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百文网手机站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类

时间:2023-02-08 19:17:51 语文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类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类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类1

  一、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②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处女作《冬青树》,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芸窗夜读》等。短篇小说集《烛心》、《城南旧事》等。长篇小说《春风》、《晓云》、等。

  ③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丑小鸭》、《夜莺》等。

  ④普希金,俄国伟大诗人,是俄国文学的始祖。

  ⑤王安石,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2、注意下列的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确凿zá 菜畦 qí 积攒 zǎn 攒一起cuán 收敛liǎn 脑髓nǎ suí 鉴赏iàn 蝉蜕 tuì 骊歌lí

  花圃pǔ 木屐ī 环谒è 淹没ó 讪笑 shàn 嫉妒ì 人迹罕至 hǎn 人声鼎沸 dǐng 鸡毛掸子 dǎn 来势汹汹 xiōng 恭恭敬敬gōng 兴高采烈liè 荒草萋萋 qī 泯然众人 ǐn 阳光普照 pǔ 不期而遇qī

  3、课文内容把握

  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全文前后两部分内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新鲜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

  ②《爸爸的花儿落了》采用插叙手法,通过回忆父亲逼“我”上学,到学校给“我”送衣服,爱花,鼓励“我”独自去寄钱等往事,刻画了一个严厉而又慈爱的父亲形象,表现了父亲对女儿急切的期盼:希望女儿尽快的坚强成熟起来,而“我”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已不再是小孩子”。

  ③《丑小鸭》通过讲述一只处处受排挤、受打击的丑小鸭,因为梦想,不沉沦,始终不屈的奋斗,最终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的故事。告诉人们:只要信念坚定,坚持自己美丽的梦想,并且坚持不懈的奋斗,你我都能实现这个梦想,成为一只“天鹅”。实质上是教育人意志要坚强,要有美的追求和向往。

  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对一位少女真诚的劝慰,表达了诗人相信未来定会更加美好的坚定信念,这是一首这里抒情诗。

  ⑤《未选择的路》同样是一首这里抒情诗,表明了诗人不畏辛劳的追求事业的人生态度;对已选择、已走过的路坚定不移和无所追悔。

  ⑥《伤仲永》一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一个人天资聪明不足为奇,没有后天的教育和勤奋学习,“天资聪明”的人也只能成为众人。

  二、《伤仲永》知识点提示: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6、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作宾客

  7、父利其然也 认为……有利可图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谒:拜访

  9、不使学 使:让

  10、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

  11、泯然众人矣 完全

  12、贤于材人远矣 比

  13、则其受于者不至也 承受

  14、伤仲永 哀伤、叹息

  15、养父母 赡养

  16、或以钱币乞之 有人

  17、从先人还家 跟从

  18、卒之为众人 卒:最终

  19、如此之贤也 (有)才能

  20、固众人 本来

  21、即书诗四句 写

  22、传一乡秀才观之 全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7、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仲永地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8、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

  9、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练习说明

  一 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王子(王安石自称)曰:仲永之通悟(通达聪慧),受之天也(是天生的)。其(他的)受之天(天赋)也(不译),贤(超过,胜过)于(比)材人(有才能的人)远(高远)矣。卒(最终)之为(成为)众人(常人),则(是因为)其受于人(后天的教育)者(的教育)不至(没有达到)也。彼其(他)受之天也,如此其贤(才能)也,不受之人(不接受后天的教育),且(尚且)为(成为)众人(常人);今(现在)夫(那些)不受之天,固(本来)众人(常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众人就停止了吗,意思说连众人也不如)?

  译文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生的。他的天赋,超过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常人,是因为他的后天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有天资,像这样的才能,不进行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常人。今天那些没有天赋的,本来就是常人,又不进行后天教育,恐怕边常人也不如吧!)

  道理: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二 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三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线的词的意思。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比。 于:被。

  四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三、 文言文阅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未尝( )识( )书具 即书( )诗四句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 )

  稍稍宾客其父(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2.下面两组加点的字的正确解释是:( )

  父异焉 并自为其名

  问焉 还自扬州

  A.两个“焉”相同,两个“自”字不同。 B.两个“焉”不同,两个“自”字不同。

  C.两个“焉”相同,两个“自”字相同。 D.两个“焉”不同,两个“自”字相同。

  3.完全符合意思的一项是:( )

  A.仲永所写的第一首诗的主题就是要孝敬父母,接受族长指导。

  B.仲永写的第一首诗只是给乡里的一位秀才看了一下。

  C.仲永开始所写的诗,其文才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D.作者第一次看到方仲永是在祖父家回来后,那时方仲永已十二三岁,所作的诗已不如从前。

  4.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1、曾经 认识 写下 团结 此 完成 以……为宾客 通“攀”:牵、引 2、A 3、C 4、父利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类2

  一、字词

  攒(cuán) 拗(ǎo)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葚(shn ) 轻捷(ji ) 蟋蟀(xī shuài)

  臃肿(yōng zhǒng) 相宜(yí) 书塾(shú) 蝉蜕(tuì) 人迹罕至( jì hǎn) 人声鼎沸(dǐng)

  斑蝥(máo) 窍(qiào) 覆盖 (fù) 收敛( liǎn ) 脑髓(nǎo suǐ) 秕谷(bǐ gǔ) 鉴赏(jiàn shǎng)

  肿胀(zhàng) 叮嘱(dīng zhǔ) 恐惧(kǒng jù) 骊歌(lí) 花圃(pǔ ) 耻笑(chǐ) 玉簪花(zān)

  衣襟(jīn ) 掸子(dǎn zǐ) 徘徊(pái huái) 栅栏(zhà lán) 蒲公英(pú) 丑陋(lu) 讪笑(shàn)

