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对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的目的
大学阶段是就业前的准备期,目的是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为将来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大学阶段的就业指导,正是为了帮助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第一,形成就业意识。通过就业指导,大学生可以了解就业形势,感受就业压力,合理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形成就业意识,主动参与就业指导。第二,实现就业能力与就业岗位的匹配。一是针对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能力素质,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使学生毕业时满足企业岗位的需要。二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顺利实现其就业目标,从而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第三,帮助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学生科学设计大学生活,全面掌握专业理论,提高动手能力,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毕业时能够成功就业,在工作中奉献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课程安排缺乏连贯性。部分高校大一上学期开设学科导论、职业生涯规划课,大三下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自大一下学期至大三上学期没有安排相应的就业指导内容,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出现断层,而且就业指导课的时间安排不合理。
2.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内容以就业理论为主,而比较实用的简历制作、求职礼仪、笔试与面试等没有实际的案例,缺少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践环节,学生收效甚微,教育效果不明显。
3.就业指导形式单一。部分高校就业指导的主要形式就是开设就业指导课,邀请成功企业家到校作报告,组织学生观看卫星实况转播等,形式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现在的大学生都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他们的个性需求与人生价值的实现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发展。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的框架
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构建分年级、分层次、各有重点、首尾呼应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针对大一学生,通过入院教育、生涯规划辅导、学长启航等活动,使学生清楚高中与大学生活的差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初步形成就业意识。针对大二学生,通过专业前景分析、考研分析、就业去向盘点等措施,帮助广大同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形成理性的远景毕业目标(考研、就业等),积累就业能力。针对大三学生,通过考研辅导、参与教师课题、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参加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提高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针对大四学生,通过模拟招聘、撰写求职简历、传授面试技巧、参加招聘会、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等途径,强化求职技巧,实现就业目标。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的路径
1.帮助学生形成就业意识。本环节的工作,重点是培养学生形成就业的主体意识,能够主动参与就业指导,主动确定就业和毕业后的发展目标,制订合理的行动计划,付诸有效的行动。第一,辅导员和任课老师是教育的主角,要抛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启用参与式、讨论式的教育方法,通过主题班会、深入宿舍交流等,激发学生潜能。同时,通过学生会、社联会、就业指导中心,开展与就业有关的座谈会、经验交流会、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以培养他们的主体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第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程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要涉及就业指导体系方案建设中的内容,从大一至大四,针对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指导大学生既要有毕业时的长远目标,也要按学期设立中期目标,还要按月设立短期目标,同时制订针对性的实施方案。第三,自大三开始讲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针对当前供求关系的发展趋势,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解读就业政策,系统讲解就业前的各种准备、择业技巧、签约流程、创业知识等,使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设计自己的生涯规划,做好就业准备,以利于在人才竞争和自主创业中取得成功。第四,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定期开展专业导师与学生“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活动,使学生更加了解现今的就业状况,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重点加强不考研学生的就业指导和管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
2.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本环节的工作,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缩短就业试用期,提高就业竞争力。第一,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大学阶段,根据教学进度,每学期安排3周左右的校内综合实习和校外专业实习。通过校外见习,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工程意识;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熟悉生产流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八学期为综合实习,把大学期间的专业知识以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形式进行融合,通过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使学生既巩固大学四年的专业知识,又形成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工作精神。第二,参与科研项目。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有目的地通过考试、设置情景实验等方式选拔部分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通过查资料、做助手等方式逐步了解、熟悉、掌握导师所研究课题全部或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而融入自己在这方面的独到见解,逐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精心组织师生申请大学生第二课堂项目,特别是鼓励学生作为负责人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督促教师及时指导,从而提升学生独立使用设备从事研究的能力。第三,精心组织假期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寒暑假有目的地选择与大学生专业相近或相关的企业,组织学生利用假期进入企业进行社会实践。通过深入施工第一线实地工作,不断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并且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所学理论与实际应用存在的差距,以及合作、沟通等素质在工作中的重要性。第四,考取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根据专业特点,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根据今后的发展方向,考取与工作岗位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取得相关行业的上岗证、职业资格证、技能等级证等,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第五,参加专业技能比赛。为了实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营造氛围的学生能力培养目标,达到以赛促练、以练促能的效果,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验室条件,各专业要设计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技能比赛,上下学期分别举办。院级比赛尽可能鼓励更多的同学参加,提高参与面,成绩优秀的学生代表学校参加省级以上比赛。通过专业技能竞赛,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生当中营造良好的参与科研、钻研科研的氛围。"
