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 百文网手机站

施建祥:职业生涯从“跟斗”开始

时间:2021-06-23 15:20:03 职业生涯 我要投稿

施建祥:职业生涯从“跟斗”开始

  “和现在的大学生不一样,我的职业是在没有学业的基础上开始的,也是从一个‘跟斗’起家的。”上海快鹿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施建祥这样开始讲述自己的第一份职业。

施建祥:职业生涯从“跟斗”开始

  没学业不一定没事业

  “家里没有经济条件让我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我坚信,没有学业背景,未必就没有好职业,未必就没有自己的大事业。”施建祥娓娓道来,“我20多岁时开始创业,当时年轻气盛,有点好高骛远,一心想着多赚点钱改变家庭命运,所以盲目冒进,第一个项目就把自己的钱和借来的钱都赔了进去,这个跟斗对我的打击很大,但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从职业走向事业,一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栽了跟斗并没有阻断施建祥的创业之路,他很快重新出发,创办印刷厂。当时,印刷所需的铅材料很紧张,施建祥记得很清楚,好不容易打听到门路找上门,对方要么推说人不在,要么推说开会,就是不肯见。他没有知难而退,而是一个月里上门15次。“那一年的6月份,天气非常炎热,我下了公交车走到他们办公室要45分钟,我现在还记得太阳有多灼人,晒得我身上发痛。”或许是被他的韧劲打动了,对方终于松口,材料采购到手,“而我手臂上的皮肤晒到一碰就整块整块往下掉,脚上那双刚买不久的凉鞋也修补了十几个地方……真正体会了什么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就这样,施建祥挖到了他职业生涯的“第一桶金”。

  施建祥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他陆续做过服装、贸易、房地产,等等,一直在做实业。“一路过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企业才走到了今天。”回顾过往,他说自己当时的职业道路可以说是被社会推着走的,而现在才是真正“听从自己的内心”。

  期待优秀人才投身小贷业

  四年前,施建祥45岁时,他开始了打造对他而言“全新的事业”——小贷。“可以说,商海浮沉30多年,涉足金融,我才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金融之梦现在是我追求的梦想。”

  为何会有这样的梦?施建祥说起了20多年前他碰到的一个坎。当时,公司拿下一个美国订单,但手头只有运作该项目所需资金的30%,不得不向银行求助,但苦于没有抵押,拿不到贷款,这个订单最终因此流产。他也因此深深懂得中小企业生存发展之苦,深深知道中国经济要发展,民营经济、中小企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而民营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定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在施建祥看来,小贷行业是“没有以前、只有以后”的新金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9月30日,全国小贷公司数量已猛增至7398家,从业人员8.62万,实收资本6658.95亿元,贷款余额7534.5亿元。目前,上海的小贷行业也是风生水起,已有小贷公司109家,注册资本总额达140亿元,累计放贷819.38亿元,贷款余额159.69亿元。

  “小贷行业具有良好发展势头和广泛的小微贷款市场,在短短几年已初步形成‘金融天下,一份小贷’的局面,未来发展会更快。”施建祥信心满满。作为上海百强民营企业,快鹿投资集团投资的上海长宁东虹桥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实现了在本市行业内人均创利、人均税收、风险控制等经济指标的第一,累计放款总额突破50亿元,约占全市小贷行业放款总额的6.3%,有力地支持了沪上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业者的发展壮大。在日前召开的“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施建祥作为演讲嘉宾,面对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等众多知名人士,郑重宣布:“东虹桥小贷正在紧锣密鼓筹备明年的上市计划。”

  与之相对应的是,东虹桥小贷对人才的渴望也愈加强烈,“我们的大门向大学生人才永远敞开”,施建祥说。或许是因为自身的经历,东虹桥一直用实际行动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专门拨出3000万元资金对符合条件的6类情况,给予低息贷款。

  在施建祥看来,东虹桥小贷之所以发展得如此迅猛,除了迎合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之外,最大的依托还是人才。目前,该公司拥有一批高学历人才,其中博士就有2位,还有不少海归人才。对于有经验的人才,公司给付的薪酬远高于行业水平,而对于素质不错但行业经验不足的大学毕业生,快鹿也会放手让其在集团合适的岗位上“孵化”一段时间,增加历练。

  施建祥表示,小贷业目前还只是“类金融”,属于企业性质,所以表面上看没有银行那么光鲜,而且工作挑战度更大,但也正因为如此,个人发展空间相对也更大。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1到10月,东虹桥小贷营业收入达到1.8亿元,利润总额1.54亿元,缴纳税收4887.38万元,净利润1.157亿元。2013年全年累计放贷金额13.985亿元,累计发放贷款265笔,其中三成以上是5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他相信随着小贷行业地位的逐步提升,政策支持力度的逐步加大,小贷公司“职业饭碗”的含金量会越来越高。

