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百文网手机站

高三语文必修知识点

时间:2021-08-31 09:19:05 语文 我要投稿

高三语文必修知识点

高三语文必修知识点1

  1.引语中“某某说”后用冒号

高三语文必修知识点

  例:“大桥就要通车了,”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大家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

  分析:凡是在一段引语的中间插入“某某说”,这“某某说”后面只能用逗号,不能用冒号。冒号在这里的作用是提示下文,用了冒号,前面的引文便没有着落了。

  2.引语中句子末尾的点号误置

  例:①李白的诗多豪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②为了子孙后代,为了中华民族,他们成了“盗火的普罗米修斯。”

  分析:用了引号后,句末点号究竟是在引号内还是在引号外,关键是看引用部分是独立成句的还是从属于引用者的。第①句中引用的是完整的两句,句末点号应在引号内。第②句中“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只是整个句子的宾语部分,句末点号应在引号外。一般来说,凡前面用了冒号,便提示下面引文独立成句。

  3.不是书名用书名号

  例:《丽达公寓》即日出售,……

  分析: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丽达公寓”是商品房的名称,是不能用书名号的。不能为了突出某一表述对象,滥用书名号。

  特指问:用疑问代词(如“谁、什么、怎样”等)和由它组成的短语(“为什么、什么事、做什么、怎么做”等)来表明疑问点,说话者希望对方就疑问点作出答复,句子往往用升调。

高三语文必修知识点2

  (一)学习方法

  朱光潜先生是学贯中西的著名美学家和著作家。早在三十年代,他就写了大量关于写作的文章,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他的许多著述内容丰厚,语言精当、风趣,读来兴味盎然,这与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坚实的功底是分不开的。

  《咬文嚼字》一文,乍看起来仿佛是一篇研究推敲文句,遣词造句的文章,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我们阅读《咬》文时首先要明白什么叫“咬文嚼字”,它是个老词儿,元代乔吉有一篇叫《越调·小桃红·赠刘牙儿》的散曲中说:“试寻思,风流漫惹闲唇齿。含宫泛徵,咬文嚼字,谁敢嗑牙儿。”明代冯惟敏一首《满庭芳·书虫》一词也有这样的句子:“蠹鱼虽小,咬文嚼字,有甚才学。”“咬文嚼字”通常用作贬义,一指,过分地斟酌或强调字句;一是讽刺死抠字眼儿。《咬》文中的用法则不同,它指的是写作时要字斟句酌,讲究语言运用的准确、传神,力求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另外,“嚼”有玩赏的意思,平常说的有“咬嚼”也指的是有耐人品味的地方,所以,又涉及对作品语句的玩赏、品鉴,这些,无论在写作或阅读时都要注意,提高到审美、鉴赏的境界。

  其次,学习《咬》一文要注意精读,抓住主线,扼要归纳段意。

  第三,要注意把握《咬》文以“理”驭“事”,理充词沛的特点,文章达到了理至事随,说理充分的水平。

  最后,要注意积累词汇,结合语感,体会文章行文的妙处。

  (二)学习要点提示

  1.理清脉络,掌握重点句。

  第一段,写郭沫若为了准确表达作品人物情感,修改台词,以便“够味”。

  第二段,指出郭沫若修改婵娟台词“是炼字的好例”。同时分析了修改的原因及作用,强调了文字修改和表达情感的密切关系。

  第三段,突出对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要求,强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第四段,通过李广射虎一段原文或改文的对比,强调“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原文看似繁冗,但“有发出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意味”一词十分重要。

  第五段,强调“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但最根本的目的是为表达思想情感的内容服务的,因为“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作者对“推敲”这个典故,进行了细密准确的分析,最后,作者极有分寸地说:“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道理很简单,“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六段,强调阅读和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意义包括“直指的”和“联想的”,前者“明显而确实”,后者因“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不同,变化莫测”。“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这是因为“联想的意义却难用”难用在它的“游离”、“偏于个性”,“不易控制”,如果控制好了,就可以“点铁成金。”

