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故乡》教学反思五年级语文上册
篇一:《难忘的故乡》教学反思
本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本单元以“热爱家乡”为主题,文章都具有语言美和情感美的特点,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对家乡真挚的情感就会被激发起来并得到升华。因此教学的整体思路是“带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儿,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运用的。即“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下面我就本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下反思。
一、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环节本文语言准确、形象、优美。全文突出一个“美”和一个“趣”字。如何让学生感受美,体验到“趣”呢?除了让他们直抒胸臆的谈感受外,就是通过多样的美读来加以体会。怎样读好呢?利用画面、音乐进行情境营造和教师的适时范读,无疑是让学生生情,进而引发、强化课文所产生的情感的好方法。但课堂上音乐的音量没控制好。因为在音乐下载时,声音的大小就不同,自己又不会相应的技术改善一下,就造成了这种情况。 因为后面的“趣”读可能比“美”读更贴近学生生活吧,所以不论学生“表演”是否到位,情感是否都抒发出来但课堂气氛的确因此而变得轻松愉悦了。反思一下,教学中也许老师过多的要求,如“你有读得美一些”
“你能再现那美景吗?”让学生望而生畏不敢尝试吧?也许是学生怕读文后的评价让自己没面子吧?其实老师真应该好好推敲一下自己调动学生读文的激发性语言,并思考应该营造一个怎样的评价气氛利于让学生大胆的尝试和挑战。
二、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本文是一篇文笔亮丽的抒情类写法的文章,加上已具备一定读、说、写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再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必须要进行写法的渗透。如何让学生体会写法是教学的难点。课上我采用“选词填空”“句式对比”和“发掘空白”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写法。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以品读为基础,提出问题在进行感悟。使学生的理解是依据当时的语言环境有感而发,而不是条分缕析的生硬总结。
三、情感延伸。本环节让学生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一写你最爱故乡的什么?是学生通过情感沉淀后的释放,是整节课“人文性”与“工具性”最有效结合的体现。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教师讲课,不仅要从教师立场出发,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还要从学生角度考虑,看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是否能够更大程度地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本身素质。让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且使思维在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篇二:《难忘的故乡》教学反思
本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本单元以“热爱家乡”为主题,文章都具有语言美和情感美的特点,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对家乡真挚的情感就会被激发起来并得到升华。因此教学的整体思路是“带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儿,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运用的。即“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下面我就本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下反思。
一、首先给学生创设情景。
课件出示一轮明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了李白的《静夜思》和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千古诗句,引起学生淡淡的思乡之情,从而揭示课题,并从题中读懂什么,以及你想要了解什么。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从文字中感受语言美。
本文突出一个“美”和一个“趣”字。如何让学生感受美,体验到“趣”呢?除了让他们直抒胸臆的谈感受外,就是通过多样的美读来加以体会。怎样读好呢?利用画面、多种形式朗
读进行情境营造和以及学生对重点词汇的理解,并加以表演,无疑是让学生生情,进而引发、强化课文所产生的情感的好方法。但课堂上由于时间太仓促,我安排的内容较多,导致学生读文的时间较少,对文中的语言美感悟不深。
因为“好心叔叔抱我回家”部分的“趣”读可能比“美”读更贴近学生生活吧,所以不论学生“表演”是否到位,情感是否都抒发出来但课堂气氛的确因此而变得轻松愉悦了。反思一下,教学中也许老师过多的要求,如“你有读得美一些”“你能再现那美景吗?”让学生望而生畏不敢尝试吧?也许是学生怕读文后的评价让自己没面子吧?其实老师真应该好好推敲一下自己调动学生读文的`激发性语言,并思考应该营造一个怎样的评价气氛利于让学生大胆的尝试和挑战。
三、教给学生适当的写作方法。
如何让学生体会写法是教学的难点。课上我采用“课文的开头部分这些童年趣事比作什么?(珍珠),为什么比作珍珠?(美好而珍贵),再引出文章的结尾两段‘啊,难忘的故乡!’进行对比,说说这样的写作方法是什么?(首尾呼应)”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写法。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以品读为基础,提出问题在进行感悟。使学生的理解是依据当时的语言环境有感而发,而不是条分缕析的生硬总结。
四、情感延伸。
本环节让学生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比如在教学“叔叔
抱我回家”部分,我让学生找描写我和叔叔的语句,并亮度出来,从中说说他们是怎样的性格,从而引出了我对叔叔的感激和愧疚之情,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三十多年后,假如你再次遇见了阔别多年的那位好心叔叔,你会对他说什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
教师讲课,不仅要从教师立场出发,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还要从学生角度考虑,看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是否能够更大程度地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本身素质。让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且使思维在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需从基本功抓起,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一个明丽欢快的课堂!
