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
作家简介
谈家桢,1909年出生,中国遗传学家,浙江省宁波市人。1930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0—1932年在北平燕京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在李汝祺教授的指导下进行异色瓢虫鞘翅色斑遗传的研究,取得硕士学位。1932—1934年在东吴大学任教。1934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深造,于193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7年回国后受聘于浙江大学生物系,继续从事果蝇和瓢虫方面的研究。1952年起在上海复旦大学工作,历任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所长、副校长和校长顾问。现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背景材料
60年代,生物学家童第周对金鱼、鲫鱼进行细胞核移植。
1990年5月,西北农业大学畜牧所克隆一只山羊。
1992年,江苏农科院克隆一只兔子。
1993年,中科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合作,克隆一只山羊。
1995年7月,华南师大与广西农大合作,克隆一头奶牛、黄牛杂种牛。
1995年10月,西北农大克隆6头猪。
1996年12月,湖南医大克隆6只老鼠。
同年中国农科院畜牧所克隆一头公牛犊。(以上为胚胎细胞克隆研究)
1997年3月,陈大元率先提出了克隆大熊猫的设想。
1999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大元领导的小组将大熊猫的体细胞植入去核后的兔卵细胞中,成功地培育出了大熊猫的早期胚胎。克隆大熊猫面临的两个关键问题中的一个已经解决。
词语积累
☆正音辨形
锦囊(náng)克隆(kèlóng)繁衍(fányǎn)
胚胎(pēitāi)蟾蜍(chánchú)鳞片(lín)
脊椎(jǐzhuī)两栖(qī)相安无事(xiāng)
☆词语释义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蟾蜍: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素,俗称癞蛤蟆。
相安无事:相互和平,没有矛盾和争端。
两栖: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渗透: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
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
文章主旨
文章用生动的语言,由浅入深地讲解了克隆技术的本质及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将带来的影响等几个问题,提醒人们要严肃地考虑克隆的含义,使克隆技术造福人间。
写作分析
1、用人们熟知的事物解释深奥的科学问题,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如联系《西游记》中“猴毛变猴”的描写说明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克隆的设想;联系植物“插条”介绍无性繁殖并从而说明什么是克隆;联系骡不能繁殖后代和大熊猫濒临绝种的事实说明克隆技术对于“扩大繁殖”和保护“濒临绝种”的意义等等,让读者容易明白,并且激发了读者的兴趣,使读者感到亲切。
2、文章线索清晰,虚实结合。
文章四个部分,先从理论上解释什么是克隆,再大体上按照时间顺序,又易到难地介绍克隆的实践,最后再揭示克隆的意义,使读者明白什么是克隆,如何进行克隆,怎样使克隆健康发展。无论是文章客体,还是读者所形成的认识,都显得明白清晰、井然有序。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能写得这样思路清晰,有条不紊,表现了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能力。
3、语言准确、朴实而不乏文采。
文章既大量使用科学语汇,如“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系”“无性系”“卵细胞核“囊胚细胞核”“促性腺素”“乳腺细胞”“换核卵”等,显得科学、严谨、准确;又大量使用通俗朴实的语汇,如“来自一个祖先”“猴毛变猴”“活蹦乱跳的爪蟾”“自由游泳的蝌蚪”“母马配公牛”等,显得自如、活泼、生动。有的地方还有一定的文采,如文章开头关于一系列无性繁殖现象的排比就是这样。
精读品析
☆妙句涵咏
1、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评点】引用妇孺皆知的神通广大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变克隆猴的故事,把抽象的克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强科技说明文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2、“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评点】这句话用“不是……而是……”的句式,先否定“多利”的有性繁殖身份,后肯定“多利”的克隆羊身份。语言简洁、准确。
3、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评点】这里运用设问句,一问一答,引起读者对挽救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关注和对其命运的思考。突出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1 |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奇妙的克隆同步练习(1) |
2 |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奇妙的克隆同步练习(2) |
3 |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奇妙的克隆同步练习(3) |
4 |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奇妙的克隆同步练习(4) |
5 |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奇妙的克隆同步练习(5) |
6 |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奇妙的克隆同步练习(6) |
7 |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奇妙的克隆同步练习(7) |
8 |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奇妙的'克隆同步练习(8) |
9 |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奇妙的克隆同步练习(9) |
10 |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奇妙的克隆同步练习(10) |
11 |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奇妙的克隆同步练习(11) |
小编再次提醒大家:多做练习题,才能提高学习成绩,大家一定要牢记。希望这篇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其妙的克隆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可以帮助到您!
