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3至6岁家长育儿知识
对于上幼儿园的宝宝来说,早上的时间总是显得很紧张,如何才能为孩子准备又有营养又方便的早餐就成为了让家长关心的问题。下面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3至6岁家长育儿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3至6岁家长育儿知识:给孩子快速准备营养早餐
对于上学的孩子来说,早上的时间总是显得很紧张,如何才能为孩子准备又有营养又方便的早餐就成为了让父母关心的问题。
而对于大多数的家长来说,可能都会习惯性的选择用鸡蛋加上牛奶以及面包这样的组合来做为给小孩子的早餐,那么这里面也是有着很多讲究的,比如说,牛奶要选择哪种才更加的适合孩子,面包以及蛋糕是不是比起馒头包子更好呢?
对于孩子来说,牛奶是很有营养的一种食物,不过对于牛奶的选择也是有着讲究的,一般来说,纯牛奶是最为适合孩子的,而在纯牛奶中,又可以分为巴氏奶以及灭菌奶,而从理论上来说,因为巴氏消毒过的牛奶中维生素B的损失比较小,所以营养的价值相当更加的高一些。
而纯牛奶还可以分为全脂以及低脂还有脱脂,而牛奶中的维生素ADEK这些营养成分都是在乳脂肪中存在的,而这些对于孩子的成长发育来说都是很为重要,所以如果孩子并没有肥胖方面的问题,那么最好还是选择饮用全脂的牛奶,而如果是所需要的.牛奶量比较多,那么可以选择第一杯喝全脂奶,而第二杯再喝低脂或是脱脂的牛奶,这样就可以避免摄取过量的脂肪了。
而一些号称为高钙奶的是不是在补钙上更加有效果呢?事实上,牛奶中原本就存在的钙质可以比较容易的为人体所吸收,但是人为添加进去的钙则吸收率会下降许多,而且很多高钙奶中所添加的是碳酸钙,而人体对于这种钙的吸收其实很不理想。
除去牛奶,面包也是不少家长给孩子所准备的常见早餐主食,不过对于孩子来说,比起面包,馒头其实是更好的选择,因为面包是烤制品,这样的热量比较高,常吃很容易上火。而鸡蛋对于孩子来说,只要一天一个就可以补充所需要的营养了,而鸡蛋就要选择新鲜的。
另外,主食除了馒头之类的面食,还可以煮一些糙米粥来让孩子做为早餐,因为糙米中有着大量的营养成分,对于孩子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帮助。
3至6岁家长育儿知识:小儿口吃
语言是人类沟通情感的重要途径,如果孩子在说话时出现重复、结巴、延长等称为人们生活中所说的口吃,做为父母在这时都很焦急,不知道怎么才能治好孩子。那么小儿口吃该怎么办呢?
(一)孩子有口吃,家长态度很重要
口吃是一个人能力的一种缺陷,并不是先天的,只是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发生的障碍。做父母的不必比孩子更紧张。应知道口吃的毛病能够改正,但是改正的好坏与父母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孩子口吃时父母不要强调说“你又口吃了”“你怎么连话都说不清楚”之类的话,否则,只能加重其口吃症状。有一点值得注意,由于偶然的口吃就遭受嘲笑,更易造成孩子的自卑、焦虑和退缩等负面情绪,从而更害怕说话或说话时更胆小畏缩,而所有这些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重口吃症状。
(二)3—5岁的孩子最容易口吃
“口吃”即平时所说的“结巴”,是一种常见的语言流畅性障碍,主要表现为说话时某些字或音的重复和拖长。3—5岁的幼儿口吃的发生率最高,此阶段正处于孩子语言的快速发展期,大约有5%的孩子会出现口吃,但绝大多数能自然缓解或被纠正。
(三)口吃原因多,模仿最多见
形成口吃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幼儿患重病,破坏了听力和大脑语言运动中枢。有的是因环境不利或父母教育不当,过于严厉地训斥、恐吓孩子,对孩子在语言方面要求过高,使孩子担心说不好而精神过度紧张。或者受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影响。孩子刚开始学语时,词汇贫乏或说话过急过快,以致语言和思维脱节,说的赶不上想的,时间长了,形成口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模仿。即孩子与口吃者接触,认为好玩,自己也学着说,久而久之,自己也口吃了,来就诊的口吃孩子中,模仿是最常见的原因。
(四)怎样帮孩子摆脱口吃
1、给予帮助。
如孩子想喝水又说不出来时,你可以启发他:“你想喝水吗?”孩子点头,“请跟妈妈说一遍‘我想喝水。’”明确地告诉孩子怎样说比批评和建议(比如“慢一些”“再来一遍”)会更有效。
2、不要“保护”孩子。
有的父母觉得孩子说话口吃已经够不幸了,所以格外溺爱他,这样做对孩子没有好处。应该让他知道,自己虽然有口吃的缺点,但还有更多别人不具备的优点(如打球、画画等),使孩子正视自己的这一毛病,这样当孩子接触到外界环境,就能勇敢地对待嘲笑。
