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通用15篇】
上学的时候,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1
一、电压知识点1——电压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水压是使水发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的原因;电压是使自由电荷生定向运动形成电流的原因。(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2)电压与电流的区别:①电压对电路中两点间才有意义,而电流和电路中某处或某点对应,一般说成某处的电流,某用电器两端的电压。②电压是原因,电流是结果。
●电压的单位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简称伏(V),此外常见的电压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和微伏(μV)。 1kV=10V,1mV=10V,1μV=10V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1)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对外供电时,电源通过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常见电源的电压值:①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
②一个蓄电池的电压为2V;把每节电池的正、负极依次相连,组成的电池组叫串联电池组,它可以满足用电器对直流电压的不同需求。因为每节电池的电压U1相同,n节电池串联后,电池组的总电压U=nU1。
③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超过36V;④家庭电路中电压为220V(照明电路)⑤发生闪电的云层间电压可达10kV。
●常见电压值的划分(1)不高于36V的是安全电压;(2)1000V以下的叫低压;(3)1000V以上的叫高压。
知识点2——电压表33—3—6
●电压表是测量电压的仪器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压用电压表测量,电压表在电路中的符号是。
在电路中,电源或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直接用电压表测量。
表盘上的V表示直流电压表,用于测量电池等电源的直流电路电压。
实验室中,常用的双量程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一般情况下“—”接线柱共用,另外两个接线柱分别标有“3”、“15”字样,它们与“—”接线柱一起分别组成0~3V和0~15V两个量程。
选用不同量程,分度值不同,选用0~3V量程时,分度值为0.1V,读数时应以刻度盘下方的刻度线为准;选用0~15V量程时,分度值为0.5V,读数时应以刻度盘上方的刻度线为准。
●电压表读数1)使用电压表测电压,读数时首先分清电压表用的量程是多少,从而确认电压表相应量程每大格及每小格所代表的电压值。示数=分度值+小格数。
(2)指针偏向哪个刻度就按哪一刻度读数,不必估读,指针向两刻度线中间时,按哪一刻度读数都行,此时读数有两个正确值。
●电压表使用规则
(1)使用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零,如有偏差,则要用螺丝刀旋转表盘上的调零螺丝,将指针调至零位。
(2)电压表必须和被测用电器并联。
(3)连线柱的接法要正确:电流“+”入“—”出。
(4)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5)在不能预知被测电压的范围时,先试用大量程,并采用试触的方法,如电压表示数在小量程范围内,则改用小量程,提高测量精度。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知识点1——串联电路电压规律(见实验教学)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即U=U1+U2+XX+Un。
知识点2——并联电路电压规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U1=U2=XX=Un=U。
三、电阻四、变阻器
知识点1——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半导体。
举例: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及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
橡胶、玻璃、陶瓷、油等都是绝缘体;硅、锗是半导体。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原来不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也可能成为导体。例如:常态下玻璃是良好的绝缘体,如果给玻璃加热,使它达到红炽状态,它就变成导体了;纯净的水是绝缘体,但含有杂质的水却容易导电,是导体;干燥的木棒是绝缘体,潮湿的木棒是导体。
导电性能强的物体是良导体;绝缘性能强的物体是良好的绝缘体。良导体和良好的绝缘体都是良好的电工材料。如:铜制导线中,铜丝是良导体,外包绝缘皮是良好的绝缘体。
●影响半导体导电性能的因素:温度、光照和掺杂物。
在半导体中掺入少量的其他元素,它的导电性能会得到很大改善,从而可以把它们制成:
光敏电阻:有无光照电阻值差异很大。热敏电阻:温度略有变化,电阻值变化很明显。压敏电阻:电压变化,电阻值明显变化。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具有将电信号放大的作用。
半导体元件的应用十分广泛,已成为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仪器的重要元件。
知识点2——电阻
●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物理学中用电阻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他的大小与是否接入电路,及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压大小无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学习方法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平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步骤3、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_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学习技巧
1、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听力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的困难是听课的关键,为了减少听力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我们可以弥补旧知识和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后对知识的理解与教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预习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倾听集中的过程,而不是抛弃。专注是对课堂学习的奉献,是对耳朵、对眼、对心、对嘴、对手的奉献。如果你能做到这“五到”,就会高度集中,课堂上学习到的所有重要内容都会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在讲课的过程中,要确保你们能集中注意力,不偏离对方。我们必须注意课前休息10分钟,不要做太激烈的运动或激烈的辩论或阅读小说或家庭作业,以免课后喘息、幻想、无法平静,甚至大脑开始睡觉。因此,我们应该做好上课前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
3、要特别注意教师讲课的开始和结束。在一堂课的开始,老师概括地总结了上一课的要点,并指出这堂课的内容是连接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纽带。最后,教师通常总结一堂课的知识,这是高度概括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课的知识和方法的概要。
4、做笔记。不会记录,但演讲中的重点,难点,使一个简单的总结记录,写下演讲的要点和自己的感受或创造性思维。审查和消化。
5、我们要认真审视问题,了解实际情况和物理过程,注意分析问题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从对方身上吸取教训,提高知识转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2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三、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大小:G=mg,g=9。8N/kg。
3、方向:竖直向下。
4、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四、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五、二力平衡
1、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叫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六、摩擦力
1、定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产生的条件:
①两物接触并挤压;
②接触面粗糙;
③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物体间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有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4、(1)增大摩擦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变滚动为滑动。
(2)减小摩擦的方法:
①减少压力;
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变滑动为滚动;
④加润滑油。
七、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公式:单位:Pa /1Pa=lN/m2。
4、(1)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
②增大受力面积。