  大学生必须适应民企文化

  施建祥曾用四句话总结其30多年从商史:“第一个十年狭路相逢勇者胜,第二个十年勇者相逢智者胜,第三个十年智者相逢快者胜,第四个十年快者相逢退者胜。”在施建祥的经营哲学里还有这么一句话:“企业家就是要为社会创造就业,为政府创造利税,为企业谋求发展。”他认为,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企业必须肩负的社会责任,他也希望,能有更多年轻的生力军加入其第四个十年的奋斗。

  他指出,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往往认为,有大学学历就应该有好工作、好待遇,大多希望第一份工作进机关或者事业单位,但实际工作中,文化水平并不代表能力,大学生还是应该脚踏实地,从零开始。“在我们公司,大学生都要从最基层的岗位做起,只有基础打得更扎实,往后的职业生涯才能攀登得更高。2014年,我们就有庞大的招聘计划,很多岗位是直接面向应届生的。”

  施建祥认为,当下大环境中,大学毕业生“想锻炼自己、想认识自己、想发展自己,民营企业都是一个好的开端,它能给你一个不可估量的未来”。因为,民营企业真正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看文凭更看水平,注重实效,有能力的人才能够获得超越常规的重用和提拔,这就是民企文化。再者,现在民营经济提供了全社会约80%的就业岗位,大学生必须适应民企文化才能避免水土不服。

  施建祥还告诉记者,经过横向比较,现在民营企业能够提供的薪资及整体待遇水平不比外企、国企低,他对记者坦言:“现在年轻人的择业条件比我们那时候好太多了,他们眼界宽,知道外面的世界都在发生些什么,他们也有更多的选择,何不趁年轻到民营企业闯闯呢?”

  与此同时,快鹿投资集团还积极布局文化影视产业,其投资的《精忠岳飞》创下了中国电视剧收视新高,投资的《叶问3》即将开拍。2013年8月,快鹿投资集团又与上海电影集团签订了《魔咒钢琴》的拍摄计划,引入好莱坞元素。此外,联合各方共同发起的首期10亿元规模文化影视产业投资基金也已提上议事日程……美好的蓝图一笔笔勾画,施建祥袒露心声:“我们希望有更多大学生、优秀人才投身我们的小贷事业,投身民营企业。”

  “我20多岁时开始创业,当时年轻气盛,有点好高骛远,一心想着多赚点钱改变家庭命运,所以盲目冒进,第一个项目就把自己的钱和借来的钱都赔了进去,这个跟斗对我的打击很大,但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从职业走向事业,一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市场经济时代,绝大多数我们可以想象出来的事物都可以自由流通,包括人才。而作为一种资源,人才,其稀缺程度、功能不同、通用程度又影响了人才进入一个新企业的姿态和方式。这些职场的“插班生”们,面对新环境,表现出了各有特色的应对方式,以保证自己可以成功地“插班”上位。

  一、强势“插班”。

  1、借力打力。所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有些职业经理人在进入一家企业之前,有着光辉过去。企业领导在他们还没进入企业的时候,先在大会小会上公开宣传,把他们塑造成神话般的人物,好像只要他一来,企业就会很快步入了高铁轨道,飞速发展起来,直奔远大前程。员工像等待救世主一样等待这个强势的高人降临。

  2、霸王硬上弓。某些部门经理级别的岗位,插班生们为了尽快树立自己的权威,会在决策和指标下达上表现出格外强势的一面。一方面是用自己的专业术语炮轰下属;另一方面则是迅速整改原有部门管理制度,以求旧貌换新颜,让老员工还没来得及考察这个部门经理是否合格,就已经在执行他的制度了。

  3、业绩为王。有的人才,业务能力绝对出众,对于企业现有困境了然于胸,并且对于某些问题的解决成竹在胸。所以,为了得到认可,他们会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和人际关系,最快速度做出可喜业绩,赢得公司上下一片赞誉和认可。

  点评:此类方式稍显鲁莽,做成了事半功倍,做不成容易造成职业经理人的半路夭折。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在选择此类方式时,一定要对自己的.能力和企业的形式做好充分分析,有七八分把握以后再予以行动。

  二、顺势“插班”。

  1、探访民情。此方式是多数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常用。新到一个企业,发挥其新面孔优势,以亲和力感染老员工,以探访民情为由加强与各级别员工的关系。通过探访,一方面大概了解了企业现状和管理困境,一方面则是树立了自己的良好形象。让员工觉得此人是应运而生,比原来的领导通情达理得多。

  2、呼朋唤友。为了尽快给自己归属感,也为了让同事们更快接纳自己,有些人会在工作之余和部门同事或公司同事一起吃饭唱歌出去玩,联络感情。当然,很多企业老员工会主动这样做,以示对新人关怀。无论本质上的目的是什么,看上去是“落地为兄弟,何须骨肉亲”,大家很快成为一个团队,攻坚克难。

