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作品相关
一、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我国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原名陆圣泉,浙江天台人。
二、作品信息
《囚绿记》是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
三、相关知识
《囚绿记》序
我羡慕两种人。
一种富有旺盛的想象,充沛的热情,敏锐的感觉,率真的天性。他们往往是理想者,预言者,白昼梦者。他们游弋于美丽的幻境中,他们生活在理想之国里。他们有无穷尽的明日和春天。他们是幸福的。
另一种具有冷静的思维,不移的理智,明察的分析,坚强的意志。他们往往是实行者,工作者,实事求是的人。他们垦辟自己的园地,他们的生活从不离开现实。他们有无止境的乐趣和成就。他们是幸福的。
前者是诗人的性格,后者是科学家的典型。
前者是感情的师傅,后者是理智的主人。
我羡慕这两种性格。
反观我自己?
两者都不接近。
我是感情的奴隶,也是理智的仆役。
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了,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我欢喜幻想,我爱做梦,而我未失去动物的本能,我不能扮演糊涂,假作惺松。我爱松弛灵魂的约束,让它邀游空际,而我肉身生根在地上,足底觉触到土地的坚实。我构设许多崇高的理想,却不能游说自己,使之信服;我描拟许多美丽的计划,仍不能劝诱自己,安排自己。我和我自己为难。我不愿自己任情,又不能使之冷静;我想学习聪明,结果是弄巧成拙。我奔去我所喜悦的我所宝贵的,而保留住我所应当忘去的应当摒除的;我有时接受理智的劝告,有时又听从感情的怂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让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头。这矛盾和 (jiāo gé,交错),把我苦了。
啊!我是一个不幸的卖艺者。当命运的意志命我双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担子,强迫我缘走窄小的生命的绳索,我是多么战兢啊!为了不使自己倾跌,我竭力保持两端的平衡。在每次失去平衡的时候便移动脚步,取得一个新立足点,或者是每次移动脚步时,更重新求得一次平衡。
就是在这时刻变换的将失未失的平衡中,在这矛盾和 中,我听到我内心抱怨的声音。有时我想把它记录下来,这心灵起伏的痕迹。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而从衣服上面并不能窥见灵魂,我借文采的衣裳来逃避穿透我的评判者的锐利的眼睛。我永远是胆小的孩子,说出心事来总有几分羞怯。
这集子就是我的一些吞吐的内心的呼声。都是1938年秋至1940年春写的。在这时期内敢于把它编成集子问世,是基于对读者的宽容的信赖的。
至今还不曾替自己的集子写序。写这序,是自白的意思,也是告罪的意思。以后,不想写什么了。
1940年6月25日
融入文本
一、跨越障碍
1.字音字形
急不暇(xiá)择 移徙(xǐ) 揠(yà)苗助长
淅沥(xī lì) 涸辙(hé zhé) 猗(yī)郁
2.词语注释
[高广] 房间的高度和广度,即空间大小。
[可畏] 指令人畏惧。
[了截] 明了简单。
[爽直] 直爽。
[至宝] 最珍贵的宝物。
[安顿] 指居住、安置下来。
[留恋] 不忍离开或舍弃。
[缘引] 攀缘,牵引。
[触动] 指引发、激起、打动。
[抑郁] 压抑忧郁的心情。
[攀缘] 指援引他物而上;攀拉援引。还可指依附、投靠。
[固执] 坚持己见,不肯变通。
[烽烟] 烽火台报警之烟。也借指战争。
[珍重] 指充满爱惜、郑重的心情。
[繁茂] 繁密茂盛。
3.同义词辨析
固执 顽固
两个词都可做形容词,都有坚持、不肯改变的意思。
主要区别:“固执”指坚持己见,不肯改变。常形容人的性格、言语、行为等,可以做动词用,如:固执己见。“顽固”为贬义词,程度比“固执”深:①指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如:顽固守旧,顽固不化。②指在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如:顽固分子。③不易制伏或改变,如:这种病很顽固,要根治不容易。“顽固”没有动词用法。
本课例句:“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二、整体解读第一至七段,赏绿。作者用浓墨抒写了对青藤的喜爱之情。因欢喜窗前的这一片绿影,“我”怀着“喜悦与满足”的心情选定了高广不过一丈而且地面潮湿的小房间;因为有一绺青藤为伴,于是孤独的“我”“并不感到孤独”,陌生的“我”有了绿叶与之“对语”,可以“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天天看着它“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忘记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象征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绿色,滋润了一颗等焦了的心。这一部分为下一部分写“囚绿”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八至十一段,囚绿。作者着意表现他囚绿的固执和青藤不甘被囚的执著。为了让绿色与自己“更接近”,“更亲密”,作者要囚住这绿色,拿绿色来装饰自己简陋的房间,装饰自己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比喻猗郁的年华”,要它为自己作无声的歌唱。他从案前的枝条中发现了“生的欢喜”,这一绺青藤成了他的“绿友”。他爱绿至极,即使他了解自己的爱抚和善意,使他的“绿友”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但仍固执地要“囚系住它”。而被幽囚的常春藤“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哪怕枝叶病损,仍执著地“永远向着阳光生长”。这些描写,使不甘被囚、追求光明的青藤形象跃然纸上。这一部分继续为下文张本蓄势。
第十二、十三段,放绿。这一部分的“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精彩的一笔,点明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使故事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如烛炬点亮全篇,突现出文章的主题。在这里,那一绺青藤仿佛获得了灵性,它那顽强抗争的性格,它那永向光明的执著,使作者从中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
第十四段,思绿。在遥远的南方,作者思念着他的圆窗和他的“绿友”,含蓄地表达了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三、问题研讨
1.阅读第八、九段,画出文段中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联系上下文,说说每个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及表达作用。
