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竹林深处人家的语文知识点总结
在我们上学期间,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竹林深处人家的语文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竹林深处人家的语文知识点总结
1、作品前三个自然段从三个观景点描绘了不同的竹林景物,请分别找出一处,加以概括(每处的概括不超出40字)。
⑴远处所见 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⑵深入竹林所见 两旁高大的竹林把路的上空盖着,我们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⑶登临竹坞所见 除了竹子,还是竹子。前面是一座接着一座的山,但你不可能看到绵延的山势和一点泥土,也不可能看到竹坞深处那里有缺口通到山背后去,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
2、作者对竹子的描写很有特色,按下列要求从文中各找出一处同竹子相关的句子。
⑴从色彩上找 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
⑵从声音上找 除了近处的竹叶在微风中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
⑶从气味上找 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好像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出来的清香。
3、面对竹海,画家和护林员各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答:画家认为那样茂密的竹林简直找不出一点层次,仿佛整个大自然就是竹林所构成的,如果要他绘画,实在束手无策;护林员则认为竹林如此茂密,正显示了竹和笋的丰收,当然值得欣慰,禁不住满意地笑了。
4、请简要分析作品内容与文题(竹林深处人家)的关系。
答:这篇文章的内容正好切合文题。因为文题是"竹林深处人家",而内容正紧扣着"竹林"和"人家"两部分。作者先写从竹林深处所见竹林的广阔茂密,然后写进入竹林深处,到达竹乡,最后写竹乡人家的生活。
5、本文有很多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请从语言的角度自己设计一个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并简要说明问题设计的理由(不能抄用试卷上的题目)。
问题: 本文用了许多贴切的比喻,请找出一句,并作简要分析。
理由: 用许多贴切的比喻是本文描写竹林特点的主要方法之一。读者通过对文中比喻句的分析,能够加深对这一修辞方法在描写景物中的作用的理解,提高品味,运用语言的能力。
6、景物描写不仅要写出景物的特点,还要"寓情于景",传达出作者的情感。请结合自己的体验,简要谈谈作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作品通过记叙和描写江南竹乡的秀丽的风光,竹林深处人家的生活特色和生活情趣,表达了作者对竹乡风光的喜爱,对勤劳,朴实的山村人民的热爱,对竹乡人家宁静,简朴,和谐,自然的生活的向往。
主旨
课文通过描绘竹林的无边无垠、深不可测、密不见底和竹乡人民的闲适安宁、祥和快乐的生活,表达了对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的赞美,为欣欣向荣的生活的讴歌,以及对勤劳朴实的山村人民的热爱。
重点品析
1.“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的。”句中“铺”字能否换成“长”字?
答:“铺”字写出了竹林绵延不绝、无边无际的势态,富有表现力,换成“长”字就显得平淡。
2.“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 竹海上涌着暗浪 ,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竹林无边无际,轻风吹拂,竹林一起向一个方向轻摇,用“竹海”“暗浪”来形容此情此景,形象贴切,既写出了竹林的宽广,又写出了竹海的深沉。再配以“涌”和“推”这两个动词,于是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鲜明地浮现在读者眼前,极具表现力。
3.“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句中的”海底隧道”该如何理解?
答:“海底隧道”是用来比喻被两边茂密高大的竹林夹在中间的林荫小路,既形象又贴切。
4.“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心里想已经到尽头了。但是到得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了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这里作者描绘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答:竹林绵延,山路曲折。向前看,一丛竹林像屏风隔断了视线;走过去,一拐弯,路又展开在眼前。
作者简介
一九三六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系。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放弃美术创作实践,集中美术业务工作,同时进行写作。
【竹林深处人家的语文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竹林深处作文07-26
竹林深处作文【范例4篇】10-16
竹林深处作文锦集[2篇]09-09
《乡下人家》知识点12-18
高考2024语文知识点总结05-24
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总结人教版06-16
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08-12
关于小学四年级语文知识点《乡下人家》05-25
语文知识点03-03
竹林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