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人力资源专业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力资源专业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1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开发与储备的比拼;然而各国人才开发与储备的比拼,最终的竞争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与管理模式。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不断深化,当下我国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因而逐步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外包的人力资源理模式已成一种迫切需求。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概念
“外包” 的概念出自哈默尔与普拉哈拉德共同合著的著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外包,它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在整合有限的资源时,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更大竞争优势,企业只是保留了其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将其他非核心业务剥离出来外包给更具成本优势与专业优势的外包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从广义上来说,是包含在管理外包中的,它的含义是企业在日常经营和管理中为了降低和控制劳动力成本,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最大化,特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事务中非核心部分的管理工作全部或部分委托给专业的人才服务机构进行管理。在企业组织结构中,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必然是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模式,而这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模式,要求企业将其他非核心的业务全部或部分外包出去,从而提高企业效率。由于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优势和效果逐步突显,我国有些地方政府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很多成效,但依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调整与完善的问题,特别是政府部门在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的探索和尝试时应更加审慎和要求更高,这也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考验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成效的重要衡量指标。
二、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来源与现实依据
(一)理论来源
1、有限政府理论
有限政府理论主要来源于英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洛克所著的《政府论》一书,约翰?洛克在其著作《政府论》中重点阐述了政府权力产生于权利的让渡、政府的目的是充分保障个人的财产权、政府权力需要限制等观点,同时他又强调在对政府权力进行限制时,还应该提示构建有限政府不是说政府权力越弱越好,而应该是构建一个必须具备必要权力――能保障其正常发挥为社会大众谋福利权力的有限政府。这些观点和理论要求政府的权力和职能并不是大而全,而应该是将一些不涉及国计民生的职能和权利放开,让其进入市场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逐步将政府部门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事关国计民生的公共事业中去,更好的为大众服务和谋利。
2、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源于贝利和米恩斯合著的著作―《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书中重点阐述了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和规模化生产的扩大而产生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此时作为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和个人精力等因素行使不了与之对应的全部权利;除此之外,社会分工进一步加大,催生了很多具备专业知识的管理外包代理人,他们完全具有行使被委托权利的精力和能力。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将企业非核心的管理工作外包给专门从事外包的企业或机构,这样企业就可以从繁多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核心业务,不仅体现“专业机构做专业的事情”,而且也实现了委托方与被委托方的'双赢效果。政府部门同样作为社会组织机构的一员,在日常的人事管理中同样可以采用人事管理外包模式。
(二)现实依据
1、人力资源管理外部环境的变化
现今社会经济已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以人力资源为依托的高度的人本化经济。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市场信息瞬息万变,人力资源成为各国在经济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和保证。因此,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已逐步成为其提升能力的核心环节。另外,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调整和日趋完善,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的政府部门,更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改革和调整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现实意义
(1)节约开支,锻造优秀人力资源队伍
政府部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是要将程序性、稳定性及繁杂性的日常人事管理工作通过外包的形式委托给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来管理,从而达到精简事务和节约人力开支的目的。同时,运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平台,锻造一支适宜本部门的人力资源队伍。
(2)提升政府部门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政府从纷繁复杂的日常事务总解脱出来,这样其就可以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发展动态,及时将财力和物力集中投入到核心的业务――提升执政能力,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上,从而不断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的途径
(一)外包服务商的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政府部门作为特殊的组织部门,在选择外包服务商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外包机构的服务信誉与服务质量,这是整个外包工作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是服务的价格;第三是政府部门应结合本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量、工作内容与工作性质,选择适合于本部门的服务供应商;第四是对于一些具有长期性和程序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固定的专业服务供应商。
(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实施环节
在选择好合作的代理机构后,接下来要完成以下几个环节:首先,要与合作方签订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协议,用以明确在外包期间委托方与被委托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其次,政府部门要积极配合外包机构,为其提供和搜集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料,构建本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再次,在外包机构有需要时,积极配合其进行相应项目的调查并反馈调查结果。最后,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方案一经决策,就应该积极地实施和落实到位,并加强对实施方案的过程管理和监控。另外,在双方签订外包协议时政府部门就应与外包机构表达其人力资源管理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并以此作为考核和评价外包机构的服务效果,促使外包机构不断改进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水平,为政府部门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
四、结论
政府部门在人事管理中实行外包,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还可以使政府部门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涉及部门战略性的工作中来,为社会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因此,政府部门在人事管理过程中,应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积极的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为政府部门的人事制度管理与改革提供更多的参照途径。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2
[1]赵燕好.县域国库现金管理的探析[J].商情,20xx,(21):137-138。
[2]裴瑞丽.做好基层国库核算统计分析工作的几点建议[J].黑河学刊,20xx,(11):93-95。
[3]伊恩·帕尔默等.组织变革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4]科特等.领导变革.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
[5]赵钊等.组织变革、企业文化与领导力的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20xx,28(9)。
[6]鸿雁,徐佩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甘肃金融,20xx,(06):72-73。
[7]沙雪琴.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大陆桥视野,20xx,(09):91-92。
[8]黄练.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J].中国农业会计,20xx,(02):
[9]罗宾斯等.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10]杨光明.创新运行机制突破管理瓶颈[N].金融时报,20xx年10月15日。
[11]阿戈尼西卡马立克.组织文化变革对公司中人力要素的影响[J].南大商学评论。
[12]何欣.现阶段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问题和对策[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xx。
[13]笛德等.管理创新——技术变革,市场变革和组织变革的整合(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14]白宗青.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设想和建议[J].经济参考研究,20xx(69):15-19。
[15]匡艳.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公开制度[J].财会通讯,20xx(7)。
[16]马国贤.服务型政府的预算框架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xx(11):1-11。
[17]美W﹒沃纳﹒伯克(W.WarnerBurke)燕清翻译组织变革:理论和实践
[18]涂辉文著组织发展与变革浙江大学出版社
[19]乔伊斯·S·奥斯兰(JoyceS.Osland)组织行为学经典文献
[20]英笛德(tidd,j.),(英)本珊特管理创新——技术变革,市场变革和组织变革的整合(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1]W沃纳伯克(BurkeW.Warner)组织变革:理论和实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2]刘飞华,组织变革背景下的组织承诺与企业文化关系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xx.3;
[23]孟范祥,张文杰,杨春,西方企业组织变革理论综述[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xx.4;
[24]张宏荣,连结动态能力与组织变革:构型理论观点[J],科技进步与对策,20xx.1;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3
摘要: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设置可以在时间上独立于理论学期,以加大实践学时内容,有利于培养该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达到实践效果,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体系;实践效果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还远远不能与之相适应。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大学生,大多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头脑灵活,有思想,可塑性强,但缺乏实际经验。由于缺乏职业技能式的学习和训练,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能很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关键,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本研究以东软信息学院为例,探讨如何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课程体系入手,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需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的接轨,增强人才的适应性,提高人才效益。
二、基于“1321”模式与“3+1”模式相结合的实践体系的建立
实施“1321”的教学管理是东软信息学院创新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即1学年被安排成3学期,2学期基于案例的理论教学,1学期的实践性教学。 “1321”教学管理学期设置加快了学业进程,使学生有机会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全面掌握所学内容。2学期的理论教学通过系统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从整体上把握本专业的理论体系。在理论教学的实践环节虽然也针对性的开展角色扮演、无领导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管理游戏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沟通协作能力,但这远远不够满足学生对现实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的理解,而紧邻的1学期的实践教学,时间相对集中,强调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只起辅助引导作用,实践内容安排直接关系学生理论学期的知识,贯穿整个学科知识内容,所以实践学期达到的教学效果是理论学期不可比拟的。
为了缩短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培养之间的差距,在“1321”学期设置的基础上,东软信息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施“3+1”教学模式,即大学最后一年,通过综合项目实践,全面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使学生在校便具备了一年的“工作经验”。学生在大学1-3年级,在校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构筑良好的思想素质、扎实的知识基础、合理的专业结构;第四年通过在校内大学生创业中心、校外合作企业进行一年的学习、实践、毕业实习(设计),参与最新技术项目的开发与实践,保证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技能、创新的思维和广阔的'视野。
三、以专业核心技能为目标的实践方案的设计
针对学生在各学年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不同,上述各个实践环节设计和实施的内容相对有不同的侧重,对低年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明确专业发展对企业的意义,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则要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流程和具体实务操作。课程内容结构方面的安排要力求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灵活设计和开发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1.概念实习。针对一年级学生,通过对各类软件的模拟进行技能训练及沟通技巧练习;请企业专家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经营运作;参观软件园内高新企业,实地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工作,以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2.技能实习。针对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二年级学生,在技能实习过程中,结合所学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学校网络教室上机实习,学会利用各种办公软件进行公文写作,运用测评软件进行模拟招聘和人才测评等,加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成为能够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工具、方法论与操作实务的专业化人才。
3.项目实习。针对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三年级学生,项目实习阶段是在学习人力资源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学校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应用软件,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模拟,让学生动手设计、完成人力资源各模块的功能;运用情景模拟,围绕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模拟一个环境,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管理程序、方法来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组建团队,跟随老师参与实际企业的项目管理与开发项目实习等。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业务流程,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专业综合实训。针对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四年级学生,设置了校内实训+校外企业顶岗实习的专业综合实训方案。校内实训部分,通过应用专业的e-HR平台模块,借助真实的企业数据,综合模拟企业的具体操作;校外实训部分,介绍综合素质好的学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由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锻炼,提高学生实际业务能力。
5.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实践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实践活动的尝试,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将运用科学的管理分析方法,对利用IT技术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题以及一般企业人力资源专业问题进行研究,撰写10000字左右的毕业论文。
总之,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该实践体系的设计使学时增多,课程集中,打破了学生容易关注零散的知识点而忽略了整体知识体系的问题,启发学生的全局观及整体意识,有利于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以企业实际案例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操和演练的环境,让学生扮演企业中不同的岗位角色,模拟日常的业务操作,真正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实现了学历教育与企业业务的无缝链接。
参考文献:
[1]周学军 易 蓉: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对策研究[J].科技广场,20xx.12:120-122.
