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力资源改革
人力资源改革1
实际上,人才流动本身会对企业的内部管理造成一个很大压力。人才为什么要流动,关键就是内部管理不善。联想现在考虑将人才按大的方向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新员工,从社会招聘的也好和学校招聘也好,我们把这个作为蓄水池,为将来后备人做准备,还有两个水池,一个是职业训练,第二个蓄水池就是干部行政训练。
从中国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来看,或者是从企业发展过程来看,老总没有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他考虑人员激励时候,还是中国传统的'观念,叫升官发财,升官的话就觉得你干得好给你提职务,发财的话就是给你高工资。我们的人才来源比较广,他们在看待升官发财时,他并不是这么看。因为就升官而言,毕竟管理者要做管理者事,不可能设那么多官,更多可能还是专业特点;发财的话也得考虑什么样人能发财,得有衡量标准,这两个问题联想感觉压力大。
现在想做人力资源改革主要考虑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解决升官的问题。过去,企业发展比较快,干一年、两年提经理很正常事情,但是企业一旦发展到一个稳定阶段这个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些人和同级人比较的话,别的人人提了他如果没有被提,他就会想我发展前途在什么地方。从企业工薪制度也好,管理也好,只有提到行政经理,他的工资才能涨,但他的工资不可能超过他的经理。对于管理来说,是个难题。所以现在想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
人力资源改革2
市分行成立以来,本着“勤奋、踏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各项业务都取得了很大发展。20*年是**银行大发展的成效之年,本年工作中,在区分行人力资源部的部署,及市分行的领导下,我部门积极投身于分行队伍建设,努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薪酬激励机制,大力开展员工培训教育,力求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为配合市分行关于认真做好年终工作的通知,总结发展经验,及时发现问题,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提高办事效率,结合我部实际情况,对20xx年全年工作做如下总结:发展中取得的成绩:
一、 结合现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当前市分行从业人员结构、管理、岗位现状:
1、截止到20xx年*月*日,xx市分行全部在册从业人员264人,各类人员的数量及占比分别为:合同用工a类162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61.36%;合同用工b类27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0.22%;劳务用工75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8.40%。 2、10月份全行合同用工(包括合同用工a、b类)共189人,合同签订人数为189人,合同签订率为100%;劳务工共75人,派遣率为100%。全行从业人员参保率为100%。
3、全行管理人员84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1.81%;专业人员共有49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8.56%,其中信贷员32人,占全行从业人员的专业岗位的11.83%,占专业岗位的65.31%;综合业务人员共有131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9.65%。
适时了解我行的结构布局、岗位配置、管理情况,是不断修缮我行人事制度,合理分配我行岗位人员,推进我行的业务发展的人事管理保障。在20xx年的劳动资源管理中,我部门及时对上岗从业人员办理了相关规定所涉及的各类保险,参保人员占比100%,企业员工缴纳保险符合相关要求;在岗位配置上,为缩短管理层次,加大管理半径,我部门为配合市分行队伍建设,对各类业务、安保等管理环节做了相应的人员配置调整:从目前分行领导序列人员的数量来看,可以覆盖目前分行各项管理工作;从目前分行管理序列人员的数量来看,基本能够保证分行向更为远大的目标迈进。劳务用工数量上符合区分行的相关规定要求。
二、结合实际,认真做好培训工作
当前我行员工素质、岗位培训情况:
1、员工素质:我行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216人,约占全行人数的81.37%,其中财经相关专业人数94人,占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的35.61%;初级(含)以上职称人数131人,占全行在职人数的49.62%。
2、教育培训:截止20xx年*月,参加公司、信贷业务培训人数196人,占全行人数的79.24%。近期又有5名员工通过信贷培训,获得信贷上岗资格。持有银行、基金、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约占柜员人员的60%。
今年以来,为尽快转变员工观念,适应我行向现代化商业银行转型的步伐,我部门本着加大人员培训力度改革力度,变人事部门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综合劳资管理部门的理念,努力成为市分行长远发展的“造血”部门。应对企业发展趋势、员工培训需求等方面,我部门采取了多种方式的调查,在区分行人力资源部的培训部署下,制定适合本行发展的长期培训规划,今年培训内容涵盖面广、知识新、视角宽,以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为宗旨,使员工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深刻理解并自觉向我行发展的战略目标靠拢。另一方面,金融产品的日益复杂化需要员工不断更新和强化操作技能,我部门人员加班加点,对员工进行了多次操作技能的实时培训。同时,为符合银行业协会对金融从业人员的上岗资格认证要求,我部门结合实际,对未取得资格证书的人员及时进行了考前培训。
三、薪酬改革,完善制定绩效考核机制
当前我行薪酬制度下的宏观情况:
专业岗位的薪酬已与我行发展初级阶段中计划经济管理相分离,逐步改被动揽储向主动运用资本的角度发展。临柜人员的绩效也将柜员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发展逐步结合,提高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20xx年,我部门逐步深化绩效考核制度,将个人绩效考核与组织绩效考核有机结合,根据岗位特性制定出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按照员工岗位职责,考核工作业绩,确定其绩效工资;在员工中推行结构合理、管理良好的绩效付酬制度,采取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等多样化的分配方式,体现重业绩,向优秀人才、高科技人才、关键岗位和一线操作者倾斜的原则;努力实现福利分配方式的多元化,除货币、实物形式之外,向无形的形式,如对优秀员工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树立阳光支行、阳光部门的优秀典范;倡导支行网点评选服务之星等方式,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使银行的薪酬和待遇对外具有竞争力,达到稳定现有人才队伍的功效。通过岗位价值评估,突出不同岗位之间的'责任与贡献,合理拉开薪酬差距,努力实现真正的内部公平。
四、完善考核,制定员工考核办法
为适应现代商业银行竞争要求,提高分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分行员工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中国xx银行xx分行劳务工管理办法》(宁邮银发【20xx】431号)及《中国xx银行xx分行员工管理办法》(宁邮银发【20xx】432号)中相关规定,经xx市市分行党委研究指导,我部门结合本行实际,对全体操作类、专业类岗位员工实行年度考核。员工管理以岗位为基础,实行岗位资格认证,规定员工上岗的基本条件,并定量地要求营销业绩,将员工日常考评工作下放至各级支行、部门按月综合打分,由市分行人力资源部员于年末择期组织进行年度考核。包括营销业绩、勤务态度、熟练业务以及服务质量等项目。
20xx年,我部门逐步推行全员竞争上岗的做法,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员工填写考核信息表,支行、部门综合审查,年度人力资源部考试等程序,遵循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对上岗资格认证合规,营销业绩突出,考核成绩优秀的员工,适当给予奖励、颁发证书,在年末评先时优先考虑,同时作为续聘、薪酬分配、晋升、聘用工选聘等的重要参考依据。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五、红化思想,积极建设党员队伍
在分行党委的领导下,我部门继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知识学习,努力协助行领导举办民主生活会,从转变观念入手,学习新政策,提倡新思想,加强法规、政策知识的学习和教育,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让党员同志在交流中学习,在评议中进步,发挥行内党员带头作用,体现党员先进性。
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当前我行员工岗位配置方面依然存在问题。在操作类岗位中,我行与现代商业银行的柜员岗位配置尚存在差距。综合业务人员过多,分工不够明确。大杂烩的综合业务管理比较困难,授权机制存在漏洞;兼职现象严重,人防能力较为薄弱;差别较弱的用工制度使我行在渠道管理层、市场营销层、操作层等使用同一种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人力资源的闲置浪费;缺乏对员工岗位配置的合理规划和相应的跟踪制度,较少考虑员工个人对岗位配置的意愿,使岗位配置有一定的主观性;部门、单位人员配置不甚合理导致各岗位忙闲不均。
二、在考核机制方面依然不够科学。考核标准不够明确,缺少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岗位说明书,从而使考核结果未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员工的工作实绩。业绩考核片面强调了吸收存款的比重,相对忽视了资金效益率、资金成本率等方面的因素,不利于银行长远的发展;人事考评透明度不高,对考核结果的相关解释和反馈机制不够健全,考核的教育激励作用较弱。
