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期末复习提纲知识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教科版)
初二上期物理基础复习
第一 走进实验室
1、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2、科学探究的工具:长度:刻度尺、千分尺、游标卡尺。 质量:托盘天平和砝码。 时间:秒表
温度:温度计。 电:电流表和电压表 力:弹簧测力计。 体积:量筒和量杯。
3、科学探究的环节:①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⑤分析与论证 ⑥评估 ⑦交流与合作
4、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m =103m。 1m = 101dm = 102cm =103mm =106um =109nm
5、使用刻度尺的规则:
"认" 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放" 尺要平行所测长度,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读"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 测量值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分度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
6、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环境的影响、测量工具不准、人为估读不同等都会造成误差。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的小数位数和测量值的位数必须相同。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应该消除而且能够消除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7、 控制变量法:当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和多个因素有关时,研究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在应用中,要研究某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那么这个因素就不同,其它因素相同。
第二 运动与能量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机械运动:物体间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三种运动:分子运动、机械运动、天体运动)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观众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②裁判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③综合法: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5、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定义: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公式:V= (S=Vt t= ) (S--m t--s v--m/s)
国际单位:m/s(米每秒)。 如v = 10m/s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
7、在交通运输中常用的速度单位:km/ h(千米每小时)
8、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速度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9、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V平= = ;路程相等速度不等:V平=
10、注意:过桥过洞、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超错车时间、水流问题、平均速度、比值问题。
11、能量形式:太阳能、化学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光能等。(注意能量之间的转化)
第三 声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15℃时,V空气=340m/s)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一般情况,温度一定时:V固>V液>V气。
4、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波→鼓膜→听觉神经→大脑听觉中枢 骨传导
5、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乐音。
6、 响度 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符号是dB)响度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
距发声体远近、向一个方向传声(声音是否分散)也会影响响度大小。
7、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材料的长短、粗细、松紧、厚薄影响音调。
8、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特色。决定于发声体自身的材料、结构。
9、噪声定义: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律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
危害:轻则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重则伤害身体,甚至危及生命。
10、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处减弱;(2)在传播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1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将被反射回,反射回的声音再次被我们听见就成了回声。
人耳听到回声的条: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S>17m)。
发生共鸣的条:一个物体已经振动,另一物体与振动物体固有频率相同且距离较近。
12、超声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 . 超声特点:方向性好;穿透力强;能量很大且非常密集。超声波可传递信息,也可传递能量。
应用:B超、回声定位、超声波报警器(信息)、清洗机械零、去结石(能量)等
13、次声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 。次声特点:传播时能量损失很小,能传得很远;穿透力极强,破坏力极大。 14、人耳听声范围是20Hz-20000 Hz
第四 在光的世界里
1、光: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形成、激光准直、排队列、射击时的三点一线等都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实像。所成的像和物体的形状一样,和小孔的形状无关。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m/s = 3×10的5 m/s
4、光年是长度单位,是指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路程。 1光年 = 9.46×1015 m = 9.46×1012 m
5、光的反射定律: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简称: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6、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不管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常见的反射现象:倒影、平面镜成像等。
8、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4像和物左右相反○5像是虚像
注意:○1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原因: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选两只大小一样蜡烛的原因: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9、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10、平面镜的作用:①成像;②改变光路。
11、平面镜成像的两种作图方法: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
