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百文网手机站

缄默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时间:2021-07-24 19:09:54 语文 我要投稿

缄默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

缄默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缄默知识概念的引入为初中语文课堂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文章首先对语文“新课标”视野下的缄默知识观进行了简述,其次针对缄默知识与语文学科特点的内在关联进行了分析,最后又对缄默知识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运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初中语文;缄默知识;课堂教学

  自2008年起,成都十二中科华校区就开展了国家级课题核心问题教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以核心问题激发和推进学生活动,形成学生在活动体验基础上的学习,实现教学的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获得更高达成度的教学活动规范形式。而在核心问题教学模式下,缄默知识一直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内核。什么是缄默知识,简而言之,就是那些学生早就知道、潜藏在学生知识结构深处的、不用表达出来就可以知道的知识。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挖掘学生的缄默知识,让语文学科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缄默知识,比如游泳、骑自行车等,这些技能一旦学会就不容易忘记,一旦需要我们就能马上做出反应。借用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1/8与7/8的比例关系。如何对待学生藏在水下面的缄默的冰山,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缄默知识概念的引入为初中语文课堂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语文“新课标”视野下的缄默知识观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谈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强调,根据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出,知识在其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目标并不是靠知识来体现的,语文学习中那种“脑海中有,口中却无”的知识太丰富了。事实上,我国古代多有这类现象的论述:《易系词》中有“言不尽意,书不尽信”;《文心雕龙神思》认为文学创作最精妙的道理,不可以言传,所以不难看出,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书本知识中还存在着一种只可意会的知识———缄默知识。回顾我国建国以来的语文教育,“教”主要是对外显知识的传授,“学”主要是对外显知识的接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以外显知识为纽带的授受关系。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上形成了从字到词再到篇的教学模式,不仅刻板无趣,更失去了语文作为实践性、人文性学科所能教会学生的鉴赏力。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有很多语文教师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上课的时候我什么知识点都讲了,为什么学生考试下来还是什么都不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什么是掌握知识?这就是:让事物和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少年学生自己的东西。”笔者想这种自己的东西就是知识、能力、价值观在学生身上统一的体现,更是外显知识和缄默知识的结合,所以重新解读语文新课标,重视挖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缄默知识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缄默知识与语文学科特点的内在关联

  (一)语文学科的抽象性

  语文教学不像其他理科教学具有绝对的客观性、清晰性和准确性。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它的教学内容不是一般的自然规律,而是人类精神的产物。在初中教材的文学作品里,作者通过文字表达的情感是抽象的,教育者传递给学生的内容受到自身思想、修养、生活阅历的限制,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有自己的理解,具有抽象性;受教育者的知识经验、社会阅历及断乳期的心理变化对作品的理解也是抽象的。而我们在语文课上需要做的就是将学生的缄默知识显性化。例如,九年级上的《范进中举》,文章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讽刺的写作手法。本堂课笔者设置的中心任务是,谈文中的“可笑”之处,悟文中的讽刺艺术。学生自选角度从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主题)、怎么样(手法)的角度来谈,将缄默知识“可笑”之处显性化。每个学生的认知程度不同,认为可笑的程度不同,学生在挖掘自己缄默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在课本中找到情节加以佐证说明为什么他认为可笑。再如,新版七年级上《猫》一课,从文中显性知识来看,学生会从文字关注猫的描写和作者对猫的情感,即写了什么,但学生可以从这些内容里面体会到什么情感可以挖掘自身的缄默知识,即从文中句子的描写,可以体会到什么情感。显然较家中曾经养过猫的同学来说,对不喜欢或平时不注意观察的同学来说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就要浅显一些,这正是一种缄默知识的显性化。知识是一张网,只有挖掘学生的缄默知识才能让一些零散细小的知识融会贯通,无限制地扩大去吸纳新的知识,才能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语文学科的实践性

  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要教会学生的是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而不是纸上谈兵的能力。长期以来,中学语文一直以刻板的“研究文章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主,并按照各种考试的题目去教学生理解课文,甚至不惜让学生记下各种答题模板;而文言文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在课堂上变成了单纯的翻译背诵,要求学生必须要记得通假字、实词、虚词。不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在课堂上都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美感,变成了学生要去考试的各种例文。笔者想这不符合开设语文这个学科最初的宗旨,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的实践性意味着学生要理解和迁移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而不仅仅只有考试。所以在课堂上不能只重理解不重积累,只重分析不重研究,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显性知识的同时,不该忽视他们的缄默知识,这些缄默知识会让语文教学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信念、价值观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三、缄默知识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运用

  就语言学习来说,它是建立在儿童入学前就有的三千左右习用语的基础上的。学生长期生活在母语学习环境中,头脑中自然发出个体的语言学习机制。著名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早就提出所谓“语言习得机制”,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儿童对语言的学习取决于他对世界的已知认识。这些综合起来,表明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唯一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怎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将学生已经有的隐形知识调动起来为教师上课时所用,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湖心亭看雪》为例。这篇文言文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朝张岱的代表作。作者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一副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八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已有一定理解,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阅读过程中内心已经形成了对西湖美景的一种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这是学生的缄默知识与缄默情感。由于时空的限制不能身临其境始终是一种遗憾,不过在学生隐形知识和情感的帮助下,笔者将学生最熟悉的西湖景色做成PPT,并配上《雪的梦》乐曲,带有情感的解说,将学生慢慢地带到情景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缄默情感显性化。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发现美、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关键在于怎样去激发学生发现这个与他们生活比较远的情景中的美。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小组合作,通过文字去寻找作者笔下的美。课堂进行到这里,对于文章的理解已经初具框架,而对于本文真正的落脚点,笔者放在了作者是在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之下欣赏到的西湖美景,学生可以顺藤摸瓜,引出对作者张岱身世的探讨,进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启发学生,原来即使是在孤独寂寞的心境之下,也可以欣赏到美。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呢?我们也应该抱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我们周围的人和事。学生在这堂课上,不仅用自己之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文章进行了解读,还调动了自己的缄默情感体会了西湖的雪景之美,学会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去深层次解读作者笔下的美到底蕴涵了什么深刻的道理。也许张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未必有这样多的想法,但是文学作品留给后人的意义就在于,每个人都可以对它有不同的解读。教材上的内容不管是时间还是空间上都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挖掘学生的缄默知识,是为了调动学生曾经有过的情感体验或知识表征,结合当下的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作为教师,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很好地调控课堂的气氛,使教学内容顺利地进行下去;作为学生,缄默知识的外显和缄默情感的表达可以帮助自身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也正是在考察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一个方面。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察,已经不再局限于固定框架的答题模式上,更多的是真性阅读,学生只有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欣赏,去体会当时作者的心境,才能读懂作者文字背后的真正含义和真实的情感。

  四、结语

  教育者一直在探寻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标也不断为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缄默知识的出现,使教育者意识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通过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隐性知识的过程。也许更多的是讲究感悟与顿悟,若每一位教育者都可以认真思考如何能有效挖掘学生的缄默知识,那么高效的语文课堂是一定能实现的,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也不再是一件难于上青天的事.

【缄默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语文知识的运用09-21

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内隐学习与缄默知识03-18

论析语文课程缄默知识视阈下语文教学知识的建构论文08-05

求异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3-16

闽南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的相关知识07-23

生物教学中语文知识的应用教育论文08-05

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09-29

创意在素描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7-30

示范教学在聋校素描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