三、培训机制还不够健全。人才培养过多倚重于学历的教育,专业与实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在培训的规划方面缺乏整体和长远的把握,针对某一方面的热点问题应急性地组织一
些专题培训,虽然解决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但在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上稍显不足;对员工素质培训和潜能开发培训相对较少,对中、高层次的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力度显得不够;培训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考查不足,没有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去评估培训效果,较少开展培训后的跟踪调查,缺乏培训的反馈机制。
今后的工作规划:
一、为适应市分行改革发展需要,发挥支行在业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支行综合实力的增强和提升,促进各项业务快速稳健发展,我部严格按照区分行《xx银行xx分行各级支行绩效分类管理办法》文件要求,依据现有资源的配置情况,综合考虑支行的规模、效益、人员等因素,对各级支行绩效实行分类管理。并结合我行实际情况及业务部门制定的业务发展实施方案,广泛听取基层单位对绩效工资分配的建议,深化绩效机制的改革。
二、为促进市分行专业岗位的稳健发展,调动信贷、公司从业人员的积极性,防范贷款风险,做好公司业务,认真执行区分行《xx银行xx分行小额贷款业务绩效考核办法》文件要求,本着考核指标公正、考核过程公开、透明的原则,充分调动信贷、公司业务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业务稳步健康发展。
三、为了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规范服务行为,切实提高支行的服务质量和机关工作作风,深入开展“阳光行动”竞赛评比活动,树立支行、部门学习典范。
四、为大力推进我行员工队伍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突出高技能、高技术人才培养及专业人员储备培训,广泛倡导“培训是员工最大福利”的理念,创新培训方式,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企业跨越式发展做好强有力的培训支撑。不断提升高管人员的政策水平及综合素质,市分行定期对高管人员组织风险管控、财务基础知识、公司业务、信贷业务、营销业务、综合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班;根据我行经营生产实际,重点抓好基础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由各单位的内训师根据岗位特点,分别对个人、公司业务的从业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岗位技能和服务礼仪方面的培训;加快我行理财、保险等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开展理财业务、保险业务、个人网银、信用卡、服务规范等方面进一步系统化的培训,加快我行的理财业务以及我行的新业务的发展,提升窗口业务能力和业务质量;提高我行员工的服务质量,举办柜面人员服务礼仪知识培训班,努力让自己的规范服务成为习惯,做到标准化、正规化,在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体现自身服务的价值,展示良好的个人修养,通过个人的专业形象与风度,加上周到的服务,提升客户感知的银行形象。
五、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及上级主管部门有关劳动工资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并结合本行实际情况认真实施。加强工资基金管理,按规定使用、控制和管理工资计划,及时与上级部门沟通交流工资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立足重点放在党员队伍建设上,倡导“爱岗敬业,爱行如家”的积极思想,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形成抓党建促发展的浓厚氛围,促进全行业务经营加快发展。
20xx年我部在履行工作职责、完善内部管理、员工教育培训等方面上做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还存在着不足。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主动加强研究和探索,以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全面推进人事工作的开展,积极为我行业务经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组织人事保证。
人力资源改革3
育人机制不仅包括培训,企业还要对员工的终身发展负责,比如提供职业规划,心理咨询,激励员工终身学习等,而这些方面却很少得到企业的重视。本质原因还是企业对于“事”的重视和对“人”的忽略。约束机制不明显———监督考核不完善企业考核方法单一,不完善,不定量而用定性手段导致考核难以真正看出员工的工作水平。更看重的是资历和职位,而忽视了工作能力和业绩表现,并存在平均主义的倾向。同时,企业忽视对员工的平时考评或群众考评。而是单一的以领导考核为主的考评方法,而这都会导致不务实之风的出现,员工没有优胜劣汰的压力,也就没有了创造更好业绩的动力。竞争机制作用弱———人事任免不科学由于中国曾经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企业人事任免机制存在很大问题。高层人员的选拔是以干部官本位化的方式进行,即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经营者与政治家一体化。这样,管理者的素质尤其是专业素质不一定达标不说,他们还可能对于行政级别激励无所适从,最终导致经营中的相机抉择问题;[2]另一方面,员工可能为了有限的管理职位而导致内部政治复杂化,使企业不能专心于创造效益。尚未建立统一、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企业本身就是一个要求各组成部门紧密配合的运行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该如此。人力资源制度改革必须放在整个系统中考虑,即具有全局观念。中国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没有考虑到各个机制、部门之间的联系。如在设计绩效和薪酬体系时不考虑与薪酬分析之间的关系,进行培训时不考虑评估和考核,进行考核时只考虑约束而激励作用不大等等,这样的结果自然是事倍功半的无效率,也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效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企业的进步会使得员工福利更好,从而外部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工作,这是一个对各方都有利的良性循环。有了清晰的职位体系作为基础,员工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和对于工作的需求,结合岗位的任职资格条件竞聘上岗,实现不同职位序列的转变以更好地发展完善自我。但实现这个目标,大体需要1-2年的过渡期。为积极稳妥地探索改革经验,在过渡期内,银行允许其它的聘任方式存在。有些职位的聘任人选必须按照有关法规、规章制度,通过选举产生。少数职位还要从境内外人才市场招聘。[3]重视激励机制———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作为激励手段之一,通过向员工提供学习和发展机会来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水平,并吸引高质量员工,使员工获得更大的工作满足,职业兴趣进一步发展,赢得更高回报,工作效率也得以提升。在中国银行的改革中,人力资源开发在惠及全体员工的同时也明确了两个着重点:一是坚持全员培训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核心人才、加大年轻人才的培养开发力度。二是完善全行岗位培训体系。建立银行按需调训和个人主动选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使员工能在银行需要和个人意愿相结合的基础上,获得贯穿上岗、在岗、转岗、晋升等职业发展各个环节的个性化培训,这是对员工的职业终身负责。特别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企业文化、银行发展战略和岗位技能的培训,重点培养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着力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最终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能力。在两个着重点方面,中国银行的目标是:建立以高级经营管理、专业技术职位及其后备人员为主体,包括部分优秀年轻人才和技能操作人才在内的核心人才库。合理约束机制———建立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管理是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企业整体绩效、团队绩效和员工个人绩效有机结合的科学管理方式。而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应该是符合实际的、敏感的、可靠的、可接受的、实用的。
