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百文网手机站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解析

时间:2022-01-26 15:30:14 语文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解析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解析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解析 篇1

  《论语》

  1、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2、 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4、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当仁,不让于师。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6、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7、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8、 不怨天,不尤人。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9、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0、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经过这篇文章的解释后,原本朦胧不清的意思是不是更加明晰了呢?希望同学们可以记诵这些论语中的名句,并且针对每一条思考一下适合的论点,以备不时之需。

  1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13、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1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15、 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16、 言必信,行必果。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7、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18、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解析 篇2

  《谏太宗十思疏》

  1、信

  ①信者效其忠 (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 (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信用)

  ④忌不自信 (相信)

  2、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请求)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 (追求,要求)

  3、治

  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治)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 (惩治)

  《滕王阁序》

  4、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 (全,都)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 (没,干)

  ③则智者尽其谋 (全部用出)

  ④聊乘化以归尽 (完,尽头)

  5、属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属于,是)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在)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解析 篇3

  《装在套子里的人》生字词

  暖和:nuan huo

  原句: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隔绝:ge jue

  原句: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

  胆怯:dan qie

  原句: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躲避:

  原句: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默许:mo xu

  原句:但是他觉着在官方的批准或默许里面,老是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包藏着隐隐约约、还没充分说出来的成分。

  规矩:gui ju

  原句: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

  祈祷:qi dao 向神祝告求福。

  原句:要是他的一个同事到教堂参加祈祷式去迟了,或者要是他听到流言,说是中学的学生闹出了乱子,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妥当:tuo dang

  原句:他认为如果把二年级的彼得洛夫和四年级的叶果洛夫开除,那才妥当。

  唉声叹气:ai sheng tan qi

  原句: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减低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的品行分数,把他们禁闭起来,到后来把他俩开除了事。

  垂头丧气:chui tou sang qi

  原句:同上

  陶冶:tao ye 比喻对人的性格和思想进行培养。

  原句: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解析 篇4

  一、表达方式

  (1)描写

  ①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其作用一般为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环境、场面描写。其作用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气氛,表达感情,更好地表现人物或思想。

  (2)叙述

  一是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一般作用是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直接抒情和感情交流。第三人称的作用是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是叙述方式。常考的是倒叙和插叙。倒叙能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可以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3)抒情

  ①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渲染氛围,烘托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

  ②直接抒情,其作用是直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态度,易使读者产生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写作手法

  (1)象征。指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示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想、感情。运用象征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思想、形象化,可以使思想感情表现得含蓄、耐人寻味。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里的“明月”象征善解人意的知心人。

  (2)衬托(对比)。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用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儿童两种不同的生存环境,一是“乐园”;一是最严厉的书塾,通过儿童两种不同生活感受对比,说明了封建教育方法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其作用是使要表达的对象特征更加突出、鲜明,帮助表达作者感情或文章主旨。

  (3)抑扬。指对写作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其作用是造成读者心理反差,增强文章的趣味和可读性,更突出事物特征和某种感情。

  (4)托物言志。明着写物,实质是通过对物的赞颂来表明作者志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其作用是将作者的情感和理念巧妙融入到事物中,使文章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引用。或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和神秘色彩;或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或引用名言,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6)渲染。对文章中的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加强气息,深化主题。常用方法有:反复和烘托。反复,指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感情,渲染情绪,突出主题。烘托,借环境描写和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

  (7)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三、作品的谋篇布局

  (1)文章开头描写的作用。开头描写某事物一般作用为突出特征,为下文作铺垫。

  (2)前后照应。前后照应能使文章结构严谨,主题或情感鲜明、突出。

  (3)考查伏笔。伏笔的作用是与下文相呼应,使文章更严谨;为下文的叙述张本。

  (4)考查悬念。设置悬念能制造文章波澜,吸引读者注意,增强文章的趣味。

  (5)承上启下。承上启下能使文章过渡自然,条理清晰,便于读者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

  (6)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8)文章标题。一般是小说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起着线索、贯穿全文和点明主题的作用。

  四、作品的修辞方法

  (1)比喻。其作用为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其作用是赋予物以人的形态情感,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夸张。其作用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发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4)排比。其作用为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便于充沛地表达情感。

  (5)反复。其作用为前后呼应,反复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6)对比。其作用为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7)设问。其作用为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8)通感。指打通人物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让读者在阅读时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荷塘月色》有两句话:一句是“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似的。”嗅觉与听觉通感;另一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与听觉通感。