3.掌握求职技巧,提高签约成功率。本环节的工作,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求职材料准备、求职礼仪、笔试和面试训练,掌握求职技巧,提高签约成功率。一是在第六学期组织就业指导报告,使学生明确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时间进程,提前规划大四一年的时间,并对原来制定的就业目标进行反馈矫正,掌握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使用方法。二是通过组织模拟招聘会,使毕业生感受招聘会的氛围,学习应聘技能。三是通过组织“个人简历设计大赛”、面试大赛等活动,使同学知道求职的最佳时间,掌握求职的程序,学会准备求职材料,学会制作个人求职简历,掌握面试礼仪、面试的基本类型与应对技巧以及面试的注意事项。四是通过组织毕业生访谈、就业经验交流会和考研经验交流会,毕业生和非毕业生一起畅谈就业、考研经验,发挥毕业生传帮带的作用。五是通过专题就业指导讲座,系统学习“求职前的信息准备”“求职前的心理准备”“求职信及简历的准备”“求职途径”“求职礼仪”“笔试与面试”“签约流程、改派及二次派遣”等知识,结合学生求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案例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4.完善就业服务保障体系。本环节的工作,重点是为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建立充分的就业实习基地,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第一,成立就业服务中心,其主要职责是宣传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学习职业发展规划等知识,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广泛深入地收集、整理和发布就业信息,为学生及时提供高质量的就业信息。举行专业技能训练和应试技巧模拟训练,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建立学院毕业班就业信息员校友录,形成宣传的合力,增强学院的凝聚力。协助组织各类校园招聘会,提高就业工作服务质量。收集、反馈就业工作的意见、建议,提高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负责联系外界就业单位,做好学院就业信息库的完善、补充工作。收集考研相关资料,统计毕业生考研、就业信息。第二,运用学院网站、飞信群组,搭建灵活多样的就业信息化平台。在学院网站、飞信群组上,辅导员及时发布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学院内部教师搜集的、外院教师提供的就业信息,促进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信息交流。第三,专门为未就业和考研同学建立动态信息库,并形成例会汇报制度,从最初的一月一汇报,到后来的一周一汇报,再到最后的每天信息库一更新,做到及时准确地掌握第一手的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料和未签约学生的就业需求,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第四,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利用企业到学院举行专场招聘会的机会,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根据企业规模、实力以及对毕业生的需求,结合学院专业的教学特点,选择有意向的企业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同时,可通过各地人力资源市场,与当地企业取得联系,逐步在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深入合作,时机成熟时建立就业实习基地。此外,还可借助往届毕业生的力量,通过他们推荐建立新的就业实习基地。第五,完善用人单位信息库,健全校友联系网。不管是来自哪个渠道的招聘信息,都及时输入用人单位信息库,以备以后联系。将往届毕业生信息加以完善,建立QQ群定期联系,及时掌握他们的去向,并通过他们牵线搭桥,向工作单位推荐学院的毕业生,充分发挥往届校友在就业指导方面的作用。
5.提高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本环节的工作,重点是为毕业生传授创业知识,积累创业能力,实现成功创业。第一,创业能力积累。一是要求学生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进行知识储备;二是通过实习、社会实践到一线施工现场、勤工助学等形式积累行业经验;三是通过参加各种学生组织锻炼沟通能力、演讲能力、组织计划能力、领导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精神等;四是通过亲朋好友进行资金积累,建设好社会人际网络。第二,自信心的建立。大学生在校期间,要通过各种勤工助学岗位的实践,磨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经历挫折锻炼自己的心态,学会科学分析自己,分析环境,分析行业。第三,选择创业项目。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积累创业项目;通过参与老师课题,选择创业项目;通过勤工助学、校外实习等,理性甄别项目实施的可行性。技术含量高、具有专利性质的项目,创业时比较容易获得成功,并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做好产品市场转化工作。
五、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的创新点
1.提高就业指导质量,强化就业心理疏导。一是要指导学生主动出击,积极寻求就业机会,通过搜集网络信息、参加招聘会、家人推荐、校友帮助等多种渠道,获取就业信息。二是转变就业观念,除了专业对口外,还要建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就业理念,要坚信自己在不同的岗位都能取得成功。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加“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国家西部计划”等项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三是要指导学生合理分析自己,不要盲目追求沿海地区、国有大型企业、工资高的职位,适合自己今后发展的就是最好的。四是注重个性化,精心选聘指导老师,邀请具备职业资格、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参加指导工作,并做好指导记录;要定期总结,学期末对指导记录中的案例进行汇总,分析案例的共性和个性,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讨论,形成总结性论断,用于指导各学院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
2.职业测评网络化。进行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基础是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结构、职业价值观、行为风格、优势与劣势等。一是科学选择量表,如《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气质类型测试》《MBTI 性格测试》《艾森克个性问卷(EPQ)》《通用职业兴趣测验》《职业能力测验》《计算能力测验》等,将这些量表挂到网上,并附上量表的使用说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二是合理使用量表,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标准化测验表,严格按照量表的使用说明,对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职业倾向等进行测验。三是使用好测评结果,通过结果分析,明确自己的个性特征,找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型,减少择业的盲目性,而且要与其后续的网上就业咨询、求职技巧辅导、心理情绪调适等环节很好地衔接起来。
3.校企结合。对于发展中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比较多而且比较持久,学校可以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企业深入合作。一是动员企业在学院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突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宣传企业的同时,也能吸引部分优秀学生到企业就业。二是邀请企业参与学院专业计划的修订,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增添部分专业课和实践环节。三是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毕业时就基本掌握企业的管理要求、生产流程及操作技能,缩短实习期,提高岗位适应性。
【详解对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的思考】相关文章: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06-18
浅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06-06
关于高校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的思考06-10
关于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07-10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得工作体系的基础构建05-19
关于高校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06-10
试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职业实践的思考范文07-12
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范文07-06
高校就业指导推荐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