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同理心为话题的优秀散文
编者按:原生家庭是同理心认知的摇篮;父母是同理心培养的第一位老师。
同理心,Empathy,起源于一种对他人困人的身体模仿,个体通过模仿引发相同的感受。即使不理解这个词的内部含义,相信也能感受得到,这是一个很美的词语。同理心,是人性“光辉”和“善”的一面。
同理心根源
同理心根源于遗传和成长期,特别是婴儿和孩童时期。
遗传
“遗传基因”是影响同理心的先天因素。赐予基因的父母是否具有同理心,在受孕的那一刻,给后代编织了“有无同理心”的先天温床。“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钻洞”是一句俗语,或有一定的偏见,但是承认了先天遗传的作用。
原始模仿
孩子的同理心起源于模仿,这种情形最早出现在“婴儿与妈妈的原对话”,因为母子同体,还未出生之时孩子就在与妈妈对话,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有相同感受的个体。孩子能读懂妈妈的表情和语言,妈妈也能读懂孩子的表情和语言,即冷热、饥饿、大小便、睡眠、表情、高兴与哭闹,很奇怪的是孩子虽然不会用文字表达需求,但是天下的妈妈都能读懂婴儿的需要。
最简单的模仿是“妈妈微笑,婴儿也微笑”。同样,婴儿会模仿家长好的一面,同样也会忠诚的模仿不良的行为。
妈妈能读懂婴儿的这种需要,这是一种本能,本能来自于遗传和进化。同样婴儿这种发出需求信号被妈妈识别,并得到妈妈的满足,从而产生幸福感;这样的幸福感融入了婴儿的新的认知,有利于他将来去识别他人的需求,并给予合理的满足。这就构建了一个良性的“模仿系统”。
原生家庭
所谓原生家庭是针对子代而言,即孩子(子代)与父母(亲代)共同生活的家庭。原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特别是母亲。孩子会受到父母的性格、为人处世、生活态度、价值观的严重影响。所以原生家庭文化和伦理会深深的影响到孩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构建。
“温馨家庭”成长的孩子,有助于同理心的培养。因为这里有一个前期因素,即温馨家庭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父母是具备同理心的人。
“乐观家庭”成长的孩子,更易于培养同理心,因为其乐观更能宽容和自信,而这种宽容自信会外显在人际交往的情境中。
“勇敢家庭”成长的孩子,因为人一生以及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类似的困难,而一个家庭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技术,有利于孩子树立正向的价值观,即使面对困难也不会认为是生活的屈辱和阴暗,反而激发了生活的`勇气和对未来的信心。
>>>下一页更多精彩“同理心”
“宽容家庭”成长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特别是夫妻之间非常容易出现:“苛刻、指责、抱怨、争吵、冷战、分离”等非宽容现象。而这些都会成为孩子的反面教材。
“婚姻质量”,幸福婚姻家庭有利于孩子同理心的培养,以及对婚姻充满信心;以及在困难婚姻中寻求拯救和挽救而获得新的幸福,有利于构建正确的婚姻观。
温馨、宽容、仁慈,是家庭文化中构建同理心的关键词
社会环境
比如“求学、职场、恋爱、人群交往”等过程中,会对同理心产生后天的建构。但其本质影响最依赖前三者,因为前三者是根源和摇篮的培养。而社会环境中的表现基本是底层价值观的外显行为。但是人的大脑是人体最后成熟的一个部分,大脑神经组织时时刻刻都在经历这更新和修复,进而给同理心的后天修炼提供了机会之窗。
同理心缺失
依上逻辑,同理心缺失的根源来自于“模仿能力缺失、感受情绪缺失”。常见表现有:
感知障碍。无法识别他人的情绪、无法感知他人的情绪,这是情绪感知能力的障碍。自己的言行给别人造成了伤害却不觉察,也并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极端例子是“侮辱、偷盗、强奸、虐童、暴力等”分子,在行为过程中,无法感受给对方带去的痛苦,甚至还以此为乐。其实这是一种病态的反应。所以作恶的人在过程中,一般都是心智迷失并不健全的人。
述情障碍。无法感受自己情绪的人,这个与先天遗传、脑部受损、精神病患者等一些明显的关联。很多精神病患者和脑部受损患者,都很容易出现情绪感知薄弱也并无法合理的表达。
