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招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
语文中招试卷的总体布局是基本稳定的,复习时应加强语文学科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重视平时的试题练习,不断总结答题方法。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招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招考试语文试题
一、积累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迤逦(yǐlǐ) 狡黠(xiá) 舷窗(xián)
潮汛(xùn) 吞噬(shì) 苦心孤诣(yì)
B.贮藏(chǔ) 丰腴(yú) 鹿砦(zhài)
濡湿(rú) 渣滓(zǐ) 黯然失色(àn)
C.秾丽(nóng) 嗫嚅(rú) 木讷(nè)
栅栏(shān) 笨拙(zhuō) 以讹传讹(é)
D.休憩(qì) 浣纱(huàn) 阴霾(mài)
蹩脚(bié) 醴酪(lǐlào) 磕磕绊绊(bàn)
⒉请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2分)
A.啜泣 辩论 一窝风 全神惯注
B.烦躁 渊博 阳关道 入木三分
C.严厉 分歧 煞风景 害人听闻
D.狼藉 浪废 口头禅 趋炎附势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今天天气很好,我们一起去登山,享受大自然的天伦之乐。
B.课堂上,语文老师幽默的语言,常常让学生忍俊不禁。
C.沿着晃动的梯子,我小心翼翼地爬上了沾满灰尘的小阁楼。
D.老师的举动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全场鸦雀无声。
4.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班长带同学们参观了新建的汽车站后,对站长说:“真不好意思,我们的光临给您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B.我相信你读了我的文章后,一定会受益匪浅。
C.晚上十二点,宿舍里还有几个开灯看书的同学,黄兰不满地说:“大学生们,谁看坏了眼睛,请到我处拿眼药水。”
D.老师叫同学们互改作文,张扬对李明抄袭的作文写下一句评语:似曾相识燕归来。
5.按要求默写古诗文。(7分)
(1)历史上一直把孔子和孟子合称“孔孟”,请你写出孔子和孟子的名言各一句:
(2)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 , ”两句就是佐证。
(3)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现获罪之快,人生变化无常的诗句 是: , 。
(4)自古诗人多磨难,写出体现诗人乐观进取精神的句子: 。
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5分)
15年里,他在广西一所深山小学默默坚守,“上学放学时是船夫,课堂上是老师,生活中是父母”。他日复一日地划着双桨,义务接送学生上下学,把大山里的孩子一拨一拨送到理想的彼岸。
他就是全国模范教师、荣获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广西武鸣县太平镇上江希望小学教师——滕大韶。
(1)请为他写一段颁奖词。(2分)
(2)他的这种奉献精神感染了许多人,请写出一句你积累的关于奉献的名言。(3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10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对这首诗的词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天涯”指很远的地方;“若”和“比”都是“如同”“好像”的意思。
B.“城阙”这里指京城,当时的京城是长安。
C.“君”在诗中指杜少府;“离别意”,离别的情意;“宦游”指离开家乡出外做官。
D.“歧路”即“岔路”,指分手的路口。
8.请在原诗中用横线画出发表议论、点明中心的两句诗。(3分)
9.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说说它好在哪里。(5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久而俱化
(宋)洪迈
天生万物,久而与之俱化,固其理焉,无间于有情无情,有知无知也。
予得双雁于衢①人郑伯膺,纯白色,极驯扰②可玩,置之云壑,不远飞翔。未几,陨其一,其一块③独无俦④。因念白鹅正同色,又性亦相类,乃取一只与同处。始也,两下不相宾接,见则东西分背,虽一盆饲谷,不肯并啜。如是五日,渐复相就。逾旬之后,怡然同群。但形体有大小,而色泽飞鸣则一。久之,雁不自知其为雁,鹅不自知其为鹅,宛如同巢而生者,与之俱化,于是验焉。
今人呼鹅为舒雁,或称家雁,其褐色者为雁鹅,雁之最大者曰天鹅。
唐太宗时,吐蕃禄东赞⑤上书,以谓圣功远被⑥,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鹅犹雁也,遂铸金为鹅以献。盖二禽一种也。
(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衢(qú):指衢州。②扰:顺服。③块:孤独。④俦:伴侣。⑤禄东赞:吐蕃酋长。⑥被:遍及。
10.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其一块/独无俦 B.两下不相/宾接
C.宛如同巢/而生者 D.今人/呼鹅为舒雁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因念白鹅正同色
(2)怡然同群
(3)雁不自知其为雁
(4)遂铸金为鹅以献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如是五日,渐复相就。
