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百文网手机站

初中物理知识总结:压力与压强

时间:2021-06-27 10:09:39 物理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知识总结:压力与压强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压力与压强

初中物理知识总结:压力与压强

  1、重力和压力的区别:可以从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大小、方向、作用点等方面来比较。

  2、注意正确地判断受力面积:压强公式中的S是受力面积,而不是物体的表面积,关键看所讨论的压力是靠哪一个面承受,而不一定是受压物体的表面积,代入数据计算时要注意各量单位的对应。

  【典型例题】

  例析:

  下列事例中能够增大压强的措施是

  A.铁轨铺在枕木上B.书包背带做得宽一些

  C.载重汽车多用几个轮子D.木桩的下端削成尖形

  解析:

  在铁路的钢轨下铺设枕木、把书包带做得宽一些、载重汽车多用几个轮子,都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木桩的下端削成尖形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从上述分析可知,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为D。

  答案:D

  中考物理问答题答题四大要素

  问答题反映不太会回答,有话不会说,说了又说不清楚,说不准确,是容易丢分的题目。对问答题的应对办法是:

  一个完整的问答题应该包括四部分内容:

  1.物理现象2.物理过程3.理论依据4.正确结论,有上述几部分基本就可以得到。

  以北京市题52题为例:

  小磊同学是班里的“大力士”,一天他放学回家,看到公路上有一块大石头,他担心大石头会妨碍车辆正常通行,于是他决定把石头推到路边,但是他费了很大的力,累得满头大汗,石头却一点没动,他的同学小颖恰好路过,看到此情景说“你的行为很值的赞赏,但是你对石头并没有做功。”你认为小磊同学对石头做功了吗?为什么 初中语文?

  有不少考生答案是没有做功,因为石头没有移动距离,最多可得一半分,因为他没有把理论依据说出来。

  正确答案是:

  (1)小磊对石头没有做功(结论)

  (2)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理论依据)

  (3)小磊对石头用了力,但石头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所以小磊没有对石头做功(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

  再举一个中考问答题为例:

  用久的灯泡壁发黑,在相同电压下时,亮度比原来的要暗一些,为什么?

  有的考生就一句话,先升华后凝华。这只能给1分,正确的答案是:通电的灯丝在高温下由固态钨升华为气态的钨灯丝会变细,气态的钨遇到冷的灯泡壁,产生凝华现象,形成固态的钨,所以灯泡壁变黑了。

  变细的灯丝电阻会增大,根据电功率的公式,电压一定时,电阻增大,灯泡的实际功率会减小,所以亮度会降低。

  智康:领先的N对一个性化辅导、口碑好的家教品牌,提供、、、物理、等全科家教辅导,满足小学、小升初、、中考、、等各类人群课外补习需求。

  用塑料圆珠笔做的物理小实验

  惯性现象 轻推一下桌面上的圆珠笔,圆珠笔由于惯性仍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或将圆珠笔轻轻向前抛当它离开手以后,由于惯性仍能继续向前运动。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轻推桌面上的圆珠笔,圆珠笔由静止开始运动,说明了推力的作用改变了圆珠笔的运动状态。或将圆珠笔轻轻抛出,圆珠笔在重力作用下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断改变。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用力扳圆珠笔(或其中的笔芯、弹簧皆可),可使圆珠笔弯曲,说明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将圆珠笔的一端用力压在掌心,力的作用使掌心下陷。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将圆珠笔竖直立于手掌心,手掌用力压圆珠笔,掌心下陷。说明了手压圆珠笔的同时圆珠笔对手也施加了一个压力。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圆珠笔的笔尖按压手指或掌心,用力越大时笔尖陷得越深,表明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也可将大拇指和食指张开,分别按压在圆珠笔的两端,同时向内施加压力,可以看出,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摩擦的种类 轻推圆珠笔,圆珠笔在桌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为滚动摩擦;写字时,笔尖与纸之间的摩擦也为滚动摩擦。手握圆珠笔,笔不下落,这是因为笔和手之间存在着静摩擦。如将手略松开一点,圆珠笔会沿掌心向下滑落,此时产生的摩擦为滑动摩擦。