境内一级分行、直属分行人事教育处、二级分行人事教育部均改称“人力资源部”,由总行人力资源部进行矩阵式管理。由于人力资源运行管理的体系化,必然涉及到消息、资源传递等问题。而又因为大型企业往往部门、分支机构众多,人力资源管理跨度大,因此信息资源等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传导,从而运营效率低下,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无法形成合力。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是构建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是指企业集团将各业务单元所有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行政事务性工作集中起来,建立一个服务中心。该中心为集团所有的业务单元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业务单元为其支付服务费用。通过人力资源的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运营效率,更好的服务业务单元。同时,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部门则专注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使人力资源管理实现战略转型。经过不断改革与实践,中国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成果得到业内和舆论的充分肯定。20xx年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时,中国银行就荣获了由香港《中国人才》(ChinaSTAFF)评选的20xx年度“中国大陆最佳人力资源战略奖”,这是大中华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最高评奖,而中国银行的获奖也是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第一次获此殊荣。目前,中国银行正日益向着国际化大银行的方向发展,以其生机勃勃的姿态吸引着众多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总之,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因此改革是十分必要的,而由于这些年向西方理论和技术知识的学习及不断探索实践,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成效也是显着的。因此,中国的企业经营者一定要把握良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加速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步伐,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的条件。
人力资源改革4
摘 要: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模式上的改革和创新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但具备胜任力,还要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发展能力。本文将结合当前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教学理念 实践
从人力资源的视点来看,高校毕业生生要成为能有效服务于社会、具有就业竟争力的人才,根本在于,具备企业所需人才的胜任力——个体掌握知识(Knowledge),形成技能(Ski1l),也发展能力(Ability)。而目前的现状是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可能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却并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从而形成了教育与就业脱节的现象。
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模式上的改革和创新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但具备胜任力,还要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发展能力。
一、与时俱进,变更教学理念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被广为诟病,但是在宣扬素质教育的高校里仍然普遍存在。虽然部分高校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上有所创新,但是由于流于形式,效果甚微。使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认知不足,不够,这也影响到了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的能力提高。造成此种问题此地出现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教师资质和能力的单一。例如,全国高校招募教师时仅看重学历和学术水平,并不注重其自身是否具备资深的专业实践背景和从业能力。这也就导致了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偏向。
陈旧的教学理念是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最大障碍,急需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革新。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选择上,应该更注重其实操能力,而不是迂腐的书呆子。另外,需要特别提出的一点是,伴随新的管理理念和新兴技术手段的发展,教学选取的.教材和教学设备理应与时俱进,从而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得到应用。
二、勇于创新,多元化教学
多元化的教学可以概括为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现有的教学实践中,以多媒体教学最为普遍,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此多媒体教学仅指运用多媒体设备实时播放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强大的功用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应用。更多的教师沿从于以往的教学方式,将知识列条归纳,就算是教学活动的完结。
案例教学方法的好处在于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去思考问题,并调动自身的知识、潜能来解决问题,拉近管理教学与管理实际的距离,让学生在校时就准备实际工作的必要索质、知识结构和胜任力。选取的案例可以选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情景,或企业管理中的单项活动,可以是成功案例,也可以是失败的案例。对于学生来说,案例教学更为直观。
情景模拟教学可以是招聘面试模拟、员工培训模拟、工作分析模拟和劳资纠纷模拟。情景模拟教学的益处不仅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自觉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们结合起来,更在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多媒体教学定义为利用多媒体从事教学活动是一种彻底的误读。多媒体教学的基础是多媒体的利用,但是更重要的是采用的教学模式及其背后的方法和目的。在“理论讲授-操作演示分析”模式里,注重的是理论的讲授和学习效率的提升;在“情境模拟-分析点评”模式里注重学生的体验和体会,以及教师的点评分析;在“章节总结-章节测试-案例讨论”模式里,注重的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在“食品播放-专家讲座”模式里,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管理理念;在“网上自学-网际互动”模式里,注重的是师生课下的互动以及新理念的学习。从这样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多媒体教学还需要更多的挖掘与应用。
实践教学可分为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前者需要配备专业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并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内容,并通过情景来发现、解决和处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社会实践通常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到合作企业从事实践活动。在当前的实践教学中需要指出的问题是,社会实践是否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口。社会实践在学生毕业环节中权重的提高,导致社会实践流于形式。这一方面与当前的学风不严谨有关,一方面与学校的合作管理有关。
三、强化培养,推广导师制
现有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课程负责制。教师负责课程的教授以及教学结果——考试——的验收。这样的模式,导致的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课程关系。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的多少,和教师没有关系。导师制在部分省市高校的实验成功,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导师制是高校研究生培养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模式。导师制以制度的形式规定教师的职责范围,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外,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科研、心理等全方位的教育和培养。
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导师可以给本科生提供相当多的实践机会,本科生在学习的同时参与到科研实践中,对其理论知识的掌握、专业实践经验的积累都大有裨益。同时,导师制增加了本科生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为了便于管理,保证效果,导师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或书面、邮件等交流,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地与导师联系,向导师汇报学习实践心得与体会,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导师的协助下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更重要的是,导师制的施行,导师对于每个学生都会有深刻的了解,这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厚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人口与经济,20xx(10).