13.文中的雁和鹅先“分背”后“俱化”的原因有哪些?(2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
小学回家的路是一条乡村的土路。萝卜头一般的我骑着硕大的一辆二八自行车,横冲直撞地冲回鸡、狗、牛、羊满院的家。
中学回家的路是一条城市里的柏油路。放学后走过那时认为有点神圣的市政府,再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钻过,回到种有两棵果树的家里。
上高中补习班时回家的路要坐一夜的夜班车睡到家。放寒假要补十天课,我破天荒在老师的办公室哭了半个小时,终于提前了5天回家。那一夜在班车上我兴奋地无法入睡,直到进了院看到果树,喝了爸爸熬的奶茶,才在疲惫中睡去。
大学回家的路漫长得可怕——两天两夜的火车再加上一夜的班车。那年到家后,体力不支,一下子烧到40度,爸妈心疼的样子却让我感觉欣幸,原来回家可以这么幸福——有人疼。
那天妈妈打电话说:“回来吧!这边有个新办的高中招老师,反正你明年毕业也要找工作,你又喜欢当老师,在外面教书不如回家来吧。”我当时答应考虑,但是后来还是写了封信告诉家里我不回去。我将信投入信箱的瞬间明白了,原来已经没有回家的路了。一如当年父母从湖南来到x疆后,就再也回不去了。
凝望书桌前摆着的父母的合影,我想家,想得扯心扯肺地痛,想得泪流满面,我为什么不选择回去?难道我的心已经背叛了我的家吗?难道我成了断线的风筝,只能望着爸妈手中的轱辘落泪?不,不,不,穷我一生都不可能走出父母的爱,可是我为什么不回家?因为我是一只小鸟,巢是我的起点,蓝天是我的旅途,另外一只小小鸟是我的终点。因为我是一粒树种,落在大树根下,荫翳会扼杀我的生命,我只有随风到那个有阳光的地方,生根、成长,再结出新的树种。人类不也是这样轮回的吗?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用心、用汗、用血、用泪、用生命来爱孩子。每一个长大的孩子都将挣脱那个温暖的怀抱,去闯、去拼,直到有一天他将自己所有的世界全给了另一个幼小的生命时,他才会明白他的轮回。既然是轮回那就只有顺着转,而不能突然地停下来转回去。我读过许多人谈及父母时的悔,悔当初没有留在父母身边,悔当初没有多爱父母一点,悔当初没有多陪父母几天。其实如果从头来过,他们依旧会选择同样的路,因为这世界本没有回家的路。
没有了回家的路,我依然还有家,因为无论我走到哪里,父母的爱就在哪里。没有了回家的路,我依然深爱我的父亲、母亲。我还记得小时候我用稚气的声音给父亲背诵《游子吟》,今天,我真的成了那个游子,就让我再给我最亲爱的父母背一遍: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本文有改动)
14.根据具体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轮回:
15.用横线在原文中画出回答“我为什么不回家”的两个比喻句,并请在下面横线上写出用比喻句回答的好处。(3分)
16.读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请谈谈你的感受。(3分)
(四)(2015•重庆A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问题。(12分)
我的暖,一寸长
葛 闪
①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的中年男子。
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弯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③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④我一听,有点蒙。
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
⑥“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⑦“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⑧“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有芥蒂。
⑨“不不不,”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就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⑩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个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的前车牌望了一眼。
@第二天,他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喊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香烟给我,便带着孩子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又遇上他,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一些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理因此出现了阴影。
“其实俺明白,大多数城里人也像您一样,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孩子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孩子,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孩子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的长度。
“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沉!
