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在跟孩子沟通时不表现出自己的焦虑的
在孩子还没出生时,就已经开始了与妈妈之间的沟通了,在妈妈的肚子里不断通过肢体活动向她传递着这样那样的信息,这时的沟通完全是一种随意性。之后,当孩子出生时,亲子之间漫长的沟通过程就开始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如何做到在跟孩子沟通时不表现出自己的焦虑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如何跟孩子沟通,又不表现出自己的焦虑?
平时很内向的女儿考试成绩很不理想,自暴自弃,该如何给她支持和鼓励,如何和她沟通不表现出我的焦虑,而又能让她有所启发?
如何跟孩子沟通,但不表现出自己的焦虑,这个问题本身就比较矛盾。
你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本身就是很焦虑的情况。如果你很焦虑,明明很在意女儿的状况,就很难在孩子面前伪装出,“我不焦虑”。
你要比较真诚的面对自己的焦虑,这是第一点。
任何情绪无论是愤怒、焦虑、委屈,我觉得要解决,第一点是要真诚,就是敢于去面对这个真实感受,尤其你要承认你就是很焦虑。
上面的问题说到自恋,是将过多的能量放到自己身上。你现在是将过多的情感能量,投注在女儿身上。所以担心女儿的一举一动,女儿的心态、成绩、做法,都可能让你草木皆兵,首先你得承认,我很焦虑。
你说,如何让自己不表现出自己的焦虑,这样的自我要求,本身就会增加你的焦虑。另外,你的女儿已经十六岁了,十六岁的人基本人格已经稳定了,不是一点焦虑都承受不了的。拥有人格力量,就可以承受一定量的焦虑。
怎么跟女儿沟通。当你问她最近怎么样,学习成绩如何?如果她不想提,明显很反感,那么你就不要跟她沟通了。
因为那个时候,她难以承受,自己状况不好,还要跟别人解释自己现在有什么问题。这个解释,也是需要能量的,解释需要调动自己的情感。
如果女儿情绪还可以,那你就可以跟女儿交流,谈论一些事情,谈论的时候要看女儿想跟你交流什么。
如果父母太想给女儿一些启发和指导,这也是父母自身的焦虑。女儿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女儿做的事情,我不能给到建议,就好像我这个父母没有用了,自己会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我觉得是这种挫败感,是你有点排斥的,所以你一定要想法子能够给女儿建议。
我想问你,如果女儿画画,画的不好,你能不能忍得住,不去指导她画画,你能不能不去带笔,帮她画画呢?
再往深一步,如果你女儿画画一直很糟糕,一直落后于同龄人,你会有什么感觉,你担心的是什么?
所以,你要了解,自己为女儿担忧的是什么,你在焦虑什么:担心她将来落后,担心她将来找不到好工作?担心她会因为成绩不好而自卑?
理解你对女儿的担心是什么,这就是帮助女儿最好的办法。
只有能够明白自己担忧什么,才能进一步去现实层面去找到有效的办法调节。
扩展:如何和孩子沟通的技巧
以欣赏的眼光看孩子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家长要对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赏优点,尽量地包容缺点,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暗示自己:我有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我们要一起成长,我们要一起面对很多问题,我们会比别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有乐趣。现在孩子因为有我这样的家长而骄傲,将来我会因为有这样的孩子而自豪。告诉孩子:在爸妈眼里“你最棒”,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天赋的,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天赋都能被唤醒。就像打开宝藏的口诀“芝麻,开门”一 样,唤醒这沉睡的巨人也需要秘诀,那就是“你最棒”。
对孩子的要求具体化
家长有一种习惯就是容易语重心长,但是说出的话却又特别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学习”。这种语言表达在今天对孩子的教育是无效的,也是无益的。因为这些话缺乏明显的可操作性,作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同事的孩子上初三了,她很着急,就对孩子说:“初三了,可得下功夫。”孩子却很茫然,反过来问:“怎样是下功夫?”你的要求孩子无从下手,其实你也说不清楚操作程序。积极的方式是要以一种具体的问话,通过鼓励的方式渐进式地与孩子沟通。就比较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动的方向。将孩子的行动目标分成许多的小台阶,每一步都具体而又相对容易能够达到目标,让他们每一步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抓住关键时机不放松
