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安塞腰鼓》教学反思范文
这是一篇描写陕北民间艺术安塞腰鼓的散文。全篇文字激昂,澎湃着激情,蕴含着力量。让人在领略宏大火烈的舞蹈场面的同时,感受到陕北人民的粗犷豪迈,受到强烈的艺术震撼。
钻研教材时,我把初步领略安塞腰鼓的独特艺术魅力,感受陕北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作为本课教学的目标之一,并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以“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一情感线索作为教学线索,以指导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达成上面的教学目标。
由于地域等原因,学生乃至教师对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都不怎么了解,头脑中甚至没有安塞腰鼓的概念,自然领略不了其艺术魅力,更不能通过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去感受陕北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引用了一段网络视频,再现了百十个后生表演安塞腰鼓的情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安塞腰鼓舞那“火烈的舞蹈场面”、“巨大的鼓声”、“茂腾腾的.后生”“强健的舞姿”,并设计的这样一个练习:( )的安塞腰鼓。
从练习完成情况,学生们只是用上“热烈”“激昂”等词,对作为民间艺术的安塞腰鼓来说,这些词都是表象的,说明学生通过视频对安塞腰鼓的认识停留在事物的表象,这对达成教学目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就此引导学生去读课文,继续完成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读课文后,学生大部分能用上课文里的词进行填空,学生开始填出了“震撼人心”,“充满力量”这些词。显然,学生的认识在加深。但我觉得,这些词从学生嘴里说出来是缺乏生命的,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并没有为学生所真正把握,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来说,还不够到位。为此,我进一步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引导他们真正感受到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
在读一段(1—4)中,学生一开始,只是通过音量的小表示出演出前的静。我问,马上就要演出了,这种静是不是真正的静。学生马上明白,这是一种表面的静,其实在静的背后涌动着暗流,积蓄着力量,充满着期待。那又怎样读呢?我引读学生反复练读,尽可能表现出这种特殊的静。当然,学生的朗读并没有将这种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可以说这个朗读是不成功的。
读第二段时,我突出了“爆”字的教学,让学生反复练读“但是,看!”,体会那种积蓄已久的力量爆发出来的感觉,体会舞蹈场面的火烈。如通过比较《茉莉花》音乐,体会“爆”字用的准确与精妙,但挖掘得不深。其实可以抓住本段话中的“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等词句,遗憾的没有抓住。另外,第七自然段在教学中漏掉了,没有让学生进一步明晰“火烈”的含义:空气燥热、阳光飞溅、世界亢奋。在仔细品味文字后,我让学生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学生是有力且充满激情的。可见,舞蹈那火烈的特点已深入学生的内心。
教学第三部分(9—11)时,我设计了一个仿写练习:“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 ),( )蓦然也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通过这个二度创作,让学生体会到鼓声之响,震撼大地,震撼人心,震撼一切。
第十二自然段中有“震撼、烧灼、威逼”三个词,生动地表现了后生们表演舞蹈时逼人的气势,磅礴的力量,充沛的元气。在这里舞蹈的字眼不见,剩下的只是搏击,每一个动作都是力与美的组合。我通过引读,让学生感受气势,感受舞蹈的力与美,感受陕北汉子的粗犷。
第十七自然段理解有一点难度。我感觉自己理解也不深刻,不透彻。如文中的“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理解上就有点难度。我感觉理解这段话可能需要了解陕北人民特别是西北汉子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生活中的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明白安塞腰鼓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陕北汉子宣泄情感的一种独特方式。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很有一点余音绕梁的感觉。作者用此笔法表现大战过后的静,进一步衬托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也似乎在陕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愿望,一种追求与呼唤。
回顾整堂课,我感觉,读这个形式得到了比较好的发挥,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基本能感受出安塞腰鼓的特点。但都是我引导学生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不足。以后还要多研究如何让学生自主阅读。
【六年级语文上册《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09-24
语文试题安塞腰鼓08-29
关于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安塞腰鼓》的教师教学反思07-20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通用9篇)11-18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06-24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09-20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及案例07-17
苏教版安塞腰鼓教学设计01-20
课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