5、液体压强由液体重力产生,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液体压强公式:p=ρgh。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6、大气压是由空气重力产生,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存在,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P0=1.013Xl05Pa=760mmHg。
7、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八、浮力
1、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方向:竖直向上的。
2、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F浮=F下—F上。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气体)的重力。公式:。
4、计算浮力方法有三种:
(1)秤量法:F浮=G空重—F液示
(2)平衡法:F浮=G物,即ρ液V排g=ρ物V物g(适合漂浮、悬浮)
(3)阿基米德原理:
(压力差法:F浮=F向上的压力—F向下的压力)。
5、物体的浮沉条件:
浮力与物体重力比较:
F浮G,上浮③F浮=G,悬浮或漂浮
九、功
1、定义: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公式:W=Fs,单位:焦耳(J)。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无距离,如:推而不动;
(2)有距离无力,如:人对抛出手的物体;
(3)有力有距离,但是力垂直距离。如:提水而走。
十、功率
1、功率的意义: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就是在单位时间里做的功。
2、功率的.公式:
①定义式P=W/t
②推导式P=FV
3、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千瓦,符号kW。
十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①物体的质量;
②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十二、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①物体的质量;
②物体被举高的高度。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十三、弹性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3、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但是机械能的总和不变。
十四、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
2、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
3、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省力但费距离。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费力但省距离。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十五、滑轮
1、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特点: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2、动滑轮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省力杠杆;特点: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且多费一倍的距离。
3、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但是费距离。
十六、机械效率
1、有用功: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
2、额外功: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3、总功:使用机械时,人们对机械做的功叫总功,W总=FS=W有用+W额外。
4、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1)用同一滑轮组(动滑轮重量相同)提升重量不同的物体,提升的重量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2)用不同滑轮组(动滑轮重量不同)提升重量相同的物体,动滑轮重量越大,机械效率越低;
(3)用粗糙程度相同的斜面提升重量相同的物体,斜面越陡,机械效率越高。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3
1、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
的距离SG(或速度vG)
2、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
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
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1/2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 1/2(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 1/n 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 1/n(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n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G物+G动)/ F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滑轮组的使用
①使用滑轮组提重物时,若忽略滑轮和轴之间的摩擦以及绳重,则重物和动滑轮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的力就等于总重量的几分之一,即F= 。因此关键是弄清几段绳子承担总重。
②把重物和动滑轮从滑轮组中“隔离”出来,就很容易弄清直接与动滑轮连接的绳子的段数n。
③同一个滑轮组,n为“奇动偶定”,拴点在动滑轮上时,连在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n=2N+1,则更省力。
④计算绳子的段数n可用拉力F= 、拉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nh或移动的`速度VF=nVG求得。其中G为总重,h为重物和动滑轮上升的高度,VG为重物和动滑轮移动的速度。n取整数(采用小数进一法)。
⑤拉力F的大小与吊起动滑轮的绳子股数n有关。
⑥ 有几段绳子与动滑轮相连,n就为几;
⑦ s=nh
⑧重物上升h高度,绳子自由端要移动nh距离
⑨ F=——G物(不计摩擦、绳重和动滑轮重)
⑩ F=——(G物+G动)(不计摩擦、绳重)
(2)公式:F=G总/n=(G物+G动滑轮)/n(不计滑轮摩擦
绳子的绕法:当n为偶数时,绳子的起端在定滑轮上;当n为奇数时,绳子的起端在动滑轮上。
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功知识点
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公式:W=Fs。
3.做功的两个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4.比较做功的快慢
方法一:
做功相同,比时间。时间越短,做功越快。
方法二:
时间相同,比做功。做功越多,做功越快。
方法三:
做功和时间均不相同,比比值。
做功/时间的值越大,做功越快。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4
一、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二、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物体运动状态说明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三、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
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练习: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太空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它受力(“受力”或“不受力”的作用,判断依据是:飞船的运动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飞船实验室中能使用的仪器是B (A密度计、B温度计、C水银气压计、D天平)。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5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因为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历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4)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以下操作对实验没有影响:
①玻璃管是否倾斜;②玻璃管的粗细;
③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银面的'位置。
1、标准大气压: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2、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105Pa
3、标准大气压=2.02×105Pa,可支持水柱高约20.6m
大气压的特点
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1、测量工具: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2、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3、沸点与压强:内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应用:高压锅。
4、体积与压强:内容: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应用:解释人的呼吸,打气筒原理。
☆列举出你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知识的几个事例?
