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知识 百文网手机站

动物的科普知识

时间:2021-11-22 17:09:18 动物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关动物的科普知识

  自然界大约有150多万种动物,从肉眼看不到的原生物到庞然大物的蓝鲸,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动物是多细胞真核生命体中的一大类群,称之为动物界。下面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动物的科普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动物的科普知识

  动物的科普知识——动物的眼睛

  在动物中,最原始的眼睛是原生动物中的绿眼虫。它的整个身体就是一个细胞,眼睛只不过是一个环状的红色眼点,这个眼点可感觉光的强弱。 腔肠动物的水母,它的感受器称为触手囊,眼睛只是触手囊上一个红点, 只能分辨光明与黑暗。

  乌贼虽属无脊椎动物,但眼睛的结构却与脊椎动物的眼睛很相似,眼 的前方有角膜,后面有巩膜;还有虹彩、瞳孔、水晶体、睫状肌等构造, 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眼睛。蜗牛的眼睛长在头部上方的一对触角的顶 端,小得像针孔,构造非常简单,称为“针孔眼”。难怪蜗牛只能模糊地 辨认方向,慢吞吞地爬行了。

  复眼是节肢动物(如蜈蚣、蜘蛛和昆虫)的特有眼睛。它由许许多多的 小眼构成,每只小眼只能感受一小部分形象,而由许多六边形的小眼如同 蜂窝般地连在一起的复眼,能把所有小眼看到的形象汇集起来,形成一幅 完整的画面,还能观察距离较远的物体并辨别方向。昆虫的小眼越多,视 力越强,蜻蜓、苍蝇等昆虫有成千上万只小眼。

  昆虫的眼睛虽多,却不管用,有的还是“色盲”。五彩缤纷的大自然, 在它们看来却是个单调的世界。昆虫的眼睛大多不能活动,但蜻蜓、苍蝇 的眼睛却能随颈部自由转动,所以它们能够瞻前察后,环顾左右。鲎的眼 睛很特别,它有四只眼睛,两只小眼睛长在头胸甲正中,像灵敏的电磁波 接收器一样,能接收深海中最微弱的光线。在头胸甲的两侧有一对大复眼 ——由1千多个小眼组成。鲎的复眼对光有侧面抑制作用,可以增强图像的反差。这一原理被应用于电视机中,从而使图像更加清晰。

  眼睛变化最大的要数鱼类了。生活在南美洲河里有一种四眼鱼,眼睛 中间有一层横隔膜,把眼睛分成上下两部分,上边看空中,下边看水中。比目鱼总是平躺在海底,所以两只眼睛都长在一侧。尽管鱼类眼睛千差万别,但所有的鱼类都是近视眼,没有真正的眼睑,也没有泪腺,所以从不会流泪。

  新西兰有一种很古老的爬行动物,叫楔齿蜥。它长有三只眼,除了头 两侧各有一只眼外,第三只眼长在头顶上,虽然视力不太好,但是也能分辨黑白。变色龙的眼睛大而突出,两只眼睛能单独活动,一只眼向前看, 另一只眼可以向后看。

  动物中的“千里眼”要算鹰了。它在离地面1 千米以上的高空中翱翔, 也能清楚地看到地面小动物活动的情景。科学家对鹰眼进行了研究,发现 鹰是用低分辨率、宽视野的部分搜索目标,而高分辨率、窄视野的部分是用于仔细观察已经发现的目标的。如果我们仿造鹰眼结构,研制出一种电 子鹰眼,那么飞行员的视野可大大扩展,视觉敏锐程度也会得到提高。

  动物的眼睛结构不同,辨色本领也不同。狗和猫几乎不会分辨颜色; 田鼠、家鼠和家兔等也都是色盲。猴子、猩猩分辨颜色的能力特别强,敏 感程度与人相似。鹿对灰色的识别力最强,所以能迅速逃避大灰狼的袭击。

  动物的科普知识——动物的耳朵

  耳朵是听觉器官。动物都有听觉器官,但长的形状和位置不同。

  水母,又叫海蜇,能听到人听不到的次声波 。它的伞形边缘长着像 “耳朵”似的感受球,感受球里含有钙质的平衡小石。当风暴来临时,会产生一种次声波,水母靠这块小石早就听到了,于是赶紧逃之夭夭。

  许多昆虫的“耳朵”生长的位置都很奇特。苍蝇的听觉器官长在翅膀 基部的后面;蝈蝈和蟋蟀的“耳朵”长在前足的小腿节上;而蝉的“耳朵” 却长在肚子下面 。昆虫中只有蟋蟀、蚱蜢、蝗虫、蝉和大部分蛾类才有 “鼓膜”那样的听觉器,可是它们并不是长在头上,而是长在腿上或身躯两侧。

