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与西装职场故事
旗袍是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女性服装的主流,一统天下凡30年许。
说到旗袍,其实并非完全发源于满族的旗装。旗装妇女的袍子较为宽大平直,旁边不开衩,几乎没有腰身,质地也为较厚重的棉织物或真丝织物。满族妇女着旗袍时内穿裤装,可稍许露出裤装的裤脚,裤脚可沿边织绣花样、滚边,下穿花盆底鞋。20年代初,在上袄下裙服装流行之末路时,旗袍悄然兴起。与其说它是在满族原有旗装的基础上做了大胆的改良,毋宁说是一次十分了不起的女性服装革命。旗袍得以跻身于世界服装行列,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东方女装。
民国时代的旗袍应该说对清代的旗装没有直接的继承性,而是另起炉灶的新式女装。虽也是长袍式的上下一体服装,但合体收腰,体现了女性形体的自然美,突出了女性形体的曲线和窈窕身段。所用材质相对于满族长袍也更为广泛,一反原有的厚重臃肿,凡是一切素色或印花织物都能作为旗袍的选材。更为突出的一点是旗袍内不穿长裤,取而代之的是丝袜、线袜和内裤。质地薄透的旗袍内要穿白色衬裙,衬裙也镶有白色的花边。如此,腿的修长和线条也能在旗袍的开衩处有所展现。
在近30年的时间中,旗袍的样式千变万化,尤其在袖子的长短、领子的高矮、下摆的尺寸、开衩的高低上进退无常。20年代中,受到西式服装的影响,旗袍的长短多在膝盖部,两边的开衩却不大。到了30年代初,突然流行长旗袍,到了30年代中期,甚至长到脚面,被戏称为“扫地旗袍”。与此同时,其袖长也从肘部逐渐往上,最后短至肩下二寸许,甚至无袖。到了40年代中,下摆则又渐缩至膝盖了。50年代,大陆虽很少有人穿旗袍,可是香港、台湾的'旗袍曾一度缩至膝盖以上,当时夏梦、林黛等影星穿着的已是这类旗袍了。至于领口,一直是从高向低发展的,先高至颌下,后逐渐变低,甚至出现了无领旗袍。
30年代是旗袍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样式完美成熟,也堪称旗袍定型经典之作的最终完成期,此后几十年旗袍的发展基本没有超出这一定型的窠臼。而旗袍从20年代到40年代,一直是中国妇女的主流服装,从家庭妇女、职业女性、女工到知识女性,旗袍都是最庄重、最得体的选择。40年代初,特别流行在旗袍外加一件西式短外衣,可以是薄呢料制成,也可以是毛线织就。
旗袍在大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间严格讲并不是在1949年以后,虽然1949年后由于对革命的狂热和来自解放区女干部服的影响,旗袍走向衰落,但直到60年代初,也并未完全消失。在此期间,尤其是在1956年,曾出现一段昙花一现的短暂恢复期,如在1956年的《新观察》杂志上曾登载过一张《妈妈,到那边去》的照片,社会影响极其强烈。照片中的“妈妈”身着剪裁得体的旗袍,下摆一角被春风吹起,左手被孩子牵扯,右手中的太阳伞也被风吹得低垂。整个画面构图新颖,不落俗套。最为显眼的就是那身旗袍,充分展现了一位少妇庄静娴淑、温文尔雅的气质。当时的《人民画报》也以大量的照片反映了年轻妇女开始量身定做旗袍的情景。好景不长,1957年,《妈妈,到那边去》就遭到猛烈的批判,谓照片中的妇女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少奶奶”,是在表现“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于是旗袍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偶有穿旗袍的妇女,也是废物利用,在家里穿穿,不再是时装了。
民国时代旗袍样式领风气之先的当属上海。《良友》画报封面上的名媛大都在无形中做了时装旗袍的模特,画报一经发行,旗袍式样会不胫而走,立时成为社会上争相模仿的对象。此外,沪上舞女的旗袍也是引领潮流的晴雨表,因其身份特殊,一般妇女虽心向往之,却又不敢直接照搬,于是就在其基础上略做修改,成为时装。30年代中,一度提倡“新生活运动”,反对当时流行的无袖旗袍,认为它过于暴露而有伤风化,这在上海虽并无太大的影响,但时任北平市长的袁良却是十分积极,竟亲自到中山公园大门口去捉拿穿无袖旗袍的女性,惹得议论纷纷,这也是关于当时旗袍的一段公案。
说到男性的西装,从白化文前辈援引的清末笔记小说中已可见,清光绪时已经传入并有人穿着。白先生分析得很对,即一是从日本辗转传入,一是从欧洲直接传入。彼时从日本传入的较为蹩脚,而上海和北京东交民巷洋服店的却相对正宗。北京较为保守,又加上庚子事变的影响,穿洋服有“假洋鬼子”之嫌,穿西装的人极为罕见。西装在上海流行多是在民国初,在北京则要晚一些。
相对女装而言,男性的西服变化不是太大,但西服内的衬衫却几经波折,先是立领小翻角,后来流行圆角,最后才是尖角衬衫。直到近年,服装的多元化,使得方角、尖角并存。西服在中国流行伊始,就多是三件套,在上衣和长裤之外多了一件同样料子的背心(马甲),当时也叫西服坎肩。正装一般就是三件套,不穿背心的多为平时便装。男性西服在20至40年代是所谓高尚人士必须置备的衣裳,尤其是在上海,一个小职员,也需置办两三套西装,否则会被人看不起,无法出场面。当时一套西装价格不菲,因此有人嘲笑上海人道:“不怕贼来偷,就怕掉河里。”
白色西装多为时尚男性所喜爱,但略显轻浮,如果上衣胸袋上再饰以鲜艳的手帕,则更有些造作之感。一身白色西装要配上白色或棕色白色相间的皮鞋,绝对不能配以黑色皮鞋。
关于西装裤脚挽不挽边的问题,并非出于个人所好。早先的西装裤脚没有不挽边的,只是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参战,才做出明令,节约一寸料子,支援二战。于是西装裤子随之流行不挽边的样式。直到50年代初,才又恢复了挽裤脚的样式。
三四十年代中国人穿西装的水平绝对不落后于欧美,无论是流行的速度,穿着的得体,还是领带或领结的打法,完全没有东施效颦的嫌疑。领带与西装颜色的搭配也能符合审美要求,反差既不过于强烈,也不会顺色。袖长合度,衬衣的袖口略长出衣袖,远比我们80年代初恢复穿西装时,袖长竟到了指关节要得体多了。40年代末,好莱坞影片如《魂断蓝桥》《鸳梦重温》等上演时,中国男人的西装基本上能与之同步。
上下装不同质地、颜色的休闲西装也流行于40年代,上装多为粗花呢,衬衫可有色彩,甚至不打领带。
【旗袍与西装职场故事】相关文章:
职场西装穿着礼仪07-28
职场男士穿西装的职场礼仪禁忌09-18
男士职场西装穿着礼仪指南07-28
男士职场服装西装穿着礼仪07-28
职场如何正确穿着男性西装08-01
职场精选故事02-06
旗袍随笔散文07-19
旗袍咏物散文08-03
旗袍优美散文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