答:①用塑料吸管从瓶中吸饮料②给钢笔打水③使用带吸盘的挂衣勾④人做吸气运动
5、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6、飞机的升力的产生: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下面平直的形状。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速度快、压强小,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速度慢、压强大。机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6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 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认清 量程 和 分度值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1/9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
公式:G=g 其中g=9.8N/g ,它表示质量为1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7
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
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
1、放大镜是凸透镜;
2、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
1.幻灯机和投影仪成像特点: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注意事项:幻灯片要倒着放(上下颠倒,左右颠倒)。
2.照相机成像物点: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思考1:照完集体照照单人照(相机离人近些,暗箱拉长)
思考2:照片中部分人没有进入镜头(相机离人远些。暗箱缩短)
3.放大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
4.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5.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8
一、电能
1、电能是一种能量。如:电灯发光:电能→光能;电动机转动:电能→动能;电饭锅工作:电能→热能。电能即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
2、电能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单位有:度(千瓦时),1度=1千瓦时=3.6×106焦耳。
3、电能表(电度表):测用户消耗的电能(电功)
几个重要参数:“220V”:这个电能表应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 10(20)A:标定电流为10A,短时间电流允许大些,但不能超过20A。(例子,不同电能表不同) 50HZ:电能表接在50HZ的电路中使用。 600revs/kwh:接在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kwh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600转。
4、电功计算公式:W=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5、利用W=UIt计算电功时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6、计算电功还可用以下公式:W=I2Rt =Pt=U2 t /R;t
二、电功率
1、电功率(P):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用电器在单位时间消耗的电能。
2、单位有:瓦特(国际);常用单位有:千瓦;1kw=103w
3、计算电功率公式:(P=U/I式中单位P→瓦(w);定义式P=W/ t ( W→焦;t→秒;U→伏(V); I→安(A)
4、利用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①如果W用焦、t用秒,则P的单位是瓦;②如果W用千瓦时、t用小时,则P的单位是千瓦。
5、Kwh的意义: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6、计算电功率还可用右公式:P=I2R和P=U2/R
7、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
8、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9、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10、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11、灯泡的亮度由实际电功率决定。当U?>?U0时,则P?>?P0?;灯很亮,易烧坏:
三、实验电路:
1、实验步骤:
1)、画出实验电路图;
2)、连接电路(同测小灯泡电阻);
3)、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小灯泡的额定电压,读出电流表的读数,观察灯泡发光情况;
4)、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的1.2倍,观察灯泡的亮度,测出它的功率;
5)、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低于额定电压(约0.8倍),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测出它的功率。
注: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实验之前应把滑动变阻器调至阻值处;实验时,电源电压要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
四、电与热
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的现象。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3、焦耳定律公式:Q=I2Rt ,(式中单位Q→焦;I→安(A);R→欧(Ω);t→秒。)
4、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 量(电热),则有W=Q,可用电功公式来计算Q。(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Q=UIt;Q=U2t/R。
5、电热的利用:加热(电饭锅、电熨斗) 发热体由电阻大熔点高的合金制成
6、电热的防止:温度过高,损坏电器、引起火灾(散热窗、散热片、散热风扇)
7、在串联电路中I1∶I2=1:1,其它的分配都与电阻成正比,即U1:U2=R1:R2,
P1:P2= R1:R2, Q1:Q2= R1:R2, W1:W2= R1:R2,
在并联电路中除U1:U2=1:1,其它所有的分配都与电阻成反比。即I1∶I2=R2:R1
P1:P2= R2:R1 Q1:Q2=R2:R1 W1:W2= R2:R1
五、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1、电流过大的危害:烧保险丝、甚至引起火灾。
2、电流过大的原因:1)、短路;2)、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3、保险丝:保险丝是用铅锑合金制作的,电阻比较大,熔点比较低(材料特点)。当电流过大时,它的温度升高而熔断,切断电路,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4、空气开关:当电流过大时,开关中的电磁铁起作用,开关断开,切断电路。
注意:1)、不能用铜丝、铁丝等代替保险丝。
2)、当电路中的保险装置切断时,不要急于更换保险丝或使空气开关复位,要先找出故障的原因,排除故障之后再恢复供电。
六、生活用电常识
1、家庭电路的组成: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保险丝或空气开关)→插座、用电器、开关等。
2、两根进户线是火线和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伏
3、电能表:计量用户消耗电能的多少;单位是千瓦时(kwh),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消耗电能的多少。
4、总开关:为检修更换电路的安全。(空气开关还能起到保险作用)
5、保险装置:保险丝(盒)→电流过大时熔断,切断电路。空气开关→电流过大时跳闸,切断电路。 三线插头(座):一线接火线(L),一线接零线(N),另一线(E)接用电器的外壳(大地);为安全用电。 注: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都是并联(包括插座),被控制的用电器和开关是串联的。
6、零线。试电笔:作用→辨别火线 使用→手指按住笔卡,用笔尖接触被测得导线,发光的是火线。
触电:1、单线触电:站在地上的人接触到火线。2、双线触电:人同时接触到火线和零线。 触电的急救:首先切断电源;再救触电的人。
7、安全用电的原则是:①不接触低压带电体;②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八年级下册物理学习方法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平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步骤3.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_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八年级下册物理学习技巧
图象法
应用图象描述规律、解决问题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因图象中包含丰富的语言、解决问题时简明快捷等特点,在高考中得到充分体现,且比重不断加大。
涉及内容贯穿整个物理学.描述物理规律的最常用方法有公式法和图象法,所以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善于将公式与图象合一相长。
对称法
