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精选12篇)
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光的折射知识点总结,希望同学们不断取得进步!
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 1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
(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
(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
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6、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图)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如图)
7、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成像大小、像的虚实、像物位置、像距应用
(u)(v)
u>2f缩小实像透镜两侧f u=2f等大实像透镜两侧v=2f f2f幻灯机 u=f不成像 uu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虚像物体同侧;实像物体异侧;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1、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和月食都是光直线传播的例证。 (2)影是光被不透光的物体挡住所形成的暗区、影可分为本影和半影,在本影区域内完全看不到光源发出的光,在半影区域内只能看到光源的某部分发出的光、点光源只形成本影,非点光源一般会形成本影和半影、本影区域的大小与光源的面积有关,发光面越大,本影区越小。 (3)日食和月食: 人位于月球的本影内能看到日全食,位于月球的半影内能看到日偏食,位于月球本影的延伸区域(即"伪本影")能看到日环食;当月球全部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域时,人可看到月全食、月球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域时,看到的是月偏食。 2、光的反射现象——光线入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时,其中一部分光线在原介质中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1)光的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反射定律表明,对于每一条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是唯一的,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平面镜成像 (1)像的特点——平面镜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像与物关于镜面为对称。 (2)光路图作法——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作光路图时,可以先画像,后补光路图。 (3)充分利用光路可逆——在平面镜的计算和作图中要充分利用光路可逆。(眼睛在某点A通过平面镜所能看到的.范围和在A点放一个点光源,该电光源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照亮的范围是完全相同的。) 4、光的折射——光由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将发生光的传播方向改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定律——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②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即sini/sinr=常数。 (3)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5、折射率——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叫做这种介质的折射率,折射率用n表示,即n=sini/sinr。 某种介质的折射率,等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跟光在这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之比,即n=c/v,因c>v,所以任何介质的折射率n都大于1、两种介质相比较,n较大的介质称为光密介质,n较小的介质称为光疏介质。 6、全反射和临界角 (1)全反射: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或光从介质射入真空(或空气)时,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达到90°时,折射光线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 (2)全反射的条件 ①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或光从介质射入真空(或空气)。 ②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 (3)临界角: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叫临界角,用C表示sinC=1/n 7、光的色散: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出射光束变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光束,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1)同一种介质对红光折射率小,对紫光折射率大。 (2)在同一种介质中,红光的速度最大,紫光的速度最小。 (3)由同一种介质射向空气时,红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大,紫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小。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2f)。 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 光路图: 6、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 (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 (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 (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 (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 (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 (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 (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7、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8、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9、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10、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练习: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节可主要内容是光的折射规律及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自然现象。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四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光的传播及光的反射,对光现象有了一些了解,《光的折射》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同时又是即将学习透镜成像的基础。