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报内容 百文网手机站

三年级中秋节小报图片素材内容

时间:2021-11-23 13:45:48 小报内容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年级中秋节小报图片素材内容

  中国人有很强的家庭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由此形成了中秋和睦团圆的中秋文化,团圆是中秋节习俗的中心意义。你了解三年级中秋节小报图片素材内容图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中秋节小报图片素材内容图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三年级中秋节小报图片素材内容

  三年级中秋节小报图片素材内容图片欣赏

  三年级中秋节小报图片素材内容图一

  三年级中秋节小报图片素材内容图二

  三年级中秋节小报图片素材内容图三

  三年级中秋节小报图片素材内容图四

  三年级中秋节小报图片素材内容图五

  三年级中秋节小报图片素材内容内容资料1:中秋传说之吴刚伐桂

  传说之一

  相传在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吴刚便开始伐桂,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天咫》。

  传说之二

  吴刚又叫吴权,是西河人。炎帝之孙伯陵,趁吴刚离家三年学仙道,和吴刚的妻子私通,还生下了三个孩子,吴刚一怒之下杀了伯陵,因此惹怒太阳神炎帝,把吴刚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

  而吴刚的妻子对丈夫的遭遇亦感到内疚,命她的三个儿子飞上月亮,陪伴吴刚,一个变成“蟾蜍”,一个变成“兔”,一个变成了蛇,详见《山海经》。

  传说之三

  南天门的吴刚和月亮里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经常挂著与嫦娥相会而疏于职守。玉皇大帝知道后,一气之下就罚吴刚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桂的大树,如果吴刚不砍光这棵月亮树,便不能重返南天门,亦不能与嫦娥相会。

  吴刚砍啊,砍啊,从冬天砍到夏天,足足砍了半年,眼看快要将树砍光,玉帝却派乌鸦来到月亮树旁,“唰”的一声,把吴刚挂在树上的上衣叼去了。吴刚马上放下斧头,去追乌鸦。衣服追回后,吴刚回到树旁一看,只见被砍下的所有枝叶又生到树上去了。从此,每当吴刚快要砍光大树的时候,乌鸦就站在树上哇哇大叫,吴刚只要停下斧头,望它一眼,大树便会重新长出枝叶。

  这样,年复一年,吴刚总是砍不光这棵月亮树。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树叶从月亮上掉落地面上。要是谁拾获这片月桂树的叶子,谁就能得到用不完的金银珠宝。

  三年级中秋节小报图片素材内容内容资料2:和古人一起赏月

  远古时期,白天靠阳光,晚上靠月亮。人类看着月出月落,月缺月圆,心生敬畏;月亮现身于夜晚,朦胧的光与影相偕,飘洒大地,在深山幽谷,在潺潺水边,或是稠密的树荫荡漾,或是一脉清光迷离,阴森而神秘,这便容易使人幻觉丛生,浮想联翩,于是一些神话就悄然浮现了,自然就产生了月崇拜,月亮被尊为“夜明之神”。古时祭月被列入皇家祀典的内容,而百姓是无权祭月的。一种神秘的外在支配力量在阻止着平民接近月亮和祭祀月亮。

  隋唐之后,随着人们对天文知识和自然规律的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月亮“夜明之神”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皇室贵族对月神祭祀垄断权逐渐消失。《唐逸史》记载:“罗公远,鄂州人。开元中,中秋夜侍明皇于宫中玩月。”《梦粱录》中说:“(中秋)此际金风荐爽,雨露生凉,丹桂飘香,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玩月就是赏月的意思,与以前祭月的'神圣不可同日而语,说明月亮开始普照朝野。

  虽然唐朝还没有中秋节,但由于唐人的浪漫和崇尚自然的天性,中秋赏月已成为当时文人墨客的时尚。文人们将清秋明月视为可赏可玩的奇观,吟诵中秋明月的诗篇寻常可见。张祜《中秋玩月》云:“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秋月还常常引发人们的思乡之情,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白居易的“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里外故人思”。

  中秋赏月之风到了宋代更加盛行,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中秋日,京城酒楼、茶舍等都要妆饰一新,牌楼要扎绸挂彩;晚上的夜市则更加热闹非凡,老百姓多一起登上楼台赏月,而达官贵族则登上自己的楼台赏月。

  中秋节成为民俗节日是从宋代开始的。宋朝文人虽然还沿袭赏月的古风,但其情趣却与唐朝不同。唐人多从月亮联想到山河的秀美、千里外的朋友;而宋人则对月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世态,发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的感叹。当然这种感伤的情怀主要集中在一些多愁善感的文人身上。而一般老百姓则把中秋作为世俗欢愉的节日,通宵达旦进行庆祝。南宋的市井贫民甚至“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水浒传》的第二回“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和第三十回“武松大闹飞云浦”都写到了中秋赏月饮酒的状况。在三十回里张都监为了陷害武松,摆出了阖家团圆、饮酒赏月的架势,还让养娘唱起了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这首曲是当时中秋佳节的流行歌曲;曲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更是强烈地表达了人们中秋团圆的意识。

  明清以后,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习俗。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的乡村还保留着点塔灯的习俗,记得儿时,一吃完中秋夜饭,就赶着出去看点塔灯,然后再赏月。尽管生活是那么清贫,但中秋节的月亮总是带给人们一份希望和尊严,使生活不至于潦倒和颓废。中秋的习俗很多,形式也不尽相同,但都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生存的节点,是民众表达内心感情的重要时机,是民众精神的重要寄托方式。民众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不断通过节日习俗表达出来,这些理想和追求有丰收富裕、健康长寿、欢乐吉庆、平安和顺等。中国人有很强的家庭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由此形成了中秋和睦团圆的中秋文化,团圆是中秋节习俗的中心意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圆和团圆的意义互相契合,“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长生”,表达了民众祈望和睦团圆和健康长寿的文化心理。

  可惜,如今人们对物质生活的畸形追求,像雾霾一样遮住了中秋明月光彩。在人们急匆匆的“现代化”步伐中,中秋这个如此富有诗情画意、意蕴深厚的内涵不知有多少都被我们有意抑或无意地忽略了。平时整日总是忙忙碌碌于所谓的生计,感觉不到那些看似缥缈虚幻的真实存在;到了中秋节,要么把它简化为“吃”的没有任何文化的载体,要么把它当作互送月饼、进行感情投资的机会。

【三年级中秋节小报图片素材内容】相关文章:

寒假读书小报图片素材内容06-08

关于中秋节小报的图片素材11-30

中秋节小报图片素材大全11-24

中秋节小报内容09-03

中秋节小报的内容11-24

三年级中秋节小报图片素材11-24

三年级中秋节小报图片素材11-24

经典读书小报图片素材11-24

中秋节简单的小报内容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