[2]何淑明: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几个问题的思考[J].重庆学院学报,20xx.9:147-148.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4
1.浅谈我国的人力资本与地区协调发展
2.论构建基于“80/20 效率法则”的组织人力资本管理机制
3.员工培训方案设计研究
4.浅谈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
5.浅谈如何做好公司文秘人员培训计划
6.浅谈全视角绩效考核法
7.年薪的四种模式分析
8.浅析几种新颖的人才使用方法
9.人力资源发展:性质、时代的挑战、意义和趋势
10.论企业的激励机制
11.关于人力资本作为企业制度要素的'考虑
12.国外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对我国的借鉴分析
13.试论人力资源与人力投资
14.论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会计
15.走出文件框框―― 人力资源的非常任务
16.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17.人力资源管理要为企业增值服务
18.论人力资源管理评估
19.人力资源管理:从后台走向前台
20.让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本
21.人才选用与招聘研究
22.如何共建企业的“心理契约”
23.人力资源重要而不主要?
24.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区别
25.人才测评不等于绩效考核
26.人力资源若干问题释疑
27.剖析以人为本
28.人才选用与招聘分析
29.人力资源问题的三个层面
30.美日人力资源 管理模式比较及对中国乡镇企业的启示
31.论员工满意度与工作业绩的关系
32.浅析企业营销人员可变薪酬激励机制
33.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防范方式分析
34.中小企业职位分析的障碍及其基本对策研究
35.不同性格员工的非物质激励
36.解决团队资金分配难题
37.岗位轮换:组织与员工发展双赢
38.企业实施e-learning 的影响因素及建议
39.发掘新员工的新价值
40.如何在流动中留住人才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5
1、浅谈员工绩效管理
2、关于构建人力资本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探讨
3、浅谈企业绩效评估与员工激励
4、论职务晋升的激励作用与公正原则
5、企业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如何进行有效的激励
7、人际冲突对于销售团队绩效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8、浅析我国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保险业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监督机制
10、沟通在绩效管理中的体现研究
11、基于工作绩效的雇员流动机制研究
12、工作绩效评估中的信度问题研究
13、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14、信息不对称与绩效评价研究
15、绩效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探析
16、论绩效管理中的沟通问题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6
摘要:由独立学院的特点和管理模式出发,就独立学院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建立一支适合高校独立学院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以浙江大学与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标志产生的独立学院,如今已经探索发展了17个年头.独立学院既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更有别于民办高校,要想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劣与否尤为关键和重要.
1独立学院的特点与管理模式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和公办大学内部学院、民办学校有着严格的区别,它拥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的校园校舍、独立的教学和财务管理、独立招生和颁发文凭的资格.在管理体制上,独立学院采取民办机制,它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优势办学资源与优质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产物,属于公益性事业.截至20xx年1月1日,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66所.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独立学院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公有民办.因此独立学院的管理模式既不同于普通高校,又与民办高校有所区别,而这一点也决定了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其自身特点和特殊性.它以学院董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由董事会决定设立人事处或者人力资源部,由其代表董事会执行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主要有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目前,管理人员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代表学校行政的最高管理者院长、学校各部门责任人(如系主任或者处长等)、其他行政和后勤管理人员.一般来说,目前独立学院这三部分管理人员的来源为:(1)院长由退休的公办高校管理者担任;或者由公办高校的校长或副校长担任(兼任);(2)副院长由公办高校派遣本校中层干部担任;或者由独立学院聘任的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职业经理人担任;(3)其他行政和后勤管理人员由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担任.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来源:(1)公办高校退休教师返聘;(2)公办高校教师兼职;(3)公办高校聘请的兼职代课教师;(4)独立学院聘请的专职教师;(5)在校未毕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2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独立学院从创办至今已经发展了近20年,在国家政策支持、民众对高等教育重视、学生众多且升学困难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独立学院发展迅猛,快速成长,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但在其繁荣发展的背后,独立学院的发展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一系列问题,成为阻碍其发展的“硬伤”.笔者以为,以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索和创新为突破口,也许能给独立学院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新希望.笔者实地调研了河南大学民生学院、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等河南省几所独立学院,对目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1)照搬母体学校的管理理念.由于过度依赖母体高校的师资力量,以至于模仿照搬母体高校的管理理念、教学管理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办学思路,而不具备独立学院应有的管理特色和办学特色,成了母体学校的“仿制品”,难以得到大的发展和突破.很多独立学院的院长本来就是从公办学校退休或者兼职的,毋庸置疑在管理上有丰富的经验,但是公办院校管理套路的局限性也不可避免;同时董事会对人力资源的.忽视失去了其监督和指导的实际意义,由此造成的独立学院师资力量薄弱、学科建设滞后、发展水平低等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
(2)管理机制不灵活.从对河南省几所独立学院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目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机制体制不灵活,因深受“母体”高校影响,过于行政化,基础薄弱,理念落后,不注重培训开发.学院中层管理者或者聘用的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无法有效施展,随波逐流成为主要的管理模式,这种相对落后的管理理念难以适应独立学院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
(3)管理内容老套.目前多数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日常工作不外乎人员招聘、日常管理、绩效考核、职称评定、人员调动等服务、协调和管理.管理方式是行政命令式的,以事为本,管理工作强调事而忽视人,忽视因人而开展工作,不注重人才储备.
(4)体系不完善.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沿用母体学校的人事管理办法,考核评估仍然主要以上级对下级的印象进行评价和管理,评估体系简单粗略,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学院运转效率.比如,有的独立学院在考核教师时,只重视是否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关注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只关注工作的推进程度而不注重工作效率和个人的工作质量等,这种考核指标的设定,层次不清,标准不科学,考核指标体系可操作性差,工作做与不做区别不大,工作认真与否无人监督管理.此外,薪酬结构不合理,薪酬体系不科学等,影响到了职工积极性的发挥.
(5)激励机制缺乏.激励机制的本质是运用多种激励模式、方法、原则、制度和各项措施,调动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增强教职工责任感、自尊感和成就感,实现管理的人性化和制度化和谐平衡.与公办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缺少“事业编制”和“铁饭碗”对人才的吸引力,而灵活、弹性的激励机制就可以发挥其魅力和魔力,对优秀人才采取公办院校做不到的奖励机制,以“待遇吸引人”,以“事业成就人”.
3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策略
独立学院的申请者为公办本科院校,而合作者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也可以是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正因为合作者的多样性,导致了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更多问题,有着比一般公办和民办学院更多的复杂性.那么,如何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建立一支与学院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队伍,推动独立学院的良好健康可持续发展呢?
(1)更新观念,运用现代管理理念.面对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许多现实问题和严峻挑战,在可持续发展的视野之下,独立学院必须把人力资源管理放在各项管理的首要位置,摈弃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引进现代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人才第一、教师第一”的思想,制定长远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格局,加大人才储备开发力度,处理好人力资源配置的诸多关系.
(2)突破创新,健全管理机制.要解决当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至关重要的是建立起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体制.首先,突破用人制度,建立起科学的人才聘用和流动机制,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科学配置;其次,突破分配制度,多劳多得,科学公平,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再次,突破考评机制,变简单的量化考评为注重质量的过程考评,绩效考评达到更好效果.第四,突破职称职务制度,打破终身制,人才竞争真正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良性循环.
