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百文网手机站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01 11:11:11 政治 我要投稿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通用32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品德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通用32篇)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1

  这学期我们使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品德与社会》,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如《自主选举班干》这一课,我选择了真真正正地进行一次学生自己选举班委会的活动,教师只对选举程序做说明和解释,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懂得自己应有的权利,并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在集体中成长》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不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2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对生活、学习充满热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与小动物》这一课的内容集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为一体,教材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小动物为切入点,将学生带入“动物世界”,感受小动物的可爱,生命的可贵。以正确的科学观引导学生要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以激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上了这一课后,对于自己的教学我作了一些反思,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努力体现《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希望能将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感兴趣的题材上;鼓励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希望孩子能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根据教学大纲对本课的知识要求和行为要求,我从知行两方面制定出本课教学目标,目标完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上,紧紧围绕“激发学生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展开教学,借助形象生动的课件,调动学生的一系列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了解到许多有关动物方面的知识,树立起要爱护动物、和动物做朋友的情感愿望。这样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本课教学分为“游戏导入——我和动物交朋友——活动总结”三大部分,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层次清楚,目的明确。通过制作“动物明星卡”及开展“动物知识竞赛”活动,使学生增长了许多有关动物方面的知识。通过“我和动物交朋友”这一环节,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爱护和保护动物的情感。

  [片断]:“我们是朋友”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人与动物朋友相处的画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配乐欣赏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

  师:喜欢这些图片吗?为什么?

  生:喜欢,因为这些动物真可爱。

  生:因为有了动物,真快乐。

  生:我想说我们与动物是好朋友。

  生:我想说……

  师:是啊,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不光是照片上的这些人喜欢,全世界的人们都非常喜欢,和它们生活在一起快乐又亲密!这都是些幸运的动物,因为他们有人疼,有人爱。可是有一些动物朋友生活的并不快乐。(教师播放课件动画“我是一只小小鸟”。动画讲述了一只小鸟生活在树林里,要经常面对“歹徒”的枪杀,又因人类的乱砍乱伐而无家可归,在风雨中小鸟无处可躲,被淋湿的小鸟只能到残破的水泥管中躲雨,瑟瑟发抖。小鸟多想回家,它想家,看着自己的家被无辜毁掉,小鸟泪水直流;下雪了,小鸟冻晕在地里……凄婉的画面再加上扣人心弦的歌声,小鸟的悲惨遭遇紧抓住了每个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心。诺大的课堂里悄然无声,许多学生的眼里已经充满了泪花,所有的人都在体会、思考……)

  师:小朋友,看了这些你的心情怎样?如果你就是那只可怜的小鸟,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生:(哽咽)这只小鸟真可怜。

  生:我很想帮助它,让它快乐点。

  生:如果我是小鸟,我想说求求人们给我一个家吧!

  生:我想说人们别再乱砍树了,救救我吧!

  生:我真害怕,谁能帮助我!

  生:我们也有生命。

  ……

  [感触]: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高潮部分,在分析学生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教学素材——录象和动画,给学生视觉、心灵上的刺激,师生一起走过了从喜到悲的心路历程。“喜”让学生体会到人与动物是朋友,和谐相处多快乐!“悲”使学生知道了现在还有许多小动物正遭受人类的伤害,它们急需我们的保护。这环节的情感体验是非常成功的,尤其是动画《我是一只小小鸟》那震撼心灵的画面和略带悲伤的音乐成功地渲染、营造了课堂氛围,不仅感动了学生,而且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自然地引发了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真情。从学生的表情、眼神、语言看,他们的体验是深刻的,发自内心的,必将会影响他们今后很长的人生路程。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3

  在教育教学(此文来自)中我体会到,尊重学生,是我们老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友好的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和他们交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要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当学生有不足时,多给予鼓励和赞美,对学生精心呵护,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还要幸福得多,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关心、爱护他们,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开心和幸福,让他们在学校里开开心心的学,快快乐乐的学。

  现行品德与社会教材力求让学生与教材文本对话,让学生在参与调查、访问过程中发展认知和情感,要实现这一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把握好以下四点:

  1、找准切入点。

  2、抓好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抓好兴趣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

  3、注重知识点。课程标准尽管对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仍然是《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学习目标。

  4、挖掘出德育点。思想品德教育是《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的指导思想就是指导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教师在组织以社会知识为主的课文学习时,应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点,结合课程与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品德教育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4

  核心提示:我讲授了《吃饭有讲究》一课,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知道了吃饭应注意的基本礼仪,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收到了...

  我讲授了《吃饭有讲究》一课,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知道了吃饭应注意的基本礼仪,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采用了表演的方式,学生们很喜欢这种方式,在表演中,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所学内容,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不足:

  1.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

  1.我们要多提问学生,应多关注学困生。

  2.教师应让学生多看书,要开阔他们的视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争取做到寓教于乐。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5

  今年,我担任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这对于一直担任班主任、教了多年数学的我,确实是一种新的体验。

  小学阶段高年级班级与低年级班级不一样,教授数学与教授品德与生活不一样。课堂上,高年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认真完成数学作业。而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知道你又不是班主任,爱动爱说,课堂常规不好,组织教学费劲儿,教学时课堂用语应该使用儿童语言,我还不会说小孩话,这往往影响了教学效果。

  针对这些情况,我虚心向一、二年级教师请教,学习低年级组织教学的方法。采取下了措施:

  1、加强常规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针对课堂常规较弱的一些班进行严格管理,对于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不良习惯进行纠正,从握笔、坐姿等基本开始。对学生课上回答问题进行训练,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说话完整。

  2、让孩子们喜欢思品课。

  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教材编得很好,非常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教材中的活动内容也很丰富。每节课我都精心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了解、去认识生活、明晰道理。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仅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还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现在,我的思品课好上多了,孩子们学得快乐,老师教得也轻松。但有时候的我,还是不知不觉说起大人话,忘记说小孩的话了。说实在的,要搞好低年级教学,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学习,争取教好思品课。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6

  一、教材重组,课堂收效好。本课有三个主题活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和电”、“宝贵的水和电”和“注意节约不浪费”。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在教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和电”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认识水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了水和电生活会怎么样,进而顺势引出了“宝贵的水和 电”,“注意节约不浪费”联系自然紧密,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收到较好实效。