  3、巧用领导。所谓顺势而为,职业经理人要做一件事情,公司领导的支持十分重要。所以,在员工大会、中层沟通会议、高层决策会议等场合,巧用领导指示成为职业经理人落实自己管理思维的方式之一。员工看到新脸孔,但是听到或感觉到政策是老领导出的,接受起来就更快一些。接受了新脸孔的政策,就会逐渐接受新脸孔,慢慢就成为老领导了。

  点评:顺势之妙,在于四两拨千斤,看似无意,其实有心。此类方式,需要胆大心细,揣摩各级员工想法,一切全在恰到好处。力度轻了,势头已过,无关痛痒,“插班生”会被认为能力有限,业绩平平。力度大了,势头太强,痕迹已现,很快就会引来不满,功亏一篑。

  三、暗夜“插班”。

  1、加班加点。新到一个环境,为了尽快熟悉业务或熟悉人员状况,也为了证明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和踏实肯干,有的新人选择了加班加点且通常是无偿的。加班加点,可以获得上级和人事部门的好感,并且让同事对他们另眼相看。帮助同事减轻压力的同时也帮助自己获得了好声誉、好人缘。

  2、名不副实。管理层“插班”,往往要面临更多的人际挑战和管控危机。为了自己的职业安全考虑,会有要求以低一级的岗位入职,试用期过后晋升的情况。低一级入职可以减少很多职场人际压力,同时获得一些基层信息,方便职业经理人掌握最真实的企业信息,试用期以后可以给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

  3、举报民情。此种方法,俗称打小报告。“插班生”在插班之前就是某位高层的“自己人”,或入职后很快成为某位高层的“自己人”。他们入职以后不担心无法获得基层的认可,只担心如何获得高层的认可。所以,就自发地成为了某些软耳根高层的耳目,颇像卧底。

  点评:以非常规手段“插班”,在融入的过程中对“插班生”本人的伪装要求很高,我们不鼓励通过此类手段去融入一个集体或找到自己的地位。毕竟,捷径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是,我们可以正确地使用以上方法,做一些利人利己的事情。比如加班加点,真诚的、不做作、不炫耀、不拖沓的加班加点,的确可以帮助我们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四、低调“插班”。

  1、远离是非。很多职场人士在进入一个新环境,选择了远离是非。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上级指示开展工作,朝九晚五,一步一步按照公司制度来。在公司里不交朋友,不做仇家。信奉的职场圭臬是:出门在外,安全第一。在大家都觉得此人是个可有可无的人之后,他们也就完成了“插班”过程。

  2、随大流。大小企业,都会有点派系纷争,或多或少,或因为工作或因为私事。有的“插班生”为了自己的职业安全,会很快在纷争中找到一个大流,站到队伍中,就像找到了自己的庇护伞。在大流中,未必会得到好处,但是可以让自己顺利实现新员工到老员工的过度,从而“插班”成功。

  3、三月磨剑。高层“插班”或高端技术人才“插班”,新到一家企业,可能公开场合三个月不说一句话,不做一件事,只是在办公室里窝着。该参会参会,该写报告写报告,该签字签字。然后,在全体员工都觉得只是这般如此的时候,突然下达一系列改革指示,并且往往直击公司管理弊端或技术薄弱环节,从而得到全体员工的拥戴,获得认可。

  点评:低调插班,侧重安全性和适应性。他们把企业看成是一个丛林,新人只有保全自己才能留下,留下才能有所作为。尽管目的性和功利色彩有所不同,实质上都是一种韬晦策略。只是,我们希望此类人在熟悉了企业环境以后不要被同化,而是真的有所创新,有所作为。

  最后,职场是一个生态圈,每一个木门品牌企业都是一个独立的循环系统,我们要想“插班”顺利,就要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找到自己的方式。真诚、坦然地去面对新同事,认真、负责地去面对新工作,尊敬、客观地去面对新领导,做一名有职业素养的职业经理人!

  社会瞬息万变,在“转型升级”风越吹越猛的今天,对于部分职场人士而言,转型也成为自己职业生涯上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前段时间,记者在市内的一些招聘会采访时发现,前来揾工的除了一些应届大学生外,还有不少已经在职场上打滚了好几年的白领。当中,大约有1/3的受访人士称,自己正考虑转型,尝试一些新的工作。

  转型,也许是每个人都逃不掉的命运。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环境改变、职业规划意识的苏醒等原因都在催促人们思考转型,面临转型,解决转型。但对于打算转型的人而言,他们自己是怎么考虑的?职业规划专家对此又有哪些提醒?近日,记者围绕此话题展开采访。