4、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评点】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科技进步的正负面影响。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带来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但同时它越来越变得让人类难以控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人类。
☆佳段欣赏
5、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译音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
【评点】在这一部分,作者把“克隆是什么”这一问题说得通俗易懂。首先,从我们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写起,“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这样就把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从词源上追溯“克隆”的原意,让我们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的含义: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紧承前文,文章对克隆的介绍又进一步,从植物“克隆”写到动物的“克隆”,以“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来作结,把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问题探究
1、文章运用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解答]形式上看,小标题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内容上看,小标题统领有关内容,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更利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的脉络因此也更加分明。
2、科学的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同步地危害着人类,那么我们要不要继续发展科学呢?
[解答]发展是硬道理,我们不能否认发展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我们更不能因为这一点而裹足不前,而是要在发展中注意避免或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全力加快发展才是上策。
体验对话
师问:学习了本文,你怎样认识克隆技术的利与弊?
甲生:克隆技术的利很多。在农业方面,人们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大量具有抗旱、抗倒伏、抗病虫害的优质高产品种,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在这方面我国已迈入世界最先进的前列。克隆技术对保护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来讲是一个福音,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也是克隆技术最有价值的地方之一。
乙生:克隆技术的利还表现在医学领域。在当代,医生几乎能在所有人类器官和组织上施行移植手术。但就科学技术而言,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应仍是最为头痛的事。排斥反应的原因是组织不配型导致相容性差。如果把“克隆人”的器官提供给“原版人”,作器官移植之用,则绝对没有排斥反应之虑,因为二者基因相配,组织也相配。
丙生:我来说说克隆技术的弊。在理论上,克隆技术还很不成熟;在实践中,克隆动物的成功率还很低,生出的部分个体表现出生理或免疫缺陷,而且动物的残废率相当高并伴有早衰现象等。此外,克隆技术(尤其是人胚胎方面的应用)对伦理道德的冲击和公众对词的强烈反应也限制了克隆技术的应用。我认为,克隆技术的巨大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在于它促使科学家们加快了研究的步伐,使克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进入一个高潮,从而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思维点拨]以上三位同学就克隆技术的利与弊谈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列举了事实。一方面可以看出他们对文章的深入研读和准确把握,另一方面也说明三位同学并没有局限于课本,有意识地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
习题指津
探讨与练习一: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试验”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3、“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4、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思维展示】设计此题主要是帮助同学们整体把握课文。在此基础上,了解事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1、作者为了说明“克隆”,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诠释和引用。举例子:列举植物、动物界当中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作诠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说明顺序的安排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这一节有两条线索:一是从中国的“克隆试验”写到外国的“克隆试验”,这样安排突出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二是写“克隆试验”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体现了科学家们“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同时也为下文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的铺垫。
3、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也就是说,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给人类造成危害。
4、课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探讨与练习二: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
【思维展示】设计这道练习题主要是要让同学们在推敲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参考答案】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4、“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5、“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6、“……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探讨与练习三:文中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思维展示】本题设计意在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参考答案】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大体可从如下几方面展开: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2、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3、科学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导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理性地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同时又让人类真正享受并体会到科学带来的幸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必须探讨和面对的问题。
更多关于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奇妙的克隆同步练习(1)的相关知识请点击查看中学频道。祝同学们都能取得好的成绩!