利用对称法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演算和推导,直接抓住问题的实质,出奇制胜,快速简便地求解问题。像课本中伽利略认为圆周运动最美(对称)为牛顿得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基础。
估算法
有些物理问题本身的结果,并不一定需要有一个很准确的答案,但是,往往需要我们对事物有一个预测的估计值.像卢瑟福利用经典的粒子的散射实验根据功能原理估算出原子核的半径。
采用“估算”的方法能忽略次要因素,抓住问题的主要本质,充分应用物理知识进行快速数量级的计算。
微元法
在研究某些物理问题时,需将其分解为众多微小的“元过程”,而且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这样,我们只需分析这些“元过程”,然后再将“元过程”进行必要的数学方法或物理思想处理,进而使问题求解.像课本中提到利用计算摩擦变力做功、导出电流强度的微观表达式等都属于利用微元思想的应用。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9
一、物体的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换算关系为:
1t=1000㎏1㎏=1000g1g=1000mg
测量工具:天平托盘天平使用说明
①、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②、使用天平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③、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示质量之和等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
A、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待测物体的总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测量值。向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
B、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中,不要用手直接取砝码。
2、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有2种方法:一种是等指针完全静止下来,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另一种是指针在相对于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3、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当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发生改变,但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并没有改变,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二、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测量方法:当被测物体的质量较小时,可以先测量多个物体的总质量,然后算出一个物体的质量。这种“测多算少”的方法能使测量的结果更精确。
三、物质的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质量体积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则密度的公式可以写做:
mρ=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则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
符号为㎏/m,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符号为g/cm。
2、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单位:㎏/m)
四、密度知识的应用
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可以用测量密度的方法来鉴别物质。
除了用于鉴别物质外,还可以在已知密度和体积的情况下,利用密度公式计算该物体的质量;或者在已知密度和质量的情况下,计算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五、物质的.物理属性
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质量、密度、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弹性、磁性等。
物理八年级学习方法
1、理象记忆法:如当车起步和刹车时,人向后、前倾倒的现象,来记忆惯性概念。
2、浓缩记忆法:如光的反射定律可浓缩成"三线共面、两角相等,平面镜成像规律可浓缩为“物象对称、左右相反”。
3、口诀记忆法:如“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4、比较记忆法:如惯性与惯性定律、像与影、蒸发与沸腾、压力与压强、串联与并联等,比较区别与联系,找出异同。
5、推导记忆法:如推导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即p=F/S=G/S=mg/s=pvg/s=pshg/=pgh。
6、归类记忆法:如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单位时间里做功的多少叫功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单位面积的压力叫压强等,都可以归纳为“单位……的……叫……”类。
7、顾名思义法:如根据“浮力”、“拉力”、“支持力”等名称,易记住这些力的方向。
8、因果(条件记忆法):如判定使用左、右手定则的条件时,可根据由于在磁场中有电流,而产生力,就用左手定则;若是电力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就用右手定则。
物理八年级学习技巧
一、不要“题海”,要有题量
谈到解题必然会联系到题量。因为,同一个问题可从不同方面给予辨析理解,或者同一个问题设置不同的陷阱,这样就得有较多的题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体现教与学的测试要求,因而有一定的题目必是习以为常,我们也只有解答多方面的题,才得以消化和巩固基础知识。那做多了题就一定会陷入“题海”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对于缺乏基本要求,思维跳跃性大,质量低劣,几乎类同题目重复出现,造成学生机械模仿,思维僵化,用定势思维解题,这才是误入“题海”。至于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的题,百解不厌,真是一种学习享受。这样的题解得越多,收获越大。解题多了,并不就一定加重学生负担,只有那些脱离学习对象实际,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的,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虽然题目不多,但积重难返,犹如陷入题海。所以,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和质量,离不开解题,而且要有一定的题量给予保证,并以真正理解熟练掌握为题量的下限。
二、不求模型,要求思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样的道理,解题有法,但无定法。所以,我们不能用通用模型的方法解多种不同的题。首先,文理科的思维特点有差异,文科侧重理性思维,而理科侧重逻辑思维。数学偏重图文与函数关系的分析推导,而物理突出具体问题高度概括,抽象出物理模型。
其次,解题方法也是随题而变,不同题目的解题方法一般是不同的,不太可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统揽,或者用几种既定模型搞定。再者,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尽管解题要经历审题(理解题意),解题(具体过程),答题(说明结果)几个环节,但解题的方法是灵活的,因题而变。可能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可能是基本的方法,也可能是巧妙方法或综合方法的适用。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10
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测量:压强计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3、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⑵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⑶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⑷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4、压强公式:
⑴推导过程:(结合课本)
液柱体积V=Sh ;质量m=ρV=ρSh
液片受到的'压力:F=G=mg=ρShg 、
液片受到的压强:p= F/S=ρgh
⑵液体压强公式p=ρgh说明:
A、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B、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ρ:kg/m3 g:N/kg;h:m
C、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D、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图象:
5、计算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问题:
一般方法:㈠首先确定压强p=ρgh;㈡其次确定压力F=pS
特殊情况:压强:对直柱形容器可先求F用p=F/S
压力:①作图法
②对直柱形容器F=G
6、连通器: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11