新学期开始时。这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学生总会有很多新的想法,其中最主要的.想法就是我要好好学,把学习搞上去,做一个好学生。对于学生的这一上进心,家长应该珍视和爱护。这是家长对他的要求和制定的目标,他会牢记在心。
享受成功喜悦时。假如你的孩子在运动会上获了奖、单科竞赛获了奖、文明礼貌获奖,等等。家长若能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孩子受到委屈时。家长若能主动地以冷静、宽容的态度去帮助孩子解释,孩子会产生感激之情,更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
孩子有困难或失败时。家长这时不是训斥,而是肯定成绩,对不足之处给予指点。家长要以乐观豁达的精神感染孩子,让孩子拥有积极乐观的精神,快速飞出“困境”。
他人取得优良成绩时。看到别人取得好成绩,孩子往往会暗下决心,家长要抓住此时机,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使孩子一时的热情变为永恒的行动
切忌以下方面:
唠叨不休
一些父母唯恐孩子不听话,遇事就反反复复唠叨个没完,一会儿让孩子注意这,一会儿又让孩子注意那,这个要这么做,那个要那么做;有的父母在孩子犯了错误 时还喜欢揭孩子的老底,把孩子过去的“劣迹”统统翻出来,一一数落给孩子听,大有不把孩子搞得灰溜溜誓不罢休的意思……
岂不知,正是这些做法造成了许多孩子的逆反心理!
当孩子过多地接受了重复不断的教育内容时,他的大脑会对这些信息进行自然的屏蔽,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更为不利的是,如果家长 经常采用这种“敲木鱼”式的教育,孩子过一段时间就会听烦了、听腻了,变“麻木”了。即使他明白家长说得十分有理,可能也不乐意听、不乐意照着做了。
提出过高要求
一些父母很少考虑孩子的能力、年龄和原有基础等因素,盲目对孩子提出一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例如硬性地规定孩子考试成绩一定要“双百”,至少也要 在班里位居前三名;一味地要求孩子多学知识:今天强迫孩子参加这个补习班,明天强迫孩子去上那个辅导课,琴棋书画样样都不能缺……
这些强人所难、拔苗助长式的做法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日久天长,当孩子感到心力交瘁、再也无法承受这些压力时,他们就会奋起以言语或者行动来反抗。
不顾孩子的意愿
一些父母为使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将来能“成龙成凤”,在安排孩子的学习内容时常常盲目跟风,互相攀比。舞蹈、钢琴、绘画、外语、书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财力,但却没有真正考虑孩子的实际兴趣和爱好。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扭的瓜不甜”。如果孩子对家长一厢情愿安排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不心甘情愿地去学,他是肯定学不好的。这时家长倘若再摆出长辈的架势采取高压政策逼孩子就范,就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对孩子专制粗暴
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依然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做错了事或者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开始大发雷霆,动辄打骂、罚跪、罚站甚至逐之门外……
这些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个性较温顺的孩子经常会屈服于父母的威吓,但同时也遭受了巨大的心理伤害,因此而变得胆小、懦弱和自卑;而个性较刚强的孩子则会产生与父母对立的情绪,并不时地以反抗的形式来回应家长。最终逆反成性!
对孩子过分溺爱
一些父母从来都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仍然对孩子过分迁就。长此以往,孩子会想当然地认为,犯错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反 正爸爸妈妈也不会批评自己,由此而会养成不允许别人批评、指正的习惯。不言而喻,当父母想对其进行管教时,被宠坏了的孩子自然不服管,只会对抗!逆反!
【如何做到在跟孩子沟通时不表现出自己的焦虑的】相关文章:
如何做到沟通04-08
如何更好的做到亲子沟通07-13
如何做到有效沟通04-07
如何做到与人沟通04-07
如何做到用心沟通03-30
如何做到主动沟通03-29
如何做到高效沟通04-04
在你情绪不好时如何与孩子沟通08-12
如何与孩子沟通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