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百文网手机站

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分析的论文

时间:2021-07-16 10:04:45 物理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分析的论文

  一、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分析的论文

  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这门学科,不是那么容易学习,所以很多学生也觉得物理难学,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能力较低。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这种情况会变得越来越严重。物理也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和其他理论性学科不同,物理很多知识的传授都需要靠实验来完成。通过有效的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物理的实验中来。由于物理课本身的实践性就比较强,所以我们更需要多多设计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实验中收获经验,在快乐的实验氛围中获取知识。因此,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非常必要。

  二、如何进行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

  1.做好教学准备。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个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学生在实验中可以尽情的挥舞自己的双手,在观察中思考、在操作中验证、在思考中发现、在交流中进步,让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互动。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初中物理课的教学目标不再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学习如何掌握这门知识,对物理有个初步的认识,了解探究性教学的过程。因此,我们不能坚持以前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片面的追求知识的灌输,而是要让学生之间加强合作,互相沟通,相互协调,在这种团结互助的过程中体验探究学习的全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还能够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加深他们的友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实验中来呢?首先,教师就要做好充分的备课,要保证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思考中来,不能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学生在思考中有获得广泛的体验与感受,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科学设计实验。①要明确实验的目的性。首先就要明确探究的目的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进行实验。教师应该根据理论知识去寻找、确定实验主题,再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去进行实验工作。教师在上课之前就要明确这堂课的目的,通过这次实验我们要教会学生什么?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这是教师必须要考虑到的,只有带着目标去努力,才能够加强学生的动力,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实验的过程中收获物理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还能让他们体验到探究问题全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不然学生研究了半天,却不知道在研究写什么,这样毫无头绪的探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究性教学还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她们的想象力。这里举一个例子:实验活动“验证电磁波的存在”。教师设计这样的实验:(1)打开收音机的开关,将旋钮调至没有电台的位置,并将音量开大。(2)取一节旧的干电池和一根导线,靠近收音机,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一极相连,再用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另一极时断时续地接触。(3)可以听见从收音机里发出了“卡啦”声,从而验证了时断时续地接触时产生了电磁波。这时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实验还可以作哪些改进?或者说你有什么其他的实验思路呢?然后再让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对该问题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后,各小组制定出一个实验的`计划,再让小组自己进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出问题的答案。

  3.重视学生个性和兴趣。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面对的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一个个个体。所以,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让某一个人掌握知识,而是要让这个群体里的每个人都能够掌握教学内容并学以致用,但是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此,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注重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最后的一个环节,也是一项总结性的工作。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当前评价体系缺乏多样性,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一张试卷、一个分数就是学生学习结果的反映,而教师和家长都已经习惯了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学习评价。其实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方向,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即激励作用。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评价。

【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分析的论文】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学分析论文09-05

初中物理教学的策略分析论文08-15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分析论文07-29

初中物理教学问题分析论文09-18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分析论文09-05

初中物理导学教学分析论文07-29

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应用分析的论文07-21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问题分析论文09-05

基于Pad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分析论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