1、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气体受到重力,且有流动性,故能向各个方向对浸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3、著名的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其它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吸盘挂衣钩能紧贴在墙上、利用吸管吸饮料。
4、首次准确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4)几点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标准大气压: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5、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海拔3000米内,每升高10m,大气压就减小100Pa;大气压还受气候的影响。
6、气压计和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7、大气压的应用实例:抽水机抽水、用吸管吸饮料、注射器吸药液。
8、液体的沸点随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而增大。(应用:高压锅)
八年级下物理大气压强知识点考点
1、标准大气压: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2、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105Pa
3、标准大气压=2.02×105Pa,可支持水柱高约20.6m
大气压的特点
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1、测量工具: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2、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3、沸点与压强:内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应用:高压锅。
4、体积与压强:内容: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应用:解释人的呼吸,打气筒原理。
列举出你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知识的几个事例?
答:
①用塑料吸管从瓶中吸饮料
②给钢笔打水
③使用带吸盘的挂衣勾
④人做吸气运动
5、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6、飞机的升力的产生: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下面平直的形状。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速度快、压强小,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速度慢、压强大。机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物理高效复习法简介
首先,要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公式。
物理作为理科科目在期末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基础。如果基础没有打牢,再出色的成绩也是靠不住的,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把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公式、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全部看一遍,对于不完全掌握的知识点你一定要在考试前弄懂、弄会。通常情况下,成绩中等的同学大部分是基础不牢,建议大家将重点放在课本上。
第二,结合错题本进行专项复习
错题本就是汇集了我们一学期所有错题的集合,这里能真实的反映出我们知识的薄弱点在哪里,把错题本上的错题再有选择的做一遍,看一下还错在哪里,然后进行重点修改,这样可以查漏补缺,用最快的速度让自己补齐短板。
专项练习中我们也可以对一些常考的题型进行重点练习,有一些题的题型在变,但是解题思路不变,这样我们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不仅能够对所学提醒进行归纳整理,也能帮助我们提升复习效果。
第三,熟悉实验流程,掌握实验原理。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考试中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实验,千万不要以为这些实验没用,一个完整的实验要从实验筹划开始、到实验器材准备、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报告,整个过程都有可能成为考试的考点,因此在期末考试前我们将本学期学到的物理实验进行系统梳理,达到每提到一个实验都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流程,这样实验部分的分数我们就能得到大半。
此外,物理的计算要依赖数学,特别是一些解题方法,和数学有高度的类似,因此,想要学好物理,必须学好数学。
怎么加深对物理实验的理解
一要提前看。在实验之前,我们就要提前通过课本了解实验的目的、用到的器材及使用方法、涉及到的原理,同时要仔细阅读教材上的实验步骤,争取做到离开课本也能做实验。
二要规范做。做实验时,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严格按照教材的操作步骤认真执行,不能自由发挥,随心所欲。如有安全隐患,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三要总结好。物理课上真正做实验的机会非常少,所以一定要认真归纳、总结。详细记录实验过程、现象,以及最后得出的实验结论。
目前,初中涉及到的实验有天平测重量、弹簧测力计测力大小、压力与压强的实验、杠杆实验、电流电压的实验、光的折射和反射实验等等,每一个实验都是通过一个物理现象来说明一个物理原理。物理实验中常见的物理实验方法总计有4种,这里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1、控制变量法,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实验方法,通过更改某一个变量,来改变实验结果,从而达到实验目的。
2、图像法,通过制作表格或者是画图的方式,来直观的表示实验过程、结果,比如:电压、电流的实验、或者是压力、摩擦力等实验。
3、转换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转化,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比如:磁场的实验、分子扩散的.实验。
4、类比法,有一些实验如果用其他的事物代替一下会更加的形象,比如:水流VS电流,等效电路等。
快速提高物理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第一,课堂紧跟老师,提高分析能力。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都比较简单,难的是在遇到问题时灵活的应用。同学们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要注意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切入点,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此外,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把学过的物理知识应用起来,解决问题,这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因为物理知识都是从生产、生活、科学实验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不仅能提高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第二,学习物理,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
对比高中,中学的物理规律并不多,要记忆的内容比其他科目少很多,不过物理现象和过程却是千变万化的。只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假设法(理解摩擦力),理想化法(光滑面),等效替代法(等效电阻),隔离法与整体法(受力分析),独立作用原理以及迭加合成原理等等。
第三,要即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物理知识简单,这确实很多学生学不好物理的一个因素,为什么呢?总觉得简单,听明白了,可惜俺不去及时复习。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并与大脑里已有的相近的旧知识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矛盾,否则说明还没有真正弄懂。通过做题,特别是对错题分析与反思,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阅读适量的课外书籍,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实践表明,初中物理成绩优秀的同学,无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课外书籍。这是因为,不同的书籍,不同的作者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来阐述问题,阅读者可以从各方面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学到很多巧妙更简捷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这方面我自己就有切身的体会,见识一多,思路当然就活了。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12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G,上浮(3)F浮=G,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F浮G,上浮(3)F浮=G,悬浮。(不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G—F,(G是物体受到重力,F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电势的知识点