1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不等(空气中的角最大)。
13、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都是0度。光反射和折射时光路均可逆。
14、透镜有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
15、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像距像的性质应用
U>2ff<V<2f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
U=2fV=2f倒立、等大、实像复印机
f<U<2fV>2f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
U=f无像
U<f物像同侧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
注意:1倍焦距点是实像、虚像分界点。2倍焦距点是放大、缩小分界点。
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物近像远像越大。(成虚像时,物远像远像越大)
16、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光屏上不能成像,但可透过镜子用眼睛看到像。
17、眼睛是一台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18、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射太强,会聚太早、成像在视网膜前,应戴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射太弱,会聚太迟、成像在视网膜后,应戴凸透镜矫正。
19、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照相机的镜头,在焦点附近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把物镜所成的像再次放大;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投影仪的镜头,成倒立放大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把物镜成的像再次放大。
18、光的色散:白光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是光的折射形成。
19、各种色光中,红光最不容易偏折,紫光最容易偏折。
20、色光三原色:红、绿、蓝(三者混合为白光)。 颜料三原色:品红、黄、蓝(三者混合为黑色)。
21、白色表面的物体反射任何光(所有色光),黑色表面的物体吸收任何光(所有色光)。
22、透明体颜色由透过色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体颜色由反射色光的颜色决定。
第五 物态变化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温度计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工作。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分度值是0.1℃。体温计有缩口,使用前用力向下甩。
4、温度计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5、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6、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金属)
7、晶体熔化特点:固液共存,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晶体熔化条: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8、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等)非晶体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9、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10、晶体凝固特点:固液共存,继续放热,温度不变 。
11、晶体凝固条: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12、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13、非晶体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14、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15、蒸发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6、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蒸发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18、沸腾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9、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⑴温度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20、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21、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热气遇冷液化放热)
22、液化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液化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23、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
24、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放热。
第六 质量和密度
1、质量: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单位:国际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kg、g、mg 1t =103 g 1g =103g 1g =103mg。
3、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 一只鸡约2kg
4、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5、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观察天平的量程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这时天平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天平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 = 盘中砝码总质量 +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如果放反)
6、密度定义: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叫做组成物体的这种物质的密度(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7、公式: 变形:m=v
8、单位:国际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 单位换算关系:1g/cm3 = 103kg/m3 1kg/m3=10-3g/cm3
水的密度: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
物理意义: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9、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不变,m与 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10、利用图象比较密度:右图所示:甲 >乙
11、测体积——量筒(或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排水法、针压法等)
⑵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厘米3 ( cm3 )、 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的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1方=1立方米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12、测固体密度:(测小石子的密度)(调好天平后)(排水法测小石子体积)
○1用天平测出小石子质量m;○2石子放入前量筒中水的体积v1;○3石子放入后量筒中水的体积v2
○4小石子体积v=v2-v1 ; ○5小石子密度= 。
13、测液体密度:(剩余法)