  鱼类有较好的听觉,也能利用声音来传递消息。鱼只有内耳,藏在头 骨里面。鱼的侧线也有“听觉”作用,是鱼类的特殊听觉器官。两栖类的青蛙,耳朵已经分化成鼓膜、中耳、内耳等,因此听觉较为灵敏。蛇的耳朵和鱼类相似,只有听骨和内耳,所以蛇不能听到空气传播的声音,只能 听到地面振动的声音,“打草惊蛇”就是这个道理。

  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耳廓,能各自接收通过空气、地面或水里等 传来的声波振动。蝙蝠、耳狐、土狼的耳廓很大,能够收听到极轻微的声 音。猫的耳朵也很灵敏,当它打盹时,总爱把耳朵贴在前肢下方的地面, 一旦有老鼠走动,它就会立即惊醒。空中飞行的蝙蝠,也是一种哺乳动物。 它在夜晚捕捉昆虫,不靠眼睛,而是靠一双能“看见”东西的耳朵。科学 家经过研究才明白:蝙蝠是利用超声波来“看”东西的。然而大自然是奇 异的,尽管蝙蝠具有高超的辨声能力,但是有些昆虫,如夜蛾仍然能逃避 它的追捕。夜蛾依靠胸腹间的一种奇妙“耳朵”——鼓膜器,能在30米外 “听”到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并且迅速作出判断而从容逃走。如果把蝙蝠 称为“活雷达”的话,那么夜蛾具有高超的“反雷达”装置。

  高等动物的耳朵,如家兔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 廓与外耳道,能够集音;中耳包括鼓室、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 可把鼓膜接收的声波加以扩大和传播到内耳。内耳有三个半规管和一个耳 蜗管,起到感音与平衡的作用。耳蜗管接受声波,由听神经传导至大脑皮 层,引起听觉。

  动物的科普知识——动物的鼻子

  动物的鼻子不仅是呼吸道的一部分,也是嗅觉器官。警犬所以能跟踪罪犯,就是靠一个对气味非常敏感的鼻子。

  一般说来,嗅觉灵敏的动物,鼻子往往长而突出,鼻孔大而潮润,表 面密布嗅觉细胞。如生活在美洲中部的巨型三趾食蚁兽,鼻子仅次于大象, 嗅觉特别灵敏,平时善于在土堆瓦砾中寻找蚂蚁为食。相反,嗅觉不灵敏的动物,鼻子小而干燥,嗅觉细胞少,灵敏度差,捕食主要靠眼、耳帮忙, 鸟类就是这样。

  不同的动物,嗅觉的灵敏程度差别很大。鱼的鼻子是两个凹陷的孔, 嗅觉细胞主要集中在鼻腔里,在黑夜里寻找食物主要靠嗅觉。鲨鱼的嗅觉 极其灵敏,可以在几千米外嗅到血腥味并立即赶往有血的地方。狗的嗅觉 特别灵敏,能够辨别1千多种不同物质的气味。

  动物的鼻子构造不同,功能也不一样。鲨鱼的鼻子通过灵敏的嗅觉, 可以作为捕食器官。水獭两个鼻孔具有盖子的作用,可以开关,使气体自 由进出,又不至于呛水。大象的鼻子有坚韧的肌肉可以随意伸缩,成为战 斗的武器。水牛的鼻子在炎热天气会渗出汗滴,起着散发热量的调温作用。 狗的鼻子可以作为探测器。蝙蝠的鼻子可发出两万赫兹以上的声波,好像雷达一样。海鸟的鼻子是海水的淡化器,可以长期生活在海上,不为淡水 水源所烦恼。

  有些低等动物,如昆虫,虽然没有鼻子,却有灵敏的嗅觉。如蜜蜂可 以闻到距离遥远的花香,赶去采蜜。

  动物的科普知识——动物的嘴

  动物的嘴巴(包括牙齿、舌)不同,摄食的方式也不一样。

  最低等的原生动物没有牙齿和舌,摄食时,从身上伸出伪足把食物裹 起来送入体内形成食物泡。草履虫靠身体侧面的口沟附近纤毛的颤动,将 水流激成一绕口旋涡,使水中的食物源源不断地流入口中。

  昆虫的摄食器官称为口器,构造很复杂,可分为五种。蝗虫、蟋蟀等 的口器有上下唇、上下颚、舌和尖锐的齿,适于取食固体食物,为咀嚼式口器。蚊子等的口器用锐利的口针刺入动植物体内,吸吮液汁,为刺吸式口器。蝶蛾类的口器叫虹吸式口器,它的外形很像钟表的发条,是一根中 空的虹吸管,平时不用盘旋起来,当蝶儿停在花朵上,那长长的虹吸管展开,伸入花朵深处吸取花蜜。苍蝇的口器是由下唇变化来的,末端膨大的 唇瓣可以吸收半固体物质或直接用来舐刮糖等较粗物质,叫舐吸式口器。 蜜蜂的口器既能把食物嚼碎,又能将食物吸收到体内,称为嚼吸式口器。

