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泥潭
多媒体走进语文课堂给语文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不但改变了以往“粉笔加黑板”的落后局面,而且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力的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它集 “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 形象直观的特点,使教学难点为此变得简便、易于操作 ,老师为此教得生动活泼了,学生因此学的积极主动了。也正因为多媒体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使一些老师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不管什么情况都不加区别的使用,致使语文教学走进了多媒体的“泥潭”,让人想爱不容易。
泥潭一:以制作课件代替备课。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的教学方案的过程。”可以说,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没有充分备课,就不会有精彩的语文课。尤其是随着语文课改的进一步推进,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将更具个性,教师不可能以固定的答案限定学生的思维。但有些老师却错误地认为制作课件的过程便是备课的过程,于是把大量时间花在了制作课件上,却忽略了对教材的挖掘、学法的研究,结果得不偿失。其实,制作课件只是设计教学方法的过程,是备课的一个部分,并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备课。
试问:这样肤浅的备课能张扬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吗?
泥潭二:以教育手段代替教育思想。
某些老师认为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先进,主要表现在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上。于是不管什么课型、教学什么课文都一味地使用多媒体,似乎没有多媒体支撑的语文课就不叫语文课,尤其是在优质课、公开课上,好象不用多媒体就标志着观念落后,有些部门甚至以多媒体的运用作为优质课、公开课评选的硬件。实际上,在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整合课上我们会发现在多媒体这一现代教育手段的外衣下进行的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多媒体只是充当了教师灌输、填鸭的工具。
试问:这样的教学思想能引领语文教改走向崭新的天地吗?
泥潭三:以视听媒体代替学生活动
在一些公开课、评优课上,我们会经常见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各种信息,声音、图象、文字可谓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虽说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小,以前的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在这种课上多媒体成了教师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课件过于娱乐性,缺少文学性,缺少教学的严肃性,结果使课堂是过于活跃,说玩逗唱地闹哄哄一阵,偏离了教学主题,以致于语文多媒体教学课好听、好玩,但没有教学重点,不能扎实基础教学。课件制作过多追求刺激,把声音、图象、动画等一古脑地全部加上,不但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变成了课堂上新的干扰源,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是这些老师始料不及的.。
试想:缺少对语言反复品味、涵咏的语文课能培养出能说会写的学生吗?
泥潭四:以单一“人机”对话代替多边对话
在某些整合课上我们有些老师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了“人机”对话这一狭小的范围内,整堂课老师、学生忙忙碌碌,似乎达到了多边活动的程度,实际教学效果却令人担忧,因为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仅仅局限在把学生引导到设计好的答案上来,是“请君入瓮”,学生也被动的局限于课件设置的“圈套”中,学得被动。而真正的“对话”应是教师、学生、文本、生活之间的多边交流,网状交织,学生在多边对话中提高思维品质,提高语文素养。很明显,单边对话的效果是远远不及多边对话的。
试想:这样的语文课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发挥多大作用呢?
要走出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泥潭”,搞好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我认为应该主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1、要处理好多媒体的使用与语文学科特点的关系
多媒体是语文教学的有效的辅助手段。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质,其根本的教学任务在于“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进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想象和联想,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而是因语言而形象,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体味、联想、想像,进而对文本信息进行概括、筛选、整理、迁移,从形象思维到理性思维,从知识体验到能力发展,这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的方式。
但是,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图像并不能代替阅读主体即学生对文本的涵咏玩味,否则语文课会变成电教课,课件会变成是“书本和黑板”的简单搬家,教师也会充当电脑操作员的身份,而且一味地以图像直觉取代语言形象,势必会淡化语言训练,弱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结果只能是与语文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多媒体和语文学科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从整合的角度来说,多媒体应当以“客人”的身份走进语文课堂,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的有力的辅助手段。运用多媒体的最终目的是上好语文课,使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促进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目标的落实。
2、要处理好多媒体使用与教师、学生活动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应在情感流动的情况下促进“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原则的落实。
从课堂构成者的关系来看,不外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这种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而且是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而“人”与“机”的交流是单向的,且缺乏能动的情感的,因此,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应在情感流动的情况下发挥作用,以多媒体的使用促进教师的和学生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及师生与文本的交流,如用色彩鲜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但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只能视教学流程的需要择而用之,人机交流不能取代人与人的交流,也就是说不能让多媒体主宰课堂,更不能代替教师、学生的活动。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和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作为“人”的因素参与课堂,其主动性是任何先进的机器不能代替的,所以,应让多媒体充满人文色彩,帮助学生展现思维、情感变化的过程,才能更好的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3、处理好多媒体呈现与整个教学流程的关系
多媒体要在恰当的时机呈现才能发挥好的辅助作用。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要善于把握教育的时机,多媒体的呈现也要善于把握最佳时机,要使多媒体的呈现成为整个语文教学流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辅助作用。
那么,如何把握多媒体呈现的最佳时机呢?
这需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来确定。一般说来,多媒体的运用要选择最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或使训练效果达到最优化的时机。运用多媒体的时机主要有三种:一是抓住理解需求的时机,教师不要轻易把难点、矛盾交给多媒体,应让学生充分进行读书、思考,产生“愤悱”之情,在学生思维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再呈现多媒体,才能学生豁然开朗,才能使课堂教学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就是说,多媒体的使用应该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应以多媒体的演示代替学生活动;二是抓住感情需求的时机,作为人文性极强的语文学科,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个最适宜产生情感共鸣的环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三是根据课文内容,因文而宜,抓住语言训练时机,培养和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运用多媒体,遵循辅助性、实效性、启发性、趣味性的原则,既要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又要遵循语文课的特点,抓住恰当的时机突出多媒体的优势,这样,语文课堂才会在现代科技的氛围中,洋溢浓浓的人文气息。
【如何走出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泥潭】相关文章:
如何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困境07-10
体育活动如何与语文教学整合07-10
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07-11
初中语文在多媒体教学中如何应用07-11
论如何巧妙利用多媒体促进语文教学07-11
如何运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07-11
多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06-05
多媒体信息技术如何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