[2]罗帆,肖文娟,孙泽厚.就业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创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xx,9
[3]张锐.基于胜任力导向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法体系的构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5.
人力资源改革5
众所周知,每所高校都存在很多各个科目的教师以及行政人员,三本院校也不例外,所以,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对于三本院校的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而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三本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严重限制了高校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三本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时代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希望能够促进高校的快速发展。
引言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必须进行一定的改革才能跟上时代潮流。而在高校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师资力量的管理,而其恰恰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既限制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也抑制了高等教育的改革进步,所以,只有采取一定的解决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创建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更上一层楼。
1新形势下三本院校人力资源管理遇到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高等教育也在顺势改革,而在改革过程中我国的三本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急需解决,才能让三本院校的教育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蒸蒸日上。
1.1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重视
据调查,我国很多三本院校对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不足,且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认为学校就有那么多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计划,没有什么可管理的,平时的全体会议讲讲大概工作要求,工作目标就可以了。这种对人力资源管理不重视的态度大大影响了三本院校的发展,也对学生的学习与未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实际上,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比如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以及科研水平。目前,我国很多三本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把教学结果看成重点没看成衡量学校水平的标准,将学历、职称当成是发展目标,而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多数三本院校虽然有专门的人事处,但是他们不能深度、准确的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真谛,对于人员的责任划分不清、未来发展规划不合理,对学校的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1.2三本院校人力资源中尚未形成社会化、市场化优化配置机制
目前,三本院校办学和科研经费主要由中央财政划拨,人才的招录仍然要通过学校行政审批,人力资源的配置、管理、开发、培养过程仍然没有实现市场化。同时,从人才的流动来看,三本院校间的流动相对较为频繁,人力资源流动并没有向社会开放,形成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高校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机制,人才的流动有户籍、地域等诸多限制,人才资源并没有实现社会化。大部分三本院校并没有从学校总体发展角度对人力资源队伍进行预测,沿用传统的行政审批、行政管理干扰市场配置,严重影响高校科研和教学人才队伍建设。
1.3三本院校人才资源管理效率不高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三本院校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三本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比如,教师的责任分配、人才的引进、教师的薪酬待遇等,每个方面都应该合理配置,来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的高效性。但是时代发展如此迅速,人才的培养远远赶不上其脚步,导致人才的发展与高校的需求不平衡,很多人才也不能被充分的利用,影响了高校总体教育科研水平。
1.4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三本院校也存在工资不合理、考核制度不够完善、奖励机制也有些欠缺的情况,很多教师为了保障自己的生活,都去校外进行兼职,而且把很多精力都放在了兼职上,这使得一些三本院校的教师流失,造成了人力资源不均衡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三本院校本来是人才聚集的地方,而却将人才的培养、深造抛至脑后,大大违背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最根本目的,限制了三本院校的发展。
2加强我国三本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人力资源管理是三本院校提高自身教育水平,促进整体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本文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阐述了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2.1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缺点已经逐渐显露,难以为三本院校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应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升到战略高度,与学校发展战略相融合。学校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并将其渗透到全校各层面,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围。遵循人才发展规律,结合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培养、吸纳、使用、规划和管理人才。依据人力资源整体性开发思路进行建设,充分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特质,挖掘与激发人力资源潜能,关注与重视人力资源自身需求,提供机会促使员工发展,并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2.2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
三本院校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必须掌握高校内所有的人力资源。这就需要对各个员工的现状作出系统沟通调查与总结,以数据形式展示高校人力资源现状,为高校岗位的优化配置提供信息基础。深化高校用人制度改革,首先要从观念上淡化身份管理,强化岗位管理,要合理管理各个岗位间的人际关系,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其次要引进市场机制,公开选拔、择优聘任,在严格定编、定岗、定职责的基础上强化岗位聘任和考核。最后要制定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以优化配置人力资源。
2.3加强三本院校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
三本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针对师资队伍进行培养与规范。首先,在引入人才的时候必须要提高对他们的学历要求,这样才能保证教师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养。对于偏远地区的三本院校老师,应该多组织他们与其他学校教师的交流、沟通,从而取长补短。也应该用实际行动来鼓励他们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投入,不能只是口头重视,要拿出真正的行动,比如资金投入等。其次,要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培训教育。只有提高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程度,才能提高重视程度。最后,在培训过程中要提高职工的参与热情。将员工的培训考核纳入到学期结果的整体考核中,这样就能够引起员工对培训的重视,才能够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2.4建立科学、完善的激励制度
为了提高三本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首先,就必须针对教师建立考核与激励制度,鼓励他们积极工作。而考核制度必须全面,要包括日常考勤、科研成果、教学水平等等多个方面,并要对考核结果进行有效的处理,比如综合能力较差的教师需要接受深度的教育与培训,成绩好的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其次要完善薪酬分配结构。提升对知识与人才的敬仰程度,将教职工的薪酬直接与其贡献度挂钩,提升薪酬制度的公开透明程度,改善学校内部的贡献评定机制。最后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可以用目标管理来配合激励制度,物质激励与精神奖励并行,灵活运用授权激励、参与管理激励等方式,发扬个人魅力与独立精神,提升高校的竞争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三本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点场所,所以,国家教育部必须将三本院校的改革加强重视。据调查,三本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院方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重视、缺乏市场化优化配置机制、管理效率不高、人才培养力度不够等,严重影响了三本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抑制了三本院校的发展,相关部门必须采取一定的解决措施来改善现状,要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完善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并创建科学的奖励机制,如此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人力资源改革6
近些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各项发展项目都在积极稳定的开展,国家现代化建设速度加快,这对我国未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性作用。事业单位在近些年中的变化很大,事业单位中各部门的发展都有较为显著的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是现阶段我国事业部门发展的重要目标,创新是促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将对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思考,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创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事业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总量较多,想要合理分配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就要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目前我国对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普遍较为传统落后,这就限制了事业单位的更好发展。创新改革是我国事业单位发展中较为重视的内容,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利用高效的管理方式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进行分配与调整,使事业单位人员最大程度发挥自我工作能力,这样将为事业单位减少一定的人力资源需求量。