  脊椎动物的摄食器官——嘴,一般是由上下唇、上下颚、舌和牙齿组 成。其中牙齿和舌是重要的摄食器官。鱼的舌头内长有骨,不能自由伸缩, 只能在捕食时帮助咬住食物。青蛙的舌根长在下颌前端,舌头能从口腔翻 出,即使离得较远的昆虫也能捕到。蛇的舌尖分叉,能自由伸出,但不是 捕食工具,而是“触手”,有灵敏的感觉。

  鸟类没有真正的牙齿,而由角质化的嘴摄取食物。鸟类的舌头都较硬, 具有角质膜或骨头,在摄食中起着重要作用。

  哺乳动物的牙齿分成门、犬、臼三种。门齿呈凿状,能切断食物;犬 齿尖锐,能撕裂食物;臼齿能研磨、压碎食物。各种哺乳动物的牙齿数目 是不同的,牛、猴和人一样,都是32枚;大熊猫是40枚;白鳍豚有130 枚。 哺乳动物的舌高度发展,有着多种用途。食蚁兽遇到蚂蚁时,立即伸 出细长粘糊的舌头,来回一扫就能粘住许多蚂蚁填入口中。猫的舌头表面 有许多向后倒生的乳突,可以舐食附在骨头上的肉屑。牛、长颈鹿的舌就 像手一样灵活,伸出口外把草送进嘴里。

  动物的科普知识——动物的四肢

  低等无脊椎动物没有四肢,或只有很简单的附肢;高等脊椎动物的四 肢坚强,运动非常有力。

  鱼的'四肢是鳍状的,前肢是一对胸鳍,后肢是一对腹鳍;胸鳍主要起 转换方向的作用,腹鳍主要辅助背、臀鳍保持身体平衡。

  两栖动物有强有力的五趾型附肢。青蛙的前肢短,后肢粗而长,趾间 有肉膜叫蹼。这些特点,使它既能在水中游泳,又能在陆地爬行、跳跃。

  鸟类的两条腿是一对后肢,它的前肢演变成为翅膀,能在天空翱翔。 世界上最大的鸟——鸵鸟,双腿强健有力;而耐寒冷的鸟——南极企鹅, 双翅已转化成鳍状而失去了飞行能力,后肢也变成了适于冰川上行走和水 中游泳的两只脚。

  哺乳动物大多具有典型的、发育完备的四肢,能灵巧自由地运动,快 速地奔跑。跑得最快的猎豹,百米速度仅为3.2秒。

  哺乳动物的四肢变化很大。澳大利亚的袋鼠后肢非常强壮,长度约为 前肢的五六倍;蝙蝠的前肢变成皮膜状的翼,能适应空中飞行。生活在海 洋中的鲸类,前肢变成鳍状,后肢基本消失。而海豹四肢却变成了桨状的 鳍脚,后鳍脚朝后,不能弯曲向前,成了主要的游泳器官。

  动物的科普知识——动物的爪

  爪,是动物进化到一定的时候,才由皮肤的表皮角质层演变而来的。 爪的出现,对动物的生存和御敌都有一定作用。

  爬行动物中的避役,生活在茂密的丛林中。它所以能在树干上爬行, 除了尾巴的帮助外,指(趾)端的锐爪起着重要作用。还有蜥蜴、龟、鳖等 爬行动物的爪,都是对爬行生活的适应。

  鸟的种类繁多,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使它们的脚和爪也变得 多种多样。猛禽类的猫头鹰、秃鹫等,脚强壮而有力,趾端有锐而钩曲的爪,利于捕杀动物。攀禽类的啄木鸟、杜鹃等脚很强壮,趾端有锐利的爪, 能稳当地抓住树干。

  最复杂而多样的爪,是哺乳动物的兽类。穿山甲的爪是向后弯的,像 一把锄头,善于挖掘。树懒的爪呈钩状,适于钩住树枝。猫和狗等动物的 爪既锐利又能屈伸,运用自如。牛、羊、马等兽类的爪变成了蹄,供运动 之用。所以长着蹄的动物一定是食草动物,没有像食肉动物的利爪。老虎、 狮子等猛兽的爪主要用来捕捉食物和防御敌害,所以特别锐利。


【动物的科普知识】相关文章:

动物科普知识08-02

海洋动物科普知识02-18

动物科普知识资料02-18

幼儿动物科普知识01-19

关于动物的科普知识07-26

动物有趣科普知识(通用15篇)04-20

狗的科普知识08-11

植物的科普知识07-17

科普知识的作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