(1)定义及定义式
电场中某点的电荷的电势能跟它的电量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势。
(2)电势的单位:伏(V)。
(3)电势是标量。
(4)电势是反映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5)零电势点
规定的电势能为零的点叫零电势点。理论研究中,通常以无限远点为零电势点,实际研究中,通常取大地为零电势点。
(6)电势具有相对性
电势的数值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零电势点的选取不同,同一点的电势的数值则不同。
(7)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电场强度的方向是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8)电势能与电势的关系:ε=qU。
快速提高物理成绩的“三多原则”
多理解,就是紧紧抓住预习、听课和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预习可分为粗读和精读。先粗略看一下所要学的内容,对重要的部分以小标题的方式加以圈注。接着便仔细阅读圈注部分,进行深入理解,即精读。上课时可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解难点,解答疑问。这样便对知识理解得较全面、透彻。课后进行复习,除了对公式定理进行理解记忆,还要深入理解老师的讲课思路,理解解题的“中心思路”,即抓住例题的知识点对症下药,应用什么定理的公式,使其条理化、程序化。
多练习,既指巩固知识的练习,也指心理素质的“练习”。巩固知识的练习不光是指要认真完成课内习题,还要完成一定量的课外练习。但单纯的“题海战术”是不可取的',应该有选择地做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型。基础好的同学还应该做一些综合题和应用题。另外,平日应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沉着、自信的心理素质。
多总结,首先要对课堂知识进行详细分类和整理。特别是定理,要深入理解它的内涵、外延、推导、应用范围等,总结出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其次要对多种题型的解答方法进行分析和概括。还有一种总结也很重要,就是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之后分析自己的错误、弱项,以便日后克服。
物理选择题答题技巧简介
(1)审题干:在审题干时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明确选择的方向,即题干要求是正向选择还是逆向选择。正向选择一般用“什么是”、“包括什么”、“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这表明”等表示;逆向选择一般用“错误的是”、“不正确"、“不是"等表示。其次,明确题干的要求,即找出关键词句??――题眼。 再次,明确题干规定的限制条件,即通过分析题干的限制条件,明确选项设定的具体范围、层次、角度和侧面。
(2)审选项:对所有备选选项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运用解答选择题的方法和技巧(下文将有论述),将有科学性错误、表述错误或计算结果错误的选项排除。
(3)审题干和选项的关系,这是做好不定项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常见的不定项选择题中题干和选项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选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没有关系,这种情况下该选项不选。
第二、选项本身正确,且与题干有关系,但选项与题干之间是并列关系,或选项包含题干,或题干与选项的因果关系颠倒,这种情况下的选项不选。
第三、选项并不是教材的原文,但意思与教材中的知识点相同或近似,或是题干所含知识的深层次表达和解释,或是对某一正确选项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这种情况下的选项可选。
第四、单个选项只是教材中知识的一部分,不完整,但几个选项组在一起即表达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点,这种情况下的选项一般可选。
物理考前复习方法与技巧
摸透主干知识
近几年高考理综试卷及物理单独命题试卷,都注意突出考查主干知识,包括匀变速运动规律、牛顿定律、机械能守恒、机械波、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与偏转、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等,命题兼顾对非重点知识(热、光、原)的考查,在试卷中这三部分均有相应的试题,这些非重点知识的考查多以选择题出现,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也体现出了一定的综合度。
能力驾驭高考
物理学科的能力可概括为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实验和探究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既是基础也是核心。近几年高考试题还出现了许多对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考查的新情景试题,这类题目考查考生快速接受和应用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地提取有效信息,然后用已学过的知识加上新的信息来解决问题。
科技领跑生活
高考试题情境设计注重物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试题的命制都是从生活实际现象或实际问题入手,源于考生熟悉或熟知的生活现象。在近几年的高考物理中,应用型、创新型试题尤为明显,而物理中每一重要的知识块,几乎也都与现代科技紧密相关,同学们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物理应用事例,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新兴科技。
掌握实验探究技巧
近几年高考实验试题更加强调动手操作、分析推理、实验设计能力,强调实验思想和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因此,考生要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掌握实验探究技巧。(1)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或理论根据。包括用什么物理定律、公式,电学实验用什么电路图等。还要搞清哪些是已知量、被测量。然后选择所需的仪器和实验条件,进而设计好实验步骤,画好记录表格等。(2)正确调整和安装仪器,连接电路。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13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一、物体的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换算关系为:
1t=1000㎏1㎏=1000g1g=1000mg
测量工具:天平托盘天平使用说明
①、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②、使用天平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③、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示质量之和等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
A、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待测物体的总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测量值。向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
B、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中,不要用手直接取砝码。
2、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有2种方法:一种是等指针完全静止下来,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另一种是指针在相对于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
3、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当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发生改变,但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并没有改变,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二、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测量方法:当被测物体的质量较小时,可以先测量多个物体的总质量,然后算出一个物体的质量。这种“测多算少”的方法能使测量的结果更精确。
三、物质的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质量体积
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则密度的公式可以写做:
mρ=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则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