  二、以多种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活动。本节课上,我不拘于教 材,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从看录像图片到联系自己的学校,让学生自己通过的生活实践中直观地认识到水和的重要。在“情境表演”中,使学生在生动的表演中身临其境,体会没有水的不方便。在“讨论交流”这一环节中,学生有机会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充分交流中也锻炼了表达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始终参与全过程,学习热情积极高涨。不足的就是应在深入了解一些缺水的地区,教材应在挖深些就更好。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7

  《我们的“母亲河”》是未来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壮丽的山河》中的第一课。学习这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懂得泽水而居,知道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热爱祖国壮丽山河。

  我上的是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母亲河的基本情况;明白“母亲河”的含义,欣赏母亲河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形成热爱母亲河的情感;了解母亲河的现状,并由此唤起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应该说学生对黄河,长江并不陌生,但对“母亲河”的含义现状却不清楚。因此这节课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了解母亲河对人类的贡献和人们对待母亲河的错误行为及其恶果。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母亲河的伟大,也能让学生有忧患意识,激起他们保护母亲河的热情。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对母亲河情感的生成过程。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分别是:走进“母亲河”,认识“母亲河”了解“母亲河”和保护“母亲河”从课前搜集资料初步了解母亲河到热爱,赞美母亲河,再从发现母亲河的现实问题到呼吁保护母亲河并内化成自己的行动。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学生就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虽然《母亲河》所呈现的内容随长江、黄河的历史,绵延千年;随长江、黄河的足迹,绵延千里,但落脚点还是归于学生的生活。从整体感受母亲河的壮美和博大到具体体验黄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由面及点,使得保护母亲河在回归生活的大课堂中,再不是一条抽象的规范,它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具体化,成为切实引导他们实践行动的一个导航标。整个教学环节设计,立足于学生的情感体验,自豪,欣赏,感激,热爱,也有心酸和难受,老师以充满温情的语言创设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共奏了一曲绿色之歌。整个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交相辉映,使“知”的传授与“情”的提升融合在一起,构建了真情的课堂。

  困惑:在“保护母亲河”“关注母亲河”这一环节,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也想过让学生设计方案,想过环保承诺签名活动,想过调查汇报……但无一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总觉得这一环节的设计有不尽人意之处。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8

  为了很好的教育好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我特制订了如下教学反思,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全部的能量。

  一、明确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学科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与社会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社会生活中的民主》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尝尝苦滋味)、双赢观(我们的国粹)、依存观(我们的地球村)、分享观(拥有好心情)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快乐》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9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往旧教材在知识内容安排上注重于知识体系上的完整性,顺序性,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视不够,教学完全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师以教材为根本。课堂上以教师为核心,学生围着老师转,检测评价学生学习手段单一,以考试来定“乾坤”。初中以升重点高中中考为指挥棒,高中以升大学高考为指挥棒,这种现象不知还会持续多久。现在教学新改革已经开始,她就象一缕清新的春风吹遍了金都大地。新教材不仅重知识内容安排,更注重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习兴趣的培养。如六年级第一单元《融入新生活》,不仅让学生与思想品德交朋友,而且让学生用思想品德规范自己的言行。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理寓情,以情导行,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热情,诱导学生发现:思想品德课就在我们的身边,思想品德课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不仅学得会还学得轻松,感受到思想品德课的魅力。听科学家的故事,看历史人物,说身边的现象,培养学生了学习兴趣,打破已有的教学模式。新课改新教材新课堂新教法“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在新课改过程中我清楚看到:一切刚刚开始,今后的路还很长,现在的教师难当了。我们不能肓目乐观,肓目追求老师与学生的表面平等,我们的教改任务还很艰巨,任重而道远。新的教学改革让我教育教学观念彻底改变。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做到:

  1、倾听学生说,做学生的知音。

  2、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做,独立思考、独立说话,教师相机诱导发现,凡是学生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

  3、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来一个变位思考,让学生当“老师”。

  4、教学上掌握好“度”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6、诚实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对学生的“人格行为”不要过分要求。

  总之,教育学生就要从正面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教师要爱学生,用心去爱,用行动去爱,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不能只批评不教育,要宽容善待,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基本功要过硬,教学业务能力要强,教学水平要高。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具备良好的师德。这样你就能撑起一蓝天,用你的道德行为染学生,学生就会爱戴你,家长就会信任你,你的教学改革就会成功。

  让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志存高远,科教兴国。为我国教育再次创业贡献一份力量吧!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10

  经验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的。对教师而言,在教学活动中对各个问题的两面都加以认真地分析和总结,才有助于自己扬长避短,不断提高。在我执教完“讲卫生的好孩子”一课后,感到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简单地谈谈自己对本课的认识和体会。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根据教学大纲对本课的知识要求和行为要求,我从知行两方面制定出本课教学目标,目标完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上,紧紧围绕“怎样做讲卫生的好孩子”展开教学,借助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一系列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懂得哪些是讲卫生的行为习惯,树立起要做讲卫生的好孩子的情感愿望。这样,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2、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是老师的劳动对象,但他们也是一群活泼的生命物,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课堂上,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亲切的微笑面对孩子,语言自然流畅。我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回答欠佳处,不责备,不急躁,而是鼓励、引导他们说好。“亲其师、信其道”,我努力以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孩子,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压力,轻松愉悦。我注重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我给每个孩子充分发言的机会,一只只小手如雨后春笋一般频频举起,跃跃欲试,让我感到他们正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来,更激发了我的教学热情。据统计,本节课学生的发言率达95%以上。对于坐在教室各个角落的孩子,他们往往容易被老师忽略,但我在教学中,没有忽视这些不起眼的角落,给了这些孩子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师的期待中,同学的鼓励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就更激励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注重对学生的鼓励,每一次精彩的回答,我都给予充分地肯定。他们在课堂上夸奖的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及时用自制的“蛋蛋书签”予以奖励,同时提出对每个孩子的殷切希望。使学生在赞扬声中树立做讲卫生的好孩子的愿望。

  3、教与学结合,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在全教会精神的指引下,本课的学文明理,我让学生看完蛋蛋的>故事以后,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大胆地帮助蛋蛋改正不卫生的习惯,这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达到了自我教育、互相帮助的目的。辨析导行中,让学生进行自夸和自我批评,树立榜样。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的机会,老师较好地处理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4、课堂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手段先进。本课教学分为“看故事导入——明理导行——评价总结”三大部分,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层次清晰。多媒体课件的引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如形象生动的小故事,朗朗上口的儿歌,