(3)教育培训,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我国高校普遍对教职工重引进、轻培养,重使用、轻开发,重专业、轻技能,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剧了高层次人才的流失.独立学院要建立科学的教职工培训制度,通过岗前培训、在职进修、留学访问、学术研讨等方式,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改善师资结构.
(4)激励机制,促进人力资源升值.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常规手段,通过多种激励模式、措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以提高学院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质量,达到争创一流的目标.①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实行科学、灵活、自主的按劳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激励制度;②遵循市场规律,实行人才动态管理,激活人才选拔聘用机制;③重视人才培养、使用与开发,重视人才的职业发展设计,为人才发展提供足够空间;④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待遇向高层次人才和年轻人倾斜;⑤激励以满足职工需求为出发点,既要遵循原则,又要讲究艺术,激发职工潜能,助力学院持续发展.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人才做出了贡献,而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尽人意问题的存在束缚了其发展壮大,只有解决问题,建立健康、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夯实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独立学院才能发展的更好更快.
参考文献
[1]贾瑞敏.关于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问题与思考[J].才智,20xx,(36):25-25.
[2]朱志德.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xx,(16):25-25.
[3]李浇.浅议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J].科技信息,20xx,(32):645-645.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7
自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发展中国家办大教育的有效方式,是有中国特色的一项创举,是我们国家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时代,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深入,我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不小的改变。那么作为一个自考助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从信息化、网络化的角度来发展我们自学考试事业,以及如何看待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在自学考试中起到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面对国家自学考试新形势和铁路系统内对高等学历教育的迫切需求,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的“铁运自考网”网站功能设计、“铁运自考网”网站建设及“铁运自考网”网络教育功能的实现,就是对自学考试助学工作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综合管理新路的最初探索。
一、“铁运自考网”网站建设是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助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素质,更好的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受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委托,河北省面向省内及全国铁路系统开考了高等教育《交通(铁路)运输》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和社会保障》等专业,作为助学单位的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在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考试院、主考院校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近几年不懈地努力,各专业已有近10000名学员参加了河北省组织的自学考试,截止到二○○八年底,累计有5000余名学员完成学业,并取得本、专科学历,符合国家要求的取得了学士学位。
随着自学考试工作的全面展开,参加学习的省内学员及铁路干部职工连年增加,与此同时,问题也就出现了,由于自考学员分布在全国各地,自学考试助学主要工作就是考试通知、辅导通知、组织辅导、成绩查询、复考报名等大量的业务,而自考学员分布分散,助学工作难度较大,而且通知不到、不及时的情况经常发生。“铁运自考网”网站的建立,将会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能够提高助学工作的工作效率,而且将有力地促进助学部门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改善助学服务质量;自考学员各种疑问均能从“铁运自考网”上查询,助学工作的各项要求、规定均能从网站上发布。
二、“铁运自考网”网站功能设计
“铁运自考网”网站建设是通过申请独立建立域名服务主机托管网站,在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下保持助学成本最低。“铁运自考网”网站主要是通过开发应用程序,实现网络教学及形象宣传、专业介绍、留言板、信息查询、反馈及进行自考业务网上办理。
1.自学考试留言板
即网络答疑,通过留言板,自考学员可以向助学部门咨询各种自考事宜,助学部门及时做出解答。
2.自学考试网上成绩查询
自考学员通过登陆“铁运自考网”,查询个人全部成绩和最新考试成绩。
3.自学考试网上报名及交费
通过登陆“铁运自考网”,完成自考新考生的报名与注册、交费。
4.自学考试网上复考报名
自考学员通过登陆“铁运自考网”,完成复考课程报名。
5.自学考试网上报考课程查询
自考学员过登陆“铁运自考网”,能够查询下次考试课程以便于复习。
6.自学考试信息发布
主要是对资料下载、最新通知、招生信息、学员须知、专业介绍、自考动态、考试计划、实践考核、教学辅导、考务安排、考籍管理、毕业与学位、相关学习费用、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等自学考试信息的维护更新、添加、删除等,便于铁路学员日常的学习考试。
7.网络教学
自考学员通过登陆“铁运自考网”,进入网上课堂,完成报考课程的学习。
三、“铁运自考网”网站功能模块设计
1.文章管理模块
是网站的主要程序之一,主要是对资料下载、最新通知、招生信息、学员须知、专业介绍、自考动态、考试计划、实践考核、教学辅导、考务安排、考籍管理、毕业与学位、相关学习费用、本科毕业论文答辩、联系我们、弹出窗口等栏目进行动态维护更新、添加、删除等操作,相关注意事项:
a、首页弹出窗口编辑只能修改“关于网站发布的通知”这条记录才能正确使用。
b、所有的文章修改需重新选择类别。
c、新增文章中资料下载部分需上传文件,其他类别不需上传。
2.课程管理模块
是网站程序和数据库部分涉及课程表的管理,可以进行上传、下载、记录的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3.专业管理模块
是本站程序和数据库部分涉及专业表的管理,可以进行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4.新生报名模块
是对网站前台网上报名栏目进行管理的程序后台,可以进行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并且可以动态修改是否已经交钱字段,以便可以提示报名者的报名状态,默认报名后字段添加为“0”,交纳费用后手工修改成“1”后则提示该报名者报名成功并已经交纳费用。
5.全部成绩管理模块
是网站考生的所有成绩进行管理的模块,可以进行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上传新的成绩后累加进入成绩管理库中,是本站的主要数据部分。
6.最新成绩模块
是网站考生的所有最新成绩进行管理的模块,可以进行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上传新的成绩后删除原来的最新成绩并添加新的成绩进入最新成绩管理库中。
7.报名时间模块
是对网站网上报名时间进行限制的模块,可以进行修改操作,但是不能删除这个记录。
8.考生管理模块
是网站程序和数据库部分涉及考生表的管理,可以进行上传、下载、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是本站的主要数据部分,请谨慎操作。
9.报考课程模块
是对网站考生进行网上课程报名表的管理,可以进行上传、下载、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10.考试计划表模块
是对网站考生网上课程报名的时间和课程进行管理的模块,可以进行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但必须至少要保留一条记录。
11.红头添加模块
是网站涉及红头文件栏目的后台添加模块,可以进行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12.上传数据库模块
是本站程序重要部分之一,从原始数据生成的access文件进行上传的程序部分,是数据导入的关键;在生成文件时生成的'文件尽量要小,以免造成上传超时等问题。
13.导入数据模块
是网站程序重要部分之一,是将原始数据生成的access文件中的部分数据进行导入的程序部分,是数据导入的关键;相关注意事项:
a、如果access文件较大,请将超时时间值增大,但不要超过300s。
b、不能只进行清除操作,必须同步进行至少一项数据导入。
c、对于数据库记录较多的导入进行时可以分布操作,特别是考生和考试成绩的第一次导入,可以一个表一个表的导入。
d、复考报名课程单独导入时清除旧的数据。
14.导出数据模块
是网站程序重要部分之一,是将从网上的数据库中将网上报名和复考报名表导出成为一个access数据库,以便进行统计等操作;相关注意事项:
a、每次点击栏目就进行一次导出操作,新的数据库覆盖原来的库。
b、下载导出文件建议使用“右键-目标另存为”操作。
15.报考课程查询模块
是对原始数据中报考课程的后台管理模块,可以进行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16.数据备份部分
网站的数据备份是维护网站的重要措施,可免受数据库受意外破坏而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需将重要的数据定期进行备份,以便发生意外时及时恢复数据。
17.网络教学管理模块:通过网站服务器,能够上传、下载流媒体课件
“铁运自考网”网站的建立,为自考助学单位和参加学习的学员提供了桥梁。它既能满足自学考试助学单位的工作需要,也能满足自考学员的学习需要。相信随着“自考网”网站的进一步完善,不仅使助学单位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使助学单位工作有一个质的变化和飞跃。自学考试制度的建立,是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产物,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一项创举,其开放、灵活的特点,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模式,是完全意义上的开放教育,是一所真正的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这一特征,很好地适应了网络络时代的要求。利用网络技术,建成自学考试助学网络信息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乃至最终形成网络综合管理系统,自学考试助学工作必将大踏步地迈上新的台阶,进一步开创崭新局面。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8
探析如何发挥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论文摘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保证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内竞争的日渐激烈,加强企业内部人员管理工作,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保证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是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就激励机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展开分析和论述,指出了激励机制对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合理的改善措施,希望对于企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良好的人力资源工作,能够对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评估,做好积极的岗位调整和人员调动,是实现员工个人能力的的充分发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增长。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激励机制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提高企业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激励机制的重视和应用,保证企业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论文关键词:激励,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措施
一、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