  变滑动为滚动可减小摩擦 将课本平放于桌面上,水平拖动课本。然后在课本底部平行铺垫几支圆珠笔(或笔芯),沿铺垫的方向水平拖动课本,与前相比课本更易被拖动。说明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手握圆珠笔轻轻释放,圆珠笔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如用细线系牢圆珠笔,将它悬吊起来,静止后细线也将悬垂于竖直方向。说明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

  杠杆的平衡 用一只手指尖托住圆珠笔,稍稍调整指尖在笔上的位置,使圆珠笔在手指尖上水平静止。此时,圆珠笔以指尖所在位置为支点处于水平平衡状态。

  光的直线传播 将圆珠笔直立在阳光下,其影子的产生说明了光的直线传播。或者我们隔着物理课本去看桌面上的圆珠笔,“看不见”也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折射 将圆珠笔斜插人水中,圆珠笔的水下部分向上弯折 初二。或在圆珠笔插人水中后,透过透明玻璃杯的侧面观察圆珠笔,发现圆珠笔的水下部分“变粗”了。这些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摩擦起电 将塑料圆珠笔的塑料外壳在头皮上摩擦几下后靠近小纸屑,纸屑被吸上。说明塑料圆珠笔与头皮摩擦后带上了电。

  导体与绝缘体 将圆珠笔的塑料外壳接人实验电路中,由于塑料外壳不易导电而使得电路不能接通;如将其中的弹簧(或金属部分)接人电路,电路接通,说明弹簧(或金属部分)容易导电。如将圆珠笔的塑料外壳弄潮湿后再重新接入电路,电路却被接通,说明了导体与绝缘体并无绝对的界限。

  固体能传声 用手堵住一只耳朵,将圆珠笔的笔尾小心抽人另一只耳孔(注意安全),轻敲笔尖,能听到很响的敲击声。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手握圆珠笔,竖直释放,其尾端接触桌面后发出声音,同时,用另一只手轻轻接触桌面下方,感受桌面的振动。或者,我们可将圆珠笔笔芯的一端按压在桌面上,轻轻拨动伸出桌面的另一端,笔芯由于振动发出声音。如迅速握住笔芯,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将圆珠笔笔芯的一端竖压在桌面上,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的另一端,用力越大时,笔芯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将圆珠笔笔芯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改变笔芯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笔芯,发现笔芯伸出桌面端越短,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 将圆珠笔置于两掌心之间,双手来回揉搓圆珠笔,因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而使圆珠笔的温度升高。

  重力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将圆珠笔用细线吊起,做成单摆,观察其来回摆动时速度与高度的变化。也可将圆珠笔竖直上抛或自由下落,观察运动过程中高度及速度的变化,了解重力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浅谈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改进

  德国教学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没有演示实验的一堂课是不可的。”由此可见,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教材中已编入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其中有些实验因为自身设计或实际教学条件的局限,效果还不够理想;从演示实验的意义和作用来看,教材上某些章节演示实验数量还不够,教材里有的图片完全可以改成演示实验,必要时还需加入一些演示实验。本文就改进演示实验的途径和原则浅论一、二。

  一、演示实验的改进的途径

  1、补充演示实验的数量

  教材已列出大量实验,但仍有的章、节还没有演示实验或数量还不够。有和没有演示实验,教学的效果有很大区别,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时加入演示实验很有必要。

