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生命本原
一、把握语文教育的方向,凸现个体学养目标
语文课该怎么上?语文界同人见仁见智,但我认为,致力于学生的人文自悟,回归语文课堂的生命本原,仍有着巨大的潜力。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突出特点,实践的内容和对象,不只限于教材,还应包含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内的自主亲历探索与创新,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训练等。民族性则包含了汉字书写、语法结构、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点。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因此,必须把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看作是语文课堂的基本任务,把听说读写思扎扎实实落到实处,让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焕发师生个性和生命的活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下商称《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所以,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至少要做到三个协调,即掌握语文知识与合作、探究力、创新能力的协调,心智结构内部诸因素的平衡与协调,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技能活动的协调。此外,还要处理好教学目标的宏观把握与微观调控的关系,使语文课堂生动活泼附理好学生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的发展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注重自主亲历和体验;处理好教学的未来性、生成性和社会性的和谐统一,注重生命的发展历程;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双边共时、动态生成等环节,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我们要在一堂课中有机渗透能力目标、情意目标和个性发展目标,把握语文教育的方向,凸现个体学养目标,这既是教学机制和教学手段的问题,更与教师的理念、教学环境密不可分。
二、驾驭语文课堂流程,凸现个体生命情感
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落实“教什么”的问题固然重要,但对于一堂课来说,“怎样教”更为至关重要。《纲要》把教学过程诠释为“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我们很有启发。这是优化教学过程首先必须确立的理念。叶澜同志认为,“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他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语文课堂具有形象性、情意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在一堂课中显得非常重要。
驾驭语文课堂流程,凸现个体生命情感,必须落实以下三点:
1.突出亲历特点。语文学习是以感知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学习主体必须对文本感同身受,形成表象.产生独特新颖的个人体验,才能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把握文章旨趣,形成读者与文本、作者的交流,方能有情感自由和。动灵顿悟。语文学习有其个体独特性,形成的是个人独特的感受,要靠自己的切身体验将原有文本物象融会其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语文课程改革中,我们主张将语文读写的重。已转移到学习主体的.品味、积累,以及运用语言和培养语感的自主亲历上来,将主体的亲身感悟、积累和培养语感当作语文学习的根本要求,让教师真正成为指导者和弓陷入,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2.突出情意活动。课堂教学是针对人的教学,而人是能够不断赋予自己新的生命的生命体,是能够不断探索和创造的自主发展的生命体,所以课堂教学也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认知活动,而应该是认知活动(动脑)、情意活动(动情)和技能活动(动手)等在课堂多边互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布鲁纳在谈到发现法时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情,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的一切方法,”这就是发现法的要义,它让学生亲自经历发现的过程,获得发现的兴奋感、成就感,这样不仅能激发个体的聪明才智,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情感生活。古人读书讲究“美读”,“批文入境”,于“得意”处则“忘形”。读《背影》,则感受到亲情之浓郁;读《股王阁序》,则感受到自然之纯美;读《胡同文化》,则感受到文化之深沉。语文学习有其本身的内在规律,没有亲身揣摩、体味,就很难触发生活的感悟和心灵的交流,也就很难触及语文学习的根本。只有亲身体验和回味,丰富情感生活,形成内驱力,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卓有成效。
3.突出感悟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把“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和评价的重要内容反复强调,显示出这些环节和手段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这其中感悟能力是关键。积累、熏陶是由外而内的储存、加工过程,语感培养是透过直觉层面上升为理性分析的必备能力,而感悟能力则是自主性。能动性光J造性的综合体现。它或通过情绪的感触而产生感慨,或通过形象、思想的感受而引发感想,或通过生活的体验而激发共鸣。基于感悟,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如把作文课由学生一味写改为先“说”作文,有了交流和共鸣再下笔;把阅读课由教师一味讲改为自主学习交流汇报课、阅读体悟赏析课、创意论辩评说课等。
把语文课上成赏析式、合作式、探究式、展示式的课型,设计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发现、尝试的问题系统、训练系统和情意系统,创设种种情境与机会,鼓励学生探索、实践,寻找知识、情感与个体心灵的契合点,将生活与生命融进课堂,在个体探索、实践中不断丰富精神生活,寻求对自然、社会的共鸣,感悟生命活力。
三、提升阅读境界,凸现个体创造历程
新课标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并在阅读过程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关于阅读教学的阐释,实质上强调了思和悟的作用,突出了个性化和创造性。首先,从形式上强调“多角度的”。“有创意的”;其次,从阅读的个性心理过程看,有阅读的“期待”、“反思”和“批判”等;最后,从目的和效果看,一要拓展思维空间,二要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潜能,是语文教学有待开发的崭新天地;“阅读反思和批判”是拓展思维空间。培养思辨能力的主要手段。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五册摘录王冶秋的读书随笔,说他第一遍读《阿Q正传》是“我们会笑得肚子痛”一一看到的是情节的荒唐与滑稽,第二遍“才咂一点不是笑的成分”一一感到国民的愚昧与悲凉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许是从人物身上看到了民族的劣根性,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这是多角度阅读的一个范例,对语文阅读教学很有借鉴意义。
提升阅读境界,凸现个体创造历程,应该做到:
1.提升想像力和鉴赏力。语文教学中联想和想像是基础,鉴别和广赏是途径,获得学养和能力是目的。可以将阅读知识点、文本内容支撑点和现实生活、个体思考进行有机渗透和衔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像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在生动活泼的课堂读写中陶冶学生性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鉴赏能力。
2.提升感知力和评判力。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把阅读的期待、心理的需求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按文本对个体情意的牵引点把阅读训练分为情感熏陶性阅读、意象鉴赏性阅读、哲理探究性阅读和知识情趣性阅读等,在情、意、理、知、趣等方面平衡与协调学生个性心理和智能结构,学会自主感知和客观评判,促进感知力和评判力的逐步提高,追求健康个性和高尚志趣。
3.提升内省力和创造力。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内隐学习认识不足,外显指导显得有余,而对学生阅历经验的积累又无能为力,这是导致语文教学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差的主要原因。因为“内隐学习是语文能力提高的主干,外显的指导和阅历经验的积累是语文能力提高的两翼,三者协同作用,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杨金鑫《内隐学习研究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启示》)外显是一种点拨和引导,隐学习和阅历经验又与丰富的语文资源的采集紧密相关,与学生的内省力有关。因此提升内省力和创造力是优化语文课堂读写不可或缺的生长点和亮点。
【语文课堂的生命本原】相关文章:
让语文课堂涌动生命的活力06-28
语文课堂如何充满生命活力06-28
《感悟生命》语文课堂实录04-21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语文课堂教学实录05-08
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07-11
还语文课堂的本色06-28
走进语文课堂04-21
会计的基本原理是什么01-25
雅思听力的高分基本原则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