(选自葛闪新浪网博客,有删改)
17.文中的“他”为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第①段使用了人物描写的哪种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一寸长的暖”深深地震撼了“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一寸长的暖”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4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也许,每个人都渴望有一双翅膀,年幼时我们渴望有一双“独立”的翅膀,去挣脱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长大后,我们渴望有一双“追梦”的翅膀,能到达自己努力追寻的地方;苦痛时,我们渴望有一双“超越”的翅膀,能帮助自己飞过绝望,看到希望;被束缚时,我们渴望有一双“自由”的翅膀,能到达一个任由心灵翱翔的世界……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双翅膀,那是亲情的翅膀,那是友情的翅膀,那是信念的翅膀……
当然,文学的熏陶、音乐的感染、思维的力量……也会为你插上神奇的翅膀,带你自由飞翔。
请你以“翅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须在话题范围内;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相关的真实人名、地名、校名。
中招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1.A(B.chǔ—zhù。C.shān—zhà。D.mài—mái。)
2.B(A.惯—贯。C.害—骇。D.废—费。)
3.A(A项“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
4.D(A.“光临”是敬辞,用在此处错。B.“受益匪浅”指得到很大的好处,用在这里说别人从自己的文章中获益很不合适,应该用谦辞。C.劝诫的话应该委婉,不应该用含有不满语气的话语。)
5.(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3)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阳路八千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此题为理解和应用型默写题,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6.(1)示例:他,一个人撑起一所学校,十五载划船接送学生;他,是敬业爱生的模范,是执着坚守的代表;他,道德扬八桂,风范激世人。他就是滕大韶。
(2)示例:对人来说,最大的快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苏霍姆林斯基[(1)写颁奖词,可以参考“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来写,要突出其事迹和精神。(2)要注意平时对名人名言的积累,可分门别类地积累。]
7.A(“比”指紧靠、挨着。)
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中议论的是颈联和尾联,点明中心的是颈联。)
9.①饱含温情,富于哲理;②语言凝练;③豁达乐观,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这两句是诗人劝慰友人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为送别,而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阔,诗句豪放清新。)
10.D(A项中的“其一”是该句主语,其后应停顿,“块独”是孤独的意思,不需划分节奏;B项中的“两下”指双方,是句子主语,应与后面划分节奏;“不相宾接”是句子谓语,不需划分节奏;C项中的“宛如”是“好像”的意思,连词,应该与后面的词语划分节奏,而后面的短语“同巢而生”相对紧凑,无须再划分节奏。D项节奏划分正确。)
11.(1)想到 (2)安适愉快的样子 (3)是 (4)就[“念”作动词时,含义有“思念”“惦记”“想到”“考虑”等,在(1)句中是“想到”之义(可联系《山市》“念近中无此禅院”中的“念”来回答)。(2)句中的“怡然”意为“安适、愉快的样子”(可联系《童趣》中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怡然”之义回答)。“为”作动词讲时,读
“wéi”,意思根据具体语境而定,可翻译为“做、行、当作、变成、是、治理、处理”等意思。根据原文,(3)句中的“为”是判断动词,应翻译为“是”。(4)句中的“遂”是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一个顺接连词,翻译为“于是、就”。]
12.(它们)像这样过了五天,渐渐互相接近。[该句承前省略了主语“它们(指鹅、雁)”,翻译时注意补出;同时注意将“如是”(像这样)、“就”(接近、靠近)等词翻译准确。]
13.雁和鹅是不同的鸟,但属于同类,因为生活在一起久了,所以能彼此融合。(雁和鹅属于同一类鸟,但不是属于同一种鸟,因此,刚开始,两种不同的鸟是互相不熟悉的,“分背”乃自然之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好多习性慢慢地彼此接受,于是“渐复相就”,“久”遂彼此“俱化”。)
附: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天生万物,久而久之都要发生变化,这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无论是有情感的还是无情感的,有知觉的还是无知觉的,都是如此。