  “液化”概念的教学,由于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感性素材,小学自然和学过“大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小水珠”(部分小学没有真正落实《自然》的教学),已经形成了液化的前概念,按教材列举一些液化现象,然后分析得出结论:“降低温度,气体液化”。这样的教学也能够建立“液化”的概念,但这种建立过程太粗略,停留在的识记上,教学也枯燥。这节课是在已有的“液化”前概念的基础上,强化正确的认识,更深地认识“液化”,并要求学生会用“液化”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物理现象。教学时可插入两个演示实验。先在秋高气爽的十月准备一瓶冰冻矿泉水,用抹布擦干净后展示在学生面前,立即唤醒学生生活中的经历和脑中已有疑问“过一会,瓶外会有水珠出现?”,“瓶外为什么会有水珠出现?”学生很快进入设置的物理情景,趁机发问“瓶外的水珠从哪里来?”经过的讨论、分析、学生确定“水珠不是从瓶内渗出来的”,“水珠从空气中来”。教师进一步追问:“水珠是怎么从空气中变来的?”然后,演示下面实验如图1,同时加热两只盛有冷水的烧杯,并引导、分析:“杯中的水有没有发态变化?”学生答:“蒸发”,“蒸发成的水蒸气,人眼为什么看不见水面上方的水蒸气?”(强调水蒸气是无色无味气体,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取两块玻璃片,一片在火上烤热,另一片不烤。两片分别放在烧杯上片刻,待冷玻璃片上生成了明显的水珠时,而热玻璃片上没有生成水珠,把两块玻璃片同时展示给同学们看。“水珠是怎么来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随后要学生观察,拿走玻璃片的杯口上方有“白气”出现,“‘白气’是什么?”据分析,讨论得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及时矫正“白气”是水蒸气的错误前物理认识。)此时,刚才冰冻矿泉水瓶壁外已出现大量的水珠,学生心中关于水珠从哪儿来的谜底与“水”俱来。实验后接着进行归纳、应用……这样,学生不仅清晰的形成了“液化”的概念,还能较容易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有关现象,在实验的帮助下一系列观察、思考、分析、归纳,让学生真正体验揭示自然界谜底乐趣。实践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对“雾”、“露”以及早晨、晚上池塘上方的“白气”等现象分析,解释轻松而又准确。

  当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错误前物理概念,与物理概念、规律相抵触矛盾时,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在表面上能够接受正确的观念,但还没有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生在解释现象、分析问题时容易不自觉地运用到原来的错误前物理概念。这时需要强烈的刺激打破旧认识结构的平衡。即使教材已列出演示实验,还有必要补充惊奇的演示实验,加强和反复刺激,让新建立的认知结构得到强化和巩固。

  “惯性、惯性现象”的教学,在牛顿第一定律的之后,学生已初步认识到“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还不牢固,还残留着“力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的错误物理观念。草地上滚动的足球被分析受到“前冲力”,斜面下滑的木块受到“下滑力”等,就是错误前物理概念残留的有力证据。为了强行扭转这一认识,在教材设计的“纸飞蛋落”(引言)演示实验“尺打棋子”、“拉车木块后倒”、“刹车木块前倒”(插图可改成实验)基础上,还可加入演示实验。教学时,在学生复述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展示实验:取一颗棋子用双面胶粘在右手掌心,右手掌迅速向左运动,遇到左手阻挡突然停下,而棋子仍然快速飞出掌心,问:“手掌停下,棋子不再受到手掌推力,为什么还能飞行?”学生利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物体不受外力时,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然后举例子:炮弹出膛、汽车刹车、手抛石子(可演示)……归纳出运动物体本身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随后,让学生猜想静止的物体本身有无保持静止状态不变的特性,有的学生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推理,有的学生会举例证明。演示实验:把一个细而高的钢笔筒立在一张长纸条上,笔筒好不容易站稳下来,手轻轻拿住纸条一端,另一只手迅速打击纸条中部,纸条被快速抽出。打击之前,学生异口同声喊:“倒,倒!”当看到笔筒纹丝不动地站立着,在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教师趁机讲解:“物体不论是运动还是静止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它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物体速度大小无关”。“惯性”建立后,回顾“纸飞蛋打”实验并进行揭谜。这样演示(刺激)→应用(顺应)→演示(刺激)……直到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课堂中第一个实验不仅引入了新课,同时对牛顿第一定律认识进行了强化;第二个实验是强行扭转学生头脑已有“速度越大,惯性越大”的错误概念或防止其形成,对学生旧的认知结构也有强烈震撼。

