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力资源发展的现状

时间:2023-02-28 11:50:53 人力资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国人力资源发展的现状

  从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源发展的现状上看,主要呈现出一种高速度、大规模的流动状态。这种流动主要呈现出一种无序性和不均衡性,其中包括跨国、跨区域的流动现象。文章对我国人力资源流动的特点以及成因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人力资源的流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现象,同时也将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在人力资源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才流动的特点以及成因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能够提升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大大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作用,更好地完善国家对人力资源的相关政策的实施。

  1、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源流动状况概述

  所谓的人力资源流动主要是指不同的国家、地区以及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源的进入和流出。从其性质上可以分成宏观的人力资源的流动和微观的人力资源的流动。而宏观的人力资源流动主要是指跨国、跨地区的流动;相反,微观的流动仅仅是指企业内部各个岗位之间的流动等。从我国的人口普查的相关信息来看,近年来我国人力资源的人口流动范围和规模正在不断增加。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流动情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以2009年人力资源流动的情况为例,其中男性人力资源的流动率达到57%,女性的流动率为43%,而且迁移人口主要以青壮年为主。

  2、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源流动的特点

  2.1宏观人力资源流动特点

  2.1.1国际间人力资源流动数量明显增加,而且其范围不断增加。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今天,国内外的开放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政治关系上都朝着一体化的趋势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力资源的流动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而且数量在逐渐增加。

  2.1.2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人力资源流动状况呈现出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省内的流动趋势较为明显,但是即使在省内多数也都是从经济发展程度低的城市流动到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区。从全国的人力资源发展状况上看,东部地区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而西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动量却朝着降低的趋势发展。

  2.1.3城乡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现象也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出的趋势就是由乡村流向城市。从具体的流动规模上看主要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从传统的人口流动上看更多是体现出盲目流动,而现如今的人力资源的流动主要体现出有序流动。另外,流动时间也具有一定的跨度性。而且流动的空间布局上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主要是由区域内的转移转向了跨区域专业。乡村人力资源的专业原因也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从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转变为对教育和医疗的追求方面。

  2.2微观人力资源流动特点

  2.2.1从微观人力资源的流动现状上看,虽然人力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并没有放弃自身原本从事的行业,只不过是更换了原本所工作的区域和环境,对于这种现象应该予以重视并加以分析。

  2.2.2不同行业和不同岗位之间的人力资源的流动现象在近年来比较普遍,主要是由于现如今各个用人单位放宽了用人的要求,对于人力资源的专业以及行业背景等方面考虑的因素相对降低,这就极大地促进了不同行业之间人力资源的流动现象。

  3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源流动特点的成因分析

  对于我国的人力资源流动的特点来看,出现这一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具体来说,可以从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以及国家政策以及人力资源自身的特点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3.1宏观经济因素

  从宏观因素的角度来看,影响人力资源的流动因素主要为国家以及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医疗水平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对我国的人力资源的流动程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人员之所以流动根本原因就是为了生存,寻求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变。生活环境包括经济现状、教育环境、医疗水平、福利政策等,也有可能是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促使人员向着更好的环境迁徙流动。

  3.2微观经济因素

  微观因素比较贴近人们的生活,比如说一份相同的工作,经济水平较低的城市给出的待遇要远远低于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除此以外,经济水平高的城市就业机会对人才的看中程度也要大幅高于水平低的城市。此外,一些员工可能由于表现优异被外派到更好的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了人力资源的流动。也就是说,微观经济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收入、就业情况以及个人的能力等。由于在企业内部的各个岗位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主要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升值空间以及经济收入等,同时还与企业内部的经营模式、战略目标和方针调整等有关。

  3.3国家政策环境因素

  我国当前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使得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推进城市化进程、教育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扶持、国际交流等相关举措,都为人力资源流动提供了政策环境支持。

  3.4流动人员自身因素

  流动人员的自身特点是影响人力资源流动的重要因素,比如说,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人身价值,往往会选择流向大城市,青壮年为了家庭和自身的梦想也会选择迁往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除此以外,性别、身体健康状况等诸多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力资源的流动。

  4、应对人才流动的措施

  4.1树立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为公司的人员招聘、岗位安排和考核都是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的。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人才,所以企业应该对人力资源部门给予高度的重视。企业应该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将人力资源放到管理决策层面,在培养人才的时候本着为公司所用的原则进行素质的提高,尽量将员工的专业化提升到最高水平。

  4.2革新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弊端

  为进一步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应当准确把握企业人力资源流动的实际特点,掌握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革新方法,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具体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是对员工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合理利用,凝聚员工的向心力,创建文明的企业文化,实现管理的制度化;二是企业应该根据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根据公司的规章制度对员工的个人贡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及奖惩措施;三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与员工之间始终保持合作伙伴关系,企业与员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保持相辅相成、互相依托,通过彼此之间的共同努力,来提高企业实际运行效率和总体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协调发展。

  4.3建立平等、合理的晋升制度

  就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内部员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为实现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应当对企业内部各岗位进行科学合理设置,对员工实际能力进行准确的衡量和分析,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各部门岗位设置的合理性,从整体上推进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在企业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员工的综合素质及岗位能力,赋予员工一定的权利,并促使员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在定期开展培训和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员工岗位技能,通过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为员工提供一个优良的发展空间,促进各员工的才华得到一定发挥,通过良性竞争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其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推进企业的健康成长。此种情况表明,在企业运行及发展过程中,积极建立健全一套具有时代特征且高效运行的竞争机制,是当前企业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准确把握人力资源的发展特点,强化企业人才培养,为企业的发展创建一个稳定且优良的发展空间,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流动率,培养企业员工的岗位意识及团队意识,促使企业成为员工真正的“家”。

  4.4树立正确的人本思想

  人力资源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所以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更加应该对各个生产环节加以关注,以客观的姿态去关注人力资源的合理性流动现象,将人本思想树立起来。在每一个单位发展的过程中都要经历人才流动,它能很好地反映出人力资源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其也会非常明显地受到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人力资源流动实际上也是具有两面性的,所以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客观的对待,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

  5、结语

  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特点是多样性与差异性并存,差异性是指各地区的经济水平不同,人员的性格、能力、教育背景、综合素质等呈现的不同特征。当然这些都是表面的特征,在其背后可能也会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也是导致人员流动的多种特征之一。要使人力资源流动呈现良好的发展状态,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协调与管理,促使企业均衡发展,营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文波,李莉,张超.人力资源流动研究综述[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3).

  [2]熊丙奇,黄培清.我国区域人力资源流动失衡原因[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

  [3]王知桂,李建平.中国城乡人力资源结构大调整的特点、成因及趋势[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4]熊丙奇,全林,顾锋.我国行业人力资源流动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27(5).

【我国人力资源发展的现状】相关文章: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前景的现状08-03

我国保险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08-03

我国几大钢铁企业物流发展现状11-24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08-23

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和发展模式11-22

论我国分布式光伏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11-25

我国退休制度现状11-24

我国物流业信息化发展前景现状08-03

我国环评市场现状12-22

浅谈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