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一语文练习题:《马》课后练习答案
在各领域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练习题了,只有多做题,学习成绩才能提上来。学习就是一个反复反复再反复的过程,多做题。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习题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一语文练习题:《马》课后练习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一语文练习题:《马》课后练习答案 1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驯良( ) 驾驭( ) 驱使( ) 束缚 ( ) 窥伺 ( ) 腹部( ) 阔绰( ) 庇荫( ) 充沛 ( ) 赋予 ( )
2.下列词语都对的一组是( )
A.豪迈 剽悍 既使 驯良 B.既然 眷恋 妒忌 卑贱
C.敏感 洞穿 装饰 奔弛 D.无垠 晴朗 跟源 逞强
3.下列句中字体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果人从来不解除它的羁绊(这里指马笼头)
B那些只为摆阔绰、壮观瞻而喂养着供奉着的马……(豪华奢侈,排场大)
C马远比大多数家马来得强壮、轻捷和遒劲( 雄健有力 )
D. 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而有过之而不及(及时 )
4.填入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它毫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 )它不拒绝任何使命,它还要超出自己的力量,( )于舍弃生命以求服从得更好。
A.只有 才能 所以 B.只要 就 甚至
C.即使 也 而且 D.因为 所以 甚至
5.下列字体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马和它的主人一样,具有无畏的精神,它眼看着危急当前而慷慨以赴。
B.在射猎时,在演武时,在赛跑时,马也精神矍铄。
C.马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
D.在这样的高贵姿态中,它和人面面相觑。
6.下列词语书写都正确的是( )
A.舍己从人 精神抖擞 耀武扬威 恰如人愿
B.摆阔绰 壮观瞻 无边无银 团结御侮
C.成群接队 依依不舍 群居之乐 豪无兴趣
D.相得益章 面面相觑 身材高大 自由活泼
7.句中字体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它们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地游荡、蹦跳。(边)
B.它们并不屑于和对方搏斗。(认为不值得)
C.人类所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这豪迈而剽悍的动物——马。(勇猛而强健)
D.马有足够的生活资源使它们无需互相妒忌。(对比自己强的'人心存怨恨)
8.与例词中字体加粗的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供奉
A.提供 B.供给 C.供应 D.供养
二、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人类所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剽悍的动物——马: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和它的主人一样,具有无畏的精神,它眼看着危急当前而慷慨以赴,它听惯了兵器搏击的声音,喜爱它,追求它,以与主人同样的兴奋鼓舞起来;它也和主人共欢乐:在射猎时,在演武时,在赛跑时,它也精神抖擞,耀武扬威。但是它驯良不亚于勇毅,它一点儿不逞自己的烈性,它知道克制它的动作:它不但在驾驭人的手下屈从着他的操纵,还仿佛窥伺着驾驭人的颜色,它总是按照着从主人的表情方面得来的印象而奔腾,而缓步,而止步,它的一切动作都只为了满足主人的愿望。这天生就是一种舍己从人的动物,它甚至于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用动作的敏捷和准确来表达和执行别人的意旨,人家希望它感觉到多少它就能感觉到多少,它所表现出来的总是在恰如人愿的程度上;因为它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所以它不拒绝任何使命,所以它尽一切力量来为人服务,它还要超出自己的力量,甚至舍弃生命以求服从得更好。
以上所述,是一匹所有才能都已获得发展的马,是天然品质被人工改进过的马,是从小就被人养育、后来又经过训练、专为供人驱使而培养出来的马。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对这种动物的奴役或驯养已太普遍、太悠久了,以至于我们看到它们时,很少是处在自然状态中。它们在劳动中经常是披着鞍辔的;人家从来不解除它们的羁绊,纵然是在休息的时候;如果人家偶尔让它们在牧场上自由地行走,它们也总是带着奴役的标志,并且还时常带着劳动与痛苦所给予的残酷痕迹……
9. 选段描写的是哪种马?
10.用横线标出马与人关系的句子。
11.第1段中表现了马的 和 的品格;第2段中主要介绍了什么?
12.分析划线句子的作用。
(二)课外阅读
松 鼠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田野里,在平原地区,是找不到松鼠的。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 ,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 ,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
13.松鼠讨人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14.第2段中哪一句说明了松鼠最不像“四足兽”?