1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概况
1.1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背景
在我国发展初期,由于国家建设程度较差使得我国经济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明显差距,经济水平的落后不能带动我国其他发展项目。我国事业单位发展初期管理环节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分配不够合理,这就导致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事业单位人员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作用。近些年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事业单位也在进行基础的改革发展,对于以往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进行解决与完善,使我国事业单位总体发展方向有了较好的调整。
1.2重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改革的必要性
对于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过程中,要对以往传统低效的管理方式进行改进,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基本状况,对于事业单位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总量进行调整,事业单位各部门所发挥的作用不同,所以对于人力资源数量的要求也不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不仅要制定合理的管理机制,还要对各部门人力资源的总量进行必要调整,在保证事业单位发展活力的基础上适当减少人力资源的需求量。以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浪费的状况较为严重,这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重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改革能够极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发展竞争力。
2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考核机制欠缺
事业单位对于人力资源的基本工作能力自身素质的要求较高,所以要定期对事业单位各部门人员进行相关的考核。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考核机制重视程度较差,导致相关的考核内容无法正常进行,这就进一步影响到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不利影响。事业单位只注重各部门的总体工作完成情况,对于部门各人员缺少单独的考核,使得一些工作能力存在较大问题的工作人员存在,影響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
2.2人力资源管理中竞争奖励机制不完善
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针对事业单位各部门的发展,对于表现优异的个人一级部门进行相应的奖励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够促进良性内部竞争的产生,增强事业单位部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是目前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管理竞争奖励机制不够完善,使得内部良性竞争无法形成,对于工作能力强的个人也缺少相应鼓励,事业单位总体工作积极性较差。事业单位各部门人员的共同努力对于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中竞争奖励机制的完善十分重要。
2.3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保障机制不明确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有了较为显著的加强。事业单位作为较为稳定的国家单位应该对其各部门人员有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够明确,这就引起事业单位各部门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从而对于我国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社会保障机制不明确对于提高事业单位部门人员的待遇有较大影响,在我国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得到解决与改进。
3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措施
3.1制定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中存在工作效率较低以及工作质量较差的原因主要就是相关人员的基本素质以及工作能力较差,所以想要使我国事业单位得到较好的发展,首先就要制定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对我国事业单位相关人员进行一定的选择。在其工作阶段过程中,事业单位要再合适的时间内进行各部门人员的考核,考核的内容与其日常工作相关,并提出适当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在工作人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考察其基本素质及能力。
3.2重视社会保障机制的重建
事业单位与我国大多是其他工作单位相比较为稳定,所以对于各部门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重视程度较高,现阶段想要明确我国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基本内容首先就要重建社会保障机制,使我国事业单位对于各部门人员的社会保障基本内容进行规定。
4结语
在我国目前的发展过程中,事业单位与以往相比有较好的进步。但在进步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创新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对于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相信经过我国事业部门的不断努力,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将会有大幅的提高,我国事业单位也将达到新的发展阶段。
人力资源改革7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在教学中,除具有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即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密切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之外,还渗透着“人本、责任、服务”与“参与、互动、合作”的公共管理理念。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是体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是包括设计科学的教学内容、运用课堂理论知识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科学的考核方式及编制合理的教学素材,有效指导教学实践的一种范式。
一、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仍存在不少问题,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和公共管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因此,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1.双创环境的新要求
“双创”是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早是由李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创业创新文化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公共管理类本科生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应同时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在“双创”环境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应调整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也要培养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类人才。一方面,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转变传统式教学模式,在教材选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法中突出实习实践,搭建便捷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培养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类人才,这一类人才主要从管理理论和实践上着手,“双创”态势的发展需要尊重人才、尊重和鼓励创新的管理人才,创新型人才需要这类管理人才为他们提供较为宽松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
2.当前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材体系不完善
对教师而言,作为教材的第一选用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选用书目、备选书目大多是由教师提出来的。然而,该课程选用教材缺乏集体考量,每位教师有不同的标准,因此选用教材具有随意性。同时,有的教师不轻易改变教材,长期使用一个版本,致使一些新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教材得不到及时选用。对学生而言,学生自由购买教材暴露出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些学生购买盗版教材,或复印教材;二是部分学生借用教材,但因修订再版等原因,个别教材与实际使用的教材有差异;三是学生自己联系购书,供应时间难以保证,影响教学正常进行;四是个别学生不买教材,上课时没有教学资料,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考核方式不合理
当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考核形式以闭卷为主,开卷为辅。虽然闭卷考试能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成绩,成绩也可以较准确地进行量化。但是这种以知识点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命题很容易僵化,形式也比较刻板,很难检测学生学习能力及个人综合水平,如果仅以评分为依据评价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难免有失公允。再加之,由一次考试定成绩,还会导致学生在考试中急功近利、铤而走险,出现违规行为。
二、实践教学模式路径探索
目前“双创”环境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当前其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该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不光是要让学生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去探索、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他们不断尝试在错误和修正错误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发现,在探索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把理论基础知识和课堂实践、实习实践以及实践创新结合起来,构建形式多样、目标多元、时间一贯的“课堂实验、学期实习、综合实训”三模块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课堂实践,创新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学期实习,深化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实习;通过与政府部门合作建立实践实训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更好地适應“双创”环境下对公共管理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从而有助于该课程明确学科定位,促进学科发展,有助于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适应“双创”环境要求。具体而言,“课堂实验、学期实习、综合实训”三模块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需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落实:
1.教材的选定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要培养的是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的综合管理能力。因此,课程教学内容除了要重点掌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外,还要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关于教学内容的拟定,要注意教学内容基础性与实践性的结合。首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有关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基本范畴与理论的内容要入选教学内容。因为一个学科的核心概念与基本范畴决定了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这些基础、核心的知识,才能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同其他课程区分开,尤其是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行政等课程区分开。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与教学方法的实践性是结合起来的。实践教学模式要求运用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方法要求有相对应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内容就要在教学内容中适度增加案例分析、问题分析、政策分析、定量和定性分析等分析方法的学习内容。公共管理类学生只有掌握了实践性分析方法,才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的问题。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学理论争鸣相关方面的内容。因为理论争鸣不仅有利于推动该门学科的发展,还有助于学生掌握该学科的相关知识并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拓展。
2.教学方法的改进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目标是为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高层次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庞杂的理论知识较为枯燥,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适应“双创”环境下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运用实践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模拟课堂、案例教学、网络教学、交互学习等方法,融合案例研讨、情景模拟等内容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适应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角色转换。信息化时代可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改变课堂授课形式,如“翻转课堂”,老师把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让学生在课下看视频学习,课堂上老师就集中回答学生观看视频的疑问,使课堂变成学生与老师互动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以往教与学的'模式;再如“微课堂”,利用以课程小组为中心的互动学习社区,将课堂搬到移动终端,随时随地都可以和教师、同学进行学习、沟通,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还要经常性地开展如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等类型的课外实践课程,通过政府或企业实践平台让学生进行体验式训练,体验公共管理活动及服务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论知识和不断创新。
3.考核方法的改进
科学的考核方法是对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考核。而当前无论是闭卷、开卷或是论文的考核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为了综合、科学地考核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可用多元化方式改革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方式,即课程设计、调查报告、专题演讲、平时作业、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实践操作、小组辩论、无领导小组讨论、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方式把考核有机地融入到了教学的全过程,实施“教、学、考”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减少并消除部分学生平时松懈、考前背诵、考试作弊、考后遗忘的不良现象,促进学生组织管理技能、社交沟通、人力资源管理、公文写作与处理等技能的提升,以此满足创新创业环境下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对公共管理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探索学校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方式,寻求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途径,改革陈旧的实践课程教学基地管理,建立更完善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
三、结语
迎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应做出相应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以顺应“双创”环境对该课程的新要求。“课堂实验、学期实习、综合实训”三模块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课堂实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学期实习,深化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以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实践、实习;通过与政府部门合作建立实践实训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该模式的落实还需要从教材的选定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的改進等几个方面来着手。
参考文献:
[1]陈庆云,等.公共管理理念的跨越:从政府本位到社会本位[J].中国行政管理,20xx(4):18-22.
[2]王志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xx(6):41-44.
[3]富吉祥,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xx(5):170-172.
[4]刘正妙,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困境与对策[J].民办教育研究,20xx(2):68-74.
人力资源改革8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1.对学生而言,提升创新素质,增强职场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注重的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潜力与爱好的实现、个性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不仅能够使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且能够从各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创新素质,为成为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同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增强其职场竞争力。
2.对教师而言,促进教学相长,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对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式以及实践教学过程等进行基于创新教育的重新设计和优化,提升创新教育教学效果,而且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给与及时鼓励与正确引导和评价,从而完成教学相长的过程,同时还能从教学过程中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中现实需要创新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
3.对专业本身而言,优化专业建设,促进专业特色形成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包含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突出实践教学是专业性质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能够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基于创新教育的优化设计,提升实践教学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专业建设的目的。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和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本土化创新有着重要推动作用,由此进一步会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的形成。
二、基于创新教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原则
1.目标全面性原则
目标全面性原则是指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紧紧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把构成创新素质的各方面要素看成是一个有机的、相辅相成的整体,全面促进各创新要素品质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创新素质的整体提高。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四个方面。其中,创新意识是一切创新活动的认识基础和实践出发点,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开展的操作系统,是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它把一切潜在的创新变成客观的现实;创新人格是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性的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就是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进行全面培养的整体性建设工程,目标具有全面性。
2.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坚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具体表现为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长期以来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将受教育者变成被动者、被决定者、服从者、从属者,他没有相对独立性、缺乏自主性、不是创造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以提高改革的有效性。
3.系统渐进性原则
系统渐进性原则是指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坚持系统整体完整性和系统发展渐进性。一方面,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要做到理论与实践之间、课程之间及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密切配合与相互衔接,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要互为支撑,形成完整的系统;另一方面,遵循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与认知的循序渐进性来安排基于创新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模块化组合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学生知识基础与能力结构,四年一贯、渐进性、分层次、有序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1.创新教育实践教学观念改革是前提
