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学的职业生涯教育

时间:2023-03-01 05:56:22 职业生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日本大学的职业生涯教育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对职业的适应能力,日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职业生涯教育”。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大学,都认识到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根据其理念付诸实践,在各阶段进行着职业生涯观念和职业生涯准备的教育。

日本大学的职业生涯教育

  根据日本《2004年综合调查 研究 协会会议报告书》中的论述,日本对职业生涯教育被定义为: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和职业观的教育,是高度重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性, 发展 人的个性的教育,旨在使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了解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它要求从幼儿至成人的整个教育过程中,都要将传授知识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存方式相结合,目的是通过教育促进人生价值实现,为社会提供适应 时代 要求的优质劳动者。

  大学是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部门,承担着职业生涯教育最为重要的责任。在大学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在 于帮助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对职业世界的认知,正确进行职业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完成具体的职业计划和准备,使之能够在走出学校之后实现顺利就业,并能够人尽其才。

  一、日本大学职业生涯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

  1.雇佣环境发生变化

  日本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在 企业 实行“终生雇佣”(指员工认定自己所归属的企业之后,在没有特殊原因的情况下要忠于该企业,即使遇到待遇更优厚的企业也决不跳槽,而雇方也要终生雇佣自己的员工,不能任意将其解雇。)与“年功序列制”(指员工的工资待遇与在公司所处的地位主要取决于资历,在公司工作的时间越长资格越老,资格越老工资待遇与地位越高。基本不考虑能力因素,一切依年功而定,而且员工一般终生只事一主。),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用工制度基本相似,并凭借这一企业组织模式坐上了世界经济的第二把交椅。从对大学毕业生的全部录用到退休期间的终身雇佣,职工在企业内部转职或换岗等横向移动决定于企业,个人成功的标准是在企业内部是否得以晋升的纵向移动。在这种单一雇佣模式下,企业一方面保障了被雇佣人的终身受雇,另一方面也决定了被雇佣人的职业生涯。1992年后,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的困扰下,终身雇用制度逐渐走向废止,年功序列制也开始转向实力主义,企业对大学生“即战力”(指不需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就能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的雇佣环境日趋严峻。

  2.大学生就业率低

  根据日本文部省《2005年学校基本情况调查报告书》和《2006年学校基本情况调查报告书》显示:2005年大学生的就业率为60.1%,其中没升学也没就业毕业生的比例达到22.5%;2006年大学毕业生总数为531224人,除去升学、研修、进入专门学校和留学以及临时工作者,就业人数为318977人,就业率为60%,毕业后没有明确去向的学生占到20%。新毕业无业者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不仅困扰着日本经济的发展,也严重 影响 着社会的稳定。

  3.早期离职现象严重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带来的裁员大潮中,日本也没能幸免,而且还出现了大量主动离职者。据媒体2006年7月18日报道,日本第二及第三大晶片制造商东芝(Toshiba)和日立(Hitachi)为了节省成本,在早前曾提出自愿离职方案,但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办理主动离职的人数远高于原先的预期。日立在上一个 会计 年度共有9000 名员工申请离职,高于2月份该公司预测的4000人;而东芝则收到8000 名员工离职申请,也高于去年10月份该公司预测的5000人。

  日本劳动政策研究与研修机构在对2006年度新进大学生职员开展的一项调查中显示,毕业生选择所进公司的理由,排第1位的是“工作 内容 能发挥自己的能力(30.2%)”,排在第2位的是“符合自己的个性和兴趣(21.6%)”。 而另一项调查的结果却是,大学毕业生进入公司3年后离职的主要原因排前两位的分别是:工作内容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缺乏吸引力和不符合自己的理想。因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初次就业时,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准备和职业生涯规划,导致职业意识不成熟和择业时的盲目性,是造成日本初职就业者3年内离职率激增的主要原因。