15.将下列词语填入第4段的三个空白处。
A.既舒适又安全 B.既宽广又坚实 C.又干净又暖和
16.划出介绍松鼠窝窝口的语句,概括窝口有何特点?
三、综合性学习
17.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下面的广告词有没有毛病?请作以简单分析。
(1)今年我家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2)爱琳洗面奶特别适合任何皮肤。
四、写作训练
18. 请你细心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观察日记,通过对外形的描写表达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 文字要求生动活泼,字数在300字左右。
《马》课后练习答案
1.略 2.B 3.D 4.D 5.B 6.A 7.B 8.D
9.人类驯养的马
10.人类所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剽悍的动物——马
11.勇毅 驯良 人类对马的奴役
12.概括介绍了人对马的奴役
13.漂亮 驯良 乖巧
14.它们常常……送东西吃。
15.C B A
16.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
①窝口朝上 ②端正 ③狭窄 ④有圆锥形的盖
17.这两句均是前后矛盾,(1)中前一分句否定,后一分句肯定,在性质上前后矛盾。
(2)中“特别”一词适用于特定对象,而“任何”则适用于统指,在范围上前后矛盾
初一语文练习题:《马》课后练习答案 2
一、字词书写
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 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
(2)执策而临之 (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
(3)其真无马邪 (______) 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
二、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 食之不能尽其材
B、 才美不外见
C、 其真无马邪
D、 安求其能千里也
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 执策而临之
C、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三、字词书写
文言虚词“其”在本课中有下列几种用法:
A.作代词,相当于“它”或“它的”。B、作副词,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C、作副词,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可能”“恐怕”。辨析下面的句子各属于哪种情况,把序号填入括号中。
(1)其真无马邪 (______) (2)其真不知马也(______)
(3)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 (4)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
(5)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 (6)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
请把翻译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食马者)约束它不按照它的道路,吃掉它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马鞍望着它,说:“天下没有马!”唉,它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真的不懂马啊!
四、文言文阅读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A、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 《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 《马说》第三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了“喂马人”的无知。
D、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五、语言应用
根据本文内容,从千里马角度谈起,分别以“有志”和“无才”为首词,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有志____________________;无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到刘备后,才有隆中决策,才有火烧连营,才有……请根据课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
有______________,方显__________________;
无______________,岂有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文意,请尝试创作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联,对千里马或伯乐表达自己的心声。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它永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请你联系本文文意,给下面的句子拟一个下联。
(1)上联:良马有幸遇伯乐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世上岂无千里马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言文阅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文章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里马最终的遭遇是___________;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
3、表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托物寓意,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将人才比作“____”,而伯乐喻指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作者借此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
(4)执策而临之(______)
2、一词多义。
(1)食: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
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
(2)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
执策而临之(______)
(3)策:策之不以其道(______)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______)
执策而临之(______)
(4)是:是日更定(______)
斯是陋室(______)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______)
(5)虽:故虽有名马(______)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______)
(6)其:欲穷其林(______)
其真不知马也(______)
3、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
(1)安 求 其 能 千 里 也? (2)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选自岳飞《论马》)
【注释】①介胄:披上战甲。②褫(chǐ):解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________) (2)比行百余里 (______)
(3)犹可二百里(________) (4)受大而不苟取(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此 其 为 马 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 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4、这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则人之食于虎也(______) (2)于人不啻倍也 (______)
(3)虎利其爪牙 (______) (4)故人之为虎食者(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四处)
虎 利 其 爪 牙 而 人 无 之 又 倍 其 力 焉 则 人 之 食 于 虎 也 无 怪 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4、作者说虎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用原文回答)
【初一语文练习题:《马》课后练习答案】相关文章:
初一语文《诫子书》课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06-12
初一语文《植树的牧羊人》课后练习题及答案10-04
初一语文《七颗钻石》课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10-08
初一政治相逢是首歌课后练习题及答案11-24
初一地理课后练习题及答案01-09
语文《马踏飞燕》阅读练习题及答案04-18
初二语文我的母亲课后练习题含答案09-28
《出师表》课后练习题与答案05-27
初一语文《论语》练习题及答案07-08
语文《西风胡杨》课后练习题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