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事政治命题的特点及复习策略
纵观近几年文综试卷的政治科目,对社会执点、焦点问题的考核从来没有放松过,只不过是考查的切入点有“直接切入’和“间接切入”两种不同的方式。找准重大时政问题在高考试题中的切入点,可以使时政问题的复习事半功倍,从而更有利于整个政治学科的复习。
1.“直接切入”
直接切入考点,是对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等问题考查的明显特点。直面热点,直接切入,即对于人们关注的重点、焦点问题直接命题,题目和备选项都围绕这些主题设计,直接以这些问题作为试题的载体和考查目标,直接考查考生的了解、掌握情况。
比如,20XX年全国文综(新课标)第26、27题分别考查招工难和物价问题,北京卷第28题考查党群关系,福建卷第12题考查”双百”问题,山东文综(新课程卷)第35题考查在我国三亚召开金砖五国会议问题,广东政治(新课程卷)第41题考查科学发展观问题,上海卷第14题则直接以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讲话为切入点,直接考查包容性增长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本年度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影响重大、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它们都具有常识性,即作为生活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人们都应该也必须关心的问题。因此,直接切入考点是高考政治试题对于基本知识考查最常见的命题方式。
2.“间接切入”
间接切入考点,对于知识点的考查不易察觉,较为综合和间接地反映命题人的意图。由于政治学科在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理论素养的基础上,更为重视的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除了对重大时事问题直接命题外,命题人常常会间接选取较为深层次的出题点,来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论文 )同时,大量的时事问题是以试题背景或载体的形式出现在题目里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将热点问题直接作为试题载体。
例如,20XX年全国文综卷(新课标)第39题有关“妈祖文化的发展”题,实际上就是针对我国‘两岸关系”的隐性考查,这一设计是现实问题隐性介入最突出的表现。又如,北京卷第38题通过从企业,从生产要素,从市场的需求等四个方式的要素模型图——钻石模型图为题材设置问题,其实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隐性考查。
对热点问题进行隐形化的考查,可达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效果,从某种程度上避免猜题押题的现象,真正显示考试的选拔功能,有利于更好地适应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
二、时政热点备考策略
1.强化双基,打好基础
高考政治试题大都是围绕热点专题,创设新情景,提供新材料,提出新问题,引导考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和说明,无论试题难易,都注重对考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考查,都必然要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
在热点问题的复习中,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和近两年主干知识的考查范围,对相关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包括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内涵要清楚,要掌握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知识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切忌似是而非。二是要解决好知识的系统性问题,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树立学科整体观念。知识只有形成网络才能被高效地存储和提取。三是要抓好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理顺知识体系。同学们要把握好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在运用中掌握知识。同时同学们要训练自己对高考所考基础、主干知识有整体、综合的把握能力,并能根据热点情景,迁移、重组这些基础知识,把书本知识和时政热点对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积极地去寻找时政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对接点。
比如:围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可构建如下知识体系:
经济生活:文化产品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政治生活:党的地位、性质和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国家性质、对人民负责原则;政府的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文化生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创新的途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生活与哲学: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反作用,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与提高改造主观世界。
2.讲究方法,提高效率
热点复习时,总有一些考生问道:”这么多热点,可咋背呀?’其实,这是错误理解了热点复习的意义。简单说,意义有两条:一是通过热点专题复习,能帮助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逐步做到自我完善,构建知识网络;二是通过热点专题复习,降低高考试题的陌生度,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信心。那么,怎样进行热点复习呢?
(1)以知识带时事,即以教材知识为主,挂靠时政热点,进而把与其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系统掌握。
比如‘国家的宏观调控’,在掌握这一知识点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还应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些具体政策,再结合与这些内容相关的具体现象进行分析。这一过程强调的是对知识深度的把握。
(2)以时事带知识,即以时政热点为主,挂靠教材相关知识,运用教材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和分析具体的热点问题。
比如。中国在利比亚撤侨行动”问题就可联系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的综合国力、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特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理论进行分析。这一过程强调的是对知识广度的把握。
纵观近年来高考试题尤其是非选择题,其命题一般不外乎三个角度,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因此,对热点专题或其下辖的核心观点和理论的分析,最后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三个角度展开。
例如,考生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复习时,可着重把握:
(是什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说来说去就是能源和环境问题,实质就是国家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做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为什么)原因:从理论上看,是因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有缺陷,需要宏观调控;从现实中看,我国人多,资源少,消耗高,浪费大,利用率低,环境破坏严重。意义:有利于降低成本,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对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也有着重要意义。