我曾经从衢州人郑伯膺那里得到过一对大雁,全身纯白色,非常驯服可供把玩,把它们放到外面山谷也不远飞。没有多久,其中一只死去,另一只孤独无依。我想白鹅和它的颜色相同,二者性情也相似,于是就找来一只白鹅与它作伴。开始的时候,两下根本不相理睬,一遇见,就各奔东西,相对而立。虽然用同一个盆子喂食,它们也不在一起进食。(它们)像这样过了五天,渐渐互相接近。十天过后,它们就像与自己的同类在一起一样,十分快活。但是它们的体形一个大一个小,其他如颜色、飞、叫都是一样的。时间长了,大雁不知道自己是雁,鹅也不知道自己是鹅了,就好像是在一个巢里出生的那样亲密。世间万物久而久之都会发生变化,于此可以得到验证。
现在的人叫鹅为舒雁,有人也叫家雁,那浑身黑色的就叫雁鹅,大雁中体型最大的叫天鹅。
唐太宗在位时,吐蕃酋长禄东赞向朝廷上书,来表明皇帝的功勋已经遍及周边,即使大雁在天上飞,也赶不上这种惠及的速度,鹅如同大雁,于是就用金子铸造了一只鹅献给了朝廷。大概这两种飞禽是一个种族吧。
14.这里指“父母关爱孩子”“孩子长大后外出谋求发展”“孩子成为父母后又关爱自己的孩子”这种循环的过程。(本题考查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轮回”在文章第六段中出现,仔细阅读第六段可以知道这种同自然界相似的循环过程。)
15.两个比喻句:“因为我是一只小鸟……因为我是一粒树种……”。好处:语言含蓄,生动
形象。(在文章第六段中“可是我为什么不回家”后面,即是回答。比喻的作用主要有两
个: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二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结合
比喻的作用进行分析即可。)
16.无论身在何处,父母的爱总会伴我们左右,给我们以温暖,让我们有勇气去面对未知的
世界。(只要结合阅读本文后获得的感悟谈一下感受并说明理由即可。)
17.为了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他”请求坐一次“我”的车,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文章第②~⑬段,主要写中年男子请求坐一次“我”的车,至于坐车的原因在第⑮段中交代出来:“一些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理因此出现了阴影。”)
18.外貌描写(肖像描写)。作用:①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②暗示了他工作的艰辛;③暗示了“几天来”他被拒绝的原因;④为后面“我”的“皱眉”“犹豫”做了铺垫。(外貌描写即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等的描写。由“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农民工;正因为“满身油漆和泥土”才被拒绝坐车;也说明他工作非常艰辛,顾不上洗刷干净就来接孩子;他的这种脏兮兮的样子也让“我”“皱眉”“犹豫”过。)
19.“几天来”说明中年男子为此努力了好些次,表现出中年男子的艰辛努力和坚持,以及父爱的执着深沉。(中年男子希望借助有钱有权的朋友来抬高自己的地位,以保护孩子的自尊,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几天来”他一直在寻找这样的“朋友”,再难也要坚持,也要尽力而为。)
20.悬念举例:他为什么无缘无故给“我”香烟?他为什么对“我”油嘴滑舌?他为什么要坐“我”的车,而且只坐一会儿?为什么他的孩子出来他就“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作用:利用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有波澜。(设置悬念的方法有三种:一、倒叙法,就是先写事件的结果,再写事件的起因和经过。如他为何要无缘无故给“我”香烟?为何要坐“我”的车,而且只坐一会儿等。二、误会法,就是不正确的判断。如 “我”认为他“油嘴滑舌”。三、欲扬先抑法,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如文章开头对他的脏乱的外貌描写是为了后面赞扬他是一个优秀的父亲。)
21.这个父亲认为自己为消除孩子心理阴影而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给孩子的爱是很少的。但是他想出办法,不惜委屈自己,来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这样的父爱是深沉的,是伟大的。(“温暖”是抽象名词,此处用“一寸”来加以修饰,是为了更加形象具体地突出父亲给孩子的爱太少,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父爱的伟大与无奈。)
【河南中招语文考试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河南中招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2-06
河南中招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12-08
河南中招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12-08
2017河南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01-27
河南自考语文试题及答案10-04
河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12-06
初中毕业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题10-01
河南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12-06
2017河南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