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让语文课堂注入创新思维的活力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语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让语文课堂注入创新思维的活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让语文课堂注入创新思维的活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对此进行了探索的实验。
1、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
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去营造一个宽松和睦、敢于争辨、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允许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活动,并能对其微小的创造力表示赞赏。例如,教三语《三袋麦子》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小猴、小牛、小猪得到麦子后的语言行动和结果进行表演,在轻松的环境下让学生明白,对待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解决的办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安排学生组建4人小组,演习《假如我是小xx》把自己假想成文中的角色,萌发了创新的意识,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培养。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既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又要注重学习激情的主要性,创设情境,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课文的感染力,借此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四语《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篇独幕剧,教师引导学习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内涵,同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一天,管家求见,要替主人送一套精装书给公仪休,他说公仪休喜欢读书和藏书。公仪休婉言谢绝。学生很快融入情境之中,在教者设计的情境中驰骋想象、丰富语感,把公仪休的品质刻画得更形象,把课堂气氛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3、授之以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正确处理传授和感悟的关系、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理解、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获取知识、体验创新的愉快。为此,我们采用下列方法进行了实验。
(1)词句训练--寻点。这里所说的点,是语言训练点,教师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寻点,让学生从点中得到启示。例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先让学生辨析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换成到、吹、送、过等字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让学生再试着找能体会作者心理的字来锤炼,学生很快找到了又区别到、来,体会其内涵:一是诗人离家已经很久了,应该回去看看了,承接了上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表示离家近,应该还,引起了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示思家切不能还。这样的点既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领悟的深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篇章分析--穿线。这里的线就是能贯穿所有点的纲,可以是提纲或文眼,也可以是行文的线索。让学生在穿线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篇章结构和谋篇布局的了解。教学《索溪山山谷的野》一文,在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时,教师引导学生读2节,领悟表达方式;先概括叙述索溪山山谷的山是野的,然后具体写索溪山山谷的山怎样野,从中发现本文的表达方式--先写索溪山山谷的野,然后具体叙述山、水、野生动物以及来此游玩的游人;而在分述各段内容时,又分别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对课文有了一个清晰的线索,继而再引导回忆学过的教材中和课外阅读中相同表达方式的文章,学生在记忆空间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
(3)感情表达--求异。所谓求异,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学《凡卡》一文,教者设置话题:凡卡的学徒生活是悲惨的,你能从哪些方面看出来?学生开动脑筋、发展求异思维得出下列结论:凡卡小小年纪就来当学徒,还要遭到老板的虐待和伙伴们的欺侮;圣诞节前夜,凡卡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去祷告,他却不能去;莫斯科是美好的,可是却没有他快乐的地方?童年的伙伴在乡下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他却孤零零地远离家乡在求异思维中,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新的认识,对作者对比、映衬、暗示的表达方式更加佩服。
(4)主动探知--质疑。质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善于发现、善于解决问题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教师要放手启迪学生质疑、自主探究、大胆表达,使其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两小儿辨日》课文,有的同学提出孔子不能决也不符合现实,难道孔子那样的思想家、大教育家不知道这个简单的问题?在释疑的过程中,学生终于明白:一是那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还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回事;二是孔子的治学态度是实事求是,不懂就是不懂。对疑的讨论,使大家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刻了。
(5)大胆想象--多思。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尔。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学时,要让学生张开智慧的翅膀,创造条件发展想象。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启发想象:地球太容易破碎了,我们怎样保护地球?学生结合课本,联系生活实际,出了一系列的好措施,有的建议保护有限的矿产资源,有计划地开采;有的建议保护好地球的水资源,不让其受污染;有的建议不但要保护好森林资源,而且绿化我们的家园;还有的建议采用高科技,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雷电光能,减少煤和电的消耗这些想象建筑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合情合理,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6)读后延伸--拓展。这里讲的拓展就是指创造机会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不断地给以启发、诱导、激励和鞭策。教学《凡卡》时,让学生续写《凡卡梦醒后》,要求设身处地设计凡卡梦醒后的情景。教学寓言《守株待兔》后,指导编故事--《守株待兔新传》,便如有一生这样设计:守株待兔的农民不再守株,而是广为植树,数年后,树大成材,卖了树买了兔。他不是机械的等待,而且凭自己的劳动换来了成果。这样的训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回顾实验过程,我们体会到:要培养小学生语文创新能力,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人才观,要与时俱进,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光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不光要给以黄金,更要授予点金术。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才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造性人才。
浅谈让语文课堂注入创新思维的活力 2