  当然,除了以上主要社会环境的变化,少子化和以往过分强调高学历所导致的当代年轻人精神独立性差,勤劳观、职业观缺失,职业基本素质不断降低以及对社会义务的延迟,都促使日本政府不得不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因此 目前 在日本,无论是国、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都加强了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通过职业教育和提供多样化就业支援(support)活动,对在校学生进行引导、帮助,让他们在对职业的选择和决定过程中除按照自己的意志外,还应对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 分析 ,负责地选择或决定自己未来的人生蓝图,确定最佳职业目标,避免择业时和就职后的盲目性。

  二、日本大学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日本大学职业生涯教育具有以下特点:学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视为一项涉及全局的不可或缺的综合性教育环节,进行统筹计划与安排,从新生入学开始,贯穿4年求学、求职始终,并建立完善的指导体系和职能部门;所有学生都要接受职业生涯教育,并要求学校所有教师、家庭、企业和社会视之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给予积极配合。

  1.职业生涯教育组织机构

  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和实施由学校就职委员会负责,就职委员会委员长一般由教学副校长担任。就职委员会下设各系部就职委员会和职业中心(career center):各系部就职委员会负责职业生涯教育科目的教学工作,委员会的常务理事由职业中心的职员兼任;职业中心由职业办公室(career office)和职业教育 学习 中心(extension center)组成。职业办公室主要负责就业体验活动(internship)、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项目;职业教育学习中心也叫延长教育中心,主要负责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为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开办各种讲座和培训。

  立命馆大学是日本最早设立“职业中心”的私立大学之一,职业中心现有教授(中心主任)1名,副教授、讲师各1名,工作人员11名。职业中心主任为专属教员,可参与各系部有关职业生涯教育科目的教学工作,副教授和讲师主要负责就业体验活动,工作人员则负责其他日常事务。职业中心这种教员和职员一体化的组织形式,目的在于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设置能随社会需要而灵活变更。

  2.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

  为保证四年后理想就职的实现,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从新生入校开始,分阶段有步骤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1)职业生涯教育科目的提供

  开设职业生涯教育科目(career education courses)是日本大学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最具特色的。开设职业生涯教育科目的目的:①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理解的深化;②为达上述目标,对就业体验实习、实践的重视;③社会观、职业观和劳动观的培育。

  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关“职业”本身的基础课,如职业生涯形成论。主要讲授如何运用职业生涯 理论 和职业理论了解自己,包括价值观、兴趣和已具备的能力(技能)和能力倾向(潜力),并传授增进自我的 方法 ,帮助学生更积极地思考自己。这类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职业生涯理论,帮助学生提高关于自我的认知质量和关于职业知识的认知质量。第二类课程是关于特定职业的讲座和报告会,如:会计入门、国际公务现场实践和注册会计师讲座等。通过传授特定职业知识,包括职业信息、就业信息和职业发展信息等,帮助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各种信息和更好的思考,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于特定职业的理解。以上两类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科目。第三类科目是为了解社会现状,经济发展趋势和组织机构文化而开设的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如:中央省、厅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会和都、道、府、县级专题报告会。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加深对现实的理解和经济组织的印象,树立用积极的心态融入商业社会的意识。在对自我、工作和社会有了正确的理解之后,再通过各种就业体验活动和就职活动,产生明确的工作意图。

  具体开设的科目和数量不同大学有所区别,但考核方式一般都实行学分制。立命馆大学2006年度职业生涯教育科目共开设19科,各2学分。比如,针对所有系部,一年级学生开设《职业形成论I》,二年级学生开设《职业形成论Ⅱ》,三年级学生开设《职业形成论Ⅲ》;理工学部针对一年级学生开设《技术人员职业形成论I》,二年级学生开设《技术人员职业形成论Ⅱ》,并提供著名企业技术人员连续报告会5场,优秀毕业生报告会6场;经营学部为一年级学生开设《会计入门》;政策 科学 部为1年级学生开设《人才开发论入门》;针对国际关系学部的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提供日本外务省和财务省在职人员讲座8场,总领事14名、现役外交官8名连续讲座。