  轻快活泼的音乐和舞蹈,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明确了讲卫生的内涵,逐渐树立起讲卫生的愿望,使思品教学的思想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时间合理,有效地保证了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同时也看到,作为一名教师,从事思品教学的时间尚短,还处在学习探索阶段。因此,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如还应加强对教材深度和广度的钻研,教学的形式还需不断的创新,使之更有利于思品课的教学。这些将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提高。

  总之,这节思品课,既有体现思品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创新之处,同时也反映了自身尚需努力改进的地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虚心听取同行教师的意见、建议,刻苦磨练,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使自己成为一名全面的思品教师。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11

  一学期的教学活动又将告一段落了,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有收获也有困惑。这学期我上的是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的内容。教学中,我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表现和课堂生成,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传统的思品教学是“封闭”的,“静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儿童畅想、畅言,缺少主体参与。本学期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教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1、广阔的教学阵地。

  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关于环境卫生的领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你丢我捡”的活动;关于收获的组织学生到绘本馆阅读等,强化“知”、“行”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互动的动态式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我们去发现”这个单元结合我校科技教育内容,鼓励学生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能够应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有的提议要成立“小小发明家”协会,有的提出“让我们每天都有一个“新发现”的要求……虽然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3、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情感朗诵、角色游戏、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在教“愉快的收获”这个单元时,我组织学生开了一个丰收会,让学生展示一学期来的学习成果,教育学生积极向上,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4、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如“你好,祖国妈妈”这个单元教育是学生爱家乡、爱祖国;要求学生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我布置学生与爸爸妈妈一起,通过上网、看报、走出家门等方式,重点以柳州“桥”的数量和设计风格来了解柳州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升华爱国情怀。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12

  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在开学初的第一节思品上进行了班委干部改选。我选择了真真正正地进行一次学生自己选举班委会的活动,教师只对选举程序做说明和解释,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懂得自己应有的权利,并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本册教学的主题是“家乡”,在上课之前我事先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我们渠县的文化、风土人情,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学生通过查资料、问父母、问同学等途径认识了解我们的家乡——渠县。在课堂上同学们能滔滔不绝的讲解宕渠文化、渠县黄花,有的同学还讲到汉阙遗址。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13

  安全是关系到小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乃至生命的重要问题。一向最为家长和教师们所关心,而有些时候大人会忽略安全问题,甚至大人自己都会发生生命危险,更何况是孩子呢?因此,从小教给他们一些安全生活常识,培养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遇到危险怎么办》这一课正是讲的注意安全,是这一单元里的第三课,我选讲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

  每一次的教学实践都让我有新的收获,对新课程理念有进一步认识,教育教学观念得到进一步转变。这次教学实践,我在进一步学习新课标,把握好教材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体验,懂得远离危险,遇到危险如何自救和求助,从而健康安全成长。

  一、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

  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突出课程的生活性与活动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实践着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感悟这一基本理念。一是课前的调查、课上的交流活动。课前布置学生向家长询问孩子们在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危险,发生了危险怎么办?在与家长们的聊天中就懂得了一定的安全知识,同时也可以在网上、电视上、书报刊杂志上搜集相关内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与人交际能力,又使学生懂得安全常识,明白道理的途径多了,从而培养了学生用眼观察生活,动口、动手了解生活,动脑思考生活的能力。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讲解帮助其他同学获得新知,这种学生教学生的方法,使孩子觉得更加真实可信,更容易接受,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二是课上的讨论、交流、模拟表演活动,学生全员参与,互相交流,不仅积极性高,而且收获大。尤其是在模拟表演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知识,受到了教育,效果很好。

  二、成功运用教材,并对教材进行拓展

  教材为我们提供的只是教学的范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适当的选用和补充教材内容。在这节课中,我觉得自己比较成功地运用了教材,并对教材进行了拓展。表现在:(1)第一部分故事导入。袁媛同学的故事正好是电视中刚刚播出的,大家所熟悉的,一听便知的真实故事,而不是老师假定的或编造的,可信的同时就更能使听者警醒:哎呀!我们真应该注意,自己可别发生危险。从而竖起耳朵来认真往下继续听,当我们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想到要这样做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2)我在第三部分学生汇报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课前搜集汇报来的对教材知识进行一个扩充。因为实际生活中遇到危险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而本课只涉及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也更有必要拓展。(3)在最后导行这一环节中也扩充了内容。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14

  《一封特别的来信》是粤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6课,主要通过一封信了解那位写信的学生是怎样走向犯罪道路的,进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基本内容,知道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基本表现,学会明辨是非;认识自己并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与习惯。

  黄老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主要通过谈话引入→读信知意→学法执法→明辨是非→案例警示→认错改错→警句长鸣→作业超市等八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老师从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一些小毛病、坏习惯。最后老师以案例警示和一则震撼心扉的视频,使学生得到很好的教育。整个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能一环扣一环,抓住“明辨是非、案例警示、认错改错”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在或是或非的事情中明辨是非,让学生从一些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例中明确它的危害性,让学生剖析自己的坏习惯或不良行为,去矫正自己,达到提高思想认识,改正行为的效果。教师自身激情洋溢,感染力强,学生学得认真,感情投入。课堂上,都能大胆地说、积极地议、清晰地辨,课堂学习氛围浓厚。

  俗话说“人无完人”,这节课也有一点小瑕疵。或许因为老师一时疏忽,板书时把“抢劫”的“劫”错写为“却”字。有一位学生立即举手指出老师的错误,老师可能因为慌乱,一时没想起那个字怎么写吧,就说:“等会老师再去改。”过了好一会想起来了才改。我想:当时老师若一时想不起这个字,可以这样说:“请你上来把这个字改过来,好吗?”当学生改对后,就表扬他学习很认真,观察真仔细等那就更好了!在课堂上,我们老师应多一点教学机智。

  当然,瑕不掩瑜,这节课教学设计科学巧妙,教师课堂上循循善诱,学生学得认真深入,教学效果很好,是一节优秀的小学思品课例!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15

  本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第三课。通过教学反思如下:

  一、做到了在理念上努力接近“以生为本”。尽量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努力寻找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运用谈话法、讨论法、探究法,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熟悉了解各行各业。感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尊重他们的人格,感谢他们的劳动成果。

