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百文网手机站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困惑

时间:2021-06-19 13:55:35 语文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困惑

  小学教育是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的初始阶段,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困惑吧,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困惑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困惑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努力地学习新的教学理论,逐步转变教学理念,深入钻研教材,不断研究学生个性特点,但经过多年的探讨,仍存在一些困惑,在这就谈谈我对语文新课改给我带来的一个困惑与相应的措施。

  有些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何不在?

  在所带班级中中,我们的一些学生的确对语文缺乏兴趣,课堂上他们不善于甚至懒于思考、上课人在心不在、不积极发言、课前不预习、作业敷衍了事,种种迹象都反映了对语文的不重视,更谈不上有兴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情况呢?下面简单加以分析:

  一、教师自身的原因。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学生又怎么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教学是否充满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是否充满了激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呢?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激情四射的讲授,一些学生却始终面无表情、无动于衷。这种情况,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语文学习的兴趣,但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三、教材的原因。毋庸置疑,教材上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十分适合学生的学习。但同时不可否认,教材的部分课文太过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感受。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以趣激趣。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必须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着学生。所以只有教师对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真正地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心理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投其所好”,例如在教《搭石》一课时,学生就对一行人如何有序的走搭石感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相关段落进行表演,运用这样的方式投其所好,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不喜欢吗?

  二、培养兴趣。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培养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教师有足够的耐心,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可以举办朗诵会,可以每天推荐小故事,还可以进行语文方面的才艺比拼,这样就可以逐步帮助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

  三、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气,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涟漪,这是在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社区的变化,体验社区人民的.生活,这也是在学习语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同样也是在学习语文。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课堂上教师的传授,也离不开课外的实践与探索。

  要真正培养每个孩子的语文学习兴趣,绝非易事,相信只要众多教师不断钻研,勇于实践,持之以恒,我们一定会让每个孩子爱上语文,爱学语文。

  小学语文阅读存在的问题

  1阅读内容与学生阅读能力不符

  小学语文教材中,人教版的使用是占大多数的,笔者就根据人教版的语文阅读内容进行探析。发现很多的课内阅读内容与学生的阅读能力不相符,这种阅读材料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也不能对作品真正想表达的观点有准确的把握。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凡卡》这篇课文时,作者通过写凡卡的生活经历和凡卡在写信时的描写,展现了当时背景下一个九岁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同时反映出那个时期的社会的黑暗。这种相对沉重的阅读材料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但是要想真正地渗透文章的含义和文学价值还需要学生在阅读之前对当时的写作背景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这种涉及社会层面的描写对于小学生来说意义不大,小学生的生活阅历、价值观、世界观都处于没有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对于社会的描写的理解能力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学生对所学内容在客观条件上不能够达到完美的要求,必然导致教学有效性的缺失。

  2.学生缺乏思考能力,习惯于接受传统课程

  虽然教育改革之路一直在提倡,但是小学语文的阅读教育还存在很多的传统问题。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上都没有形成很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情况下的阅读就只能是学生在浅显的阅读之后听教师的讲解。这种匆匆结束的阅读教学很大程度并不能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人自主接受阅读内容的过程。这个过程自然需要阅读者慢慢体会和认真的思考。在听讲解的过程中没有了自主的思考也就没有了阅读的意义,这种教学过程同样制约着小学语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3.小学阅读材料的选择良莠不齐

  阅读材料的选择上除了课本中的课文,还需要在课外选择一定量的材料,这种相比而言没有具体要求的选择往往存在很大的质量弹性。这个过程中使得大量的通俗文学和网络文章、流行小说进入学生的阅读范围,这些作品在小学阶段的阅读并不适合。这些阅读材料的作者背景不能保证,对于学生的品质培养也存在很大的影响。

  提高教学水平实现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作为小学语文中的重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一定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能力除了基础的认字、识词、造句外,更多的就是一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相关。笔者就根据在日常教学中发现的教学问题以及在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方面的提高意见做出陈述:

  1.去繁就简,明确教学目标

  就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存在教学过程过于繁琐,程序冗余的现象而言,已经使得教学的目标在一定程度偏离中心的地位。应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突出阅读,摒弃那些没有必要的教学辅助过程。学生的阅读只需要阅读材料和安静的环境,其他的教学媒介的存在很可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于阅读。阅读中的思考也需要相对简单的环境进行,去繁就简是明确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

  2.增加课堂交流环节,促进学生思维碰撞

  同样一篇文章在不同的人阅读之后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差异性是永久存在的。如果阅读教学的内容只是停留在输送统一思想的阶段,那么这样的小学语文教学依然没有有效性可言。一个人的思维和另一个人的思维不可能完全相等,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能使得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体会自身和他人的差异。这种交流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既能够拓展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又能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思维,摒弃灌输式教学,实现读思相互结合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较多的就是在学生思维上采取灌输式的思维,无论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范围只是单方向的给学生呈现,这样的教学过程效果自然不好。学生的思维从自身思维到正确思维之间没有很好的过渡,使得学生在思维接受过程中存在困扰。

  同时,思维的过渡有助于学生在理解的层面更好地接受教学的内容,但是这种能力在提升后如果没有一定的训练和实践,也就没有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的目。小学阅读教学的最终教学目的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在阅读能力提升的同时提升写作能力,也能起到趁热打铁的效果,从而全面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关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接受程度和对于学习的态度,在教学层面的改变能够很好地提高这种有效性。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过程,在这种有效性教学方式探索的过程中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困惑】相关文章:

语文阅读教学的困惑03-07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03-08

英语阅读教学的困惑10-12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困惑10-07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困惑10-08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03-08

我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困惑及反思范文09-19

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03-0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题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