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一部分到量筒中,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④得出液体的密度= 。
14、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对不便直接测量质量的物体,可测出体积,再用公式m =V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对不便直接测量体积的物体,可测出质量,再用公式V = m/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物体空心或实心。
初二物理上期计算注意:
一、计算题格式:已知、求、解、答。
二、速度计算:1、平均速度公式的理解2、平均速度的计算3、回声问题4、比例问题
三、密度计算:1、密度公式的理解2、比例问题3、空瓶问题4、空心问题5、固体测量6、液体测量。
四、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⑵了解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是变化的。
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自己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⑷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学习活动,感性认识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的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在逐步深入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内容有: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怎样运动。这些内容是运动和力关系的深化。
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本节教材紧接上一节的思路,步步设疑,层层递进,深入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最后认识到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作用下分别怎样运动。上一节已经知道: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教材图9-36展示的情景表明,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也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从而引入二力平衡的概念。但是生活中也有很多二力不平衡的现象,学生不禁要问: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什么情况下这两个力才能相互平衡?“活动1”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利用小车和砝码进行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知道了物体不受力和受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自然又会想到:物体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又将怎样运动?为此教材安排了“活动3”,探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学生通过活动3感性地认识到: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运动的速度或者方向会发生改变,即: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是变化的.。
本节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是变化的。
本节教学难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的大小或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这一点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对此要结合实验现象和生活事例,让学生慢慢感悟。
3.教学建议
本节课要营造探究的气氛,通过不断发问,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研究,逐步深入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
什么是二力平衡
可以结合牛顿第一定律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那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
让学生观察教材图9-36所示的情景,分析下列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若受力,请画出其受力的示意图:
⑴停在树枝上的小鸟;
⑵被托起在空中静止不动的杂技演员;
⑶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学生画图后,很自然引出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运动状态跟不受力时一样,即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师介绍:这是由于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的缘故。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或二力平衡。
可结合教材图9-36,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在图(a)中,小鸟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小鸟保持静止状态;在图(b)中,上方的杂技演员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平衡,演员静止不动;在(c)图中,跳伞运动员受到的重力和阻力平衡,运动员做匀速直线运动。
二力平衡的条件
在上面的例子中,物体受到的两个力都是互相平衡的。那么是不是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定就会平衡呢?可以做一个演示实验:如图图1所示,找一个大一些的钩码,挂在橡皮筋下,橡皮筋的上端固定,用力向下拉钩码,使橡皮筋继续伸长,问学生:“若放开手,钩码将受几个力?它还能保持静止状态吗?”放手后,学生观察到钩码由静止变为向上运动。
通过演示实验引出问题: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有时候二力平衡,有时候两个力不平衡,那么两个力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互相平衡?由此引入“二力平衡的条件”。
可以先让学生猜一猜。
然后让学生完成“活动1”中的实验。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猜想尝试设计实验,然后按教材进行实验。实验前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主要步骤,实验时提醒学生注意及时记录观察结果。
用下列物品自制学具进行实验,效果也很好:在装有支架的木板上固定两个定滑轮(或者钉两个铁钉,在钉子上套上细管),取方形的硬纸板一张,在上面钻两个对称的小孔,两小孔之间画一条虚线,再取几个相同的钩码,两段细线,按图2装配好,即可进行实验。该装置不仅可以研究二力平衡时,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还能研究二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当实验进行到最后时,用剪刀将硬纸板从中间剪断,结果硬纸板的两个部分都不能平衡,如图(d)所示。
(a) (b) (c) (d)
图2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容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为方便学生记忆,可以把二力平衡的条件概括为八个字:“同物、等大、反向、共线”。
“活动2”目的是让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具体问题,从而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在教材图2(a)图中,两个力没有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不是一对平衡力;在(b)图中,两个力不符合“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条件,不是平衡力;在(c)图中,F1和F2完全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一对平衡力;在(d)图中,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不是平衡力;在(e)图中,两个力的大小不相等,不是平衡力。所以只有(c)图中的物体能处于静止状态。