自私的基因。自私的人往往缺乏同理心,这样的人,同样言行举止中,不会反省自己会给别人带去伤害,只关注自己的需要。具备同理心的人,一定会关注外界的感受。
表达狂躁。你会发现生活中,有一些表达狂躁者,这样的人不善于倾听,急于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它这样做的原因,只希望传递信息而不希望接收信息。原因是它觉得你的信息不重要,只有它的信息才重要,所以不需要聆听,只愿像广播一样不论何时的何人,只管自顾自说。
同理心缺失的危害:
认知偏差:同理心缺失者的思维模式是“我中我”的思维,看不见“你中我、它中我、当下我”。以自我为中心,无法觉察自己的认知局限,我永远是对的。殊不知,“我永远是对的”是最大的谬误。
恶化人际:人际关系的和谐来自于:彼此关注、共同的积极情绪、一致性与同步性。如果不具备这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很难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影响健康:自私者往往狭隘,内心没有得到梳理条达,往往处于算计和纠结之中,内心没有阳光和明亮,形成“愤怒、嫉妒、偏执”等,进而反作用于大脑神经构造,形成一个不良循环,而影响身心健康。
同情心
同情心,是指对别人的遭遇感到同情,但没有体会到和别人一样的感受。当一个人遭遇困难你觉得它可怜,那是同情心;当它遭遇困难,你与它的感受是一致的,就是同理心。同理心最易出现在母亲与孩子之间,也最易出现感同身受。当一颗小刺扎进孩子的手指,母亲会认为这个疼痛如自己的手指疼痛。
这里要讨论一个自私与同理心之间的关系。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提出的论述:人的天性是自私的,这是一种进化的需要和本能。他认为:“成功的基因有一个突出的特性就是无情的自私性。这种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然而我们会看到,基因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滋长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
(注:希望这段话的引用,不会引起读者误解)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一种自私性,源自于进化的本能,这个逻辑或许是对的。这个推论下,同理心也是一种自私行为,因为具有同理心的人当看见别人遭受痛苦,它也会觉得痛苦;于是会施以援手,缓解对方的痛苦,进而是缓解自身的痛苦。因为它是一个具有同理心善良的人士,如果它不帮助别人自己就会觉得痛苦和内疚。
举个例子或许更容易理解:在地铁上你遇见一个行动不便的老者或孕妇,如果你把自己的座位让给对方,因为你是一个具有同理心的人,这样做之后:“你会赞美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而获得自信和快乐感、你会和受益者的眼神进行温情的对视,轻松的说一句不客气”。相反,如果你同样是一个善良的人,你没有把座位让出去,此刻你会“假装看不到别人的需要,或者看看旁边、看看窗外、看看手机”。此刻产生的是“内疚、害羞、不敢看需要者的眼神”。当然同理心缺失者,看不懂这一段文字的。它会说“别人都不让座,为何我要让座。甚至让不让座,管你什么事的态度”,因为它无法识别对方的情感和需要。
人性光辉
《道德经》有言,“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这是圣人情怀。作者试着给出以下文字,以求“利己和利他的平衡”,也不忽视人的本性,并坚守人性的光辉与明亮。
人际交往的结果常有以下形态:
害己害它
利己害它
利己不害它
害己不害它
害己利它
利己利它
还是要考虑到人的本性,要做到“利己利它”的同理心很难受的话;就尽力做到“利己不害它”,也就不失美德了。
作者|张朝欢
公众号:欢言美学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以同理心为话题的优秀散文】相关文章:
以心为话题的优秀作文07-27
以心为话题优秀作文09-11
以心为话题散文随笔06-23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06-25
以心为话题的优秀作文范文05-26
沟通中如何体现同理心01-26
以心为话题的作文07-28
以“心”为话题的作文06-27
以母亲为话题的散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