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的实施需以创新教育观念改革为先导,创新教育作为一种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在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变革,而且更为注重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强调的是所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形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观念改革要改变守成教育价值观,实现工业时代的“标准型”的育人观念向信息时代的“创新型”转变;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转变;实现封闭式实践教学向开放性实践教学的转变;实现从考评师生传承知识的效果向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效果考评的转变。
2.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改革是关键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目标体系起引导驱动作用,对目标体系的重新设计是改革的关键。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改革要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改革方向性总目标,进而确定基于创新教育的`实践性教学操作性课程目标,也即确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创新能力和必须进行的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讲授和实践技能训练,进而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讲授目标与技能目标分解落实到课堂、实验、实训、实习、创新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中。
3.创新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核心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实验、实习、综合设计、创新活动四个方面。创新教育实验教学改革应重视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上下功夫,充分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手段进行创新;创新教育实习教学改革从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所对应的培养能力目标进行优化设计,在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过程中贯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设计(论文)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需从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分别进行,如对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进行一体化指导;创新活动的改革重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以及教师的科研课题等,其本身是创新教育的主要手段,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4.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改革是保证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起到信息反馈和调控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改革的重点有三方面:一是创新教育实践教学责任机制的建立,强调教师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的岗位职责;二是创新教育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实行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三个方面的创新教育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三是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激励机制的建立,采取措施调动教师参与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对指导创新教育实践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同时,激励学生主动参加创新教育实践教学,如设立创新学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改革是基础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包括师资队伍、仪器设备、实践场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改革一方面需要加强创新教育实践教学师资的力量,主要是对教师创新教育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积极性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对实验室设备、实习基地建设的加强。只有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保障基础落实了,才能满足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
人力资源改革9
1.企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没有融入市场
一是企业人才培养战略不够清晰,人才使用机制不完善。人才的选拔渠道单一,官本位的思想依然占据上风,技能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二是企业主体作用不够突出,激励约束机制不灵活。从20世纪80年代的“工效挂钩”到现在的“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国企职工工资一直受到严格总额管控,使国企当前的激励约束机制普遍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国有企业的激励措施难以达到最佳效果。
2.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主要途径
当前,深化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改革,必须进一步尊重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去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其他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的科学发展。
2.1改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传统工作职能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传统的主要从事人事行政管理和事务工作中走出来,把人力资源能力的开发与广纳人才放在战略的位置。要看到人才的层次性,不能将人才仅仅理解为高层管理人才和技术尖子,有时由于中层和基层缺乏人才也严重阻碍了事业的发展。评价人才,必须对人才有全面的了解,不能仅仅根据学历、学位,而应根据实践,依其能否胜任岗位、是否有创新来判定,但对人才也不能求全责备。吸纳人才不能只依赖从外部引进,还要注意从内部发现和培养。构成人力资源的核心并不是人的数量,而是劳动者的健康状况、价值观念、知识存量、技能水平。将人力资源部门建设为既是人事行政管理的办事机构,又是领导班子实施人才战略的参谋部。
2.2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人才是一个企业无法复制的、最核心的竞争力,而只有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激发全体干部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保证最核心竞争力的优先发展,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才能迅速扩张。要加快形成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着重体现在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体制机制优先创新上。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即是确立人才资源相对其他资源的优先开发地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幅度提升各类人才整体素质和能力,从而满足企业各个层次的需求。人才结构优先调整,即及早谋划和率先调整人才专业素质结构、层级结构、分布结构,保证人力资源持续优质供给。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即是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的观念。加大对人才发展投入力度,敢于投资人才资源成长,以人才收获未来。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即是高度重视并优先进行人才制度设计,改革和完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使之与企业改革发展综合匹配。如果人力资源制度滞后于企业其他规章制度,那么其他制度也难以有效实施、主动落地。
2.3树立“以用为本”的理念
“发展依靠职工、发展为了职工、发展成果由职工共享”。作为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来自于广大员工的热情、智慧、创造性劳动以及奉献精神,只有突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的主体作用,改善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制度,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人用其时、人适其岗、才尽其用,才能改变许多国企“事多没人干,人多没事干”的现象,切实实行人才自身价值,提高人才效能。汉高祖刘邦用屠夫、布贩、车夫、强盗、吹鼓手和待业青年为将,打败了四倍于己、战功赫赫的霸王楚军,开创了汉家天下。林肯用脾气火爆、好酒贪杯的格兰特将军赢得了南北战争,使美国迅速成为了工业强国。这都是人尽其才的经典案例。反之,取人之短的惨痛教训也时常出现。如果不能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不仅会贻误工作、影响发展,也会害了人才本身。
2.4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人事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法宝,也是发挥企业主体责任,保持国有企业生机活力,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关键所在。要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地发挥企业家作用。要着眼人才选拔机制,在坚持选人范围开放性、选拔过程竞争性、测评方法科学性的基础上,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敢于打破行业、身份、级别、体制和地域的限制,积极探索对不同类型人才,实行有针对性的选拔方式,努力形成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要着眼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推荐人才培养锻炼制度化工作,进一步丰富理论学习的形式和效果,逐步完善交流任职、挂职锻炼等“走下去”、“选上来”、“广交流”的实践培养方式。要完善人才管理监督机制,建立分级分层、授权适度有序的领导人员管理体制,加强对关键岗位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能力的重点管理,既要充分保障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又要健全日常监督工作,构建起“刚性有序”的淘汰退出机制。
2.5创新激励的分配机制
在宏观政策环境方面,要引导社会各方面共同呼吁,努力改变国有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减少政府对企业薪酬管理的直接干预,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国资监管部门要侧重于资产收益的管理,将企业的资产收益与经营者的薪酬、晋升紧密挂钩,在实现国有企业保值增值和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前提下,给予企业科学合理的自主分配权。在企业管理层面,母公司同样要以资产为纽带,按照“大的管住,小的放开”的原则,重点管好所属企业的资产收益,薪酬分配方面以管好基层单位经营者或领导班子的薪酬为主,其他员工的薪酬分配则应充分发挥基层单位的自主权来着力构建员工收入与企业效益、个人贡献、岗位绩效相挂钩,能升能降的动态分配机制。在薪酬分配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考核与激励的关系。绩效考核指标一方面要匹配企业战略,另一方面要简单明确,重点突出,努力实现考核结果既客观公正,又及时有效。
3.总结
