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百文网手机站

高三物理复习知识点整理归纳

时间:2022-04-21 16:51:01 物理 我要投稿

高三物理复习知识点整理归纳

  在学习中,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三物理复习知识点整理归纳,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三物理复习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三物理复习知识点整理归纳1

  1.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1)变化的磁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

  (2)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稳定电场。随时间不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变化的电场。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稳定磁场,随时间不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变化的磁场。

  (3)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总是相互关系着,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就是电磁场。

  2.电磁波

  (1)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和磁场总是互相转化,互相激励,交替产生,由发生区域向周围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

  (2)电磁波是横波

  (3)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介质,频率不变、波速和波长均发生变化,电磁波传播速度v等于波长λ和频率f的乘积,即v=λf,任何频率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等于真空中的光速c=3。00×108m/s。

  高三物理复习知识点整理归纳2

  力学知识点1、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形变;改变运动状态.

  力学知识点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力学知识点3、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接触;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

  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

  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力学知识点4、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

  力学部分

  力学的基本规律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2个方程);

  三力共点平衡的特点;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

  力学的基本规律之:万有引力定律;

  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行星、人造地球卫星、万有引力完全充当向心力、近地极地同步三颗特殊卫星、变轨问题);

  力学的基本规律之: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力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冲量与动量变化的关系—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动量守恒定律(四类守恒条件、方程、应用过程);

  功能基本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力学的基本规律之: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重力、分子力、电场力、引力做功的特点);

  功能原理(非重力做功与物体机械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力学的基本规律之:机械能守恒定律(守恒条件、方程、应用步骤);

  简谐运动的基本规律(两个理想化模型一次全振动四个过程五个物理量、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单摆的振动周期公式);简谐运动的图像应用;

  简谐波的传播特点;波长、波速、周期的关系;简谐波的图像应用。

  高三物理复习知识点整理归纳3

  1.简谐振动F=-kx{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的方向与x始终反向}

  2.单摆周期T=2π(l/g)1/2{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100;l>>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高三物理复习知识点整理归纳4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2.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N进行计算,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max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5.物体的受力分析

  (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

  (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

  6.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

  (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共点的两个力(F1和F2)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1-F2|≤F≤F1+F2。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

  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

  7.共点力的平衡

  (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x=0,∑Fy=0。

  (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

  高三物理复习知识点整理归纳5

  1.电流

  (1)定义: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在外电路中电流由高电势点流向低电势点,在电源的内部电流由低电势点流向高电势点(由负极流向正极)。

  2.电流强度:

  (1)定义: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时间的比值,I=q/t

  (2)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安。1mA=10-3A,1μA=10-6A

  (3)电流强度的定义式中,如果是正、负离子同时定向移动,q应为正负离子的电荷量和。

  3.电阻

  (1)定义: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中的电流的比值叫导体的电阻。(2)定义式:R=U/I,单位:Ω

  (3)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电流无关。

  4★★.电阻定律

  (1)内容: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R与它的长度L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

  (2)公式:R=ρL/S。(3)适用条件:①粗细均匀的导线;②浓度均匀的电解液。

  5.电阻率:

  反映了材料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1)有些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金属);有些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半导体和绝缘体);有些材料的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影响(如锰铜和康铜)。

  (2)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而且电阻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这种材料称为半导体,半导体有热敏特性,光敏特性,掺入微量杂质特性。

  (3)超导现象:当温度降低到绝对零度附近时,某些材料的电阻率突然减小到零,这种现象叫超导现象,处于这种状态的物体叫超导体。

  6.电功和电热

  (1)电功和电功率:

  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电荷的电势能减少,电势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因此电功W=qU=UIt,这是计算电功普遍适用的公式。

  单位时间内电流做的功叫电功率,P=W/t=UI,这是计算电功率普遍适用的公式。

  (2)★焦耳定律:Q=I2Rt,式中Q表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单位是J。焦耳定律无论是对纯电阻电路还是对非纯电阻电路都是适用的。

  (3)电功和电热的关系

  ①纯电阻电路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电功和电热是相等的。所以有W=Q,UIt=I2Rt,U=IR(欧姆定律成立),

  ②非纯电阻电路消耗的电能一部分转化为热能,另一部分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所以有W>Q,UIt>I2Rt,U>IR(欧姆定律不成立)。

  高三物理复习知识点整理归纳6

  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1887年,赫兹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光是一种电磁波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

  公元前468-前376,我国的墨翟及其弟子在《墨经》中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镜和球面镜成像等现象,为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

  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斐索首先在地面上测出了光速,以后又有许多科学家采用了更精密的方法测定光速,如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的旋转棱镜法。(注意其测量方法)

  关于光的本质:17世纪明确地形成了两种学说:一种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另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这两种学说都不能解释当时观察到的全部光现象。

  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

  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受其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说明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同时适用于微观粒子)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

  1927年美、英两国物理学家得到了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相比,衍射现象影响小很多,大大地提高分辨能力,质子显微镜的分辨本能更高。

  高三物理复习知识点整理归纳7

  一、重要结论、关系

  1、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

  等分时间,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1:3:5:……

  等分位移,相等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

  ②处理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的计算公式:vi=(Si+Si+1)/(2T),

  a=(Si+1-Si)/T2

  如图:

  ③竖直上抛中,速度、加速度、位移、时间各量的对称关系

  ④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2、物体在斜面上自由匀速下滑μ=tanθ;

  物体在光滑斜面上自由下滑:a=gsinθ

  3、向心加速度

  通过竖直圆周点的最小速度:轻绳类型,轻杆类型v=0

  4、万有引力为向心力的匀速圆周运动:常用代换式:gR2=GM

  ①距地面高h处r=R+h,R为地球半径

  ②h→→→0时(贴地飞行)(第一宇宙速度)

  (ρ:行星密度T:贴地卫星周期)

  5、瞬时功率P=Fvcosα(α为F、v夹角),

  发动机的功率P=Fv,速度vm=P/f(注意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6、同一物体某时刻的动能和动量大小的关系:

  7、重要的功能关系:

  ΣW=ΔEK(动能定理)

  WG=-ΔEP(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电势能、分子势能)

  W非重力+W非弹力=ΔE机

  一对摩擦力做功:fs相=ΔE损=Q(f摩擦力的大小,ΔE损为系统损失的机械能,Q为系统增加的内能)

  8、动量:①守恒条件:系统受到的合外力为零。

  ②碰撞过程中,机械能不增加(爆炸类除外);

  ③弹性碰撞中,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物体碰静止的物体,若机械能没有损失,则碰后交换速度

  一动(m1)一静(m2)弹性碰撞:

  9、机械振动:①简谐振动F回=-kx,单摆

  ②秒摆:摆长l=1米周期T=2秒

  机械波:①波速v=ΔS/Δt=λ/T=λf(ΔS为Δt时间内波传播的距离)

  ②频率由波源决定;波速由介质决定;声波在空气中是纵波。

  ③在波的图象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关系

  10、分子质量m0=M/NA,分子个数

  固液体分子体积、气体分子所占空间的体积

  11、热力学第一定律ΔE=W+Q(三个量“+、-”号的含义)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温度仅由内能决定)

  12、对质量一定的理想气体三个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

  求压强:以液柱或活塞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列平衡或牛顿第二定律方程

  13、金属导体自由电子导电

  I=nesvn:单位体积自由电子数s:导体的横截面积v:电子定向运动的速率。

  14、①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v0=0)qU=

  ②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做抛物线运动,

  ③平行板电容器C=Q/U,C∝εS/dE∝Q

  15、闭合电路中内、外电路关系:

  ①I相同,U内+U外=EP外+P内=P总

  ②P总=εI,P外=UI=I2R(纯电阻电路),P内=I2r

  电动机功率:UI=I2r+P机

  16、安培力F安=ILBsinθ(θ为I与B的夹角)

  其中I⊥B,F⊥B、I决定的平面

  高三物理复习知识点整理归纳8

  (1)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如热胀冷缩、摩擦生热、水结冰、湿衣服晾干等都是热现象。

  (2)热学的主要内容:热传递、热膨胀、物态变化、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等。

  (3)热学的基本理论:由于热现象的本质是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因此研究热学的基本理论是分子动理论、量守恒规律。分子的大小:分子是看不见的,怎样能知道分子的大小呢?

  (4)单分子油膜法是最粗略地说明分子大小的一种方法。

  (5)利用离子显微镜测定分子的直径。

  高三物理复习知识点整理归纳9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10—10m来度量。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

  A分子之间有间隙。

  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课本中的装置下面放二氧化氮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实验现象: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④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⑤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r,引力=斥力。

  ②d

  ③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高三物理复习知识点整理归纳10

  分子动理论是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通过单分子油膜实验、隧道扫描显微镜观察碳原子的分布等实验,知道物质是由很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大小在10—10m数量级。我们又通过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等实验知道了分子是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1)演示实验:

  ①长玻璃管内,分别注入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②U形管两臂内盛有一定量的水(不注满水),将右管上端用橡皮塞堵住,左管继续注入水,右管水面上的空气被压缩。

  上述实验可以说明气体、液体的内部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钢铁这样坚固的固体的分子之间也有空隙,有人用两万标准大气压的压强压缩钢筒内的油,发现油可以透过筒壁溢出。

  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不但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同时也说明分子间有空隙,否则分子便不能运动了。

  (2)一方面分子间有空隙,另一方面,固体、液体内大量分子却能聚集在一起形成固定的形状或固定的体积,这两方面的事实,使我们推理得出分子之间一定存在着相互吸引力。

  分子之间还存在着斥力。

  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即使气体压缩到了一定程度后再压缩也是很困难的;用力压缩固体(或液体、气体)时,物体内会产生反抗压缩的弹力。这些事实都是分子之间存在斥力的表现。

  运用反证法推理,如果分子之间只存在着引力,分子之间又存在着空隙,那么物体内部分子都吸引到一起,造成所有物体都是很紧密的物质。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说明必然还有斥力存在着。

【高三物理复习知识点整理归纳】相关文章:

高考物理复习重点知识点整理归纳01-22

高三物理知识点归纳12-07

高中地理复习知识点整理归纳09-05

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12-09

高三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07-30

高三语文知识点复习归纳04-20

高三物理知识点归纳(15篇)02-19

高三物理知识点归纳15篇02-18

高三物理高考必考知识点归纳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