(怎么样)首先,“市场”“调控”一起抓;“国家”“企业”“个人”想办法。其次,“开源”与“节流”齐上阵;“国内”“国外”都开花。最后,“三大产业”谈点儿内容。
在时政热点的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大段地死记硬背,注意了解其背景,着力于记住重要的时政术语。
要把时政热点当成一个载体,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综合性解读,通过这个过程达到提升能力、巩固知识的目的。
3.加强分析综合,提高解答时政热点问题的能力。
根据文科高考试卷中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的特点,时政热点试题可分为显性时政试题和隐性时政试题两类。它们在高考试题中一般通过“一材多题”的客观性试题,和对同一问题从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观察思考的主观性试题两种形式体现出来。
时政性选择题一般是直接以时政内容为切入点,题目和备选项都围绕这些主题设计,直接以这些问题作为试题的载体或考查目标,直接考查考生的了解、掌握情况。解答时政选择题的总体法则是,仔细审题、悉心筛选、果断确定。‘仔细审题’,是指对于题干与题肢,要仔细认真地加以审视,题干,其规定性是什么?特别是题干的‘设问”也就是”题眼’,它决定了选择的方向;‘认真筛选”,是指依据题干的要求,从题肢与题干的关系上加以定夺,一般地说,可以有这样三次筛选,第一次筛选,将错误的题肢排除出去,因为错误的题肢多数情况下是不选的(只有在逆向选择时,偶有选择!还有一种是引用言论,然后用设问“意思是说”,亦偶有选择);第二次筛选,是将不相关的排除出去;第三次筛选,相关但是不相符的,剩下的才是符合题意的题肢也就是答案。
大多数时政类主观题都要求结合材料组织答案,这就要求考生在解答过程中,先仔细阅读题目所给背景材料,边阅读边联想其可能涉及和考核的知识点,要开拓思路,注意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评价这一时政材料。有些时政题还会借助图表来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解答这类考题要先审读图表材料,包括审读标题、图表和注释,标题往往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规定了材料论述的方向,是材料的中心意思,对我们审题和答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是有助于考生回答该图表反映了什么现象。所有的图表都是想通过对比来说明一件事、一些道理和原理。因此审图表的关键在于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考生在审图表时,往往会忽视注解,这对正确读懂图表十分不利。注释是图表类论述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常是图表信息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只有把标题、图表、注释三者综合起来考虑,才能正确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思想,轻松地回答问题。
解答时政主观问题,要看清题目要求,善于区分不同问题的不同要求,学会界定运用什么知识回答。简答题通常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形式命题,近几年又以材料简要说明题形式命题,还有带辨别分析的简答题或评析题,要求辨别某种社会现象的是非并简要分析理由。考生审题时,对题目的一词一句都要看清读懂,尤其要注意命题的方向、命题要求的层次,要注意隐性的要求。解答时主要是将教材知识与题目要求挂钩,根据命题的方向和层次,正确选用书本中的'相关知识,多角度思考,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不同的知识点予以简要分析说明。解答材料分析题时必须注意:材料所反映的内容有时是比较多的,其中有的内容对分析回答问题有用,我们称之为在”真信息’或“有效信息”,反之,就是“假信息”或“无效信息”。如果不分真假的全盘接受,分析回答问题时必然导致不分主次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真假颠倒,分析问题就会离题万里。为此,考生必须首先找全材料中的所有信息点,而后从中筛选分辨。筛选的标准就是看材料内容对分析回答问题是否有用,有用的就是‘真信息”,需保留;反之则是“假信息”,需剔除。可见,审明试题的设问方向、角度等,对准确地分辨材料中的真假信息至关重要。
最后,考生在回答材料题时,要根据材料要求的角度、层次将课本的理论知识围绕着题目材料来设计组织答案,做到要点突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术语科学,避免材料、原理两张皮。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时政类论述题都是“材料在书外,观点在书中’,但也有极少数题目答案隐含在材料之中,尤其是以时政背景为依托,考查经济生活的题目,因为经济生活课本知识是相对稳定的,而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在持续进行着,新的经济现象不断涌现,如果试题列举我国经济生活中的时政材料,问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则必须根据材料按照当前的要求做出规范回答。
4.全面复习,把握重点。
在对时政热点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应着重把握与教材知识密切结合、与政史地三科均有联系的,且事关我们的生存环境、国计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持续性热点。据此,以下时事值得关注: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三农”问题,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咯,国家宏观调控、收入分配与就业、经济全球化,绿色GDP、“天宫一号”与“神八”对接、对外开放的国策,国家统一、国家主权等。
5.掌握方向,精选资料
不少同学喜欢寻找高考的捷径,希望不费力气能拿到高分。因此,把主要精力放在猜题押宝上,研究高考会考什么,出什么题。这种做法很不可取。每年政治高考所涉及的热点是十分广泛的,出题角度和设问方式也灵活多变。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考试题不可捉摸,无章可循。经验丰富的高三政治教师,对每年的高考命题和重要热点都能心中有数。他们的这种功夫不是猜题押宝练功成的,而是基于对《考试大纲》的透彻研究。此外,《时事》等考试报刊上发表的试题研究和热点分析文章,多是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从中也可揣摩出一些试题改革和热点考查的方向。
目前,时事复习资料品类繁多,学生便眼花缭乱,产生错觉,误以为资料越多越好。于是,不惜财力购买大量资料。殊不知,不少资料相互抄袭,粗制滥造,且不乏错误与纰漏。学生不仅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博览群“书”,去纠正错讹,而且一种资料一个说法,反而搞得学生无所适从。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筛选,严格把关,挑选一种比较理想的资料,作为复习蓝本。
笔者认为,选资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选用正式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这种书的质量一般能得到保证。(2)资料不宜太厚。很厚的资料并非有多少“绝招’要传授,而是选了大量’繁琐”的时事背景资料和历年高考题以及模拟练习。学生用这种资料不仅会在“众多’的背景下抓不住重点,而且很有可能又跳入“题海”,对时事热点丧失兴趣。(3)资料要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笔者认为高三政治考前复习仍然要“回归书本,紧扣考点”,因此,所选用复习资料要能体现这一要求,并要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点拨富有科学性和启发性。同时,政治高考对时事政治考查的要求是“年度内国内外重大时事”,这就要求我们买复习资料不宜过早。
【高考时事政治命题的特点及复习策略】相关文章:
高考历史命题改革与高效复习策略03-24
高考时事政治复习方案11-16
高考政治命题动向及复习备考策略试卷分析03-01
高考复习策略08-17
高考物理特点和复习备考策略大全03-15
高考备考的复习策略03-18
高考物理复习策略07-08
生物高考的复习策略05-13
高考冲刺复习策略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