激励机制,是企业为达到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所指定的相关管理制度,激励机制,是企业动力机制同制约机制相互作用下的矛盾体。激励,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向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刺激,以达到提高员工积极性的目的;机制,则是一种硬性的管理指标,对员工的相关行为进行规定和约束,保证员工的实际工作效果。激励机制,将两者进行结合,既要保证员工的正常工作,又必须在员工实际工作效果的基础,不断挖掘员工潜力,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调整员工的工作态度,保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因此,加强激励机制的有效建立,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渐激烈,提升员工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日渐加强,对激励机制的认识也不断深刻。加强对良好激励机制的应用,能够有效消除员工的不良工作情绪,解决员工生产力同员工所得的矛盾,激发员工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将员工个人目标同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为企业创造更高价值。
二、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问题分析
(一)过度重视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对员工实施物质激励,使员工能够得到直接好处,从而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但是,就目前我国多数企业来说,过度重视物质激励,反而导致了激励效果的低下。首先,企业物质激励的尺度和标准没有制定完善,没有从员工的角度出发,使得过度的物质激励效果适得其反,大大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效率;部分企业重视平均主义,对组织进行物质激励,分配的过于均衡,导致工作效率较高的员工反而失去工作积极性,使得物质激励投入越来越大,但效果则越来越不明显。
(二)缺乏对员工的需求分析
企业员工队伍的组成比较复杂,人员年龄、人际交往、个人发展方向以及期望薪酬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因此,单一的激励机制并不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使得激励效果明显不足。企业在进行激励制度制定时,首先要深入剖析员工的组成和员工的心理,了解员工的需求。比如,年轻员工自主意识较强,渴望事业的发展,希望获得良好的发展平台;大龄员工事家庭稳定,渴望较高的收入,改善生活质量,重视福利待遇,因此,在进行激励制度制定时,必须要针对不同人群实行不同的激励,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
(三)精神激励匮乏
企业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精神激励,两者的有效结合,将使得激励机制的效果更加明显。成就感对于员工来说同样渴望,部分员工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往往并不重视物质激励,更需要得到肯定和认可,以保证自信心的养成,如果企业缺乏精神激励,对于这类员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同时,企业往往重视眼前的激励,并不重视长远的激励,使得物质奖励过于频繁,使得员工出现麻木情绪,导致激励效果大打折扣。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分析,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
首先,企业应该从实际出发,加强对企业员工的了解和分析,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提高激励机制的实际效果。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员工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单一的激励制度并不能够满足所有员工的需求,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同员工间的交流和沟通,做以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以制定全面的激励制度。比如,对年轻员工来说,对工作条件和发展空间存在较高要求,企业应该加强对年轻人员相对应的奖励,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像是改善工作条件,进行岗位的提升和管理工作的赋予,使年轻员工得到有效刺激;对于年长的`员工,应该着重进行物质激励,提高员工收入,使员工生活条件得到一定改善,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物质激励同精神激励的有效结合
精神激励对于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有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也有着较大的作用,企业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也应该开展一定的精神激励工作。比如,对于工作效率较高,且对企业有着突出贡献的员工,应该予以奖金的发放,使员工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企业也应该召开表彰大会,对员工的相关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进行充分的肯定,并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提高员工的个人形象,对于其他企业员工来说,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榜样和模范,激励自己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自身的全面成长。
四、总结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激励制度的有效制定和应用,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改善员工工作态度。因此,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激励机制的引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梅玲.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现代经济信息,20xx;1
[2]梁开民.浅谈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山东社会科学,20xx;S2)
[3]吉苏滨.试论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J].新远见,20xx;1
[4]李静.激励及其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旅游纵览(行业版),20xx;11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9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一个热门专业。在目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操作能力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职业技能。本文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录入能力和办公软件使用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的一个热门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具有较宽知识面,了解国内外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最新成果,掌握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和业务操作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接受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系统训练,具有分析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同时,为了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掌握是重中之重。以往的计算机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并且注重形式上的考证,真正的实际操作往往被忽视。另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普通的本科、专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本质的不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加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能力培养方面做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
1录入能力
1.1录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录入能力直接决定学生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业务处理的速度。因此,录入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但是以往学生录入能力的培养比较随性,不成体系。忽视了录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为录入就是打字,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单纯的让学生自己练习就可以了。但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在校期间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学生的业务能力,决定学生是否能够胜任岗位。因此,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最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录入能力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1.2培养方法——连续多手段的培养模式
(1)连续。录入能力的培养注重连续性,在教学进度计划的设置过程中,不把录入作为一个独立模块拿出来进行阶段性的单独学习和培养,而是作为每次课的固定内容,进行连续的训练。具体做法:每次课最后二十分钟进行录入能力的训练。十五分钟进行规定内容的练习,五分钟进行测试。对每次测试成绩进行记录和分析。(2)多手段。录入能力的提升需要多种方法的支撑,单一的方法不仅不能满足能力培养的需求,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使本来就枯燥的内容更加一成不变。因此在录入能力培养的方法上采取多手段原则。具体做法:指法训练第一阶段——使用硬卡纸制作等比例键盘(通过手工制作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键盘的记忆)指法训练第二阶段——背键盘,默写键盘(强化键盘字母键位置的记忆)指法训练第三阶段——利用硬卡纸键盘进行模拟训练(实现课下时间的利用)英文录入第一阶段——打字游戏英文录入第二阶段——利用打字软件进行英文文章的录入练习。中文录入第一阶段——利用打字软件进行中文文章的录入练习。中文录入第二阶段——外部对照录入练习。中文录入第三阶段——听打录入练习。录入能力的培养整体上持续四个学期的时间。第一学期主要内容为指法训练,第二学期主要内容为英文录入,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主要内容为中文录入。
1.3培养效果
通过采用连续多手段的录入能力培养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进行录入练习的积极性,而且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录入速度。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2办公软件使用能力
2.1办公软件使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计算机使用能力定位为必需的岗位技能。该专业面对的所有就业岗位都将“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作为最基本的'岗位能力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对办公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2培养方法——采用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的教学模式(1)课堂教学过程符合实际工作过程。将班级分成工作小组,操作基础好的学生担任组长。按照企业实际工作情境设计课堂教学,教师作为领导角色下发工作任务并提出具体要求,各工作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工作任务。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在授道者和企业领导之间转换,学生的角色在学习者和企业员工之间转换。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效率。(2)课堂教学案例来自于实际工作。案例均来自于各专业就业岗位的真实工作项目。教学案例紧密贴合工作岗位,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明确所学知识“用在哪”和“怎么用”。将知识点融入案例,以案例引领课堂。
2.3培养效果
通过采用这种教学模式,首先解决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应用、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与岗位应用之间建立联系。其次,解决了学生计算机操作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操作基础好的学生能够得到提高,操作基础不好的学生有人指导,知识点掌握的更加扎实。最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是教学的最根本目标。对准岗位设置教学内容,对准岗位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对准学生情况选择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董海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计算机知识需求的调研报告[J].管理科学,20xx,(4).
[2]缪春光.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J].中国电子商务,20xx,(1).