总之,国企只有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尊重并突出了“企业主体地位”这个制胜法宝,尊重企业自我发展,尊重人力资源的主体地位,就能不断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活力与创造力,助推国有企业改革成功渡过“深水区”和“攻坚期”
人力资源改革10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北省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客观描述和分析,认为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势在必行,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的多项措施,相信对高速公路管理人员有借鉴作用。
论文关键词:高速公路,人力资源,探讨
20xx年初,河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集团)挂牌成立,统一管理河北全省高速公路,结束了原来多家单位分散管理的模式,为河北高速公路事业蓬勃而有序发展,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创造了良好的平台。面对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作了一些新的尝试,但传统模式在观念和机制上仍然起着巨大的作用。
一、河北省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截至目前,河北省已通车运营的高速公路有22条,每条路由一个项目法人单位负责管理,其中有6条路为公司管理,其余为事业单位法人管理。尽管项目法人有所不同,但是这些高速公路管理单位普遍特点是工作稳定、环境宽松、旱涝保收,但是缺乏活力、人浮于事,进而形成了基本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虽然经历了许多改革,但是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
1、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认识。大部分高速公路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称为“人事劳动科”,基本把“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于“人事和工资管理”,职能重点停留在人事档案、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险管理上,忽视对员工综合素质的开发和利用。高速公路管理者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内涵的科学认识,导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把大部分精力都用于日常性事务的协调和处理,而根本没有结合本单位的长远战略目标来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计划。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对组织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没有清醒的认识,更不可能为各业务职能部门提供有益的帮助,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变得无足轻重,逐渐边缘化,对组织长远目标的实现极其不利。
2、人力资源配置功能缺失。目前高速公路人力资源配置体系还不健全,具体表现有:选人、识人渠道狭窄,缺少培养和激励,用人因人设岗,重关系,轻能力,能上不能下。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任何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人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在资源配置功能上的缺失,使识才、留才、用才和育才成为空谈。人浮于事现象泛滥,使单位很难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对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形成了一大障碍。
3、绩效管理体系残缺。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要求全部员工参与,确定组织战略、岗位职责、管理方式和手段以及员工绩效目标等基本内容,然后共同努力完成绩效目标,实现组织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但目前绝大多数高速公路管理单位都缺乏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他们往往把绩效考核当作了绩效管理的全部。即便是绩效考核,绝大多数高速公路事业单位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采用传统的“德、能、勤、绩”等五个项目评价的考核办法,看似比较全面,但是可以量化的指标不多,大部分项目需要考核者凭印象进行考评,主观性和随意性强,影响了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其次,形式上往往是集体开会,现场打分,私下统计,这样就成了一种形式、一个过场;最后,一些管理者只把绩效考核的结果作为调整待遇及发放奖金的依据,他们没有意识到,分析每位职工的考核结果,和员工进行充分交流,扬长避短,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素质,实现组织战略目标,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
4、薪酬体系陈旧。在薪酬管理方面,绝大部分高速公路管理部门采取“工资加奖金”的分配体制。因为是事业单位性质的原因,所以工资部分基本上按照省人事部门关于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文件执行,职务、职称和工作年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工资不能完全体现员工绩效好坏和对组织贡献大小。奖金作为工资的补充,一般由各单位根据本单位人员经费情况自行制定发放政策,一般按照职务和岗位进行分配,部分地体现了责任、付出和收益的平衡。但是由于各个单位人员情况和人员经费的不同,高速公路管理机构之间奖金差距很大。总体来说,“工资加奖金”的薪酬体系有合理的成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存在的不公平,对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综上几点,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的许多环节都存在问题,为适应新形势,更好地服务社会,维持交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二、对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建议
在保证高速公路公益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如何建立和完善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的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运营管理效益,我觉得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转变老观念,注入新活力。态度决定一切,人力资源管理能否为组织发挥作用、创造价值,直接取决于管理者和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正确认识。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宝贵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是组织对员工的有效管理、培养和开发,它更注重计划性、整体性,它远远超出了传统的人事管理范畴。
2、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组织文化建设。组织文化是一种精神动力和文化资源,是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高速公路管理单位应该努力创建良好的组织文化,即以人性化管理为基础,以实现组织价值观为目的,规范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更好地为组织服务。在组织文化建设中应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借助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激励员工,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忘我工作的作风、勇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有归属感、成就感,这样才能为组织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3、完善人力资源配置系统,做到人尽其才。充分掌握本单位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包括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以及人员流动等资料,建立详尽、动态的人才信息库和内部人才库。树立开放式的人才观念,积极拓展人才招聘渠道,完善人才培养和开发机制,建立和保持一支有效率、有活力的员工队伍。具体在高速公路运营中,我们可以通过业务培训、岗位轮换等方式,培养和开发员工业务能力,发现员工最适应的工作种类,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全面提高高速公路管理工作的效率。
4、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绩效管理水平。首先,要对高速公路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工作分析,结合组织发展的战略规划,对每个岗位的职责、重要程度、任职资格等进行客观分析,编制详细的岗位说明书,确定合理的薪酬结构等。其次,结合组织目标制定员工个人目标,这样有利于团队绩效与个人绩效更好地结合,也有助于绩效考核得到贯彻实施。最后,利用考核结果,注重反馈和沟通,挖掘问题所在,不断提高员工素质,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绩效管理方式也更趋于个性化,在考核、评价过程中,使个体得到充分尊重,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5、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励员工要结合物质和非物质手段,相辅相成,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物质激励方面,应构建多元的薪酬分配体系,尽量做到多劳多得,责任和薪酬正比,同时又要把管理、技术、知识等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要素,纳入到薪酬分配体制之中,以建立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增强薪酬的调度作用。同时,重视人文关怀,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每个员工积极参与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充分挖掘员工个体潜能,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
三、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我们知道,任何改革尤其是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各级管理者应该对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面对的压力有个客观和清醒的认识,做好计划,逐步实施,逐步完善。全省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要协调统一,借助高速公路机构改革的大趋势,对不适合时代发展的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探索的新的管理方法。我相信,随着管理活动的日臻完善,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将为促进河北省交通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兆欣.国有企业建立人力资源理管理体系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xx,(15)
2 张祖华.浅论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机制.经济师,20xx(3)
3 刘昕.薪酬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4 曾湘泉.绩效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
5 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人力资源改革】相关文章:
管仲改革名言12-28
改革的春风作文10-22
改革汇报材料11-24
广西高考改革方案: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03-29
课程改革教研体会08-09
改革开放作文09-01
课程改革调研报告04-03
医院改革汇报材料02-18
薪酬 改革 推行方案11-25
国企改革建议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