篇三:故乡 教学反思
《故乡》教学反思
讲解这课的时候,自己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的去分析,而是运用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原因是这样的,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说的是如何教《故乡》课,读后深有感触。于是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说,课文里边有很多的“三”,于是我就在讲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作业,回家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不仅是三什么,更是“三个什么”或者是“三什么??”,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就询问是否找了,而学生说的几乎全是课文中出现的,什么“三十年”,什么课文分“三个部分”等,这可不是我要的答案,也不是我希望出现的答案。于是我就开始了指导学生如何来找“三”,并不是说在课文里明明白白地写着,而是需要你自己通过读课文,来归纳总结,整理概括,才能够更加明确的“三”的具体内容。
随着自己的课的完结,学生的总结也接近了尾声。自己在讲课的时候,也是在有意无意之中给学生点拨或者暗示出那些三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那些三具体指什么呢?下边有具体的解释:
三个故乡
课文中一共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现实中的,一个是过去的,一个是理想中的,回忆中中的故乡是过去时的,而现实中的是现在时的,而理想中的,则是将来时的。
回忆中的故乡是充满神异色彩的图画,这里有生机勃勃的西瓜地,这里有儿时的玩伴,这里有希奇古怪的事情,这里有鲜活的世界,这里更有作者美好童年的记忆。总之这里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是“我”少年时代的天堂。这个“故乡”是一个美好世界,是少年美好心灵的反映,更是我记忆宝库里的珍宝。而现实中的“故乡”则是一个“苍黄的天底下横着的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在现实社会里失去活力的故乡,是一个让作者觉得悲凉的故乡。物是人非事事休,更何况不光这里的物非,人也非了,原来是童年的好伙伴的闰土,却与自己有了很深的隔阂,让自己禁不住打了一个寒噤,原本性格开朗的闰土,中年的时候却变的吞吞吐吐,原本与自己是兄弟相称,而今却是形同陌路人??原来是文静的豆腐西施而今却是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原本终日不说话的,而今却是尖酸刻薄的化身,这怎么能够不让作者伤心??不管是闰土,还是杨二嫂,他们的身上都反映一个时代的印记。他们的遭遇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写照,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这篇文章,因而更加具有代表性。
三种生活
很显然这是说课文的倒数第三段中的“如我辛苦展转而生活,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通观全文,“我”虽然不是作者鲁迅,但是在这个“我”身上,更多的还是作者的影子,以至于学生们一站起来,就说“我”是鲁迅。虽然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但是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而这样的生活,是“我”(或者说是鲁迅)所不希望的,我希望我的下一代们,能够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三代人
短篇小说里,不仅仅说的是现实的社会,也不仅说的是对未来的希望。课文里书提到了母亲、 “我”、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归结起来是三代人,母亲是长辈,“我”
和闰土、杨二嫂是同辈中人,而水生、宏儿则是下一代。在这三代人里,母亲是轻描淡写的几笔,去勾勒出一个知书答礼,富于爱心,爱护儿子的长辈;而我是整个社会的目击者,而下一代则是接班者,代表着故乡的希望,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可以说在这三代人中,我对水生、宏儿是充满希望的。
三种感情
这三种感情是对母亲的尊敬,对闰土杨二嫂的同情,对水生、宏儿的爱护。对母亲长辈的尊敬还体现在听从母亲的话,去拜望亲戚本家和乡邻的关心;对闰土的同情,主要是从他的变化上的来体现出自己对他的同情;而对下一代的爱护,主要是对下一代人热情的关注。
在同学的归纳总结的内容里边,还总结出三种吃西瓜的动物:刺猬、獾猪和馇,三种做工的方式,三次提到了“隔膜”的一词。
总之在故乡里还有其他的三,不仅在这里有,在很多其他的文章里也是有的。在以后的教学中,不能够墨守成规,适时地改变教学思路,会收到同样的效果。
篇四:《故乡》教学反思