  第七段,上一段说的是“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本段是对“误用”而生流弊的条分缕析:先说联想起于习惯,一些“做诗文的人”也未能免俗,他安于套语滥调,深陷陈腐的“套板反应”,而这恰恰与文艺的创造使命大相径庭,“习惯力量”无孔不入,形成文学创作的桎梏。因此“惟陈言之务去”成了当务之急,也是“最紧要的教训”。作者大声疾呼,文学工作者要用富有创造力的语言,去表达思想情感,挖掘事物的深层内涵,“作”出个性来,创作出上乘的作品。

  第八段,概括提倡“咬文嚼字”的真正意义:文学是艰苦的事,作者必须具有“谨严精神”,要想达到“艺术的完美”,必须“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2.运用典型事例,说理透辟。(从略)

  3.语言运用准确,得当,富有辩证性。

高三语文必修知识点3

  一、背景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着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二、情节和主题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小说分成三部分,用一、二、三标明。课文节选了原小说的一半内容。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父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变了,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失业了,仍旧关心怎样还清父亲欠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第三部分,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挣钱,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他怀着深情和爱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后他的头就自己垂倒在地板上,他的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死了。父亲、母亲和妹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

  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把他弄走”

  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恋亲人,可是亲人最终抛弃了他,对他的死无动于衷,而且决定去郊游。

  作者描写这种人情反差,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变形记》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卡夫卡创作的文学作品的主题,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有人认为《变形记》的主题是: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也有人认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三、人物和心理描写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小说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

  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应该说,《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大致是这样的。

  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

高三语文必修知识点4

  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指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意象是带有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结合而产生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l、古诗中的“形象”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豪放洒脱型:如大诗人李白的诗大多表现出豪放不拘、馘岸不羁、豁达大度的风格。(2)忧国忧民型:如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大多表现其对人民苦难生活深深的忧虑和同情。

  (3)归隐田园型:如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中描写的多是悠闲自在、安贫乐道的摩居生活。

  (4)寄情山水型:如唐代诗人王维诗中描写的山村风光和朋友聚会的场面,俨然是一幅山水画。

  (5)儿女情长型:如李商隐的诗表现的离别忧思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6)保家卫国型: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塑造了一个精益报国的英雄形象。

  (7)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型:如岑参、高适的诗大多表现边塞的风光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苦。

  2、古诗塑造形象的方法:

  (1)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2)烘托:通过感觉、视觉、听觉以及其他事物对诗歌中所描绘的人物进行烘托。

  (3)对比衬托:运用对比、类比来刻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如自居易的<;长相思)运用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恩妇怀远之情,下片直述念远恨别的情怀。

  (5)抒情方式:运用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方式

  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3、鉴赏形象的技巧

  (1)借助诗歌的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意境。

  (3)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中的哲理。

高三语文必修知识点5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高三语文必修知识点6

  A 部

  1. 阿 ①ā 阿罗汉 阿姨 ②ē 阿附 阿胶

  2. 腌 ①ā 腌臜 ② yān 腌菜

  3. 挨 ①āi 挨个 挨近 ②ái 挨打 挨说

  4. 拗 ①ào 拗口令 ②niǜ 执拗 拗不过 ③ǎo 拗断

  5. 熬 ①āo 熬菜 ②áo 熬粥 煎熬

  B 部

  1. 扒 ①bā 扒开 扒拉 扒墙头 ②pá 扒手 扒草 扒鸡

  2. 把 ①bǎ 把握 把持 把柄 ②bà 印把 刀把 话把儿

  3. 蚌 ①bàng 蛤蚌 ②bèng 蚌埠

  4. 薄 ①báo (口语单用) 纸薄 ②bó (书面组词) 单薄 稀薄

  5. 堡 ①bǎo 碉堡 堡垒 ②bǔ 瓦窑堡 吴堡 ③pù 十里堡

  6. 暴 ①bào 暴露 暴躁 ②pù 一暴十寒

  7. 背 ①bèi 脊背 背景 ②bēi 背包 背枪

  8. 奔 ①bēn 奔跑 奔波 ②bèn 投奔

  9. 臂 ①bì 手臂 臂膀 ②bei 胳臂

  10. 辟 ①bì 复辟 辟邪 ②pì 开辟 精辟 辟谣

  11. 扁 ①biǎn 扁担 扁豆 扁铲 扁桃体 ②piān 扁舟

  12. 便 ①biàn 方便 便笺 便宜(方便合适) ②pián 便宜(价格低)