  转型案例

  案例1

  公司要裁员被迫转向其他行业

  去年年底,基金、证券、手机、光伏、制造业等行业开始纷纷裁员,大环境的起伏跌宕,让不少职场人士都不得不陷入狂风恶浪当中。

  朱先生原是某金融理财公司的产品销售经理。在前几年股票行情比较好时,他赚了点钱,日子还过得不错,比一般的销售经理要风光得多。但近几年受到行业大环境的影响,情况很不乐观,在今年6月,公司传出了裁员的消息,提出凡是合约到期的人,都不再续约。“我的合约刚好6月底到期,公司的这一消息对我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听到裁员消息后,朱先生原本稳定、平静的生活瞬间失去了方向,他不得不思考未来的打算。

  朱先生本想在基金行业中另谋高就,可现在是整个行业都在波动,招人的公司并不多。因此,从6月开始,他就一直在思考到底自己还能做什么?目前,他初步打算转型从事保险类的工作,在之前的招聘会上,也投出了一些简历,部分公司对他也比较青睐。

  案例2

  为健康着想

  转向稳定工作

  今年30岁的胡先生在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大型的媒体机构从事采编工作,对于不少人来说,他的工作比较体面,而且能够接触到很多不同的领域,对能力的提高,眼界的开阔都有很多好处。但在今年3月,他作出了一个决定,从媒体采编岗位转向企业担任媒介主管。

  当谈及此次转型,胡先生表示,之前在媒体的工作虽然看上去体面,但由于要赶稿子,经常三餐饮食不规律,晚上接到报料时,还需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刚毕业那几年还是很有冲劲的,但长期这样下去,身体还是吃不消。”去年结婚后,他与家人商量后,决定转型,在经过近3个月的寻觅后,胡先生从今年5月开始进入一家大型的企业从事媒介主管,“现在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公司一些新产品的市场推广策划,与以前的老同事打交道。”胡先生表示,现在的工作基本是固定上下班,压力比在媒体工作时小很多。

  案例3

  不甘平淡

  转向有挑战的工作

  王小姐是中山本地人,大学期间曾修读设计专业,2010年毕业后,在父母的安排下,进入了一家国企从事行政文员的工作,而且还进入了编制,成了不少人羡慕的“正式员工”。但在衣食无忧的国企单位里工作,她总觉得自己每天在重复同样的工作,生活平淡无趣,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周边的同事年龄也普遍比她大,几乎没有共同的话题。

  王小姐希望趁着自己还年轻,多尝试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于是在今年2月份毅然辞去了在国企的稳定工作,通过网上投简历,应聘到深圳一家从事视觉设计的公司,虽然在设计领域,她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每天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同事一起想方案,开展“头脑风暴”让她的工作过得非常充实,在刚刚完成的一个项目里,她出色的表现也获得了上司的称赞。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满意地表示:“虽然自己是设计的新丁,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很庆幸当初勇敢放手一搏,让我终于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和生活。”

  专家说法

  “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估计无人不晓,其实要想在职场转型,也是同样的道理。有职业规划专家认为,由于职业发展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因此,职场转型也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在转型前,必须谨慎对待,理性分析和全盘规划,绝不能盲目估计,过于乐观往往适得其反。

  为此,记者向职业规划专家刘创象老师咨询了相关意见。他提醒,转型前应该思考以下一些问题

  1转型的目的是否明确?

  刘创象表示,有些职场人士在转型时,可能会一时意气用事,只单方面听取别人的意见,没从自身转型的目的出发,对于转型的企业与自己的兴趣、特点等是否相符也没有作出一个全面的衡量,这种盲目的转型可能会导致在新的岗位上工作并不如意。刘创象提醒,打算转型的职场人士,不妨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职业规划,问清楚自己这次工作上的转型是否能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方向。

  2转型的行业是否朝阳行业?

  “在转型前,还需要了解即将转到的行业的发展情况,该行业的市场行情如何?薪酬待遇如何?经济环境变化对该行业会有哪些影响?”刘创象表示,在转型前需要区分这个行业到底是朝阳行业还是夕阳行业,如果自己原本所在的行业是朝阳行业,万事才刚刚起步,不妨沉下心再努力拼搏,如果即将转向的行业是夕阳行业,尽管目前发展很好,但也需要慎重,“现在的热门不一定代表未来还肯定是热门。”刘创象指出,之前曾遇到一些案例,有从事服装行业的人士看到电子科技产品大热,于是转行向电子科技产品行业发展,但由于不了解该行业的特点,最终吃尽苦头,这些例子其实并不少。

【施建祥:职业生涯从“跟斗”开始】相关文章:

新版《建企资质标准》即将开始实施08-09

如何在知名外企开始职业生涯07-21

职业生涯规划从认识自己开始01-18

从大学入学开始的职业生涯规划03-27

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大学开始04-17

从小学阶段就该开始职业生涯教育04-14

让你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好的开始04-01

小班教育随笔施04-11

施索华语录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