[3]王旭东.浅谈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城市经济,20xx,(6).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10
1. 解读劳动合同法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2. 保险业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监督机制
3. 人力资源价值和企业价值评估
4. 现代企业人事测评技术及其应用
5. 中层行政管理人员评价体系的建立
6. 关于经营管理者称奇报酬激励机制的探讨
7. 沟通在绩效管理中的体现研究
8. 企业销售人员绩效考评体系研究
9. 工资决定因素与企业劳动工资改革分析
10. 中小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的探讨
11. 职工持股计划在高技术产业的探索与实践
12. 关于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考评研究
13. 基于工作绩效的雇员流动机制研究
14. 工作绩效评估中的信度问题研究
15.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6. 企业绩效管理模式研究
17. 企业员工满意度调查研究
18. 企业员工薪酬制度研究
19.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初探
20.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状况调查分析
21. 我国行业工资差异之演进及其原因
22. 论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员工股权激励
23. 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模式探讨
24. 自助式福利体系的设计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11
摘要:当今世界企业并购活动风起云涌,企业并购规模和数量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并购成功率并不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并购企业没有妥善解决并购中的人力资源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是并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此对我国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并购,人力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发生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以来,企业并购方兴未艾,一浪高过一浪。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新经济的迅猛崛起,既存的经济格局将被打破,从而引发了新一轮的并购浪潮。就我国而言,企业开展并购活动的时间还相对较短,但在90年代后,并购活动也日益频繁。但是无论全球范围还是国内的并购,都存在着同样的严重问题,即并购成功率很低,我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仅为30%左右(邱明,20xx)。失败的原因很多,但都离不开“人”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管理创新角度,探讨并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及存在问题,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一、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并购是企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个主题。从宏观上看,它是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资源的手段;从微观上看,它是企业自身发展有提高投资效益,发展规模经济,提升管理水平,降低交易费用,实现多元化经营等效应的必然途径。国际经验也告诉我们,要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整体实力的增强,兼并收购是一条快速有效的路径,也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
在工业化时代,战略资源是资本,公司的唯一目标就是不断赚取利润。但在信息时代战略资源是信息、知识和创造性。公司能够取得收获的唯一途径就是利用存在于雇员本身的这些资源。人的因素是并购企业面临的最敏感的因素,处理得不好,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多项研究表明,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并购方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短期财务利益上,而在并购前后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考虑和利用“人的因素”,譬如整个并购过程中的有效沟通,获得员工对组织的承诺,高层管理者的推动,以及留住关键员工等方面。而今,越来越多的参与了兼并收购活动的经理们意识到,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如何在企业产权变更时处理好人的问题,才是使并购交易为企业带来最大价值的核心因素。
人力资源及其管理过程在现代企业并购中的作用越来越受瞩目,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职能转变为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在企业并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然而,随着并购浪潮的进一步推进,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保障并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以达到企业目标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新的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
并购后价值创造的过程是在双方组织交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种种冲突,包括员工心理冲突、文化冲突、组织机制冲突和技术资源冲突等方面,并极有可能演化为组织危机,从而破坏企业核心能力或其载体和来源,导致关键人员大量流失,直接损害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能力。从有利于核心能力的保护、转移和扩散的角度出发,并购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无疑是决定能否构筑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因素,也是并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我国并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并购企业忽视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并购企业欠缺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SHRM)的视角来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由于并购具有战略性,常常被视为一种战略行动(Jemison&Sitkin,1986),因而需要从战略视角考虑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目前,许多并购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尤其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尚未从思想意识上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往往忽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未认真分析并购后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能否有效地支持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这些都对并购的成功造成很大的威胁。
2。并购企业缺乏系统的评估及保留关键人才的计划。在组织资本中,最具有战略性资产特征的是行业专属管理能力和企业专属人力资源,而这些能力和资源是附着在以个体和组织为载体的技能和知识系统、管理系统、价值观系统中的。保持人力资源的相对稳定性,关系到企业核心知识和技能积累,以及在组织内部的有效联结。被并购企业的关键人才(包括关键管理者及技术人员)是重要资源,是不可被轻易取代的,他们的离去将导致决策制定上的一系列问题,而
这些问题可使整个并购价值降低(Trautwein,1990)。并且他们的离开不仅仅削弱了企业,还可能增加竞争对手的实力。被并购企业关键人才的离职问题是并购中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实上,这一问题也受到了并购方的关注,但是并购方并没有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评估,也没有制定全面的人才挽留方案,仅通过被并购公司的股东或高层管理者的评语,或者外部咨询机构专业人员的意见,或者并购方管理层对他们的印象,就做出人力资源识别的.结论,并据此采取一些表面化的、不系统的人才保留措施。事实上,用这三个方面的意见的任何一种来评估被并购公司的人员,都是很不合理的。
3。并购企业缺乏有效的文化整合。文化差异问题是并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但仍常常被忽略。企业文化作为鼓舞士气、加强沟通和优化管理的核心因素,具有个性化、一贯性和隐含的控制性特征对企业并购的成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文化影响一个群体成员彼此互动方式的各个方面,并且文化不易被修改,故此文化的威力在两种自主的文化彼此密切接触时都能得以体现,而这典型地发生在两个企业的并购中(Schein,1992)。并购中的文化差异对整合过程的有效性和股东的利益都有破坏性影响。而这种影响的程度又因行业特性的不同而不同。在服务业(如银行业)中,文化差异的此种影响更强,而在制造业中,其影响程度得到一定缓冲。并购后企业能否化解文化冲突,有效整合文化是决定并购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我国许多企业在并购前一般只重视战略和财务因素,忽略两家企业并购后文化的兼容性。
4。并购企业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在整个整合过程中,被并购企业的员工迫切想知道并购的最新进展,想知道新公司未来的发展设想,想知道自己在新公司中的位置,但遗憾的是,在整合实践中,这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员工得不到这方面的详细信息,相反却是谣言满天飞,使企业内部充满了焦虑、动荡和不安。一方面,并购方没有建立一条顺畅的正式沟通渠道,信息的传递和反馈都出现了问题;另一方面,并购方的经理们也不情愿与被并购方的员工进行交流,因为他们无法回答后者提出的许多问题,这样可能就会造成致命的错误。麦肯锡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许多被并购方离职的员工承认,他们之所以离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缺少关于并购的任何信息,他们不知道并购的最新进展,不知道自己在新机构中的位置,也从来没有指望能够在新公司中得到满意的职位。
三、并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对策措施
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仅是一种企业变革期的管理手段,而且是一门艺术。由于并购情况多不相同,它没有一定的模式可以照搬,需要不断的创新,但有一些共性的问题可以运用相同的策略及方法进行解决。转1。构建战略性的人力资源整合和开发计划。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着手制定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系统思考。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需要从战略视角出发,在整个并购战略的指导下,构建系统的人力资源整合和开发计划,以保障人员的平稳过渡。
(1)开展彻底的人力资源尽职调查。人力资源尽职调查能够为评估目标企业的关键人才及团队、制定恰当的人员整合政策提供事实依据。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对被并购企业进行的评估工作包括员工的薪资水平、员工福利(包括医疗、保险、津贴等)、绩效考核办法、劳资关系等。由于并购企业的文化类型存在很大差异,而这一差异将直接影响企业并购的进度和难度,也将直接影响并购后的企业经营绩效,企业文化调查是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整合的基础工作。
(2)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新政策。人力资源管理新政策主要包括人员留任政策、考核和激励政策、人员培训及职业发展计划三个方面。一般来说,人员留任政策的制定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但这一工作这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的初始状况,而且这种状况将会影响到企业引进的人才的发展,所以,人力资源的留任一定要慎重。考核制制会影响员工的去留及工作积极性,因此,应当建立科学统一的绩效考核标准。人力资源部门应通过培训向员工宣扬企业新的目标和文化,并依据工作分析、绩效评估、职业发展计划,将员工个人需要同组织需要整合在一起,以提高员工满意度,减少组织内部的磨擦,提高组织绩效,更好地实现并购目标。
(3)留住关键人才。所谓关键人才,是对被并购企业价值有突出贡献的人员,是行业专属管理能力和企业专属人力资源的携带者,是企业核心能力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旦失去,可能严重损害被并购企业现有的组资本和未来的价值创造能力,他们可能是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专家,或者是销售骨干等。为了必须确保大多数(如果不能做到全部)关键人才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从并购开始直至并购磨合期结束后)的确留了下来,并购方需要做好以下四个环节的工作:及时评估,即在公司未来的人才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尽职调查中所搜集的信息,来完成对关键人才的评估;专人负责与有效沟通,即并购方需要指定一位高层人士通过阐述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肯定其个人价值、对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做出承诺等方式以稳定这些关键人员;挖掘需求,即了解他们对新公司的期望,并明确影响他们离职的因素;有效激励,即结合员工的需求设计科学的激励方案,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相结合、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4)确定新的领导团队。新任的高层领导者,在被并购企业人员心目中往往被视为并购企业的代表和象征,他们采取的任何政策决定以及对待人才的态度、行为均会被员工认为是并购企业的意思表达,直接影响目标企业的人才的去留。新领导者要着手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激发新团队的工作活力。在充分理解并购前两个公司典型经验、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结合团队的任务、人员等实际情况,通过正式的及非正式的交流,引导团队成员的行为趋向组织的目标。新的领导团队的能力与领导风格,将是保障整个新的企业营运策略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条件。新的领导者不仅要确保人力资源管理新政策的制定与企业的战略相匹配,更重要的是保障新政策的贯彻执行。