符号为㎏/m,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符号为g/cm。
2、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单位:㎏/m)
四、密度知识的应用
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可以用测量密度的方法来鉴别物质。
除了用于鉴别物质外,还可以在已知密度和体积的情况下,利用密度公式计算该物体的质量;或者在已知密度和质量的情况下,计算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五、物质的物理属性
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质量、密度、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弹性、磁性等。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一、分子世界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2、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二、静电现象
1、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把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4、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更小的微粒
分子由原子构成。
原子是由带负电的核外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统称为核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第八章力
一、力弹力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为力。一个叫施力物体,一个叫受力物体。
2、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3、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位“N”。
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弹簧、秤钩、指针和刻度盘组成。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⑴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使用时所测力的大小应在量程范围内。
⑵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
⑶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的位置放好,检查指针是否在“0”刻度线处,若不在,应校正“0”点。
⑷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向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二、重力力的示意图
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公式G=m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G=mg中,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之比,约等于9.8N/㎏,在粗略计算中,可取g=10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对于物体所受的任何力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表示,这种表示力的图称为力的示意图。
三、摩擦力
1、摩擦: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阻碍它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一定范围内,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3、减小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和粗糙程度、在接触面间加润滑剂或用滚动代替滑动等可减小摩擦。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九章力与运动
一、二力平衡
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为这两个力相互平衡,简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当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两个力才能平衡。
二、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2、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式物体的物理属性。
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物体在二力平衡的条件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物体所受的力不平衡时,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
八年级物理学习方法
一、不要“题海”,要有题量
谈到解题必然会联系到题量。因为,同一个问题可从不同方面给予辨析理解,或者同一个问题设置不同的陷阱,这样就得有较多的题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体现教与学的测试要求,因而有一定的题目必是习以为常,我们也只有解答多方面的题,才得以消化和巩固基础知识。那做多了题就一定会陷入“题海”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对于缺乏基本要求,思维跳跃性大,质量低劣,几乎类同题目重复出现,造成学生机械模仿,思维僵化,用定势思维解题,这才是误入“题海”。至于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的题,百解不厌,真是一种学习享受。这样的题解得越多,收获越大。解题多了,并不就一定加重学生负担,只有那些脱离学习对象实际,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的,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虽然题目不多,但积重难返,犹如陷入题海。所以,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和质量,离不开解题,而且要有一定的题量给予保证,并以真正理解熟练掌握为题量的下限。
二、不求模型,要求思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样的道理,解题有法,但无定法。所以,我们不能用通用模型的方法解多种不同的题。首先,文理科的思维特点有差异,文科侧重理性思维,而理科侧重逻辑思维。数学偏重图文与函数关系的分析推导,而物理突出具体问题高度概括,抽象出物理模型。
其次,解题方法也是随题而变,不同题目的解题方法一般是不同的,不太可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统揽,或者用几种既定模型搞定。再者,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尽管解题要经历审题(理解题意),解题(具体过程),答题(说明结果)几个环节,但解题的方法是灵活的,因题而变。可能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可能是基本的方法,也可能是巧妙方法或综合方法的适用。
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迷信某种模型解题,它会束缚你发散探索的思路,只能让你走进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的死胡同。提倡独立思考,重在方法的迁移和变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就什么,该用什么就用什么的理念解每道题,以不变应万变。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使自己的脑子真正活起来,通过解题获得成就感。
三、不贪难题,要抓“双基”
题目有难易度之分。我们解怎样的题更有助于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应该以解中档题为主,这种题含有基础性要求,同时又有能力提升的空间。也就是说解这类题能驾驭自如,那么,面对有难度的题也不会一筹莫展,或胆怯退缩。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好高骛远,热衷于做难题。贪大求难,但往往受挫,久而久之消磨了意志,望题生威。究其原因,底气不足,还未到火候。要知道,所谓的难题就是综合的知识点多,需要统筹的方法多,设置的情景新颖,问题的过程复杂,实际应用强。
但是,我们只要认真解剖,分立而治,分析背景,提取信息,善于转化,复杂问题得到简化。再则,再难的综合试题往往设置了由易到难的思维能力梯度,使你逐级往上,不是压根儿全然无知。因此,我们解题不必总觅难题。要抓基础题和中档题,逐步修炼,增强正确解题的自信心。
八年级物理学习技巧
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关于基本概念,举例子:速率。它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速度的大小;二是表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而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指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关于基本规律,比如说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有两个经常用到V=s/t、V=(vo+vt)/2。前者是定义式,适用于任何情况,后者是导出式,只适用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