我们经常听见这样的问题:你的语文怎么那么好啊?教教我诀窍吧?其实学习这门课没有什么窍门。只要你多练习总会有收获的,希望小编的这篇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奇妙的克隆同步练习(2),能够帮助到您!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
①人的一生,几乎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而入睡做梦,是人人都有的经验。
②梦究竟是怎么回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一种通俗而较为科学的解释。无论怎么光怪陆离的梦境,都是大脑活动的反映,总是和人的经历、想象和心理特点有所联的。佛洛伊德认为,梦是心理活动的反映。巴甫洛夫认为,“梦就是过去各种刺激的痕迹,它们现在以最料想不到的方式组合起来”,强调是生理反应。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梦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更确切地讲,是感觉敏锐、情感丰富而擅长形象思维的右脑,在摆脱了善于归讷、判断等逻辑思维的左脑作用时,独立处理资讯的结果。在白天清醒时,由于左、右大脑交互制约、补充作用,使我们的思维、工作和生命合“情”合“理”;而夜晚做梦时,左脑休息抑制,右脑就“不受干扰而自由地”处理资讯,往往就会有“情”无“理”,出现许多稀奇古怪,甚至离经叛道的梦境。
③这种非正常逻辑的资讯编辑处理,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或令人惊喜意外、或紧张恐惧、或兴奋行动、或悲戚哀伤的梦而已。而对于诗人、作家、另外一些艺术家或科学家,则可能会是飞来灵感和启示,因此流传着许多梦笔生花的美谈。如庄周化蝶、杜甫梦乡、李贺梦月;莫扎特作曲、梵高作画、斯蒂文森写《化身博士》、凡尔纳写《八十天环游地球》也都有梦中命笔的传说。
④艺术创作本以形象思维见长,右脑“独创”而命笔,应不算离奇,但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科学家,也因梦而得“科学启示”,似乎有点奇怪。其实深思一下也可明白,科学的发展和突破,很多时候就是要对原有的“科学”要有新的认识,甚至要否定,不太循规蹈矩的右脑往往比左脑更敢于创新、突破。我们都知道有几个著名的“科学的梦”:凯库勒梦见碳原子跳着像首尾相咬的蛇一样的环舞,从而悟出了苯分子的环形结构,从而揭开了有机化学史上的光辉的一页;门捷列夫梦见元素像小孩纵横排列的队伍,导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还有笛卡尔、爱因斯坦……都做过“科学的梦”。
⑤从梦的科学和科学的梦明白梦是怎么回事,也可领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清醒的白天不妨大胆突破陈规旧章,突破“逻辑思维”,也许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就会在“白日梦”中给我们灵感和启示。(有删改)
12、为什么说梦“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
13、第②段中加点的“合‘情’合‘理’”应如何理解?
14、第③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5、本文以“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为题有什么好处?
16、文中列举了诗人艺术家“梦笔生花”的故事和科学家的“科学的梦”,二者有什么共同之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表达实践
17、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克隆人的出现不是没有可能。如果有一天,你被克隆了,你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请发挥想象,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中考链接
18、小方搜集到下面一个有意思的图表,并和大家一起进行了探究。他说:“从图表中可以看出,随着事业成就由小到大,记忆能力在其中的重要性逐渐下降。”你就理解能力或创新能力对事业成就的重要性也发表了一点看法,你说:“从图表中还可以看出,
。”
克隆前景问答
一问:克隆是不是百分之百的“复制”?
在克隆牛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马教授发现了许多新情况,其中之一是克隆技术并不能百分之百地原样复制,在克隆和胚胎移植过程中会有一些遗传信息的损失。就好像拷贝软盘,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和原盘一样。虽然损失信息的数量极其微小,但对克隆牛会有什么影响现在还不知道。马教授说:“我们在实地观察中还发现,怀克隆牛的母牛奶头都是瘪瘪的,不像正常怀孕的母牛那样涨鼓鼓的。这也说明克隆牛胎在“养母”肚子里给养母的信息和正常牛胎有差异。差异在哪里,现在也还不知道。”
二问:克隆动物是不是一定短命?
研究表明,动物的寿命和体内染色体末端的基因——端粒的长短有关。年轻动物的端粒长,而年老动物的端粒则变短。有人据此推断:克隆动物既然是按照成年样本复制的,那么刚生下来的克隆动物的端粒就已经和成年动物一样短了,他们的寿命肯定不长。陈大元教授否认了这种观点。他表示,在实际操作中,已经发现年幼的克隆动物端粒在体内端粒酶的影响下变得很长,和成年样本出现差异。所以,克隆动物的寿命不会比一般动物短。
【奇妙的克隆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07-05
关于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07-05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06-06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的同步练习及答案06-06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推荐05-27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的内容07-05
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06-05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小练习及答案06-06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和答案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