  2)就业体验活动

  1997年9月,日本文部省、通产省和劳动省发布了政策文件《有关推进就业体验制度的基本意见》,认为日本的就业体验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职业的考虑进行的一种就业体验活动制度,是所有学生在学期间,在企业等社会组织中进行一定时间的职业劳动生活体验,从而加强职业意识,初步形成职业价值观及获得职业机会的就业体验活动。

  转贴于权威期刊 本文由权威期刊收集整理。   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体验的目的:①使学生认识学校 学习 与职业工作的关系,让他们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学校所学的知识是如何 应用 于实际工作之中,了解实际中最重要的知识、技能是什么,从而将自己现在的学习与将来的职业相联系,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了学习动机;②使学生在实践中品尝到职业工作的酸甜苦辣,加深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职业适应特性,在与共同劳动的不同年代人的接触和交流中,提高 社会 交往能力,学习大量的社会知识;③通过就业体验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社会、 企业 的联系,深入了解社会的需要和对大学 教育 的期待,学校在组织就业体验活动时,也能广泛与各界人士交流,改革学校的教育 内容 和 方法 ,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④通过就业体验活动,满足企业选拔人才的愿望和需求。在学生就业体验过程中,企业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和考验,从而发现需要的人才。

  就业体验活动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①就业体验前的学习准备。组织者举办就业体验有关知识讲座,介绍企业基本情况,说明就业体验活动的内容和要求,使学生认识活动的意义,明确活动目标,了解就业体验单位情况,作好专业与心理的准备;②就业体验活动阶段。学生到就业体验实习单位,进入职业工作岗位与正式职工一样开展工作,指导教师定期到现场了解情况,协助实习单位做好指导工作;③ 就业体验活动后的学习 总结 阶段。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讨论活动情况,总结经验,发现 问题 ,明确今后学习的目标。

  就业体验活动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一是作为一门教学科目进行组织安排,记入一定学分;二是作为由学校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安排,学生自愿参加;三是由学校与企业或 经济 团体组织的就业体验活动。根据参加体验活动的目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 理论 实践型”;二是以提高学生职业意识为重点的“职业意识养成型”;三是以体验企业活动为主要目的“现场体验型”。总体上,就业体验活动不同于勤工俭学活动,原则上没有报酬,不加班,企业负责学生的伙食费和 交通 费,为避免工作期间意外事故的发生,学生一律加入意外伤害保险。就业体验活动具体时间由各校决定,大多在一周至一个月之间。作为教学科目的就业体验,各学校 计算 学分不一,从0.5学分到8学分,国立大学一般为2.2学分,私立大学为3.2学分。

  立命馆大学的就业体验活动是作为一门正规课程开设,就业体验的科目名各学部有所不同,每科计2学分。2006年开设科目有司法实习、公共政策实习、人文 科学 综合就业体验实习和企业项目 研究 等共计10科,派遣体验企业单位有京都市政府,京都市国际交流协会,国际环境技术中心,读卖新闻京都新闻社,东京电力、NEC、佳能、松下、日产汽车等45家企、事业单位。参加学生1000人以上,其中有30名学生作为实习研修生,到海外和立命馆大学有合作关系的大学、企业、政府机关参加就业体验活动。很多学生在活动后的总结时认为,通过就业体验认识到职业劳动的光荣和艰辛,了解到社会人际关系的世态,思索着今后职业工作的选择。

  日本式的就业体验活动体现并实践着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理念,被确定为大学职业生涯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如此,家庭、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等从各自的职责出发以就业体验活动为契机,积极与大学合作,改善和充实现有的大学教育,促进大学教育与职业社会的融合。

  3)分阶段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支援

  针对一至二年级也就是低年级学生,为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培养专业学习目标和增强学习本专业的自学性,学校通过提供经验交流会、业界说明会、社会现场实习和互动,以及与职业咨询师接触,促使学生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和职业选择,评估和确定职业目标,希望的就职方向、想 发展 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等关于未来职业的基本问题,促使其考虑4年间如何度过。