  诗歌鉴赏答题答题步骤

  ①题目直接问表现技巧的情况下,就要直接答出表达技巧,并且要对该技巧进行解析。

  (技巧+解析)

  ②题目问到赏析的情况下,要从内容、技巧、语言三方面考虑,不一定所有的题目都要求答语言,但我们必须要考虑。(内容+技巧+语言)

  ③题目问到好处,作用类的,我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内容+形式)

  答题思路:

  ⑴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或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 +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景物何种意境)+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补充:常见术语

  语言风格: 清新飘逸、流畅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浅白如话(多用口语)、华美绚丽、清丽明媚、明朗疏淡、委婉含蓄、沉郁顿挫、雄健豪放、苍凉悲壮、细腻感人、简练生动、情真意切。

  思想情感: 依恋、惆怅、伤感、凄苦、寂寞、孤独、烦闷,恬淡、闲适、豁达、愉悦、乐观,憎恶、激愤、愤懑、仰慕、热爱,激昂雄壮、悲壮,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解析 篇5

  一、考点总结

  成语运用题的命题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四个方面:对象搞错、望文生义、语境不合、褒贬失当。

  二、复习注意

  1.高度重视积累。

  2.确切掌握意义。

  3.仔细辨析差异。

  4.巧扣语境选用。

  三、考查重点

  1.要分辨成语的语义。

  例如: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教程》62页第2题A项)

  2.要辨明成语的细微差异。

  例如: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62页第1题B项)

  3.要区分成语语义的范围。

  例如:这次汇报演出,反映了我国文艺舞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

  4.要注意成语语义与句子有些词语意义重复。

  例如: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5.要明确成语的本来意义。

  例如: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67页第17题D项)

  6.要重视成语所指的对象。

  例如: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63页第4题C项)

  7.要辨别成语特定的方向性。

  例如:判断下句中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李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发言,博得了全场一片掌声。

  8.要看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例如: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9.要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

  例如: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10.要分析成语的感情色彩。

  例如: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62页第1题C项)

  11.要注意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

  例如: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62页第1题)

  12.要弄清成语的来源及其故事的内容。

  例如: 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四、方法总结:记住下列易错易混的成语

  (一)经常被误用的成语

  1.曾几何时:表示“过去没有多久”。常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

  2.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才能”。不能在其前加上“整天”“整月”等修饰词语。“学”为名词,常误作动词。

  3.不可理喻:指“无法用道理使之明白”,常误用为“不可思议”。

  4.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正确的”。常误用为“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无所谓”。

  5.守株待兔:贬义词,指“不主动努力,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常误来形容公安干警的机智。

  6.耳提面命:褒义词,形容师长殷切教导。常误用为贬义词。

  7.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悲”。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8.鼎力相助;敬词,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

  9.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10.名噪一时:指在当时很有名声。常误用为贬义词。

  11.始作俑者:指某种坏风气的创始者。常误用为贬指。

  12.不胜其烦:贬义词,指不能忍受其烦琐。常误用为“不厌其烦”。

  13.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褒义词。常误用来形容“缺心眼儿”,贬义词。

  14.身无长物:指人贫困。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15.目无全牛: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

  16.巧夺天工:形容人的制作技艺高超,超过了自然,常误用为形容自然景观。鬼斧神工则用来形容人的技艺和自然的杰出创造均可。

  17.求全责备:指对人苛求完善,后面不能带宾语,与此类似的还有“漠不关心”。

  18.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易误用为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

  19.瓜田李下: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易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

  20.卓尔不群:形容非常优秀,超出常人。易误用为形容人的性格。

  21.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易误用为形容听得出神。

  22.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易误用为“进入”。

  23.如坐春风:形容受到良好的教化。与“景物”无关。

  24.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到审问。易误解为“争论,明辨是非”。

  25.相敬如宾:特指夫妻相敬相爱。另有“举案齐眉”。

  26.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强调过程,易和“浮光掠影”相混。后者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27.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已见,自以为是。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28.安土重迁:安居故土,不愿随便迁往别处。易理解相反。

  29.罪不容诛:形容罪大恶极,与“死有余辜”同义。易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罪不当诛)