  13. 膀 ① bǎng 肩膀 臂膀 ② pāng 膀肿 脸膀了 ③ páng 膀胱

  16. 磅 ① bàng 磅秤 ② páng 磅礴

  16. 绷 ① bēng 绷紧 绷直 绷飞了 绷带 坑绷拐骗 ② běng 绷劲儿 绷着脸 ③ bèng 绷瓷儿

  16. 骠 ①biāo 黄骠马 ②piào 骠勇

  17. 瘪 ① biē 瘪三 ② biě 干瘪

  18. 屏 ①bīng 屏营(书面:惶恐状)②bǐng 屏息 屏气 屏弃 屏除 屏退 ③píng 屏幕 屏风 屏障屏蔽

高三语文必修知识点7

  一.通假字

  云销雨霁 (销通消,消散)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齐的样子)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二.古今异义

  千里逢迎(逢迎:古:迎接 今: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俨骖騑于上路(俨:古:整齐的样子 今:庄重)

  俨骖騑于上路(上路:古:高高的道路 今:走上路程)

  孟学士之词宗(学士:古: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今:学位名)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穷:古:困厄,处境艰难 今:没有钱,穷困)

  阮籍猖狂(猖狂:古:狂放 今:肆无忌惮)

  君子见机(见机:古:事前洞察事物细微 今:看机会,看形势)

  三.一词多义

  1.尽

  宾主尽东南之美(全,都)

  潦水尽而寒潭清(没,干)

  则智者尽其谋(全部用出)

  聊乘化以归尽(完,尽头)

  2.故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旧)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

  桓侯故使人问之(特地)

  既克,公问其故(原因)

  3.属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属于,是)

  美池桑竹之属(类)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在)

  4.且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反而)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姑且,苟且)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

  5.即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依附)

  胡天八月即飞雪(就)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则)

  6.引

  控蛮荆而引瓯越(v,连接)

  恭疏短引(n,序)

  司马懿引二十万军(v,带领)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v,后退)

  7.穷

  穷岛屿之萦回(v,极尽)

  日暮途穷(v,阻塞不通)

  8.于

  俨骖騑于上路(介,在)

  访风景于崇阿(介,到)

  烈于猛火(介,表比较)

  闻于四方(介,被动)

  盘庚迁于殷(介,到)

  四.词类活用

  目吴会于云间(目:名作动,看,遥看)

  雄州雾列(雾:名作状,像雾一样)

  上出重霄(上:名作状,向上)

  物华天宝(华、宝:形作动,有光华,有珍宝)

  响穷彭蠡之滨(穷:形作动,穷尽,响遍)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窜:形的使动用法,使…逃)

  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的意动用法,以….为衣襟,以…..为带)

  烟光凝而暮山紫(紫:名作动,变成紫色)

  俊采星驰(星,名作状,像流星一样)

  宾主尽东南之美(美,形作名,俊美的人,俊杰)

  人杰地灵(杰、灵,形作动,有俊杰,有灵气)

  屈贾谊于长沙(屈,形的使动用法)

  徐孺下陈蕃之塌(下,名的使动用法,使…下)

  腾蛟起凤(腾、起,使动,使…腾飞,使…起舞)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

  四美具,二难并(美、难,形作名,美好的事物,难得的主宾)

  山原旷其盈视(旷,使动用法,使….开阔)

  文言句式

  倒装句

  访风景于崇阿(介作状,后置)

  极娱游于假日(介作状,后置)

  都督阎公之雅望(定语后置)

  宇文新州之懿范(定语后置)

  舍簪笏于百龄(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童子何知(宾语前置)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介词结构后置)

  奏流水以何惭(宾语前置)

  2、判断句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非谢家之宝树

  3、省略句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4.被动句

  纤歌凝而白云遏

  怀帝阍而不见

【高三语文必修知识点】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检测题10-14

高三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文言文)09-17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试题10-06

高一英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22

2017年高三语文知识点专练试题及答案09-14

必修四语文教案合集11-29

高二语文必修5作文10-10

高一数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10-17

力的合成与分解高一必修一知识点10-26

财政纳税和纳税人必修知识点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