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难点与解决途径的参考文案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在教育层次、教育类别、教育形式、人才规格上的多样化以及学生个性的多样性,致使高校就业指导面临新形势。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应立足于从高校内部做起,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同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
个性化就业指导可以界定为:针对个性差异、尊重个性发展,为个性提升和潜能发挥提供和创造个性就业条件的过程,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职业价值取向引领。华南师范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院近年来在启动个性化就业指导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个性化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难点
我国现行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是上世纪90年代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时期逐步形成的,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进行择业技巧“包装”和一些简单的职业指导,目的是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从而及时、顺利就业。这种就业指导模式就其课程内容而言,没有形成体系,不能称之为一门课程。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课通常为200人左右的大课堂,上课人数众多,纪律较差,教学效果不明显,使得不少学生也错误地以为这是一般的知识性讲座,学习热情不高,就业指导缺乏实效性。当前高校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主要存在以下难点。
(一)教学双方对个性化就业指导认识不到位
现阶段就业指导普遍属于临时突击型,校方往往注重就业指导的实用性、速效性、技巧性,是程序式、被动式、经验式的指导,多数以几次讲座或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忽视了就业指导的科学性、前瞻性和个性化,这种临时突击型就业指导模式无法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制定长远细致的就业计划,“眉毛胡子一把抓”。大学生自己也不懂得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素质,开展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误认为就业指导也就是毕业前辅导员组织的几次讲座。
(二)个性化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目前各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多由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兼职,由于学生辅导员本身工作就比较繁杂,主要集中在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就业辅导的时间和精力,更谈不上要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个性化就业指导需要指导师有丰富的职场知识背景,对人才敏锐的判断力,懂得职业咨询技能,持续地进行观察与总结,长时间保持与工作对象的沟通。这就要求工作者投入大量的精力,要在当前师生比过小的情况下开展起来也是一个难题。
(三)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缺乏
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至今没有成熟的理论模式,没有系统、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参考书,没有形成一个按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教材。各任课教师的授课也是采用灌输式讲述,缺乏针对性和新颖性,导致实际授课效果不明显。在课堂中充其量不过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讲述中间插播一点视频材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没有采用讨论、调查、模拟面试、模拟职场、案例分析等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来增强教学效果。
(四)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服务意识落后
以往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批量管理”的情况,如统一化的“就业指导课”应对多元化的就业情况,其“管理”色彩多于“服务”色彩,个别高校仍有就业指导人员对毕业生漠不关心,“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存在。而个性化就业指导给予学生的不仅是一种管理,还是一种引导,更是一种服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突出服务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不同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心理咨询、法律咨询、政策咨询等,起到教育引导、沟通协调、咨询建议、传授技巧的作用,从而使毕业生顺利就业。"
二、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对策
个性化就业指导是针对个性差异、尊重个性发展并为个性提升和潜能发挥提供和创造就业条件的过程。个性化就业教育、个性化就业评价、个性化就业咨询、个性化就业信息、个性化就业训练等是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的主要方法。
(一)改革教学的模式与方法是构建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核心
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其核心在于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就业信息等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帮助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它对于大学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固然非常重要,但这种只停留于择业期的择业指导是“季节性快餐”。要改革这一教学模式,应该引入职业生涯指导的理念,以尊重人的个性、重视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强调人的潜能开发,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把职业发展看作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发展过程,要遵循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划分为若干阶段,按不同年级制定出就业指导计划和实施方案,分别确定工作重点。
方法上主要把就业指导分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以授课为主,由拥有职业指导师资格的教师进行课堂讲授,教学大纲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就业情况。第二模块以讲座为主,由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专业课教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及知名校友开设就业指导系列讲座。第三模块以社会实践为主,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和各种社会实践机会,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就业市场调研等。此外,应做好对学生的个别咨询指导,开展职业测评、心理测试,为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它是在引导个人充分认识自我后,将职业相关的外部环境、个人内在需要和所预期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做出个人职业生涯的选择与决策。
(二)建设立体化的工作队伍是构建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基础
就业指导不同于一般的就业咨询讲座,是一门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学科,它包含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才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加快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是构建个性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基础,也是高等学校就业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1、建设专兼结合的校内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应根据工作需要,选拔精干人员充实到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中来。这支队伍应由毕业生就业工作专职人员、德育工作人员、学科专业骨干教师以及从事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人员组成,既要有多年从事管理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领导干部,也要有熟悉行业发展的专业课教师,还应有专门从事学科教学研究、造诣较深的教师。
2.依托社会资源,建立校外就业指导队伍。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吸收用人单位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资深人士、知名校友加入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通过知识传授和实践锻炼并重的方式,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价值取向、职业规划、社交技能、协调能力、管理知识、心理素质、品质意志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与阶梯式的塑造、培养和熏陶,帮助其进行正确的职业设计、人生规划,实施有效的人生发展引导。"
3.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系统培训尤为重要,且任务迫切。为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应有固定的培训基地、规范的教材,有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授课,并建立就业指导咨询师认证制度。同时,应加强学校间、区域间的经验交流,使有效的经验、方法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三)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和教材建设是构建个性化就业指导的重点
教育部教学6号文件指出,加强毕业生指导,要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必修课,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应当开设。该课程从新生入校就需要开展实施,充分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做到面向所有学生,贯穿整个学习期间。大学一年级开展成长教育,二年级实施素质教育,三年级进行择业观指导,四年级着重进行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的指导。
课程内容要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动员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主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对照个人实际情况,找出自己与理想职业之间的差距,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和发展与自己理想职业匹配的能力;此外,要发挥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利用实习、实践基地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校的理论教学在实习实践基地得到进一步延伸,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实践技能基础。
教材的选择,更要适合当前的社会需求,教师需要通过广泛阅读、大量查阅、信息收集、系统有序来确定教学内容,并要结合本校学生不同的专业特色,编写适合课程的教学大纲、学习指南、授课计划、教学案例。建立适当的信息及案例库,为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四)突出就业指导的服务性是构建个性化就业指导的保障
就业指导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服务,因此服务理念应该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指导师应针对每一位毕业生的自身情况,帮助制定一个符合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就业规划。充分体现出学生和指导师的互动。既能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也能使学生更好地借助专业指导来帮助自己摆脱就业困惑。就业指导的从业人员首先要把就业指导作为一份神圣的职业来看待,才能乐于为毕业生提供服务,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其次,就业辅导员还要提高自己的就业理论水平,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真正成为学生们乐于交谈的辅导员。再次,就业辅导员尤其是年轻辅导员,也需要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只有这样才能投入更大的热情,并更准确地开展就业服务。
【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难点与解决途径的参考文案】相关文章:
试论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之对策研究06-09
浅谈高校院系就业指导工作探析参考06-07
高校就业指导课实际情况调研参考05-23
探索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进学生生活园区的途径05-19
高校就业指导推荐06-11
高校就业指导的要求06-27
GRE数学的难点及解决方法07-17
GRE数学难点及解决方法07-17
关于科目三的难点与解决的对策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