语文课程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的一统。基于它的重要地位,作为语文教师,我高度重视,密切关注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力争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这个目标,我不断研究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利用课堂教学,指导学习方法
课程标准以“知识和能力” , “过程和方法”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来设计,第一次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提高到这“三重”之一的位置。这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把视角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我在课堂上给他们创设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来运用、提高。如教学“养花”,通过课堂辩论,正方、反方的互诉理由,学生把课本中养花的喜、忧、哀、乐等理解得相当深刻,并结合实际谈到环境美化、陶冶情操。这样,教师真正从“领导”岗位退下来,把课堂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活动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促使老师把重点落实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快速阅读的方法、背诵方法、积累方法,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即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学习方法指导上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运用探究、讨论的方进行课文的精讲,学生在教师启发,指导下,经过学生的自学思考和师生间交流,探讨,从而掌握知识,活跃思想,深化认识,提高觉悟。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及时鼓励敢于发言的同学。另外,教师也要置身与讨论中,并在讨论中适时的概括、总结和点拨。用精练而概括的语句把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讲透。例如本册《捞铁牛》一文重点是理解怀丙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一只只铁牛。教师先演示实验,创设新意识,然后让学生探究讨论铁牛是怎样捞上来的?最后得出结论,铲沙—船身漫漫上浮—铁牛一点一点向上拔—拉上岸,这样很复杂的知识,学生很容易掌握了。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激发创新兴趣,营造创新氛围。引起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的良好的开端。每一个孩子都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好奇心,一旦设置了疑点,他们常常会渴盼得到结论,会认真、积极地去探究。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先请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玻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有透明玻璃,能遮风挡雨并且明净透亮。”“宝石蓝玻璃,非常漂亮。”“装饰玻璃,上面布满美丽的花纹。”“汽车玻璃,很结实。”……我适时夸奖,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我们今天要学一篇课文,就是有关玻璃的。出示课题后问“新型”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后追问,看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大家情绪高涨,主动发言:“我想知道有哪些新型玻璃?”“它们都是什么样的玻璃,什么特点?”我则抓住契机,鼓励说:“那就让我们赶快来读课文,寻找一下答案吧。”此时,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带着浓厚的兴趣认真地研读开来,切实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把“要你知道”变成“我要知道”,充分尊重每个个体的需要。
(2)激发求异思维,拓宽思维广度。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散性思维训练,课本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类型,一种方法,一个结局,是范例,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冲破课本的框架,让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空间驰骋,激发思维的广度,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如在教授传统篇目《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摒弃了“课文中‘亲人’指的是谁”,先讲读第一个事例,然后学生自学第二、三个事例等传统套路,而是从“亲人”是“有血缘关系的人”这一基本外延生发开去,通过学生反复地品读、体会、感悟,得出这里指的是“战争年代有‘血肉关系的亲人’,也包括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和平年代有深厚情谊的人”,延伸了“亲人”的外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讨论中学生认为现在他的亲人有动物、植物、甚至地球,这种博爱思想更是及时、充分地给予肯定,这是学生的创新,是学生的自我感悟和自我体验的结晶。无疑这就达到了激发浅能,引发创新之目的。
(3)因势俐导,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教学实践告诉我,当代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利用教材有利因素进行锻炼,教师加以点拨,努力培植。如 《 穷人 》 结尾的补叙 《 桑娜拉开帐子后 》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教学《再见了,亲人》的第一段,可让学生根据其中的有关描述思考想象:当时的战斗形式是如何的激烈;战士们的处境如何艰难;大娘一行是怎样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来到阵地的;阵地上的情景怎样?战士们是如何被感动的……然后,以《硝烟中》为题,练习想象性扩写。
三、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
知识的理解、内化、运用有其过程。读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根据创新教育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学习新的课之前,可以指导学生先读预习部分,或是和课文相联系的课外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对文章有个全面的了解,然后指导学生,对重要词、语句进行重点阅读,最后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化,领悟中心。另外,我在阅读中还要求学生做到:“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语文教学在注重以上过程中,不应停留在本身的完整性,而应体现诵读、积累、迁移,实现语文教学引路的目的。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是学生阅读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正确分析,把握学生阅读期待视野,利用其阅读期待提高教学质量,更应根据学生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呈现阅读内容,共同构建。学生的期待视野,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审美认同能力。学生有了一定阅读能力,才有兴趣延伸课堂阅读量。
总之,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课程整合能力的提高,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最关键的一点。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从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实施中汲取营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从文学艺术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当然,在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在工作中不断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在不断的促进学生的成长中发展自己、激励自己成长。
【浅谈让语文课堂注入创新思维的活力】相关文章:
浅谈绿色创建要有创新思维05-25
“硬实时”为Linux系统注入新活力11-03
浅谈学习速录的思维方式10-15
浅谈“三个思维”08-11
浅谈物理学的思维方法03-06
经营管理创新与逆向思维11-04
医院高层管理的创新思维11-17
CFO如何具备创新决策思维11-16
创新思维作文(精选24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