2。开展基于能力的文化整合。由于能力决定着员工和组织的成功,而企业文化则决定着员工能以何种程度表现能力(MichaelZwell,20xx),因而,并购后文化整合的根本目标就是创建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向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方向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企业文化的先进性和竞争力。企业文化的整合应该在并购活动开始最初就要着手行动。企业文化的整合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即探索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识别文化差距、评估文化适应性,确立文化整合模式。企业文化差异是企业文化冲突的根本原因,要消除文化冲突,首先要识别双方文化差异。人力资源部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企业管理人员要深入了解双方企业文化的特征、强弱以及“相同点”和“不同点”。只有基于对原有企业文化的清醒认识,开展文化整合的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落在实处。可以通过基本的展示、介绍会议、“跨公司会议”、借助专业的咨询公司的力量进行深入的跨文化分析等多种途径了解彼此的差异,了解的内容包括彼此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根据并购的战略、并购双方文化的优劣和强度大小、文化适应性程度等综合因素,确立并购后的企业文化发展的理想模式,初步制定文化整合模式,既选择吸收式、分离式、融合式还是变革式。
第二阶段即文化整合开始执行的阶段,也就是文化整合步骤的实施阶段,这一个阶段往往伴随着组织结构的建立、管理层的调整或人员的精简等较大的变革举措。有相当多的文化冲突能带来有积极意义的争论,这些争论是关于什么是对新公司最好时,这就是最好的合并。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文化冲突的管理,步骤包括尊重双方文化,明晰双方文化,促进相互适应。
第三阶段是指两种文化逐步走向融合的阶段。这个阶段时间相对较长,在这个阶段中新的制度或管理层的调整业已完成,主要的问题就在于维护这种新制度使之能够顺利而有效地贯彻。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企业文化的适应性训练,即加强员工对不同企业文化、不同企业文化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企业文化背景下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具体运作上,可以将并购双方的员工结合在一起,进行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跨文化培训。还可以通过工作岗位的交换、组建共同的工作团队和任务小组等方式,尽快促进双方员工的交融,从而加强每个员工对新文化环境的适用性,增强合作意识。
3。通过有效沟通分享信息。并购方通过与目标公司员工进行经常性的有效的沟通,不仅可以缓解员工对企业和个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感,从而尽量减少并购对人力资本所产生的“震荡”,并提高员工士气,而且可以通过建立一种开放和坦诚的气氛来提高管理层在员工心目中的可信度。由于企业的并购过程是一个震荡激烈、各种矛盾激化的非常时期,许多问题不是一开始就能够完全预料到的,因此,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并购领导小组,成员由并购企业选派的主持工作的管理人员、被并购企业员工代表以及社会上聘请的管理专家组成,全面策划、组织和领导人力资源整合。并购领导小组是组织有效沟通的重要保障。
首先,成功的收购者应在宣布并购的同一天就勾勒出公司的未来发展规划和市场前景,并向新员工们传达对他们的热情与尊重。公司需要开诚布公地向员工解释并购的动因和期望达到的效应,解释被并购公司将如何适应新组织,及时公布新公司的整合计划,让员工了解并购及整合的最新进展情况,并找准自己在未来公司的目标定位时,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打消员工的顾虑和焦急,并减少并购过程中由于信息分布的不完全、不对称所引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机会主义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在并购之前,这种交流和沟通就应当在关键员工之间进行。其次,在整合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就是协调员工的心理,降低不确定性,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和教育员工,让员工了解产业的经营环境与组织变革,协助员工有面对并购的心理准备与培养再被雇佣的未来价值。同时,增加员工在并购整合过程中的参与,特别是让关键员工参与到整合的规划与执行中,并购整合小组应由来自双方的成员组成。这不仅有利于双方员工的沟通和了解,增进双方在整合过程中的相互支持和协作,还表示并购方对被收购公司的尊重,增加整合过程的公正性和平等性。
参考文献:
[1]邱明。关于提高并购成功率的思考[J]。管理世界,20xx,21(9):146—147。
[2]Jemison,D。B。andSitkinS。B。Corporateacquisitions:Aprocessperspectiv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86,11(1):145—163。
[3]Trautwein,F。MergerMotivesandMergerPrescription?[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0,11(4):283—295。
[4]ScheinM,HirschbergA,HashmonaiM。Currentsurgicalmanagementofsevereintraabdominalinfection[J]。Surgery1992,112(3):489—96。
[5]MichaelZwell。创造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M]。王申英,唐伟,何卫,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xx。
[6]张子刚,屈仁均,黄莉。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xx,22(2)。
[7]彭浩涛。并购企业文化冲突的规避与整合之我见[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xx,33(2)。
[8]Hubbard,N。&Purcell,J。Managingemployeeexpectationsduringacquisitions。HumanResourceManagementJournal,20xx,11(2):17—33。
[9]邓红。我国企业对外并购中跨文化整合的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xx,24(12):178—181
[10]Marks,M。L。&P。H。Mirvis。Managementmergers,acquisitions,andalliances:creatinganeffectivetransitionstructure[J]。Organizationaldynamics,20xx,28(3):35—47。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12
本文以提高民族地区民办高校的竞争力为目的,探讨从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特色、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转换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等方面改进民族地区的民办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社会经济水平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我国民办教育在曲折中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现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互补的同时又相互竞争,民办高校在这种背景下其传统的管理模式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民族地区经济水平和文化有其自身特点,经济比较落后,文化环境独特,在这种环境中,民办高校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民族地区民办高等教育的特色决定了其人力资源呈现其自身独有的特点,该地区的教师数量、结构、质量等都相对落后,因此,探讨该类地区民办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策略,调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对促进该类地区民办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民族地区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特殊性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地处偏远,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拥有区域劣势的同时,肩负为民族地区培养区域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民办高校属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一部分,作为另一部分的民族地区公办高校一般是地方性的本科或专科类院校,这就为该地区的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松的竞争环境,在相对宽松的竞争环境下,该地区的民办高等教育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环境,民族地区民办高校既要服务于地方,又要在经营中面临无政策扶持的生存竞争和市场竞争,再加上民族地区一般具有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文化环境复杂等因素,这些综合因素在影响着该地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民族地区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
在这种独特的环境下,民族地区民办高校人力资源具有相应的特色,如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教师队伍流动性大等。对于目前边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创新人才工作体制和完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整合,从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民族地区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了广大的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该类地区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在不断发展的总体环境下,该类地区民办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其人力资源管理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相对弱势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向现代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仍然存在着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该地区高校现阶段的功能与地位特色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制约
社会需求和高校自身条件决定了高校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以及功能和地位,高校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决定了高校人力资源发展水平。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办高校在现阶段以面向本地区,服务地方为主,该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总体依然落后,民办高校的发展脱离不了当地高等教育发展的土壤,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民办高校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相应的存在诸多现实的问题,如师资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良、分布不均等问题。
在师资数量方面,在这些地区,为了保证教师待遇,提高经营效益,尽量扩大师生比,随着招生生源数量的不断扩大,师生比例失衡成主要问题,有的大班上课一个班学生人数超过130人,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一个恶性循环,学生抱怨教学质量差,而教师需承担很大的工作量。
在师资质量上,相对于一些发达地区的民办高校和的公办高校而言,在民族地区民办高校师资内部质量不高,一个方面是新教师、年轻教师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教学经验,一些民办高校新办社会需求大的热门专业,但由于民族地区一般区域经济不发达,地处偏远,引进社会急需专业类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比较困难,只有招聘一些新毕业的本科生或者是硕士研究生到岗,或者让原有教师去跨专业进行教学。
在教师结构方面,教师的学历总体偏低,只有少数的民办高校能引进博士学历教师,有些民办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比例不足百分之三十,专任教师的职称也偏低,大部分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短,从校外聘请高职称教师比较困难,由于民办高校一般发展历史较短,民族地区的民办高校发展历史更为短暂,因而本校培养的高职称教师几乎为零。
在教师的专业分布上,民办高校内部师资力量分布不均,一些传统型强势专业教师队伍力量相对比较雄厚,职称、学历相对较高,而一些新开办的专业或者应用型专业的高水平教师比较少,在一些新领域的教师则是鲜有,不少水平较高的教师跳槽远走大城市,去待遇更好的行业工作,使得本来就人才稀缺的民族地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更为脆弱,专业分布不合理的现象更明显。
(二)管理观念上的相对滞后对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束缚
民族地区民办高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大,重视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但对其进行开发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的关键因素,在该类地区民办高校中,大部分的学校领导都认同人才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人才资源主要注重单纯的人才引进,对引进人才进行培训、开发等方面做得不够。一些学校的人事部门主要从事的是招聘学校工作人员和教师,学校职员的工资计算等方面的工作,未能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高度去对待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与学校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尚未形成。
(三)学校精神的缺失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各异且不稳定,民办学校的领导者对学校文化的开发不重视,学校缺乏应有的个性精神,在缺乏学校精神的情况下,教师的工作没有崇高的精神奋斗的目标,缺乏动力,导致教师的工作潜力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动力不足,激情不够,是教学的实效性受到了很大影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缺乏共同的精神引导,而在精神价值追求趋同的情况的情况下,能激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创造性的能动性。
(四)人力资源规划的不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限制
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民办高校内部的组织架构不健全,而科学的组织架构事关组织的工作效率,人事部门组织关乎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有利。大部分在该类落后地区的民办高校没有从民办教育的发展的战略角度去设计人力资源规划,没有把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作为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实力和学校经营模式的原因,教师队伍组成成份比较复杂,流动性大、兼职和全职共存是其重要特点,甚至有些高校以退休的公办教师为主,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存在老化现象等,这些对少数民族地区民办高校的发展不利,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限制了少数民族地区民办高校的人力资源的发展。