  二、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比较流畅,先让学生了解了各行各业,然后给各行各业分类,最后了解社会各行各业分工合作而又相互联系的关系。上课如流水般哗哗哗下来了但自己没留下印象,总感觉好像有什么东西没落到实处,比较肤浅。从备课到上课感觉没有找到任何一个闪光点。更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给学生切身体会。最后一个“创建工厂”环节比较乱,准备好的小组跃跃欲试,都在准备自己的发言,没有认真听汇报交流。总体上讲没有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每一教学环节进行的很仓促,没有解决明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用力导致课堂没有闪光点,没有突破重难点。

  四、学生的课前预习不够,对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了解并不多,所以老师总在牵着孩子走。

  虽然设计了几个活动,比如:让孩子联系自己一天到晚的生活说说各行各业和自己生活的关系;在了解各行各业之间关系的时候,了解方便面的生产过程和怎样收看电视节目。整个过程中牵着孩子走的痕迹特别重,没有在孩子的调查、了解、探究之后进行教学,然后在课堂引导孩子梳理知识。品德与社会课就是一门以生活为出发点的学科,尽量让孩子从自己身边找到各行各业,可以提前布置作业,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自己去调查研究,把“球”抛给学生,比如让学生采访爸爸妈妈和周围的人们,他们都在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他们怎样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的?哪些行业和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会怎样等?

  了解方便面的生产过程以及怎样收看电视节目的环节,直接出示图片让学生看,有点塞给学生的感觉,最好让学生自己事先了解方便面的生产过程,收看电视节目单,需要哪些工作人员付出怎样的辛苦?孩子事先查资料,引导孩子自己交流发现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孩子好奇心、探究性趣,更能体现以生为本。

  在给各行各业分类时,在了解社会上有哪些不同行业之后给孩子留下时间自己分类,不要强加给学生。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16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课程,它体现了“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新课程理念,关注并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成长的需求。所以,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要上好这门课,我觉得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学生的良好品德在生活体验中习得、在社会交往中习得,因此,要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感受和理解、习得和掌握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内容,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纯粹的知识学习。教师要全面把握好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样三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整体存在于儿童个体的发展之中并且互为影响的。人的情感体验是在生活中获得的,生活态度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能力是在生活中不断提高的,而知识也是在实践中归纳出来的。在具体的课程单元中教师应当从目标出发进行考虑:在这一单元、主题或课题的学习中,可能促进学生哪些态度的形成和转变?可能促进学生哪些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可能给予学生哪些知识经验的获得?进而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加以把握。

  二、回归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根据这一理念,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要知道小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有了一些很初步的社会生活经验,已经在生活中养成了一些行为习惯,具有了很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已经很自然地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基本相适应的生活态度,表现出了初步的社会积极性。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内容正是从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继续予以教育和提高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解读自己的名字,可以体10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某一次队活动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有助于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善于动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程具体的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面对学习的主题的时候,感到他们所学习的内容,正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因而理解课程的意义,乐于进行探究,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除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品德与社会课还应当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过程就是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各种能力不断提高,知识积累不断增加,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的过程。这样才符合学生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连续性过程的规律。所有这些,仅仅依靠原有的生活经验是不够的,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区和本校的课程资源,来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与时俱进。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向更成熟、更高级的水平发展,使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得以拓展、扩充、提升。

  三、转变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单

  一、被动的问题,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不能依靠知识的灌输和道德的说教来实现,因为,教师再精彩的讲授,也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在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当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等占有极为重要的分量,而这些成分的形成、变化与提高,都是以个体的亲身经历、主观体验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转变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乃是实施本课程的根本条件。

  自主学习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或教师讲的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得到某种知识,感悟出一定的道理。因此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师应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要提供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观察、调查、搜集、记录、归纳、分析、体验、感悟、探究等自主学习的方法。真正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老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

  四、拓展教学空间,给学生更广阔的天空

  由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要不断拓展。它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可以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如《品德与社会》课要求进行社区的调查,就可以与雏鹰假日小队的活动结合;课上要学习有关规则意识,那么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就是切入点等等。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17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化阶段,通过近几年来的培训、实践、探索、调研,我们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我们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调研,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调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

  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品德与生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 课、“游戏” 课、“美术”课、“舞蹈”课。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通识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个别教师“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2.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不止,缺少信息沟通,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课堂上学生不应当是客人,惟师独尊不可取,惟生独尊同样不可取,两者都是畸形的师生关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必要的课堂纪律作保证,那么学生尊重他人、尊重集体的素养如何培养?缺少自我约束力的学生,难以养成刻苦认真、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难以成大器。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不应当步入“精讲少讲”的误区。该讲的就理

  直气壮地讲。课堂上,教师不敢讲、泛泛讲、过多讲,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到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旗号。

  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但是,教学中如果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过程设计简单,时机把握不好,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种形式多于内容的合作学习究竟对学生有益还是有害?因此,并非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分青红皂白地搞合作学习,必然有害无益。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18

  导入新课,应该简洁明快,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这课的需要。教师要发挥创造性,使开头新颖、别致、巧妙。

  列举几种常用的开头形式予以说明:

  1、问题引入:

  根据教学内容的设问让学生回答,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2、小品表演:

  把教材内容编成小品,以形象的表演导入新课。

  3、情境渲染:

  通过播放录音、电影、录像片断、放映幻灯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

  4、启发谈话:

  把握教学要求,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用情真意切的语言,亲切自然地导入新课。

  5、设置悬念:

  教师先把课文中的故事或事例的矛盾冲突揭示出来,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6、游艺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游戏、竞赛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艺活动导入新课,给学生创设“以情激情”、“实物、图片演示”、崐“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对比分析”、“故事引题”等导入新课的方法。总之,思想品德课的导入环节没有固定模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精心设计。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19

  新课程为德育课堂注入了活力。我们以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涨的热情投身于教学改革的研究中,使课堂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着“形似而神异”的现象,甚至在某些地方也步入了误区,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思考。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我们的班集体》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通过《品德与生活》的教学,通过一系列的生活体验,生活探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具有学会做人的初步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律、自信,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要扎实的上好这门课程,首先应了解《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性质,它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生活发展的综合课程。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生活和品德形成的需要,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行为规范,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文化教育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

