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必背的知识点归纳

时间:2024-09-19 21:24:54 俊豪 政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考研政治必背的知识点归纳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考研政治必背的知识点归纳,欢迎阅读与收藏。

考研政治必背的知识点归纳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

  1.规律与规则不能混同,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而规则是人为制定的、主观的。当然,合理的规则必须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2.规律的重复,是本质性、必然性内容的重复,不是具体事件的重复,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

  3.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情,假象是事物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错觉是错误的感觉,是主观的。当然,如果为假象所迷惑就会产生错觉。

  4.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之间不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即现象不是反映而是体现本质。

  5.唯物辩证法和诡辩论具有本质区别。

  第一,前者既承认区别又承认联系(既讲非此即彼、又讲亦此亦彼)。后者不承认区别只承认联系(不讲非此即彼、只讲亦此亦彼)。

  第二,前者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后者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第三,前者既坚持两点又分清主次,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后者虽然坚持两点但不分主次,属于均衡论。

  6.部分质变归根到底是量变,不是质变。

  质变有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两种基本形式。量变有数量变化与结构变化两种基本形式。

  7.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是以差异为前提的;也不能把斗争混同于斗争的具体形式,如错误地认为斗争即对抗。

  8.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讲矛盾双方的斗争不需要条件,不受任何条件约束,而是指矛盾双方的斗争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但斗争的具体形式受不同条件的制约。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超出特殊;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已经超出部分。

  10.“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就不存在静止或者倒退”,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考研政治知识要点

  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5.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考研政治知识总结

  对立统一规律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为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

  ①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是贯彻另两个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③它提供了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着矛盾的规律,矛盾,也就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所固有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因素和倾向。

  其次,对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理解尤为重要。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共处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指矛盾对立面相互排斥、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内在基础。

  矛盾的同一性作用表现在:①它是事物发展的前提。

  ②它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它规定了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作用表现在:①一个统一体内,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②不同的统一体间,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研政治笔记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

  2个核心:社会、人

  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

  1、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物质(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

  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

  (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2、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PS: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

  引申概念:系统(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a、(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

  b、(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

  发展(永恒性、普遍性)

  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

  2、(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5要点:

  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

  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

  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质变量变律(区别与联系-转化与渗透)

  1、质、量、度

  a、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b、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a、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中断(即非连续性)。量变一般不显著,速度缓慢,质变则变化显著、迅速;事物变化是否超越量变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具有相对性。

  b、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相互渗透: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考研政治:量变和质变

  1.量变的含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2.质变的含义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区分量变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5.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式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

  6.方法论意义

  (1)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2)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基本理论工具,对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3)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要把远大的理想目标和科学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既反对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又反对急躁、陷于空想。

  【例题】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 )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量变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答案】B

  考研政治: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题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决定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绝对真理包含三层含义:

  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2、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3、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有限性。相对真理包含两层含义:

  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真理所反映

  客观对象的准确程度也有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优势辩证转化的。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是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逻辑证明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

  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时间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

  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有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4、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考研政治的考点绪论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

  1)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

  2)人生道路的方向。

  3)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2、人生观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

  3、人生目标,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1)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1)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2)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2)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完善自我、全面发展的保障。

  2、人生价值的标准

  (1)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

  (2)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越大,他在社会中获得的人生价值的评价就越高。

  (3)劳动和贡献的尺度是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

  三、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1、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

  (1)平等原则。平等待人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

  (2)诚信原则。诚信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

  (3)宽容原则。宽容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

  (4)互助原则。互助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必然要求。

  2、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获得的胜利,通常总是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就缺乏活力。

  3、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1)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2)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3)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每天花一点时间来复习思修高频考点,相信政治一定会取得理想分数。

  考研政治:商品经济

  在这里先解释一下,一级重点和二级重点有什么区别。一级重点是指命题重点、特别推荐的知识点,而二级重点就要稍微弱一些,只是可能经常会命制一些选择题。各位考生需要根据不同级别的重点有针对性地复习,避免做无用功和有疏漏的情况发生。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二级重点)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一级重点)

  (1)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它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常考的十大考点

  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发展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2)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恒地存在。历史上的任何东西,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但随着条件的改变,又会丧失其存在的根本和理由,从而转化为其他事物。一个事物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事物的开始,如此生生灭灭,循环不已,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永恒发展的过程。

  2、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学说或矛盾规律原理。

  (1)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重要。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3)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4)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3、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

  (1)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不平衡的。由于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2)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坚持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二者辩证统一的前提下,去解决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4、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1)部分依赖于整体,整体由部分构成。

  (2)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3)整体是各部分有机之和。

  (4)整体的作用就在于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

  (5)整体和部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5、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

  (1)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否定是“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

  (2)否定之否定是指,事物以其内在矛盾为动力,从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又到否定之否定。从事物发展过程看,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便形成一个发展周期从内容上看,这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表现形态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即曲折前进的过程。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这一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6、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性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但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不是可有可无,它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2)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

  (3)要重视机遇的作用,敏锐地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实现发展。

  7、真理及其客观性、具体真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

  (1)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2)真理的具体性或具体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从真理的相对性看,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和条件,超出这个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离开具体条件,无法确定认识的真理性。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这就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具体的实践活动不能把所有的真理都证明完毕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8、价值观原理。

  (1)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2)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对同一客体不同主体的评价不同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3)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重要价值体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当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9、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引起生产关系相应的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

  (3)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从生产力发展到生产力解放的循环,实质上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其中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源泉。

  10、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适合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相反就阻碍社会和经济基础的发展。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就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3)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意识形态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考研政治必背的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中考政治必背的知识点归纳03-12

初中政治必背知识点归纳06-03

浙江政治高考必背知识点归纳01-06

天津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归纳06-09

高考政治必背大题知识点归纳06-08

高中政治必背知识点梳理归纳08-28

高二政治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05-07

高中政治会考必背知识点归纳06-04

高考政治必背要点知识点归纳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