营养,羽化后当天即可交配。雄蛾有多次交配的习性,雌蛾多数一生只交配一次。雌蛾交配一至两天后开始产卵。每个雌蛾产卵10-20块,约300-600粒。
幼虫孵化后先集群在卵壳附近,约一小时后开始分散。幼虫共5龄,有趋糖、趋触、趋湿和负趋光性,喜欢潜藏为害。幼虫老熟后多在其为害处化蛹,少数幼虫爬出茎秆化蛹。
各虫态历期:卵一般3-5d, 幼虫,第一代25-30d, 其他世代一般15-25d, 越冬幼虫长达200d以上,蛹25℃时7-11d,一般8-30d, 以越冬代最长,成虫寿命一般8-10d。
玉米螟的'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
玉米螟的天敌种类很多,主要有寄生卵赤眼蜂、黑卵蜂,寄生幼虫的寄生蝇、白僵菌、细菌、病毒等。捕食性天敌有瓢虫、步行虫、草蜻蛉等,都对虫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①赤眼蜂灭卵。在玉米螟产卵始、初盛和盛期放玉米螟赤眼蜂或松毛虫赤眼蜂3次,每次放蜂15万-30万头/hm2, 设放蜂点75-150个/hm2。放蜂时蜂卡经变温锻炼后,夹在玉米植株下部第五或第六叶的叶腋处。
②利用白僵菌治螟。在心叶期,将每克含分生孢子50亿-100亿的白僵菌拌炉渣颗粒10-20倍,撒入心叶丛中,每株2g。 也可在春季越冬幼虫复苏后化蛹前,将剩余玉米秸秆堆放好,用土法生产的白僵菌粉按100-150g/m3,分层喷洒在秸秆垛内进行封垛。
③利用苏云金杆菌治螟。苏云金杆菌变种、蜡螟变种、库尔斯塔克变种对玉米螟致病力很强,工业产品拌颗粒成每克含芽孢1亿-2亿的颗粒剂,心叶末端撒入心叶丛中,每株2g,或用BT菌粉750/hm2稀释2000倍液灌心,穗期防治可在雌穗花丝上滴灌Bt 200 - 300倍液。
化学防治
①心叶期防治。目前,在玉米心叶末期的喇叭口内投施药剂,仍是我国北方控制春玉米第一代和夏玉米第二代玉米螟最好的药剂防治方法。
②穗期防治。当预测穗期虫穗率达到10%或百穗花丝有虫50头时,在抽丝盛期应防治一次,若虫穗率超过30%,6-8d 后需再防治一次。
诱杀成虫
【玉米螟危害特点是什么及防治措施】相关文章:
茶小绿叶蝉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01-03
烟蚜对烟草的危害特点是什么及防治01-03
玉米穗虫害的特点是什么及防治措施01-03
作物害虫金龟子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是什么01-03
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05-11
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规定05-11
森林火灾的危害及特效的防治措施10-27
东宏煤矿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05-11
火灾的危害与防治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