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著名教育家夏尊认为“理解与写作为学习国文的两大目标,一般人日常生活上阅读的时间多于写作的时间,故理解可以说比写作更重要”。为此,我们必须大力提倡重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那么,在新课标下,我们如何开展阅读教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供大家参考。
一、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二、注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和练习
重点进行基本功练习。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的语调语气、停顿及表情等,开展个人朗读表演,师生共同评价活动,激励学生表现自我,积极参与朗读活动,体验朗读乐趣,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标准。利用抒情性课文,练习学生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怀念母亲》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从而教育学生感受母爱,爱自己的妈妈,上升到爱伟大的祖国。《桂林山水》,指导学生读出表现桂林山水特点的语句,读出作者对其山水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又如,《白杨树》、《穷人》等含对话的课文,读中引导学生读好对话,分角色朗读,引发学生朗读热情,优化朗读练习,重点指导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把握角色的思想感情,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了各种动物的不同本领。让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尝试合作、享受成功。教师退居一旁,牵引、点睛,教者、学者的角色都由孩子们担当,营造出一派浓浓的生生互动的学习气氛。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教师作为园丁,有责任浇灌这最美丽的花朵。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感受音乐家贝多芬高超的琴技与高尚的品质,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四、注意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可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反之,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为此,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摘录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断,甚至篇。同时指导学生出黑板报、手抄报,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这就势必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通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勤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教师在这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采用最佳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五、要注重个性化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学生主体通过这些心智活动,可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这就是个性化阅读,它受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处理。“语言是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阅读教学的个性化,不能简单理解为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整齐划一,让所有的学生都变为优等生,而是使优等生与后进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高和发展,提倡自由选择。在实践中,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的性格是不同的,人的情趣爱好,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是多元的,如果你试图使多元的变成一元化,使丰富多彩变成单纯一律,那就会产生荒谬异化的现象”;“雪融化后是什么”的答案不再是唯一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破除框框,让其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张扬人性的善,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于阅读文本中得到融合。
六、应考虑生活阅读
在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中很多的阅读文本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以及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如《紫藤萝瀑布》、《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学生相距较远,所写的内容也远离学生的生活,所抒发的情感也让学生觉得遥远。总之,这些作品让学生感到陌生。因此,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就会停留于表面,甚至发生偏差。于是,在阅读教学中就应注意拓展,让学生了解宗璞在中的不幸遭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状况。学生只有了解了生活,才会理解文本,因为所有的文本都是源自生活的。总的说来,生活体验与阅读体验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互为促进的。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也应该阅读作者在创作上的成就,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作者人生的各种境遇,理解他们身上所浸润的文化底蕴,挖掘自身的生活体验,把自身经历与文本结合,体验文本学习的现实意义,最终走向生活的阅读。
七、须重视情感阅读
古人说:“诗言志,词言情。”其实,不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学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因为情感是推动审美创造活动的动力,阅读教学应以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安塞腰鼓》一文,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置身于黄土弥漫,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的兴奋随着擂鼓那股冲劲和节奏鲜明的隆隆鼓声不断升温,对于安塞腰鼓所带来的震撼也不言而明。此外,朗读也是激感的重要途径,如分角色读、集体读、自由读、范读、熏陶朗读、体验朗读等,让学生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增强语感,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进而更好地步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八、要区分略读和精读
夏尊认为语文的阅读可以分为“略读”和“精读”。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作了较大的调整,要求7―9年级的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要完成课内、课外的大量阅读,略读可以说是最佳选择。“略读的目的在于理解,了解其内容”,通读全文,了解作者的思维轨迹,弄清阅读文本的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观点、态度和感情,既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又能增大阅读量。“精读的目的在于揣摩和鉴赏”。在阅读教学中,它可分为三种基本功夫:理解、鉴赏、触发。理解有两方面:一个是关于词句的,一个是关于全文的,在理解基础上就是鉴赏。揣摩文中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意义。要求学生把“我”放入作品中,两相比较,并能冷静的思考。“诗要反复地吟,词要低徊地诵,文要周回地默读,小说要耐心地看”。引导学生注意用自己的体验去欣赏作品。阅读教学的最高层次就是触发,由作品感悟到其他的内容,让学生从作品出发,又从作品跳出来,有属于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可见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是基础,鉴赏是提高,触发是升华。理解的深度,鉴赏的水平,触发的丰富程度,应作为新课标下检验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标准。
九、要注重质疑阅读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是一种有意识的,发问、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努力把学生从琐碎的、不切合实际的习题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主动发现,主动探求。只有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知识、情感的主体。学生的发问可能是幼稚的或是钻牛角尖的,甚至是错误的。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质疑的情景,比如开展小组质疑活动,个人针对文本的质疑竞赛,比比质疑的广度、深度,这无疑也提升了阅读教学的层次。另外还要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和技巧,如组合比较法、探究比较法、旧事物新看法等。如《桃花源记》中有“问今是何世”一语,教参均译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了?”一学生对此不赞同:“源人已与外界隔绝,他们又怎知秦已迷惘,早以改朝换代了呢?他们应该问现在是秦几世了。”的确,这样的理解更好。学生一旦掌握了阅读质疑技巧,质疑能力就会大大增强,对文本的体验也随之加深。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应该说质疑不是终结,学生的思维随着质疑――释疑――再质疑――再释疑,创新潜能才会不断挖掘、发挥。
【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相关文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语感的培养11-09
如何进行英语阅读教学10-07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10-12
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06-25
高考语文如何进行备考06-22
如何更好进行语文教学07-0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如何实行07-05
如何进行语文教学反思06-20
语文期末复习该如何进行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