要清楚基本概念,首先,反复看课本。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几乎所有的尖子生都有如此的体会。课本是最好的老师。
很多同学会说:“课本那么简单,而考试又那么难,看它有用吗?”这种想法很不对。其实据我了解,但凡物理成绩不好或平庸者,都是基础知识不牢。他们自以为学好了,但实际上却没有理解好那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不信的话,你可以翻开课本目录,一节一节地仔细回想相关的内容,这个时候你就会明白你的不懂之处在哪里。对于一个物理概念,你要从深层次地去理解它。
比方说,两个小球相撞,你从中能想到什么?动量方面有什么问题?能量方面有什么问题?――并不是非得做题目时才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仔细一想却可以想出很多问题来;并且,这类简单小问题就是亿万考题之根源。
其次,做一些简单的题目。这第二步和第一步一样,被许多人瞧不起。
他们可能认为做那些简单的题目是降低了他们的身份,抑或他们忙着做难题,没“功夫”去做简单题。何谓“简单的题目”?就是那些直接考察基本定义、定理的题目,比如课本上的习题和稍微复杂点的题目。
做这些题目,目的并不是正确的答案,而是吃透这道题,从简单题目中联想出一些东西。一些所谓的难题,其实就是由几个简单题目组合而成。
然后,多看参考书上的例题,做一些中等难度的常规题目。我个人最喜欢看参考书上的例题,因为题量少,并且很典型,解答也很规范。课后,做几道中等题目实践实践,效果往往很好――不求多,几道足矣。还是老话,做完后好好回想回想,记笔记。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14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1)静摩擦
(2)动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7、应用
⑴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15
1.质量:
⑴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⑵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kg,常用单位:tg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150g
一头大象约6t一只鸡约2kg
⑶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
⑷测量:
①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游码归零,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横梁平衡。具体如下:
A."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B."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C."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D."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E."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F.注意事项:A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③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质量方法B、特殊测量:液体质量方法、微小质量方法。
2.密度:
⑴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它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1帕=1 N/m2,表示是物理意义是1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N。
4. F= Ps;
5.增大压强方法:(1)S不变,F 增大;(2)F不变,S 减小;(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6.应用:菜刀用久了要磨一磨是为了增大压强,书包的背带要用而宽是为了减小压强铁路的钢轨不是直接铺在路基上而是铺在在枕木上是为了 减小压强 ,钢丝钳的钳口有螺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
7.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 ,而且液体具有 流动 性。
8.液体压强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 深度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 液体密度 有关系。
9.液体压强计算:P=ρ液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kg/m3;h表示是液体的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 垂直 距离,单位m。)
10.液体压强公式:P=ρgh,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 密度 和 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11.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 马德堡半球 实验。
1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
13.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金属盒气压计测定大气压。飞机上使用的高度计实际上是用气压计改装成的。1标准大气压= 1.013×105 帕= 76 cm水银柱高。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高山上用普通锅煮饭煮不熟,是因为高山上的沸点低,所以要用高压锅煮饭,煮饭时高压锅内气压大,水的沸点高,饭容易煮好。
15.流速和压强的关系:在液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
⑴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
⑶ 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⑷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 对比法
3、压强:
⑴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 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⑷ 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⑸ 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 p= F/S )。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测量:压强计 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3、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 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⑵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⑶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⑷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压强公式:
⑴ 推导压强公式使用了建立理想模型法,前面引入光线的概念时,就知道了建立理想模型法,
⑵推导过程:(结合课本)
液柱体积V=Sh ;质量m=ρV=ρSh
液片受到的压力:F=G=mg=ρShg .
液片受到的压强:p= F/S=ρgh
⑶液体压强公式p=ρgh说明:
A、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B、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g:N/kg;h:m
C、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D、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图象:
6、计算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问题:
一般方法:㈠首先确定压强p=ρgh;㈡其次确定压力F=pS
特殊情况:压强:对直柱形容器可先求F 用p=F/S
压力:①作图法 ②对直柱形容器 F=G
7、连通器: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相关文章: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07-13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01-02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07-20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02-27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04-17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08-05
物理八年级下册浮力的知识点05-05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05-10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03-28
八年级下册物理浮力知识点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