甲生:“我因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这句是比喻,把作者渴望绿、爱绿至极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乙生:“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这句是排比,把青藤顽强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现在人们眼前。
师评:你们说得都很好,我再补充一句。“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这句是反复,含蓄优美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抒发了作者对“绿”的美好情感,真切感人。
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一说本文结构上的特点。
结构精巧,变化多端是这篇散文的特点。文章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按赏绿、囚绿、放绿、思绿来建构文章,形成作品特有的节奏。“赏绿”部分用大量篇幅极言对绿之爱,为“囚绿”作铺垫。接着,用繁笔写“囚绿”之执著,甚至在第九段还轻宕一笔,写从前在乡间草屋的事情,这些都是致力于表达对“绿友”的爱之深,以至恼之切。“囚绿”如此固执,却为何又要“放绿”?“放绿”部分是文章主题所在。有前两部分的恣情抒写,步步“放纵”,到这一部分文意逆转,猛然收住,就像逆水行舟,先有意识地竭尽全力将船推至感情激流的高峰,而后突然篙松桨停,不仅造成了文势的变化多姿,在主题的揭示上更是发人深省。“思绿”部分虽只有短短三句话,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一枝青藤牵动了作者的'情思,也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作者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读者去思索回味。结构的跌宕多姿,与作者的感情起伏相关联。
3.请写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①识绿——喜悦
②赞绿——留恋
③囚绿——爱怜
④放绿——祝福
⑤念绿——怀念
四、语言品析
1.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流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这段叙事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这里似在叙事,而在字里行间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被迫离开故都的无奈尽含其中。
2.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体会粗体词的含义。)
由“绿色”到“绿友”到“囚人”,称呼的变化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珍重”一词,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体味这句话的语言含蓄优美。
由“绿囚”到“囚人”词义的转移,对故事的内容有什么变化?
体验活动
1.在深秋,哪些树的叶子还很稠密?哪些树的叶子已经稀疏?哪些树的叶子呈黄色?哪些树的叶子呈红色?
2.晴天和雨天,这些树叶有无变化?在刮风的天气和无风的天气,树叶各是怎样落到地面的?
3.还未落的叶子留在了树的什么位置?就一只枝丫来看,是末梢的叶子先落,还是靠近主干的叶子先落?
4.你喜欢深秋季节的黄叶和红叶吗?为什么?
一篇题为“陆蠡的散文”的文章中说:“什么是散文的结构?有时候我想,‘节奏’两个字可以代替。节奏又从什么地方来?我想大概是从生命里来吧。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这段文字说的是作者情感和文章节奏的关系,也可以看作对这篇散文的恰当的诠释。
练习全解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囚绿”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最后“我”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为了让绿色与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囚住这绿色,“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比喻猗郁的年华”,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我”从案前的枝条中发出了“生的欢喜”,这一绺青藤成了“我”的“绿友”。“我”爱绿至极,即使它不了解“我”的爱抚和善意,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但仍固执地还要“囚系住它”。而被幽囚的常春藤,“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哪怕枝叶病损,仍执著地“永远向着阳光生长”。这些描写,为表现青藤的性格染上浓重的感情色彩,不甘被囚、追求光明的青藤形象跃然纸上。如果说“我”原想在离开的时候恢复“绿友”的自由,是由于对它的挚爱,那么,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却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2.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文中交代的历史背景说一说。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这一句话点明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使故事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如烛炬点亮全篇,突现出文章的主题。由于“卢沟桥事件”的发生,作者原打算七月尾回南去,而才到七月中旬,就“不能再流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了。因此,就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二、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粗体词语的深刻含义。
1.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注意不仅要联系青藤的特点考虑,而且要联系作者的处境与心情来回答。
2.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珍重”一词,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囚绿记》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必修二《囚绿记》的知识点09-04
语文高一囚绿记的知识点09-03
囚绿记教案07-12
《囚绿记》教案10-16
语文高一下学期《囚绿记》期中必备知识点09-10
关于囚绿记随笔05-28
囚绿记教案赏析11-09
《囚绿记》难句赏析06-26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