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的物理知识点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物理知识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的物理知识点 1
图象法
应用图象描述规律、解决问题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因图象中包含丰富的语言、解决问题时简明快捷等特点,在高考中得到充分体现,且比重不断加大。
涉及内容贯穿整个物理学.描述物理规律的最常用方法有公式法和图象法,所以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善于将公式与图象合一相长。
对称法
利用对称法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演算和推导,直接抓住问题的实质,出奇制胜,快速简便地求解问题。像课本中伽利略认为圆周运动最美(对称)为牛顿得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基础。
估算法
有些物理问题本身的结果,并不一定需要有一个很准确的答案,但是,往往需要我们对事物有一个预测的估计值.像卢瑟福利用经典的粒子的散射实验根据功能原理估算出原子核的半径。
采用“估算”的方法能忽略次要因素,抓住问题的主要本质,充分应用物理知识进行快速数量级的计算。
微元法
在研究某些物理问题时,需将其分解为众多微小的“元过程”,而且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这样,我们只需分析这些“元过程”,然后再将“元过程”进行必要的数学方法或物理思想处理,进而使问题求解.像课本中提到利用计算摩擦变力做功、导出电流强度的微观表达式等都属于利用微元思想的.应用。
一、认真预习,画出疑难。在这个环节中,必须先行学习教程(提前任课教师两个课时),画出自己理解不清,理解不了的部分。预习教材后,如果“没有”疑难,那么马上做教材所配置的练习,帮助画出重点和难点。预习中,自己画出重点和难点,这是非常重要的,是为提高听课效率所应该准备的一个环节。
二、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问题进课堂,通过教师讲解,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若课堂中没有听懂,尽量利用课间时间,当场解决。
三、回顾教材,再做练习。力争在头脑中回顾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若记忆模糊,则把教材复习一遍;然后做教材配套练习,练习不必太多,一本足矣。
四、参照答案,检验练习。如果作业完成很好,则新课学习可以到此结束;如果做错(或者根本没有思路,没有完成作业),则回归教材,再仔细认真的阅读一遍,接着完成未完成的练习,如果已经得以完成,新课学习到此结束,如果还是无法完成,进入第五步。
五、勤于反思,分析原因。如果参考答案有分析说明,则此时比照分析说明,反思自己为什么做错(或跟本没有思路),找到原因,去除疑点。如果没有分析说明(或分析说明看不懂),则自己不要太费神,寻找外援帮助(例如与同学交流、咨询任课教师或家庭教师)。这里最重要的是,反思为什么做错,找到原因。
七年级的物理知识点 2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
①必须有两个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可以判断受到了力的作用。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二、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4、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量程。
三、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1、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是个定值,为9.8N/Kg。
这个定值用g表示,g= 9.8N/Kg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
②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
③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七年级的物理知识点 3
1.需要记住的几个数值: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 ;
b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m/s
c.水的密度:1.0×10^3kg/m3 d.水的比热容:4.2×10^3J/(kg?℃)
e.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 f.家庭电路的电压:220V
g.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2.密度、比热容、热值它们是物质的特性,同一种物质这三个物理量的值一般不改变。例如:一杯水和一桶水,它们的.的密度相同,比热容也是相同,
3.平面镜成的等大的虚像,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4.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5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例:蝙蝠,超声,海豚;
6.次声:低于20Hz火山爆发,地震,风爆,海啸等能产生次声,核爆炸,导弹发射等也能产生次声。
7.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8.光发生折射时,在空气中的角(与法线的夹角)总是稍大些。看水中的物,看到的是变浅的虚像(逆向,水中看岸上树变高)。
9.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10.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照相机)。在2倍焦距与1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在1倍焦距之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
11.滑动摩擦大小与压力和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12.压强是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13.输送电能时,要采用高压输送电。原因是:在输送功率相同时可以减少电能在输送线路上的损失。
14.电动机的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15.发电机的原理:电磁感应现象。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话筒,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
16.光纤是传输光的介质。
17.磁感应线是从磁体的N极发出,最后回到S极。
七年级的物理知识点 4
速度 υ= S / t 1m / s = 3.6 Km / h
声速υ= 340m / s
光速C = 3×108 m /s
密度 ρ= m / V 1 g / c m3 = 103 Kg / m3 合力 F = F1 - F2 F = F1 + F2
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反
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同
压强 p = F / S p =ρg h p = F / S适用于固、液、气
p =ρg h适用于竖直固体柱
p =ρg h可直接计算液体压强
1标准大气压 = 76
cmHg柱 = 1.01×105 Pa = 10.3 m水柱
浮力 ① F浮 = G – F
②漂浮、悬浮:F浮 = G
③ F浮 = G排 =ρ液g V排
④据浮沉条件判浮力大小
(1)判断物体是否受浮力
(2)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处 于什么状态
(3)找出合适的公式计算浮力 物体浮沉条件(前提: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①F浮>G(ρ液>ρ物)上浮至漂浮
②F浮 =G(ρ液 =ρ物)悬浮
③F浮 < G(ρ液 < ρ物)下沉
杠杆平衡条件 F1 L1 = F2 L 2
杠杆平衡条件也叫杠杆原理
滑轮组 F = G / n F =(G动 + G物)/ n SF = n SG
理想滑轮组
忽略轮轴间的摩擦 n:作用在动滑轮上绳子股数
功 W = F S = P t 1J = 1Nm = 1Ws
功率 P = W / t = Fυ 1KW = 103 W,1MW = 103KW
有用功 W有用 = G
h(竖直提升)= F
S(水平移动)= W总 – W额 =ηW总
额外功 W额 = W总 – W有 = G动
h(忽略轮轴间摩擦)= f L(斜面)
总功 W总= W有用+ W额 = F S = W有用 / η 机械效率
η= W有用 / W总 η=G /(n F) = G物 /(G物 + G动)
定义式 适用于动滑轮、滑轮组
【七年级的物理知识点】相关文章:
七年级的物理知识点04-23
七年级的物理知识点07-31
七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09-21
七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04-23
物理知识点06-01
物理知识点06-06
七年级物理知识点5篇04-25
中考的物理知识点06-12
初中物理知识点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