3、说不好就唱。
口吃的孩子有个特点,唱的时候就不口吃了,可以平时让孩子学唱歌,背诵朗朗上口的歌谣,用说唱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节奏感,这对矫正口吃也很有效。
4、让孩子模仿你正确的说话方式。
既然孩子能模仿口吃,就能模仿正常的说话方式,但你必须用比较慢的节奏与孩子交谈,话语要清晰、简洁,不要太多形容词,不要用儿语,最好用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三字词、电报语与孩子交流。如“喝水”就是“喝水”,不要说“喝水水”。
在帮孩子摆脱口吃时一定要细心对待,有耐心的帮孩子纠正说话的障碍,让孩子认识到口吃是一种不好习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帮着孩子一步步的校正。
3至6岁家长育儿知识:孩子得心理焦虑症
如今,焦虑症、孤独症等各种心理疾病发病年龄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我们身边不乏有这样的孩子:他们的情绪经常失控,生活中常伴随惊恐,心悸,烦躁等负面情绪。有些孩子在一个人独处时会表现得歇斯底里,到了入学年龄表现出对学校的恐惧,甚至厌学逃学,父母着急却又束手无策。
儿童焦虑症是一种较常见的情绪障碍。它是儿童时期无指向发生的莫名恐惧与不安,患儿对外界细微的变化表现得过于敏感多疑,烦躁不安。这类疾病主要与心理社会因素和遗传因素有关,这类儿童往往性格内向,感情脆弱,容易被外界环境影响。
根据发病的形式,儿童焦虑症可分为以下几种:
环境性焦虑
有些家庭成员长期不和的家庭,长辈把自己对生活的不满加注在孩子身上肆意辱骂或者把孩子当成倾诉对象,长此下去,孩子容易变得焦虑脆弱,不爱与外界接触。
境遇性焦虑
当自己身处的环境突遭变故,如父母突然离异,发生意外事故,灾害等,儿童心理承受不住,会产生焦躁的情绪,并伴随恶心干呕,失眠多梦,大小便失禁,腹泻等一系列生理放映,但这类儿童的症状往往随着时间的过去会自然消失。
素质性焦虑
这类儿童的神经系统往往功能紊乱,对外界环境的变化适应能力比同龄正常孩子弱。有的则是父母本身就是焦虑症患者,焦虑可迁延不愈,对孩子造成恶性循环。
分离性焦虑
当与亲属特别是与母亲分离时,孩子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更易发生的独生的孩子身上,当父母有事外出时,孩子既担心父母,又害怕独自呆在家中,心烦意乱,无心学习。
期待性焦虑
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难以达到设定的目标,害怕受到父母的指责而整日提心吊胆。这类孩子往往缺乏自信,另一方面,有些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而罔顾儿童心理健康,给学生太多学习压力,使得孩子整日处于高压状态,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患焦虑症的儿童对学习缺乏信心,心理素质薄弱,常表现出胆怯,做事优柔寡断,缺乏自我判断能力,有明显的社交和适应障碍。长期这样,患儿可能形成抑郁阴沉、自卑感强等人格特征。因此,我们应重视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时矫正。
首先,应为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父母在生活应该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争吵,尽力营造一份和睦的家庭气氛。在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中,患儿可减少焦虑的情绪,性情更加平和温顺。
其次,应改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父母和教师应端正教育态度,不可一味赶进度让孩子承担太多精神压力,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遵循“量力而行”的适度原则,提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多鼓励孩子,这样,患儿就可以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3至6岁家长育儿知识】相关文章:
1至3岁育儿知识11-24
育儿知识1至3岁11-24
育儿知识3至6岁01-19
中班育儿知识3至6岁03-25
育儿知识大全3至6岁08-07
育儿知识3至6岁中班08-07
育儿知识3至6岁夏季08-07
秋季育儿知识3至6岁01-19
小班育儿知识3至6岁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