  30.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易误解为“没有成功”。

  31.无所不至: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无所不为”。

  32.安之若素:指身上逆境,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与此类似的还有“泰然自若”。

  33.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易和“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相混。

  34.期期艾艾:形容人口吃。易误指吞吞吐吐。

  35.首鼠两端:形容迟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易误解为行为前后不一致。

  36.处心积虑:千方百计盘算,贬义词。常误解为“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力)。

  37.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易误解为尊敬。

  38.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易和“鞭长莫及”(指力量达不到)混用。

  39.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针、政策。易和“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向或做法)混用。

  40.不知所云:不知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它指的是说话人。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时人们对各年龄段的别称

  婴儿期,古人称为”孩提”,比如在《孟子尽心上》有记载: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年岁稍长,可以称作“黄口”,有古话云“黄口小儿,不足信焉”,就是说,三到五岁孩子的话多是信口而发,没什么逻辑和事实根据。

  八岁以前稍懂事的孩子处在“垂髫之年”,因为在儿童时期,孩子可以不束发,任由头发下垂。过了八岁,儿童的头发束成一髻,因此,这时期又被称作“束发”。

  豆蔻年华,多时形容十三四岁的女孩,而到了十五岁,因女子到了行笄礼之年,所以又称为“笄年”。

  男子到了二十岁,可以称作“弱冠”,因为在这个年龄段的男子要行加冠礼以表示成年,考虑到那时的男子身体尚弱,故称弱冠。

  曹植在诗中写道:“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一般认为,“结发”是初成年的别称,此时的年龄约处于22~26岁,应该属于男女青春飞扬的时期。

  因一句“子曰:君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所以,三十岁又称为而立之年。

  人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因此,“不惑”、“知命”就成了这两个年龄段的别称。

  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年号,故称六十甲子,也称花甲子或花甲。每六十年一个循环,所以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

  古人寿命少于今人,因此,到了七十岁后,就可以称“古稀之年”,活到八九十岁的老者,就有幸称作“耄耋”(mào dié)老人。

  高寿者能活到一百岁的话,就要称为“期颐”(ji yí)。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解析 篇6

  在阅读文言文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笔者现把古代年龄称谓小结如下,以供参考。

  1、襁褓:本指婴儿的布带和布兜,后引申为婴儿时期。《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2、孩提:襁褓中知发笑的孩童,两三岁之间。《孟子尽心》:“孩提之童。”

  3、始龀:才换牙,指七八岁。《愚公移山》:“始龀,跳往助之。”

  4、垂髫: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指儿童或童年时期。《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总角、束发:总角,未成丁者头顶两侧束发为髻。《林黛玉进贾府》:“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束发,男孩成童,将头发束成一髻。《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6、豆寇:本指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木,诗人常以之比喻少女,言其年少而美。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寇梢头二月初。”后常以“豆寇年华”称十三四岁的少女。

  7、及笄:古时女子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戴上簪子,以示成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8、弱冠、加冠、结发: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人之礼,结发戴冠。《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9、而立:《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指年至三十,学有所成。后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10、不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指人到了四十岁,能明辨是非而不受迷惑。后来用“不惑”指人四十岁。

  11、半百、知命、知天命:指人五十岁。杜甫诗云:“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12、花甲:指人六十岁。“花甲”即六十甲子,天干地支纪年,顺次组合从“甲子”到“癸亥”为六十年。“花甲之年”也叫“耳顺之年”。

  13、古稀:指人七十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4、耋耄:八九十岁称“耋”,泛指老人。清朝刘大櫆《程太夫人寿序》:“八十、九十者所在多有,惟无德以堪之,则虽有耋耄期颐之寿,与朝菌不殊也。”

  15、期颐: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也称为人瑞,指百岁以上的老人。因此祝愿夫妇“白头偕老”,也可说“期颐偕老”。宋朝陆游《初夏幽居》诗之五:“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收获美好的未来吧!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解析】相关文章:

Photoshop图层基础知识全面解析11-29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抒情的运用04-26

期货从业资格《期货基础知识》名词解析08-29

2017年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备考习题与解析09-25

会计从业考试会计基础知识测试题与答案解析03-06

报检水平测试《检疫基础知识》复习题及解析09-24

报检水平测试《检疫基础知识》单选题及解析09-24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真题及解析10-08

2017报关水平测试《报关基础知识》模拟训练及解析08-23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选择题及答案解析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