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小报内容

时间:2024-08-13 19:30:03 蔼媚 小报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草房子小报内容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手抄报吧,手抄报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它就相当于缩小的黑板报。那么什么样的手抄报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草房子小报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房子小报内容

  草房子作品影响

  曹文轩的经典长篇小说《草房子》自1997年面世之后,畅销不衰。各个版本累计印次已接近300次,被翻译为英文、法文、日文、韩文等。

  《草房子》出版后曾荣获“冰心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协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并入选“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 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同样引起轰动,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牛奖以及影评人奖,还有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等。

  《草房子》读后感

  我读过一本书名叫《草房子》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趣,它的内容是一个男孩桑桑在油麻地小学度过了六年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校园生活,辛眼目睹或直接演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纯洁无瑕的情意,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枪与忧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重暮老人在人生的最后瞬间闪耀出的人格光辉,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清楚而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

  这是一部富有品位,格调高雅的儿童长篇小说,叙述风格浅易而又深刻之皆趣而难重,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淳朴人的美感,荡漾着一种悲悯的情怀。这种情怀在人与人的关系日趋疏远了,情感白迫淡漠的当今丗界中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

  《草房子》的内容简介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油麻地,故事中通过对主人公男孩桑桑刻骨铭心而又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的描写,讲述了五个孩子,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和油麻地的老师蒋一轮、白雀关系的纠缠和孩子们痛苦的成长历程。

  六年中,桑桑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间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体验死亡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草房子》的艺术手法

  作品格调高雅,由始至终充满美感。叙述风格谐趣而又庄重,整体结构独特而又新颖,情节设计曲折而又智慧。荡漾于全部作品的悲悯情怀,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越淡漠的当今世界中,也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通篇叙述既明白晓畅,又有一定的深度,是那种既是孩子喜爱也可供成人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

  《草房子》的温情触及宿命、悲剧、死亡等形而上的母题,也可以在宁静、高雅的风气中抵达哲思的深度。作品中悲悯情怀的阐发是与悲剧性杂糅在一起的,作品的主要人物诸如桑桑、秃鹤、纸月、细马、杜小康、蒋一轮、白雀、温幼菊、桑桑的爸爸、秦大奶奶等人无不经历过人生中无法逾越的藩篱和沟壑。他们承担的或许并不是那种彻底的、撕裂的悲剧,而“是一种深蕴的、无声的,却又是震撼人心的日常命运悲剧和心灵悲剧,吻合传统的蕴藉、敦厚、含蓄的美学风韵。在他用‘感性的、直觉的、整体把握的和审美的方式构筑的悲剧世界中,我们看到了悲剧后面的温情与美丽”。《草房子》中最动人的悲剧是爱的苦涩与幻灭。蒋一轮与白雀因为排演小戏《红菱船》而擦出爱的火花,无奈因为白雀父亲的反对,他们只能依靠桑桑这个机灵的小信使暗寄情笺,桑桑在月光下摇着大船将一对才子佳人荡进芦苇深处时的情景又是多么富有诗意。这段苦恋经历了桑桑“丢信”的误会、白雀遇到谷苇(物质)后的迷失,在蒋一轮结婚后,它仍然没有完全破碎,鸿雁传情的故事仍在重演。在蒋一轮凄楚的笛音、白雀脱俗的秀美以及月朦胧鸟朦胧的芦苇丛中奏响的这段爱情小调注定是场悲剧。作者将悲悯、爱抚的眼光投注到每一个参与者的身上,知道隐情后的蒋妻终日以泪洗面,“瘦如白纸”,蒋一轮扶着妻子到田埂上吹笛,只是不知道那笛声究竟为谁而鸣,白雀远去江南将一包信件留给了桑桑,而桑桑在这场波澜中隐约初识了关于爱、关于幻灭的隐痛。