  体验产生理解,体验产生情感。体验是对具体的社会事物或情境的亲身经历,它不仅仅发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还会作为活动的结果而存在,并且作为活动追求的结果。体验学习活动是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活动的模拟活动,它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模拟体验。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断地积累经验,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我知道了要上好一节品德课教师要根据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提高教学实效;要重视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加强情感教学,充分利用情感推动作用,促进学生认知的内化和良好行为的形成;更要加强自身修养,要以人格力量影响学生,带动学生。

  这就是我在这门学科的教学实践后所得,所思,所感。我想:我会朝着我奋斗的方向,不断完善自己,把《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很好地用于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课堂中。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20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回想我教学的《新朋友新伙伴》一课,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激发其好奇心,诱发学习动机。一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看见学生们高兴的样子,于是,我就让他们边做游戏边自我介绍。看着他们的表现,我知道,第一步目标我已经达到了。

  2.安排合作学习,启发学生倾听。低年级的学生有一种这样的特点,当他们的说话欲望被激起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迫不及待地向别人诉说,哪怕别人没在听他说话也无所谓。这次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时,我特地向学生们介绍了倾听的重要性以及学会倾听的必要性。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已经在尝试怎样倾听了,这点让我兴奋不已。

  3.创设说话情境,体会交际方法。我认为,学会交际,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参加实践活动。所以,我又设计了上讲台自我介绍并表演一个小节目的活动,鼓励学生上讲台,让其它同学记住自己。目的是让学生再次体会交际的方法,锻炼交际的能力。

  4.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大胆活动。《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活动性。在最后一个环节里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听着美妙的音乐,在班中做流动性交际活动,让他们运用刚刚学会的交际方法,大胆地去实践一下。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21

  本人一直在思考,在功名之外,在兴衰之外,应该有一种东西是比较更长远和更重要的,应该有一种东西是我们可以相信并且希望它永远不会消失的。

  听到一首美国的民歌《老黑奴》,那种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对人生的豁达,由此联想到了西方文化的感恩节,想到了我们从古以来,历史文化长河中永不消失的感情——感恩。

  回过头想想,过去我一直口口声声说要追求幸福。因为体会不到幸福的真正含义,却开始不停地抱怨,埋怨父母长辈,感叹世事情感。其实幸福就在我身边停留了二十几年,我却浑然不去发觉,不去体会,当我忙着学习、工作,谈恋爱……却忽略了去找回自己感恩的心。由此我也看到了现在的孩子,养尊处优,缺乏责任感,只会索取,却不懂得回报和付出。这是谁的责任呢?是孩子们?不,他们是花圃中的花朵,需要园丁精心浇灌才会健康成长。是我们这些父母太忙了,没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最珍贵的——感恩。也许有人会说:“孩子们现在连玩的时间都没有了”。是的,他们太忙了,忙着上学,忙着参加各种竞赛,忙着各种培训班……却挤不出时间来感恩。有一次我问我班的孩子们:“你们为家长做过一天家务吗?你们为长辈洗过一次脚吗?家长生病时,你们照顾过他们吗?”回答却是鸦雀无声。

  亲爱的孩子们和你们的爸爸妈妈,泡一杯茶,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孟郊的诗《游子吟》,一个游子在他乡对母亲的关爱思念之情会让人涌起无限的柔情。即使他是漂泊的,他也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一颗感恩的心。抽一个傍晚,读一读陈密的《陈情表》,那种在功名之外,对亲情的至爱让我们潸然泪下。也朗诵一下现代诗人西西的《绿洲》吧,那种对恶劣自然环境的超然态度以及感恩,让人感动。

  如果一个人怀着感恩的心来生活,那简直是一种诗意的栖居。孩子们,让我们学会“感恩”吧。感恩父母长辈,感恩良师益友,感恩年年岁岁,感恩春华秋实……你会发觉,我们的生活是如此富有,如此的幸福!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22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一节好的品德课不在于师生表演得多么精彩,而是学生的心灵是否产生共鸣,思想是否得到净化,情感是否得到升华,行为是否得以规范。

  那么,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浅谈我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看法。

  一、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比如在教学《诚信是金》时,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活动,分组讨论教材上的故事:那个扔掉诚信的年轻人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象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在待人处世时会是什么样,这样下去,其结局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用表演的形式把故事续演出来。最后,结合教材案例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没有了诚信,即使有着聪明的大脑,出众的才学,也会因为不被社会承认,他的才学机敏无法展现、金钱荣誉无法获得,体会到“诚信是立足之本”,“人无信不立”的含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在《我们的班队干部选举》一课中,设计三个活动:

  一、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班干部,然后写在黑板上。假如自己竞选班干部应该发表怎样的“竞选宣言”,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竞选宣言”,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发表,最后全班评出最佳“竞选者”。

  二、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干部选举流程图,大体了解一下班队干部该怎样选出,由谁来选,在选举中,我们有哪些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当班干部是为了什么,让当上班干部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其他同学分析每种想法和做法是否对集体、对大家有利,根据同学的分析总结班干部应该怎样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最后每个人给班干部写一句话,可以是希望、鼓励或称赞。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学生自然而然体验到了民主,树立起了民主意识。

  三、充实教学内容

  品德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在教学《我国的国宝》时,通过找资料了解中国的主要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再根据教材确认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说说本地区有没有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然后制作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解说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体验,如亲自到过这些地方旅游,或在电视、杂志等媒体上看到过。制作图文说明的解说卡,图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自己画的有代表和象征性的图。最后展示每个人的解说卡,再小组推荐代表解说某个文化遗产。

  四、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教师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如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感受天地万物的奇妙;走进社区,帮助孤寡老人,体验给予的快乐;走近劳动人民,体会到劳动的光荣等。

  总之,生活中处处彰显品德,让品德教育渗透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23

  小学五、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这两本书,涵盖的知识面太广了,学校、家庭、班级、个人、国家、历史、地理、自然、人文、生物科技、生态环保等相关知识都有涉及。通过大半学期的教学和参加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有很多感悟和体会,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收获颇多,现作如下反思。

  传统的课程教学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标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教育理念的转变,也体现在课前的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中。课堂中的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如在《幅员辽阔的祖国》这一课,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了我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卡片,并让他们自己拼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这项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记住了各省区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这正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教材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和提炼有教育意义的素材,在学生最熟悉、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呈现问题,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我们的班集体》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为孩子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的史实,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老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

  1、坚持学习。不但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

  2、勇于反思。老师不但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要用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品社学科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如:不迟到,不早退等。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逐步完善"读、议、讲、演、评"的有效教学方法,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是小学品社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有组织地去校外调查、采访、参观、询问,然后作汇报交流。