(五)绩效考评模糊,制度建设不完善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办高校中,由于招聘的特殊性,往往在考核的时候因人设考核条件,这种现象就使得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很难做到公正公平的进行比较,同时,在实际考核中,有很多指标比如德育贡献、教师的教学质量等难以量化,所以模糊绩效考核一定程度上存在。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还存在人员管理的手段落后、人力资本投资渠道单一等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许多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核心在于“管”,管理教职员工的日常工作中,没有视教师为具有无穷开发潜力的资源,不能适应学科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此外,人力资源开发的渠道主要通过岗位培训和外地引入,对大多数教职员工岗位工作的目标激励机制还很不完善。
三、民族地区少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对策与措施
同非少数民族地区民办高校一样,少数民族地区民办高校需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还需注意一些特殊问题,采取特殊的应对办法。
(一)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创新少数民族地区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民办高校的出现和成长,会经历生存、发展和提高三个阶段,然后才会是脱颖而出的持续繁荣。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办高校,相对落后,要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并获得发展,民办高校必须结合地区发展实际,创新少数民族地区民办高校发展路径,积极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提高竞争力,最终创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但是,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办高校层次较低,其扮演的是公办高校的补充的角色,仅能维持生存和基本发展,针对这个实际,少数民族地区民办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依托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实际,依托于该地区民办高校发展的实际,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少数民族地区民办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教师的合理流动机制。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办高校由于地处偏远,很难留住人才,且目前很难和少数民族地区公办高校竞争,社会在不断发展,以前的一纸合同留住人才的时代已经过去,要建立符合该地区民办高校发展相对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需在教师能自由流动情况下能使教师为学校所用。二是建立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模式,把教师的工作待遇与其贡献挂钩起来,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避免出现“逆向淘汰”,置学术权力于行政权力之上,避免出现行政权力对优胜劣汰机制的干扰。
(二)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树立符合地区文化特色的先进管理观念
封闭的环境会导致思想的相对落后。工作的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创新是少数民族地区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创新的前提。第一,要实现从“事”到“人”的转变,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走科学发展道路,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一切以人才为中心,招聘人才,培养人才。第二,要在高校与教师之间寻找双赢的契合点,使高校经营理念与教师追求的价值双赢,使学校未来的发展与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统一,充分调动高校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激发教师队伍对教书育人的无穷智力。
(三)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打造学校校园文化
行政管理者的水平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管理者很多由股东指派的亲属或者其他股东信任的人担任,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管理队伍总体素质偏低,管理队伍的水平很难应对信息时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挑战。学校要招聘高素质的管理者,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对现有队伍进行培育,提高管理者的总体素质,使学校的行政文化氛围得到提高。进而在此基础上,打造学校校园精神文化。使学校的精神文化与教师队伍的价值追求相统一。把学校文化精神融入办学、教学等工作中,使教师在教学中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满足感和自豪感,在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中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使学校文化渗入学校的各个方面,形成积极向上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使文化形成一种合力,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四)加强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激励机制
针对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组成的特色,少数民族地区民办高校要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力的教师队伍发展规划,对学校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在开发学校教师资源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校教师的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如建立完善的考评指标,通过一定的量化措施拉开表现突出的教师待遇与其他教师待遇之间的差距,激励教师进行创造,促进学校的人力资源资本增值。
参考文献:
1、徐绪卿.新时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xx.
2、邓寿群.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xx.
3、陈卉.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xx.
4、姜帆.和谐是管理的最高境界[J].通信企业管理,20xx(9)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13
[摘要]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是师范院校发展的一个趋势,非师范专业的设置是师范院校转型过程中一大难题,本文重点讨论了如何在师范院校设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文中结合了师范院校教学优势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了在师范院校设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建议,既发挥了师范院校的教学优势,又使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充分的传授给学生。
[关键词]师范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一、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转型挑战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着严重的转型挑战,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扩大,是推动高等师范院校转型的根本原因。学科结构综合性的融合与调整是高等师范院校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一时期最宝贵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是人力资源的大国,却是人才资源的弱国,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促使尽可能多的人力资源成为人才资源,是我国教育领域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师范院校的转型之际,开设人力资源课程,普及人力资源知识,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特点
(一)注重思想教育
发展教育事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在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作为教育工作的母机、培养未来教育的师范院校,较多的注意到在师范学生中开展早期师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与综合大学相比,师范院校在对人思想品德教育上具有优势。
(二)以基础学科为主
由于师范院校主要培养中小学教师,所以,所设置的课程主要有三类:一是体现“学术性”的学科专业课程,包括学科专业基础课和学科专业课;二是体现“师范性”的教育专业课程,包括教育理论课和教育实践课;三是旨在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政治理论素养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公共基础课程。同时,教师会时常提醒师范生要注重教学基本功,例如:良好的书法、流利的口语、普通话标准、较强的沟通能力等。这种课程体系与训练内容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专业对口,基本功扎实。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与中小学各学科相对应,课程则紧紧围绕专业需要而设置。
(三)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不仅要培养师范生的理论知识,还要灌输给他们恰当的教学方法。师范生要成为合格的教师,首先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为了让师范生完全融会贯通所要掌握的知识,就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其次,为了使师范生尽快适应未来的工作,就要培养他们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
三、师范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实务。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现代各类组织关注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是研究对人的管理,21世纪是人才的时代,管理好、用好人是至关重要的,“管”、“用”属于具体的实践,而不是仅停留于口头上,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向学生传输专业知识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具体的实务,而不是夸夸其谈。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广泛的知识,包括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繁多,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素质测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部分,每一部分内容复杂,各部分相互联系,要完全融会贯通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学校是教育场所,不能提供足够的实践经验,只有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掌握实用的理论知识。另外,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属于管理人员,优秀的管理人员不仅需要系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涉猎广泛,同时要具有较高的EQ、AQ、CQ、LQ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者。
(二)师范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首先,思想教育是关键。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心态,不为利益所驱使的良好品德。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地方,比较注重学生思想的教育。不管是企业员工还是教师,均要具有良好的品德,尤其是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企业人员,更应该具有健康的人格。师范院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可以利用其思想教育的优势,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其次,培养专业人才是主要任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内容复杂,作为专业本科生,要求全面而系统的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所以,涉及的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工作分析、绩效考核、薪酬管理、人员素质测评等课程均应开设,满足学生就业时的知识需要。
要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教学方法很关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注重实务,需要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师范院校注重研究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推而广之,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方法也会于中收益。
再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培养复合性人才。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可以开设适量相关课程、建议学生多参考相关书目。另外,作为管理者,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鉴于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工具,收获最新知识和观点,以扩充自己的知识存量,提高自己的素质;学校也可以积极联系名师来校讲学,扩充学生的视野。人力资源管理与一些基础课程也有相关性,如教育心理学,统计学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学习相关经验;如果学生需要补充其他基础知识的内容,师范院校的公共基础课为非师范专业学生的深造提供了便利。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新专业,同时也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各类院校增加开设,不断探索其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利于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震.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挑战及其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xx,(2).
[2]曾凤英.中外师范院校转型的历史经验及其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xx,(3).