  《草房子》格调高雅,展现在许多个方面:一个诗化的主题、一些干净而优美的文字、心灵圣洁的女性形象、一种不同流俗的精神境界,但最主要的方面,却竟然是风景。例如,“油麻地小学是一色的草房子。十几幢草房子,似乎是有规则,又似乎是没有规则地连成一片。它们分别用作教室、办公室、老师的宿舍,或活动室、仓库什么的。在这些草房子的前后或在这些草房子之间,总有一些安排,或一丛两丛竹子,或三株两株蔷薇,或一片花开得五颜六色的美人蕉,或干脆就是一小片夹杂着小花的草丛。这些安排,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仿佛是这个校园里原本就有的,原本就是这个样子……草房子不是用一般的稻草或麦秸盖成的,而是用从三百里外的海滩上打来的茅草盖的。那些生长在海滩上的茅草受着海风的吹拂与毫无遮掩的阳光的曝晒,一根一根的都长得很有韧性……这一幢幢房子,在乡野纯净的天空下,透出一派古朴来。而当太阳凌空而照时,那房顶上金泽闪闪,又显出一派华贵来。油麻地的草房子美得精致、美得纯粹”。它确实像作家用文字描绘出来的风景画镶嵌在故事中,散发着纯淡、恬静、神奇的光芒,使人不禁身陷一种轻松、愉悦的情绪氛围中。再比如“那隐藏于深院中的浸月寺,四角翘翘,寺后有几丛竹林,几株高树,寺前有棵苍虬的古槐,风起时挂在四角的风铃则丁当作响。里面藏着一个年轻英俊的儒僧,和一段凄凉、绝美的爱情传说。有一个叫纸月的女孩经常来这里,跟着这个僧人习字吟诗”,这样的情和景,怎么说来都是一副令人沉醉的诗画。

  《草房子》的风景描写,不仅仅是美的调和剂,也是在展示一部自然的圣经。“自然与人从根本上具有生命的同质性,甚至高于人的生命,它蕴藏着有关生存、灵性的大智慧,人的很多思想、行动皆是由自然的启发而生成。我国古代艺术的精粹无不与自然结缘:诗词歌赋中的阳春白雪,江南园林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中国画的淡墨清竹、山水写意;古今中外的很多小说家也都是风景画的大师:契柯夫、蒲宁、屠格涅夫、川端康成、沈从文、废名、汪曾祺等”。风景的作用除了营造氛围、孕育美感之外,在参与小说的精神建构的过程中,始终举足轻重。“阳光照着院子里的一棵柿子树,树叶就将影子投在了院地上,无风时,那枝叶的影子很清晰,一阵风,就把影子摇乱了,乱得晃人眼睛。风掠过枝头,总是那番单调的沙沙声。”

  创作背景

  1、个人背景

  曹文轩家住在一条大河边上。曹文轩的父亲做了几十年的小学校长,他的工作是不停地调动的,他们的家随他而迁移,但不管迁移之至何处,家永远傍水而立,因为,在那个地区,河流是无法回避的,大河小河,交叉成网,那儿叫水网地区。那里的人家,都是住在水边上,所有的村子也都是建在水边上,不是村前有大河,就是村后有大河,要不就是一条大河从村子中间流过,四周都是河的村子也不在少数。开门见水,满眼是水,到了雨季,常常是白水茫茫。那里的人与水朝夕相处,许多故事发生在水边、水上,那里的文化是浸泡在水中的。

  曹文轩已经习惯了那样的湿润的空间。后来,他虽然生活在都市,但那个空间却永恒地留存在了他的记忆中。于是曹文轩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在1995年开始创作小说《草房子》。

  2、创作过程

  据曹文轩自述,《草房子》的构思在动手的几年前就已开始了。在他的笔记本中记满了关于它的设想。但这些设想乱七八糟、自相矛盾,直到作者动手写作时,思路才渐渐清晰。真正动手写得很快,只花了一个月时间。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主要作品有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埋在雪下的小屋》《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天瓢》《红瓦》《根鸟》《细米》《青铜葵花》《大王书》等。

【草房子小报内容】相关文章:

草房子主题小报内容08-30

读书小报内容08-28

暑假小报内容08-22

文明小报的内容09-20

心理小报的内容10-18

有关读书小报的内容08-22

英语手抄小报内容04-29

读书小报资料内容05-22

数学小报的资料内容05-25

寒假生活小报内容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