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三政治重点知识点总结
政治是文科生必学的一门科目,也是文综中很重要的学科。其中必修三的政治内容是高考必考的一个知识内容。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必修三政治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必修三政治知识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文化 |
含义 |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
|
表现 |
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 |
||
特点 |
历史性、现实性、普遍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
||
作用 |
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起积极作用;一成不变,起消极作用(辩证看待) |
||
态度 |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
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
|
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
传统文化的继承
形式 |
含义 |
影响 |
地位 |
传统习俗 |
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
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
传统建筑 |
凝固的艺术 |
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
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
传统文艺 |
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为代表 |
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
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传统建筑 |
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 |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
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
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的特点 |
历史性 |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有时代性 |
现实性 |
保留在现实生活中,有继承性 |
|
普遍性 |
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 |
|
相对稳定性 |
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
|
鲜明的民族性 |
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
二、文化的发展
1.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继承 |
发展 |
|
依据 |
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健康的内容,同时具有消极的、落后的部分 |
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也应随之变化 |
态度 |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
做法 |
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有者 |
关系 |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两个方面 |
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影响因素 |
外部因素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
内部因素 |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
|
思想运动往往促进文化发展 |
必修三政治常考知识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文化创新
文化 创新 |
社会实践的 决定作用 |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
|||
文化创新的 反作用 |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
||
文化自身 |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
理论依据: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的主体
文化创新的主体 |
主体 |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
要求 |
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意义……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1.文化创新的途径
文化创新的途径 |
根本途径 |
立足社会实践 |
|
重要途径 |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
一方面,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
|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
|||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
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
||
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
2.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
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
对待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
对待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和交流) |
||
克服错误倾向 |
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
|
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
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与“海纳百川”的关系
关系 |
区别 |
“以我为主”就是在对世界文化精华的汲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 |
“海纳百川”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包容,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虚心向别人学习,即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交流、融合 |
||
联系 |
两者是统一的。“以我为主”有利于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海纳百川”要求尊重差异,理解个性,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
必修三政治基础知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内涵: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意义: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3.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4. 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1)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
(2)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
(3)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
(4)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
5. 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6.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否则相反。
(2)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即:培育“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3)措施:
①发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重要途径);
【高中必修三政治重点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必修三政治重点知识点10-17
高中必修三政治知识点总结06-06
高中必备的政治必修三知识重点11-08
高中必修三政治知识点01-25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1-26
高中必修三政治知识点总结框架10-23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重点的汇总12-05
高中必修三政治重点知识框架10-23
必修4政治重点知识点总结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