  总而言之,通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反思带来的快乐我感受颇深,如今尝到了甜头。"亲其师,信其道"。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老师,往往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对学生的教育事半功倍。愿快乐永伴老师和学生!!!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24

  本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健康生活每一天》的第一个主题《我换牙了》第二课时的内容。让孩子健康地生活,是每位家长的良好愿望。本节课主要是借儿童换牙期,对他们进行保护牙齿的教育,帮助儿童学习刷牙的正确方法,了解牙齿保健的常识,并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帮助有牙病的孩子消除看牙的紧张心理。

  《我换牙了》是针对正处在换牙时期的学生而设计的。换牙是孩子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但是他们关于牙齿的保健常识却知之甚少。况且每个家长的态度和具体做法有很大差异,会直接影响孩子牙齿的生长,所以必须尽快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了解牙齿的保健常识。另外,学生在换牙时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牙病,可是又往往怕去看牙医,这就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努力克服牙齿检查与治疗带来的恐惧心理,愿意接受牙齿检查或治疗。

  一年级的孩子大部分正在或已经经历换牙阶段,在上《我换牙了》一课中,正好抓住时机让孩子畅所欲言。让品德课回归生活,基于这样的理念,这一课我从三个方面来设计对学生进行保护牙齿的教育。第一环节是为什么保护牙齿。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请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健康牙齿在我们生活中起什么重要作用?又结合当前学生换牙期间少了牙齿对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不便,明确牙齿对我们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我们应该保护牙齿。 第二环节是怎样保护牙齿。保护牙齿的方法有很多,如每天刷牙有助于保护牙齿的清洁,多吃绿叶蔬菜可以锻炼牙齿的咀嚼能力,不用牙齿咬铅笔等坚硬的东西,有助于牙齿长得整齐。其中刷牙是一项既有效又易于操作的好办法。可在实际生活中,能掌握正确刷牙方法的人并不多,何况是小学生?所以在这一环节中,重点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在学习刷牙的过程中,本课又分为三个步骤:

  1、评析。 请同学到前边用牙模型表演自己平时刷牙的方法与过程,同学评析他们的刷牙方法正确与否。

  2、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看电脑演示以后,小组同学在牙模型上练习,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3、实践练习。请同学们拿出自带的牙具进行练习活动,从而解决在刷牙中出现的问题。第三个环节,坚持保护牙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保护牙齿,知道怎样保护牙齿,还要能够做到坚持保护牙齿。这一环节先通过正面教育,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每天早晚刷牙。再通过反面教育,邹紫娟得了牙病,原因是因为不坚持刷牙。不坚持刷牙,为什么就会牙疼呢?随后,我指导他们在这个特殊期时该如何做,帮助他们解决烦恼。在刷牙方法上,我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牙刷跟着老师来刷刷牙,在教给了正确的方法以后,就指名上台来示范刷牙,请其他孩子观察并给予及时的纠正。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最基本的生理常识,也认识到坚持每天刷牙的必要性。最后,还开展了竞赛活动,以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但课堂上,有一些学生没有带牙刷,所以不能及时给予纠正。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从课改的新思想进行研究。

  一、生活性。本课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紧紧围绕学生生活来展开教学,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二、开放性。本课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多方面的对学生有意义的题材。如:每个牙齿的作用、为什么要早晚刷牙等。

  三、活动性。本课教学设计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多的通过实际参与,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25

  本课我以三个环节呈现,首先通过谈话调查,了解知道自己的生日、爸爸妈妈的生日和爷爷奶奶的生日数量,然后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知道自己生日的很多,而知道爷爷奶奶生日的却是少之又少,我想通过这个对比让学生知道自己对爷爷奶奶的了解真是太少了,而学生也知道了这一点。

  接下来我以教材为例,让学生小组分析爷爷奶奶的心思,在我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不光分析了我给他们的几个场景,还想到了爷爷奶奶还有在很多很多想法和行为与年轻人不同,并分析了原因,真正达到了爷爷奶奶的心思我知道。但是理解老人的心思,不是我们知道了这几幅图就能体会的,于是,我找到了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常回家看看》来让同学们体会一下老人的孤独。这时,班里的有些孩子的眼睛就已经红了,我马上即使发问:孩子,这个短片让你想到了什么?孩子说想到了自己的姥姥每天的孤独和寂寞,自己还不理解他,同学们也随着他的心情和倾诉沉默了。有个孩子提到每次长辈来电话还不愿意接,正好我马上就出示了教材的另一个画面,大家来说说明明做的对不对?如果你是明明的姥姥你会怎么做?学生换位思考后,又进一步理解了老人的想法。

  随后,我饱含感情的朗读了一首诗《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由于我的感情流露,也想到自家老人的辛苦,我的情绪也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同学,孩子们泣不成声,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制作了小心卡,把自己想对爷爷奶奶说的话都写在孝心卡上,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真的是有好多话想说,巡视一圈,我发现每个同学都写了好多好多心里话,并且发自内心的说了“对不起”,让想这样就激发起了学生的愧疚,并且知道了以后应该怎样对待爷爷奶奶让他们高兴。

  回顾本节课,我觉得达到了预先的效果,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感受到了爷爷奶奶的辛苦,并知道了从现在开始应该怎么对待长辈。我能感受到孩子的倾诉时发自内心的,我相信他们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会对长辈很好,会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26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把课堂教给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关键。如何让学生好学、乐学、主动学习,是老师的任务。在课堂上,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得到肯定,才能鼓舞学生大胆发言,激发他们的好胜心。

  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了解网络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方便,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优点,然后转换话题,通过具体事例来了解网络对我们青少年的危害,让学生小组讨论,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最后升华感情,小组合作,完成网络公约的制定,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避免陷入网络陷阱,合理利用网络,让网络能够造福于人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一个“线”的作用,把学生搜集到的资料串起来,并让他们积极的动脑思考,把资料内容上升到思想上来,从思想上认识到网络的危害,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合理利用网络,做到健康上网。

  在本次课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思想很灵活,有的问题也许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到,但是学生提了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能力,使得学生围绕本课进行思考讨论。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27

  这节课通过介绍祖国--些不同区域人们住房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们住房与当地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关系。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我在教学时,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体会与自己家乡自然环境的异同。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学习内容,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我从教材图片导入,介绍住房的起源。在通过图文对照、学生介绍等形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某种住房的建筑特色及地域等。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是把区域的差异具体化、形象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效果不错。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对少数学生要降低学习难度。加强教师的引导。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28