学完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将二力平衡的有关知识与牛顿第一定律对比,并对二力平衡作一个简要的小结:从理论上讲,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是: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受任何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实际见到的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是由于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在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进行如下推理或判断:
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二力平衡 符合二力平衡条件
即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已知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分析确定二力的大小、方向关系;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又可以判断出物体的运动状态。
可列举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如:空中飘落的雪花,如果它受到的重力和阻力相等,此时雪花怎样运动?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要保持匀速,发动机的牵引力和阻力应满足什么关系?怎样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为什么此时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为什么要水平拉动弹簧测力计,并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非平衡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关于物体受非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学生在活动1的实验中已有所感受,但由于该实验中物体运动状态改变较快,学生对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过程,缺乏直观的认识,为此教材安排了“活动3”。
活动3共有三个实验,最好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明确各物体受到哪些力?是否为平衡力?然后进行实验。
实验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个实验:在保证小车做加速运动的前提下,小车的质量要大一些,钩码的质量小一些,这样小车加速缓慢,便于观察;
第二个实验:斜面不要做得太高,以能观察到小球在水平面上做减速运动,最后停下为宜;
第三个实验:可用橡皮代替小球,既安全又方便,提醒学生从侧面水平观察,学生实验后,教师可用喷出的水流来演示斜抛物体运动的路径。
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交流,让学生列举观察到的现象,如小车由静变动,速度越来越大等,教师把学生列举的现象板书在黑板上,然后结合板书用大括号总结:物体由静变动,由动变静,由慢变快,由快变慢,都是速度的大小发生了变化;物体做曲线运动时,运动方向发生变化;当物体运动速度发生变化,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时,不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统称为“运动状态改变”。可见,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是变化的(在学生搞清了有关名词后,该结论也可以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得出)。这一结论进一步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得出结论后,可以让学生列举或解释生活中非平衡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事例。如:骑自行车时,为什么起动时很费劲,而已经骑快的自行车却不需要很大的力量去维持?当客车突然左转弯时,坐在客车哪一侧(左或右)的乘客会受到车厢对他的作用力?这个力起到什么作用?(第一个问题的参考答案为:自行车起动时做加速运动,此时必须用力蹬车,使自行车获得的动力大于阻力,这样才能不断改变其运动状态,使自行车由静变动,由慢变快。已经骑快的自行车,只需使动力等于阻力,即可匀速运动,所以不需要很大的力量蹬车。第二个问题的参考答案为:右侧。这个力改变乘客的运动方向,使乘客随汽车一起“左转”。)
关于本节课的总结,可以参考下面的“课堂测评”第1题。
4.教学评价
课堂测评
1.本章第三节和第四节研究了运动和力的关系,请你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一个简要的总结。
2.起重机吊着4t的货物静止不动,货物受到的重力是 N,受到的拉力是 N;当货物匀速上升时,它受到的拉力 于重力;当货物匀速下降时,它受到的拉力 于重力;当货物匀速水平移动时,它受到的拉力 于重力。
3.在图3所示的四种情况中,F1与F2为一对平衡力的是( )。
图3
4.苹果挂在枝头静止不动,下列每一对力中属于二力平衡的是( )。
A.树枝对苹果的拉力与苹果对树枝的拉力
B.苹果受到的重力与苹果对树枝的拉力
C.苹果受到的重力与树枝对苹果的拉力
D.树枝受到的重力与树枝对苹果的拉力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B.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C.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一定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D.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6.做一做:用弹簧测力计吊起一个钩码,静止不动,观察测力计的示数。手提测力计使钩码匀速上升或下降,观察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变化?为什么?若使钩码急速上升或下降,观察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变化?为什么?
7.“不倒翁”的上部是极轻的外壳,底部填充密度较大的物质(如铁块),它的质量集中在底部,重心很低,如图3(b)所示。
(a) (b) (c)
图3
⑴请在(c)图中画出水平面对“不倒翁”的支持力的示意图;
⑵试分析:为什么当“不倒翁”倾斜时,能自动站立起来?
8.宇宙飞船在太空沿椭圆或圆形轨道绕地球运行,例如我国神舟6号飞船绕地球一圈需要90min,飞行速度约为7.82km/s。请问宇宙飞船为什么能绕着地球做曲线运动?
参考答案
1.及时对知识进行梳理能够把众多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不仅有利于记忆,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进行总结。如:
提纲形式:
⑴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⑵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是变化的。
表格形式:
受力情况表现形式运动状态
是否改变遵循的规律或满足的条件
不受力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改变牛顿第一定律
受平衡力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改变二力平衡的条件
受非平衡力速度的大小改变或方向改变改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图示形式:
此外还可以用大括号、知识树等形式进行总结。
2.3.92×104 3.92×104 等 等 等 3.B 4.C 5.B 6.手提测力计使钩码匀速上升或下降,测力计的示数不变化,因为此时钩码受到的拉力和重力平衡,即测力计的示数始终与钩码受到的重力大小相等。若使钩码急速上升或下降,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因为钩码的运动状态是变化的,钩码受到的拉力和重力不平衡,测力计的示数与钩码受到的重力大小不再相等。 7.⑴如图4所示,F即为水平面对“不倒翁”的支持力。 ⑵由图7-12可知,当“不倒翁”歪倒时所受的支持力和重力不平衡,所以会逆时针转动,从而站立起来。 8.宇宙飞船绕地球运动时受到地球对它的引力,引力不断改变其运动方向,使飞船做曲线运动。
【初中物理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复习提纲06-17
初中物理章节复习提纲03-17
物理总复习提纲初中06-24
物理知识点复习提纲整理04-22
初中物理电学总复习提纲03-19
初中物理电学专题复习提纲06-18
初中物理《电流》《电压》复习提纲06-23
初三物理重点知识复习提纲06-16
初二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