  2、提高演示实验的质量

  现行教材有很多精彩的演示实验,教师教学时,由于种种原因,教材给出的一部分演实验效果不尽于人意,需要我们大胆地改进,重新设计。

  初二物理“音调”中,“纸片划过木梳”、“橡皮筋振动”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音调高低并研究音调高低与振动之间的关系。而上述两实验音调变化小响度也小,能够听到的学生少,乐感不强的学生靠耳朵辨别两次声音的音调就很困难。如果用琴弦代替橡皮筋做实验器材做演示,或者干脆抱一吉它走进教室,让学生体验音调高、低。对不同粗细、松紧的弦发出的声音进行对比,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这样做效果既明显,又能调运学生的。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则改成小实验让学生课后体会。

  “液化”中“压缩体积,乙醚液化”的实验,在常温下,靠拉开活塞很难做到液态乙醚全部消失,压缩体积气态乙醚液化后分布注射器筒壁,多生观察困难,直观效果不好。如用一只空的透明外壳打火机和充气罐代替上述实验,调整好打火和充气罐的位置关系,对打火机充气,学生可以清清楚楚观察到打火机内气体被压缩时变成液体。还容易联想到自家液化气罐的灌入情景。操作简单,效果直观,学生的兴趣也很高。

  3、借鉴与扩展

  物理教师应善于借鉴国外优秀的演示实验,把前人智慧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如德国演示实验“教师睡钉板”。“教师首先将一苹果掷在钉板上,无疑,苹果被刺穿了,随后他敏捷地仰天躺在2×1m2的钉板上,该钉板上均匀排着2000枚铁钉(教师竟能安然无恙)……”国内条件限制,可在课堂上带入0.3×0.4m2木反带有600枚钉子铁钉“坐垫”,让学生学习压强时也尝尝“如坐针毡&rdquo 初中历史;的感觉。

  对于无法演示的实验,可向学生展示多媒体模拟实验的课件,也是对演示实验形式扩展。如飞机投弹图3:

  二、改进基本原则

  1、明确目的,优中选优,追求更好效果。一方面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另一方面根据教学要求选择适合的实验。如果要达到创设情景和引入新课的目的,选择的实验,最好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果要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实验应力求做到“学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让学生终生难忘;如要强化新建认知结构,实验应源于生活来自学生身边,唤醒学生再认识,并为学生回到生活中解释现象、分析问题供示例和桥梁。一只苹果插上铜片、锌片,接上导线也能让发光二极管发出光来。

  2、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启发性和考虑实验组织上的递进性。好的演示实验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但也离不开教师的适时引导,促进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对多个演示实验的组织宜层层递进,先简单后复杂,先直观后抽象,如初中“压强”演示实验“冷水锤子”如图4,冷水浇淋充有大量热水蒸气的密封易拉罐,伴随响声易拉罐被大气压瘪变形,制造了“惊奇”教师趁机置疑“是水把易拉罐砸瘪的吗?”“不是,那又是什么?”下面的演示实验则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 “模拟马德保半球实验” 如图5(内部挤出了空气)→“覆水杯”如图6(水代替了空气)→“瓶子吞鸡蛋”如图7(瓶内空气减少)。

  综上所述,物理教师要力求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同时结合其他形式和多种教学,以及现代教学手段,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和。希望广大的物理教师,更好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 组成串联电路

  【目的】

  和掌握组成串联电路的;研究串联电路开关的接法和控制作用。

  【器材】

  一号干电池2节(带电池夹和接线柱,或用其他3伏直流电源),小灯泡(2.5V、0.3A)2只(带小灯座和接线柱),单刀开关3只,导线若干(塑料包软导线或裸线),小刀。

  【步骤】

  ①用导线把3伏电源、一个开关和两只小灯泡,按照表14-1中情况1的电路图布置元件,并且连成串联电路。

  ②核查所连电路无误后,合上开关,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暗情况(可以用符号代替,如“亮”划“○”,“暗”划“×”)。

  ③断开开关,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暗情况。这个开关能控制几个小灯泡?