  《商品无国界》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小学《品德与生活》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同在一片蓝天下》第三课《我们手拉手》中的第二色块的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到自己置身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并对这种现象的根源进行深入的探究。如何能将比较成人化的经济问题,变成简单易行的、乐于被学生接受的手段,是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现在看来,这节课成功在以下几点:

  一、创设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精彩的导入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融入课堂、参与课堂,这为课堂上深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如在上课前,我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我和你》,通过音乐画面学生感受到了音乐无国界,从而导入本节课题:商品也无国界。

  二、多元化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实效。

  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实用的的评价语言,更能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孩子因为老师启发式的评价爱上动脑。如在交流身边的各国产品这一环节,学生一开始交流的大部分是汽车、手机、家电类的商品,范围比较窄,我就引导孩子“我注意到了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家电、汽车、手机,那我们的身边有没有国外的食品或动画片、电视剧、电影呢?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

  在比如,在交流加入世贸的好处时,有的学生说“我们可以通过引进别人的技术,在他的基础上再加以创新,提高我们的水平。”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你太了不起了,将来一定是个优秀的企业家。”一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犹如一缕春风,轻轻拂过,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被激发的淋漓尽致,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每个孩子的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所以在课堂上他们的每次发言都希望得到老师与众不同的评价,这时候我们就要根据孩子独具个性的发言给予差异化的评价,如在交流中国有哪些产品走出国门时,我根据学生的发言,给了他们差异化的评价。

  生:伊利牛奶走出国门。 师:嗯,奥运会上选用的伊利牛奶,让他走进了世界各国。

  生:海尔的家电走出国门了。师:是啊,我们家就特别喜欢用海尔的冰箱。

  生:李宁的服装出口到很多国家。师:嗯,李宁奥运冠军龙服,伴随着奥运会国旗一次次升起,确实受到中国迷的追捧。

  师:我还知道青岛啤酒也远销海外。师: 对,这也是我们山东的骄傲。

  三、将课堂与社会现实连接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小学品德课程是为关注现实而生,为解决问题而立。在设计你我共赢这环节中,怎样从身边那么多的商品中挑选出学生感兴趣的商品来研究,是我们当时一直在犹豫不定的问题。后来,我们想到目前争议最大的苹果手机,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而在苹果的案例分析上,我们主要研究两个问题

  (1)圈出苹果的供应商和参与组装的国家。

  (2)根据苹果的利润分配图,谈谈你的发现。

  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理解“世界科技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理解世界人民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一目标,而第二个问题,引发的学生的思考比较深远,可以是创造与制造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不同,一个是中国的现状:人力资源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价格比较低廉。这些都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也都引发学生深深的思考。再如,前些年,有个美国记者发起了一次“抵制中国制造”的活动,并且写了一本书《离开中国制造的日子》。所以在“你中有我”的环节中,我们将这个社会焦点拿到课堂上,既让学生感受到世界人们离不开中国,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原来身边的很多事件都折射出品社课中的问题。

  四、活动为主,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成长。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活动是品德课的灵魂,在交流“我国出口的商品”这环节时,学生一一起来回答,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国力的增强,于是我设计了“借助资料,将出口的商品在世界地图上插上国旗”这一活动。最后学生看到鲜艳的国旗在世界各国高高飘扬,自豪感油然而生。使教育的目的真正达到了“无痕”。

  总之,本节课通过多样的活动、多元化的评价将比较难、深的经济问题演变成学生能够乐于接受的、勇于积极探索、思考的品社课堂,相信本课之后,学生会以崭新的思维方式审视身边的经济问题。最终回到新课标提到“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29

  《穿衣服的学问》是广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纵观我们现在的生活现状,大多数幼童生活的自理能力较差,存在着依赖思想,特别是衣服的选择、搭配,基本上都由家长包办。同此可见,我们很有必要与孩子们一起探讨穿衣服的学问。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入手。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的最好老师,能否激活课堂活力显得极为重要;其次,本课题材来源于生活,我便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学,又把所学内容放回到生活中去。与孩子们一同学完《穿衣服的学问》一课后,我真是收获不少!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一开篇,就利用悠扬的背景音乐、色彩明丽的图片明确地告诉学生——冬天要到了。孩子们通过回忆在生活中的一些认识,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同时,通过小品表演再现生活内容,学生看后,进行热烈地讨论,无形中也让学生意识到课堂和生活是融会贯通的,在生活中可以学习,课堂学到的知识也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

  此外,为了更好地创设情境,我恰当地运用了各种教学手段。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主探索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生活为载体,把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在教学中,我非常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资源。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让学生动手操作,设计颜色搭配合理的服装以及让旧衣换新貌,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了怎样穿衣服才最美的生活常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让学生学会了节约,一物多用。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举办的“谁的衣着最美丽”评比会非常地成功。活动中,学生各自发挥想象力,利用自身的特长,大胆地展示自己选配的美丽的服装,一个个学生俨然一位位魅力十足的小模特,他们的精彩表演把课堂学习推向了高潮。通过欣赏模特的展示活动,学生从中也感悟到怎样着衣才是最美的,进而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效果。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30

  《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的第三个话题。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位为:1、通过交流学习,使学生掌握火灾发生时的自护自救或互救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火灾发生后的危害性,增强学生的珍爱生命、遇事沉着冷静的态度,逐步提高学生应对危险的素质和能力。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火灾发生后的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

  本课教学我采用利用烟味的活动创设情境,问问同学们,烟味意味着什么,“有火灾!”接着说明刚才发生的一幕就是九月的一天东东家发生的事情!