  嫉妒(jí dù ) 啄(zhu) 吐绶鸡(shu) 篱笆(lí bā) 沼泽(zhǎo z) 沮丧(jǔ sàng) 嘎(gā)

  泥泞(nìng) 骇人(hài) 简陋(lu) 铰链(jiǎo liàn) 冰雹(báo) 木屐(jī) 飕(sōu) 佣人(yng)

  灌木(guàn) 恭敬(gōng jìng) 火钳(qián) 弥漫(mí màn) 瞬息(shùn) 幽寂(jì)

  荒草萋萋(huāng qī) 涉足(sh) 伫立(zhù) 足迹(jì) 路径(jìng) 忧郁(yōu yù)

  皆(jiē ) 邑(yì) 扳(pān ) 环谒(y) 泯(mǐn) 方仲永(zhng) 延绵(yán mián )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从到”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写作特点:

  用“碧绿”修饰“菜畦”,用“光滑”修饰“石井栏”,用“高大”修饰“皂荚树”,用“肥胖”形容“黄蜂”等都体现形容词运用的贴切。

  用“扫、露、支、撒、系、牵、拉”这一系列连贯的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过程中透露出儿童捕鸟的兴奋惊喜之情,显示了动词运用的精妙。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既表达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总而言之”这一句式,既在全文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又表现出少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的依恋心情,体现了句式运用的精当。

  重难点句子

  1.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乐园”一词是本文的文眼。它专门告诉我们:本文的作者要回忆的是童年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有趣的事。该句是下文的总结句,下文内容是对这句话的具体描述。

  2.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批谷,棒上系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作者用“扫、露、支、撒、系、牵、拉”等表示动作的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活动中写出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

  3.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

  两个“不常用”,可见先生还是比较开明的,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的。

  4.开头一段中“似乎”“确凿”两词矛盾吗?

  这两个词不矛盾,却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特殊心情-对百草园依恋的深情,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年代久远,所以一开始回忆印象有些模糊,故用“似乎”表示不确定。然后追忆童年生活,种种景象历历在目,故用“确凿”表示意识中根深蒂固地有这种印象。

  5.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重点段落:

  第2段

  (1)空间描写顺序: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具体描写的事物

  (2)三种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具体描写的事物

  (3)先静物到动物,再由动物到静物

  【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

  本文采用双线结构。一是关于爸爸爱花、对花儿的描写贯穿始末。另一条线索是毕业典礼。围绕毕业典礼这一中心事件,作者采用插叙手法,表现爸爸对女儿的关怀

  重难点句子

  1.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

  这一句话告诉我们“爸爸”没来参加这次活动,为全文设里了一个悬念:爸爸为什么没来?爸爸怎么了?从而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寻找答案。由花想人,引出回忆。

  2.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这句话包含着爸爸对“我”的勇敢面对生活的鼓励,同时也是支撑着“我”在生活中坚定地走下去的信念。这句话成为我的座右铭。

  3.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一方面,鼓励“我”勇于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做好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要求我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帮助妈妈支撑起这个家,按照成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4.本文以“花”开头,以“花”结尾,作用是什么?

  文章开头写“我”衣襟上别着一朵爸爸种的粉红色夹竹桃参加毕业典礼,文章末尾写爸爸的花儿落了,前后呼应。全文以爸爸爱花为线索,“花”具有深刻的内涵,象征爸爸的身体情况,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健旺;花儿落了,象征天***花的爸爸辞世了。

  【第3课.丑小鸭】

  重点句子

  1.这是头一天的情形。后来一天比一天更糟。

  这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明丑小鸭的待遇每况愈下。

  2.你丑得可爱,连我都禁不住要喜欢你了。

  丑小鸭遇到了同情、喜欢他的朋友,这些朋友并没有以相貌取人,是君子的化身。

  3.“我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好。”小鸭说。

  丑小鸭的这句话体现了他对美的向往和不懈追求的特点。如果说一开始他是被迫离家流浪,那么当他已经在农家安定下来而仍不满足,仍要“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那完全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4.“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和在冬天受苦要好得多!”

  这些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丑小鸭有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并能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进行不懈的努力,勇于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体现了它对美好事物至死不渝的追求。

  5.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幸福!

  这句话启示人们,即使身处逆境,只要不懈追求,理想就会实现。

  【第4课.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假想生活中遭遇的挫折为题选择了一个长者劝慰的角度,以劝告的口吻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语调亲切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

  《未选择的路》,“路”即指人生之路。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但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其他的路只能放弃,那些未选择的路更加让人怀恋,所以诗人将重点放在未选择的路上。全诗采用象征手法,按选择路的过程和思维顺序展开。

  【第5课.伤仲永】

  文题中的“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为什么要“伤”仲永呢?留给读者一个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和兴趣。同时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给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文章先叙后议,开始用见闻录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从5岁到20岁之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接着,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作者采用了寓理于事、欲抑先扬、对比鲜明的写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

  重难点句子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文章以褒扬之笔描写方仲永是“受之天”的天才。异在不学而能书。这是罕见的天赋之才。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这句话写出了其父为了图利,并不考虑儿子的前途,每天带着儿子到处炫耀牟利。“不使学”三字是全文的关键,为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了方仲永命运变化的根本原因。

  3.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这句话在前面充分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变为庸人的基础上,进入议论。点出了方仲永天资出众,而后来又“泯然”为众人的原因,既总结了前面的故事,又是揭示道理的前奏。

  重点段落

  1.第①段“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也是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2.第②段开头“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起过渡作用。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类】相关文章:

初二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07-06

2017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试题11-04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语文版08-27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07-14

初二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类12-04

初三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07-15

初二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03-29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07-27

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期中知识点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