  针对三至四年级学生,主要是通过开展和提供基本就职支援和行业就职支援,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两年的准备是否充分。基本就职支援包括聘请各界成功人士、各领域咨询师、父母教育与支援协会会员等召开各种演讲会、研讨会和对策讲座、就职咨询说明会等。行业就职支援包括提供有关企业动向研讨会、校友恳谈会、演讲会、就职模拟试验等。为提高女生就业率和职业适应性,学校还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女生就职支援,提供女生就职的咨询会、企业说明会等相关活动。并在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对3-4年级学生进行专项指导,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职业办公室提供的用人单位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让学生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走向职业社会。

  三、对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启示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改变了以往学历与职业岗位相对应的格局,导致了在就业地位上大学毕业生的非特权化,传统的计划分配已被“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取代并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同时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国家教育部公布了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数据显示为495万,比2006年又增加了82万,预计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还将逐年递增,到2010年将达到700万左右,就业压力只会“有增无减”。但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同样令人震惊。这是2004年4月由北森测评网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进行的《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得出的结果。情况表明,由于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许多毕业生在择业时存在很强的盲目性、随机性和从众性,不仅使“人岗脱离”现象突出,还导致了越来越高的初职离职率。

  因此,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外部就业环境的变化,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结合我国国情,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经验逐渐探索出一些适宜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观念与方法,但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表现在:①时间安排明显滞后。据了解, 目前 我国许多高校学校都是在学生即将毕业时开设《就业指导》课,非常注重就业这一个环节,而对非毕业生、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学业、职业和事业的协调发展问题,则少有教育与帮助,国家要求的“全程化指导”的应有局面还远未形成。②形式单一,内容空泛。很多高校的职业指导还只停留在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单纯课堂授课形式上,还有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举办各种专场讲座,邀请一些专家和企业老总来传授面试技巧。在实施内容上,主要放在了就业观教育、政策宣讲、信息提供、技巧指导等方面,职业生涯教育虽有开展,但并不普及。而且教育“做人”多,教育“职业”少,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长远性。③机构力量和师资力量薄弱,并缺乏统筹规划。在大学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般是党政干部、辅导员,他们是在做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工作,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训练,专业素质不高。大多数的学校仍然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是就业部门的事,缺乏学校教务部门、招生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含学工部、团委、院系学工办)的通力配合,更谈不上专业院系的领导和老师的积极参与。

  为此,各大学要有的放矢:①首先,树立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全程指导的理念。就业指导与职业指导,一字之差,却有着巨大的差异。 现代 教育的理念是为了人的终生发展,大学生就业工作要符合职业指导理念,树立对大学生从一年级做起进行四年全程指导服务的理念,从完成毕业生“出校门”的就业具体手续的工作状态,上升到帮助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层次。职业生涯教育应面对所有学生,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四年全过程,在普遍进行就业政策宣传、择业技巧传授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个性化、人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便学生能够及早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学习计划,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②丰富并合理安排不同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通过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和提供各种支援,提供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培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提高职业能力。做到使大学生“一年级认识自我,二年级定行业,三年级定岗位,四年级走出去”,“水到渠成”式的走向职业社会。③设置以职业指导为中心的职能部门和岗位。大学要设置专门的通过职业生涯教育职能部门,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统筹规划,全盘管理。在职业生涯教育职能部门中设立专业技术岗位,如心理咨询师和职业指导师,并或对现职人员进行全员化的专业教育培训、新增专业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使职业指导走上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道路。

  借鉴日本大学中的职业生涯教育,并结合我国现实国情,推动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发展,帮助大学生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是我国大学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使社会发展更加稳定、有序、和谐的基础。

【日本大学的职业生涯教育】相关文章:

日本大阪大学的简介11-24

日本山口大学简介11-26

日本一桥大学简介11-25

日本岛根大学简介11-28

日本别府大学简介11-24

日本北翔大学简介11-26

日本樱美林大学简介11-27

日本东京大学的简介11-23

日本京都大学信息简介11-23

日本仙台大学简介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