  ④将开关K改接在两小灯泡之间,按照情况2的电路图组成串联电路。重复步骤②、③。

  ⑤将开关K接在小灯泡和电源负极之间,按照情况3的电路图组成串联电路。重复步骤②、③。

  ③根据实验结果说明,在串联电路中,开关可以控制几只小灯泡的亮和暗?开关位置改变了,开关的控制作用有没有变化?(用文字作表述)。

  初中物理知识点辅导笔记之并联电路

  【—辅导笔记之并联电路】以下是对并联电路知识点的总结学习,同学认真看看西门的内容讲解。

  并联电路有以下几个特点:

  电流:I=I1+I2+……+In(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电压:U=U1=U2=……=Un(总电压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电阻:1/R=1/R1+1/R2+……+1/Rn(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如果n个阻值为r的电阻并联,则有R=r/n

  分流作用:I2(I1) = R1(R2) 计算I1、I2可用:I1= R1+R2(R2)I总 I2= R1+R2(R1)I总

  比例关系:电压:U2(U1) 初三 = 1(1) W2(W1) = Q2(Q1) = P2(P1) = I2(I1) = R1(R2)

  希望上面的知识点同学们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的。

  备战中考物理高效复习计划

  第一阶段:

  按模块复习:

  按模块复习是总复习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之前所学的点和题型现在也许有些淡忘了,有些章节还存在一些死角,而按模块复习正好可以把点系统梳理一下,复习完一个模块,试着建立起网络,检查一下有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是否还有没复习到的盲点,再看看这些知识点有什么联系,例如压力、压强浮力可以放在一起来复习,这三个知识点间有什么联系,经常出什么样的综合题,浮力的变化量思想,压力压强的计算技巧是否掌握,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不仅要把知识点都记下来,而且还要知道各知识点所涉及到的题型和解题思想。

  各位要注意:复习中有这样一些孩子,刚开始复习时就大量的做中考真题,如果您家的孩子是牛孩,基础知识掌握非常好,可以这样复习,但基础知识掌握不是特别扎实的,最好不要在复习刚开始时这样做,因为中考综合性很强,知识范围广,像这样没有针对性的做题,当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时,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做起来都非常吃力,这样复习浪费时间而且很低,强求速成往往欲速则不达。

  按题型复习:

  在按模块复习中,会给我们总结很多题型,很多解题思想,不仅是,科科如此。回家有一大堆的作业,还有堆积成小山高的复习在等着我们,要想把这些都做完简直比登天还难,孩子们被大量的作业压得直不起腰来,难道中考复习真的这样辛苦吗?其实也不然,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孩子们实际情况,减轻作业负担,提升复习效率,这就是按题型复习:如果一个题型已经完全掌握,就可先暂时放一放,把时间留给其他题型,例如浮力中船球模型解题思想已完全掌握,那么这部分就不要再花费大量时间了,复习中要善于做减法,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有些学生只喜欢做自己会做的题型。

  按模型复习还有个好处就是针对性更强,一个题型做上10道题,每道题都进行深入思考,有不理解的再问老师 初中数学,自然就有了做题心得,例如:写设计型实验的步骤时有的同学总是得不到,这时可以多找几道这样的题型,体会这类题型的规律,掌握了解题思想后,以后无论什么再也不丢分了。

  对薄弱环节复习:

  知识点系统梳理完之后,我们难免会有相对薄弱的地方,听有的家长讲:孩子本来学的挺好,但有几道题总是做不对,每次考试总是这里丢分。其实这就是孩子存在薄弱环节,要找到问题所在,对薄弱环节进行专项突破,做题时,提升做这类题的强度,要善于总结归纳解题技巧和方法。

  第二阶段复习:

  经过前面的复习,无论从知识的掌握,还是从解题的培养都会有所提高。但要提高解答中考的,还要进行一定的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或模拟训练,同学们可以有选择性的做几套近几年当地的中考,或者是模拟中考,以提高同学们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积累考试经验,提高应试;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的薄弱点,再进行强化训练,起到最后查漏补缺的作用。

【初中物理知识总结:压力与压强】相关文章:

压力和压强的物理知识03-03

物理知识压力和压强归纳06-02

初中物理知识点之压力压强杠杆总结05-25

中考物理压力压强的知识点07-16

区别初中物理压力压强技巧03-27

中考物理压强压力知识点总结05-08

初中物理压强知识点总结11-27

压强浮力的物理知识总结04-27

中考物理浮力与压强知识总结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