[3]游志中.教师的责任和义务[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
[4]张弛.转型时期高师院校学科建设策略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xx,(1).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14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顶岗实习是学生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对衡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适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管理体系。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衡水学院
基金项目:20xx年衡水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衡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改革研究(编号:20xx055)
1.研究背景
衡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20xx年开始招生,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在系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致力于为各类企事业及行政单位提供全方位的管理人才。
为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性,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将专业理论知识设置为三年,最后一年在企业实践实习。只有同时处理好学校、学生、企业三者的关系,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利害,才能够让学生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质量得到提升,也才能够让学校真正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2.衡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顶岗实习是有效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形式,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顶岗实习是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后,再到对口专业的岗位上进行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既是高校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高校指导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衡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顶岗实习是经管系搭建平台,各实习基地企业来校进行面试,学生自主选择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前,学生通过前三年的理论、校内实训及人力资源专业技能大赛,对人力资源管理各岗位有了一定的了解,衡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分散在衡水市周围,共二十几个,涉及行业颇多。学生实习岗位主要涉及人力资源部门各岗位、行政管理部门、销售管理部门等多个岗位。但衡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以下问题:
2.1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方面问题
在实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实际生产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容易出现生产中的安全问题或容易上当受骗。
2.2顶岗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方面的问题
企业接收顶岗实习的岗位有限,导致学生实习地点分散,学生实习的岗位较多,校内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由于教师授课任务繁重,投入到顶岗实习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有的指导教师实践能力差,从而造成对实习指导不到位的现象。
2.3校方在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校方对顶岗实习经费投入不足,企业指导教师聘任机制不完善,企业的指导老师积极性不高。二是校方缺乏对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和体系建设的整体设计,校方对顶岗实习的管理考核评价不完善,如,评价主体单一,多为指导老师评价学生,缺乏企业的评价。评价方法不科学,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仅仅限于学生提交总结,没有明确的业务能力、实习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标准。缺乏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双重考核,只限于对学生评价,而没有对指导教师做相应的评价。或只注重结果考核,缺乏过程评价,使考核流于形式化。
3.衡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管理体系的构建
3.1制度体系建设
为了尽快缩短顶岗实习学生角色转化的不适应期,学校非常有必要结合合作企业和合作企业基本工作岗位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细致的顶岗实习前教育和培训学习,以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这种教学模式的认识、对将要参加顶岗实习的企业和岗位的认识。由于顶岗实习的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和岗位,应考虑到学校和企业等多方面的因素,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和企业联动的管理组织机构,比如:成立以院长为组长,教学副院长为副组长,教务处和学生处处长组成的学生实习领导小组,各系成立由系主任、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系级学生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建立以教学督导、学生评教、企业评价为主的实习质量评价监督机构。
衡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是专业可以尝试双导师制,即班级指导教师和企业职业导师相结合,校内实习指导以班级指导教师为主,企业指导老师为辅,企业顶岗实習以企业指导老师为主,班级指导老师为辅的方法,并针对顶岗实习制定指导老师的管理办法。顶岗实习学生可建立企业学籍,由企业指导老师进行管理。
3.2过程监控体系建设
衡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健全顶岗实习的各项规章制度,启动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建设,指导老师通过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如QQ、微信等手段应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监控和指导。及时给予学生专业方面的指导,并将顶岗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反馈给学校。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顶岗实习管理,构建有效的管理途径,制定完善的管理实习环节。应与企业共同制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管理平台,强化学生的在线管理,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的对接。
3.3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
衡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建立一套企业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对于学生的实习评价,可以从学生自身评价、指导老师的评价、企业评价三个方面针对学生的业务能力、职业素养、实习态度等方面设定指标进行评价。对于实习指导老师,应从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两个方面进行。通过及时评价,让学生和指导老师更积极努力地提高自身的能力。顺利完成顶岗实习目标。
参考文献:
[1]袁慧明,张昀.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20xx(04)
[2]刁金香.顶岗实习学生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xx(12)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15
社会保险是企业和员工按照《劳动法》依法给社保机构缴纳的费用,由于受法律保护,因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虽然短期内给企业和个人增加了一定的经济压力,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是对个人的权益保障,是对企业减负,降低风险。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保险领域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险作为劳动者的权益保障,虽然有法可依,但是并不能保障每位劳动者可以享受到这个福利,企业在给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时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者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利益。
由于缴纳社会保险是由企业和员工共同承担,许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他们总认为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增加了自己的支出,增加了公司的运营成本,便以各种理由和借口不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表面上看是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实则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做法,既损害了劳动者的权益,也没看到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带给企业的好处和保障,直到问题出现时才后悔莫及。
2.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专业有待提高,企业的福利机制需要健全。
在许多企业的管理中,往往以业绩为主,忽略了人力资源的建设,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么由别的部门负责人兼着,要么仅安排一些做事的专员,总觉得请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没有必要,殊不知,专业的事情需要专业的人来做,正式因为管理者的不专业,导致人力资源的制度和体系不能有效建立起来,更遑论具体到企业的福利机制,他们对社会保险不懂,对制度和体系的建立不擅长,无法推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二、调整措施
针对许多企业不完善的社会保险管理,我们归纳总结出如下调整和改进措施及方案。
1.加强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提升管理者的战略眼光。
普及法律知识,让管理者意识到法律对劳动者的保障作用,一方面督促企业能依法办事,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保障,另一方面使劳动者能学习到更多的法律知识,用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企业的管理者也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用战略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保险这个事物,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员工利益。
2.提升管理者的专业能力,建立健全企业的福利机制。
管理者的专业能力往往决定他所管理的领域能否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如果都有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对简单化了,所以在企业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其中包括福利制度,而社会保险作为福利的一部分,用制度来规范,保证了企业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的延续性和长期性。同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要从专业方面得到加强,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的制度是规范的,合法的,当遇到问题时又能依法办事,为企业解决一些麻烦问题。
三、社会保险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社会保险是企业建立的对员工的一种福利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个组成部分,五种险种使得员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还有经济保障,均是从员工的切身利益出发,不仅使员工享受到实惠,同时也对企业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福利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所以社会保险作为员工的一项福利,无形中也影响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个企业,绝大部分员工都会在乎福利,都会对公司的福利有一定的期望值,如果企业能根据员工的需求不断的采取一些福利措施,必将大大刺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作为福利的重要组成,社会保险既体现了国家对劳动者的保护,也体现了企业对劳动者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使得员工劳动得安心、放心,消除他们的顾虑,能更加专注于工作上,增加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员工的责任心,这些无形的东西都会反作用于企业的.生产,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因此,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对员工有极大的激励作用,企业也要善于运用这个工具,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社会保险的存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除了能激励员工外,同时也给员工带来安全感,在无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了得到加强,也增加了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更愿意以企业为家,也更愿意为企业多做贡献,当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时,企业的生产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所以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益。有一家民营企业,属于服务行业,由于福利制度不健全,都没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除了导致员工的流动性较大外,还使得员工没有安全感,企业面临着被淘汰的局面。更换了新的领导班子之后,大幅度提升了员工的福利,包括社会保险、年终奖等,当年该企业扭亏为盈,而且日益壮大,所以社会保险等福利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3.有利于企业吸引人才,有利于团队的稳定。
企业在对外招聘时,经常会遇到求职者问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企业给员工购买保险不?一方面体现了现在的劳动者对社会保险的认知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员工比较在乎这些福利。当企业在招聘时清楚的标注购买五险或五险一金时,往往更能吸引求职的关注。另外,社会保险缴纳的周期较长,而且跟员工在不在职是息息相关的,在职时可以有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不在职时需要由自己全部承担或者终止缴纳社会保险,所以员工在离职时,都会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一旦离职,有可能会损害到自身的社会保险权益,影响当前或以后的生活,便会更倾向于留下来,这样便有利于企业团队的稳定性,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成本。
4.在保障劳动者利益的同时也保障了企业的利益。
社会保险不仅仅对劳动者是一种保障,同时对企业来说也有一定的保障,因为是一种保险,当缴纳了部分费用之后,一旦出现制度规定的事情,不再由企业全力承担,而是由保险公司承担,相应减轻了企业负担,降低了企业承担的风险。特别是工伤、意外等事故,如果公司不购买保险,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便只能由公司自己埋单,而这些费用往往都是巨额费用,特别是对资金不是很充裕的民营或私营企业的运作产生很大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企业倒闭。长沙有家外资制造企业,在改制之前,社会保险制度不健全,没完全按《劳动法》规定执行,当被外资企业并购后,外资企业管理者比较注重遵守国家的法律,严格按照《劳动法》规定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让员工依法享受社保福利。20xx年,该企业一名出差人员在外发生意外身亡,如果换做是改制之前,这几十万的赔偿费用得全由公司承担,可不是一笔小的开支,但是由于改制后给员工依法购买了社会保险,除了公司出于人道主义产生了一笔费用外,其余绝大部分都是由保险公司承担。可见,依法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不仅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同时也减轻了企业负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风险。
四、结语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还没完全落实,特别是在一些中小民营企业或私营企业,这无形中给该类型企业增加了运行风险,所以我们意识到社会保险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后,一方面要从法律的角度去推行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考虑为企业降低风险,减轻企业负担,使得企业和员工取得双赢。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相关文章: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06-30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经典【15篇】07-01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08-02
人力资源专业自我评价12-20
人力资源专业实习总结04-29
人力资源专业实习报告11-08
人力资源专业实习报告05-15
人力资源专业自我鉴定11-14
人力资源专业的求职信08-24
人力资源专业实习日记范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