  在整节课的各个活动中我也紧紧通过东东家着火这一情景创设开展如何拨打119火警电话、如何进行逃生自救和救人。并通过三种生活中常见的着火(当然小火)情景交流简单有效地灭火方法。这里重点讲述如何使用干粉灭火器进行灭火的方法。最后结合我校经常开展的消防演练活动进行非常有实效的消防演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课程目标我确定的非常准确,并且活动也都紧紧围绕目标开展,且很有实效性。

  本节课最为成功的我认为是如何拨打119这一重点的处理,首先播放东东同学拨打119的情景,学生进行评议,总结出拨打方法,学生根据总结的拨打119的四要素进行情景模拟,练习汇报。这里教师也作为一个活动的参与者高兴的说太好了,下面我就用手机拨打119验证一下我们拨打119的方法是否正确,孩子们说不能打,我问为什么,在争议中我们进一步了解《消防法》中有关乱拨打119是违法行为,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也进行了相关的法制教育。

  安全是关系到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乃至生命的重要问题,学生的安全教育已成为我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也结合学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安排了火警演练。

  总之,这节课引导学生要“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充分运用媒体资源通过系列活动把空洞的说教变成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手段,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中得到启发,受到深刻的安全教育。明白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要沉着机智,不蛮干,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以积极的方法保护学生的安全。

  不足之处为各种活动的练习时的方法说明,待孩子们听明白后统一进行。这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长期训练的。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31

  在区品德学科培训活动中,我执教了一堂课,课后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我认为在这堂课中,体现了以下教学思想:

  1、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包括师与生的对话,生与生的对话,生与文本的对话等。本堂课是借班上课,课前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很少,学生对我很陌生,所以创设良好的对话情境,才能拉进师与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敞开心扉,乐于谈话,乐于交流。上课伊始,我播放了学生喜欢的歌曲《可爱的家庭》,会唱的小朋友马上跟着唱了起来,不会唱的小朋友也跟着拍起了手,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课堂气氛很温馨。让小朋友大喊我的名字,猜我名字的含义,学生觉得很新奇,不知不觉消除了与我之间的陌生感。我又拿出我的全家福,叙述了我先生因为女儿半夜发烧急得哭了的真实事件,学生深受感动,不由自主地回忆起自己的爸爸妈妈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都争着、抢着告诉大家爸爸妈妈为了“我”、为了这个家努力付出,不求回报。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个小朋友一一叙述,所以安排了四人小组互说,在这个师与生、生与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自然激发了热爱父母,尊敬父母的情感。

  2、品德教学强调回归生活。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本堂课学生说话的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借助照片以及一些小物品激发起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激发起内在的真实的情感体验。虽然说的都是生活中的一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但其中包含着家庭生活的欢乐,包含着父母对子女的爱,都很真实。课外延伸中安排的两个实践活动:

  (1)自己设计一张感恩卡,写一句最想说的话,送给自己最想送的人。

  (2)回家后为父母做一件你能做而且能令他们高兴的事。

  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家庭,使品德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

  3、评价注重过程性。在听课教师的发言中,我感到老师们对我采用的评价方式特别感兴趣。我是这样做的:课堂上每发言一次得一颗星,学生自己用笔画在课题的旁边,发言声音响亮、语言流畅、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再加一颗星;一节课得三颗以上星的可以画一颗笑脸。这堂课没能得笑脸的,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可以弥补。这种延时评价为更多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了多种展示自己的方式和途径,让更多的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挑子,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在我自己任教的班级,我每月、每半个学期、一个学期都小结一次,避免了评价的主观性,学生非常开心。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32

  品德培养要回归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并为儿童将来的生活奠定基础。《盼盼迟到了》遵循了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教材说的是儿童在生活中的事。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尽量让教学活动源于儿童生活又高于儿童生活,下面我就谈谈对本课教学活动的体会和思考。

  一、创设情境,唤起儿童对已往生活的回忆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课的引入源于儿童身边或周围的事情,容易令他们产生愉悦的情绪和兴趣,而兴趣是儿童思维的内驱力,它使儿童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成为可能,使体验、感悟这种心智活动成为可能。因此在课的引入上我就源于儿童的生活。一首欢快的《上学歌》很自然地将儿童带回早晨上学的路上,教师几句简单的话语就让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到主要人物“盼盼”的身上,为后面的帮盼盼打下基础。

  二、教学活动贴近孩子的生活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1、话题的设计来自孩子的生活

  低年级儿童年龄小,学习的情绪化、兴趣化非常严重。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内在需要,是教学的关键和魅力所在。孩子们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能促使他们自主地观察、体验和感受。例如在导入新课时我问:“你迟到过吗?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因为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入学不久,这样的经历还是有的,这样一问,打开了学生记忆的闸门,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很着急;有的说我怕老师批评我;有的说我怕小朋友笑我;有的说我对自己说下次一定不再迟到了……在分析盼盼为什么迟到的时候,孩子们的话就更多了:有的说我觉得是因为盼盼爱睡懒觉,才会迟到的;有的说我认为他可能是晚上看动画片看的太晚了,有一次我也是看动画片看到很晚,第二天就迟到了;有的说他可能是吃早饭时动作太慢了,我吃早饭时妈妈就会提醒我:吃快点,呆会迟到了;有的说盼盼可能在路上玩……孩子们在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着这一切,使得盼盼成为孩子们中的一员,盼盼的经历就是孩子们的经历。在这种真实的体验中孩子们更积极地融入到课堂当中来。

  2、活动的设计符合孩子们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如果保护、满足了儿童的精神需要,把他们置身于智者、勇者之中,容易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情,能增强其自信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孩子都是天真的,喜欢互

  帮互助是他们共同的特性。因此在教学中我开展了“出主意、想对策,帮盼盼”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盼盼怎样才能不迟到?”孩子们立刻热情高涨,马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生活中每一件小事上寻找办法,教师适时地进行价值引导,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小学生应自觉养成按时作息、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应自己的事自己做,产生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好胜是孩子们的天性,在课堂上开展“穿衣服”、“整理书包”的比赛,既给儿童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又让儿童在比赛中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为今后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增添了可能。

  三、让生活促进孩子们成长

  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知识和能力、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中养成。在第二课时中我就设计了“争做生活小主人”活动,鼓励孩子们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做力所能及的事。使课堂向生活延伸,向社会延伸,让子们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在体验中不断锻炼,在锻炼中茁壮成长。

  但想法与现实总有一定的差距,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在分组讨论时,由于一年级小朋友还没有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讨论有点流于形式,到汇报时他们还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重复意见很多。又如在模拟生活,分组表演时,特别是分组竞赛,整理书包时,孩子们太兴奋了,场面有点失控,原定“掌握整理书包技能”的目标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

  总之,教师在品德教育中应服务于学生,引导学生用心地认识、感悟、体验生活,让积极的道德认识、体验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美化学生的心灵。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12-22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05-08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03-10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反思04-14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精选15篇)05-11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15篇05-09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15篇)05-09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反思02-22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05-26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通用15篇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