过去,在教故乡这一课时,我总会为准备讲这一课而大费心思,从鲁迅先生的基本情况祖籍、身份、笔名原名,到他的代表作品小说集、散文集、杂文集等去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强调他们做笔记,重点字词一一罗列到黑板上,全文线索、讲了哪些是、重点段落词语的作用、中心等。用几节课详细讲给学生,有时,担心考试时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还会不时补充一些我认为重要的点,其结果是我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学生呢?除了极少数自觉性强的学生外一大部分只是被动接受,印象不深刻,平均分仍然没有达到理想水平,有时,也很纳闷;我的付出和回报为什么不成正比呢?问题出在哪里?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主动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学习设计,用这种方法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那一节课我是这样上的:
在结束上一节课后,让学生预习故乡并围绕作者开展了一个‘我所知道的鲁迅’的知识竞赛活动,全班分六个组,大家各自去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相关知识,特别是他有代表性的作品,上课拿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比较哪个组了解的多而全面,并且阅读鲁迅的作品多,能有自己的看法和敢于提出疑问的给予表扬,以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并且把鲁迅先生生活的历史年代、社会背景做更全面深刻的了解认识,我认为这是学习鲁迅作品
的关键,这样下来,我比原来轻松好多,取而代之的,是学习的主人做了他们该做的。在简单引导学生了解小说梗概及第一部分内容后,为学生布置了下节课的预习任务:给二十年前后的闰土和杨二嫂画一个前后对比表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这演一演小话剧。
第二节上课时,先检查了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而学生们的话剧表演则让我大吃一惊,想象不到平时被我喻为“木偶群”的学生会如此活跃,班长赵晓翔导演了一个三幕话剧,他们根据课本内容改编了台词,根据体型外貌和表演水平选了演员,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的积极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因为腿长而饰演“像细脚伶仃的圆规的杨二嫂”的王亚梅,不仅外形相像,而且将人物的庸俗自私表现的淋漓尽致,尽管比起专业人士他们还有种种不足,但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及台下的同学的配合,大家都做了充分的工作,课堂上为精彩的表演而喝彩的掌声阵阵响起,而我的内心也因为这一节课掀起了一圈圈感动的涟漪-------这就是我平时看轻埋怨的学生吗?这就是我经常感到厌倦而失望的课堂吗?平日刻板而懒惰的教学模式在不知不觉中束缚了多少学生聪慧的天性啊?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反省和自责,有了这一节课后,我更想大胆尝试和创新,在给予学生隆重的表扬后,布置了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探讨文中“我”的形象及主旨。可以就文中你不懂的任何问题提出疑问。
第三节上课后,大家很快进入状态,对“我”的形象及全文主旨有了明确的认识,当同学们的问题收上来、并被课代表罗列分为六
大项时,我再次惊讶于我的学生们:他们勇敢而大胆地对课本质疑,向鲁迅先生提出疑问,对教科书编者提出建议,如:文中出现的几处谐音异形字,“我的母亲教我坐下”“教”为什么不用“叫”、“杨二嫂的形象是多余的吗?”“文中的我既然同情闰土为什么不向他提供更大的帮助?”“宏儿和水生长大后会怎样?”这一系列充满灵性的问题让我再一次对我的学生们刮目相看,当我们共同探讨这些问题时,我看到的是台下每一个学生的面孔是那么的好奇而急切,他们的身子是向前倾的而不是懒散的靠在后桌上,他们相互在为某一个问题激烈地争论,发表各自不同看法而不是相互退让。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于老师争论而不再胆怯。直到下课铃响后一节课才意犹未尽的结束。
当学生们还在为某个问题思索时,我却从这次尝试中找到了答案:这一节课,学生们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发现? 有了这一次的尝试其他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了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新课改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难忘的故乡》教学反思五年级语文上册】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总结09-04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8-22
2017年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9-28
五年级语文桥的教学反思11-13
2017最新故乡的小路教学反思09-26
2015最新故乡教学反思范文09-06
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优质教学设计08-23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教学设计08-14
《夕照》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