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学好本节课有利于学生学习透镜的有关知识,也为高中的光学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理解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作出已知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4、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进行物理实验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新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 教学重点: (1)、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2)、理解光的折射规律; (3)、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解释折射现象并根据要求画出折射的光路图。 关 键: (1)、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确定。 (2)、做好探索性实验----光的折射规律实验。 4、教材处理 光在水中的折射不容易观察入射和折射的偏转角度关系,因此,作为演示实验,让学生有个大概的了解。而光在玻璃中的折射,可以在光具盘中实验,能得到具体的数量关系,所以,作为学生的探究实验进行重点研究。 二、说教法: 1、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实验前,提出问题,带问题实验,使实验具有目的性。 探究式教学:这是本节课的重要实验方法 讨论法:实验中小组讨论,归纳折射规律。 三、说学法 本节课,重点让学生学习类比学习的方法。学生刚学完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在光的反射中学生运用了探究式学习的方法研究光的反射规律,而光的反射和折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实验方法,实验结论等,学生都可以相互借鉴。因此让学生通过把光的`反射实验与光的折射对比研究,总结折射规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显的格外重要。 四、说教学程序: (一)、新课引入:(3分钟) 【活动一】:盛水小烧杯中,筷子斜插入水中,观察筷子水中部分有什么变化。 问:水中的筷子会看起来弯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活动二】在玻璃砖后边放支笔,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什么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通过实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示:光的折射 2、科学发现室光学区域 活动指导 1、教师同幼儿讨论什么光是怎样形 讨论后让幼儿知道,当物质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我们就看到的热物质的发光。 如:火光、烛光、白炽灯的灯光,以及前述钢铁、玻璃、石头等烧红时的`发光。 2、问题:光沿直线传播,生活中有什么常见例子给幼儿讲解: 第一,利用光的直线传播----三点一直线,在射击、射箭运动中发挥关键作用; 第二,由光的直线传播,再加上人的双眼效应,可判断物体的位置。 第三,木匠用刨刨一木条,刨了二下就要检查刨得直不直,他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用眼睛从木条的一端沿木条看它是不直的。 第四,队伍对齐:"向右看齐!" 3、幼儿在光学区域自由探索、发现光的折射。 (1)课件演示:光的折射 通过观看课件演示,让幼儿对光的折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实验:把筷子插到水里发现筷子在空气中和水中拐了个弯的原因。 (空气和水就是两种不同的介质) (3)指导幼儿在光学区域,积极尝试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实验,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和了解光的折射。 (4)教师讲评活动情况,表扬鼓励探索中有发现的幼儿。让幼儿讲一讲在探索活动中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我说课的题目是《光的折射》。接下来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五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折射》是在学习光的传播及光的反射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同时又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而新教材将本节教学要求定位在认识光的折射规律上,注重学生的折射现象的感知、体验和折射规律的探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本节的三维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2.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 3.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识折射现象,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2.通过观察、猜想、检验、联想等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乐于合作、善于交流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光的折射规律的推导。 难点: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 四、教法学法 教法: 1.教师通过小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教师当好课堂促进者,营造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自主体验、感悟、探究。 3.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可见度不大的折射现象用动画演示出来。 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 【学习目标】 1.能识别光的折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的折射规律。 3.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4.知道光路可逆 【导学过程】 1 知识回忆: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 光的反射定律: 2 演示实验 ⑴在空玻璃杯的内壁(侧壁中部)做一个标记,用激光发出的光斜射到标记处(让标记点正对着学生),如图所示。保持玻璃杯和激光笔不动,向玻璃杯里加满水,激光笔发出的光还照在标记处吗? ⑵把一根筷子斜插在盛水的碗中,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一、光的折射现象(演示实验) 活动1:利用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激光束从空气(有烟雾)斜射向水中,观察光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路径。 1.请写出你的发现: 2.在右图中画出光传播的大致路径。并仿照光的反射光路图,画出法线,标出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 总结一:⑴光的折射现象: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 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⑵折射角是 与 的夹角。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活动2:实验探究 1.光从空气射入玻璃 ⑴如图所示,让激光束先后以不同的入射角射向半圆形玻璃砖O点,观察并记录激光束的偏折方向。 ⑵读出每次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填入下面的表格。 实验次数 1 2 3 入射角 折射角 ⑶根据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 2.光从玻璃射入空气 ⑴如图所示,让激光束通过玻璃砖先后以不同的入射角射向O点,观察并记录激光束的偏折方向。 ⑵读出每次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填入下面的表格。 实验次数 1 2 3 入射角 折射角 ⑶根据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 ⑷将光具盘的上半部分沿直线NN向后折转一个角度,在光具盘上半部分还能看到折射光线吗? 由此,你得出的结论是: 3.在实验中你还有其他发现吗?请简要记录在下面: 总结二:(光的折射规律) (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 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 。 (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 ,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 。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中时,折射角 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 于入射角;当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时,光的传播方向 。 三、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 活动3:解释斜插在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弯折的'原因。 请思考讨论: 1.如图所示,筷子上A点的光是从 (介质)射入 (介质)而进入人眼的。请你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光传播的方向。 2.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是靠近法线还是远离法线? 3.人们逆着光线看过去,感觉光线好似来自A点还是A1点?为什么? 4.筷子在水中的其他各点情形也是如此,所以我们看起来筷子浸在水中的部分好像向 折起了。 总结:所以,人们看水里的物体比实际的物体要 (深或浅) 猜想:人站在水里看岸上的物体要比实际的物体如何?(注意光路可逆) 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不同颜色物体反光不同的实验和光的折射实验)和演绎惟理能力(根据光反射的一般规律,解释一些光反射现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白色纸屏,红、黄、蓝、绿、黑、白色的纸,玻璃杯(周围贴一半自一半黑的纸,在涂黑部分竖着开一条直缝),电筒,烧杯,水。 2、挂图或投影片:光的反射、折射 3、学生准备铅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在一年级曾经研究过镜子,镜子有什么作用?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 (1)谈话:还有哪些物体能像镜子一样反光? (2)实验:试一试,各种学习用品,哪个能像镜子一样反光? (3)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光的反射。 (4)讲述:光照到物体表面,被物体挡住,改变了原来传播的方向,反回去了。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各种物体都能反光,反光情况不同。像镜子这样表面非常平的物体,能把照射的光集中反射到一个方向,因此看起来表面是亮晃晃的。表面不平的物体也能反光,但反射光是分散的,向着各个方向,看起来表面不是亮晃晃的。 不同物体的反光还有其他的不同。 2、指导学生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光不同 (1)讲述: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光是否相同。方法是:将白色的纸屏立在向阳的桌上,分别用红、黄、蓝、绿等不同颜色的电光纸对着阳光,使光反射到纸屏上。观察它们反射的光有什么不同?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5)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的光颜色不同,红颜色的物体反射红光,绿颜色的物体反射绿光…… (6)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3、指导学生认识白色的物体比黑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强 (1)讲述:我们再来研究白色的'物体和黑色的物体反光有什么不同。方法是:把书打开,立在桌上,使有字的书页背光。试一试,能否借助白纸反射的光把书照亮?再换用黑纸做实验,能不能把书照亮?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5)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白色的物体比黑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强。 (6)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7)提问: ①为什么教室的墙壁多粉刷成白色? ②有的卧室墙壁粉刷成淡蓝色,你们知道这有什么作用吗?(墙壁会反射淡蓝色的光,使卧室内光线柔和) 4、指导学生认识光的折射 (1)谈话:谁注意过放在水中的铅笔或筷子是什么样的? (2)观察:将铅笔放在盛水的杯子里,看到什么现象? (3)讨论:这是怎么回事?对此你有什么问题? (4)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间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方法是: ①每个组都有一个杯子,在杯子外壁贴着一半是白色一半是黑色的纸,在纸的黑色部分有一条竖着的窄缝。让电筒光通过纸缝斜着射入杯内,从缝的对面观察光照在杯壁的什么位置,在这个地方作个记号。 ②不改变光射入的方向,在杯内倒入水,观察光射在杯壁的位置是否有变化。 (5)分组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 (7)讨论:电筒光还是朝原来的万向射入,倒入水后,光却没照在对面杯壁原来的位置上,而是向旁边移动了,这说明什么?(光入水后改变了原来传播的方向。) (8)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光的折射。 (9)讲解: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当光从空气进入水后(杯壁较薄,可以忽略),传播的方向会发生偏折。所以杯中加水后,光照在对面杯壁的位置就移动了。 光从空气进入水后,传播的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从水进入空气,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或光从玻璃进入空气,同样会发生折射。 (10)讨论:现在,谁能解释一下水中的铅笔为什么会发生弯折现象? (11)讲解:水中铅笔弯折的原因。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提问: (1)什么叫光的反射?光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反射? (2)什么物体能反光?如果说只有表面光滑的物体才能反光,对不对? (3)有三块表面光滑的木板,分别为白色、蓝色、黑色,在阳光下,它们的反光会有什么不同? (4)什么叫光的折射?光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折射? 布置作业 用手电筒、小镜子做光的反射实验。研究:当镜面的角度不变时,反射光的方同与照射光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光的反射和折射》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光透过其他物体时的折射现象。 2、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透明水杯、相同大小玻璃球人手两颗、铅笔人手一支、水。 活动过程: 一、 教师讲述生活趣事“小猫抓鱼”,引发幼儿兴趣。 1、师:小猫想抓鱼缸里的小金鱼,它的小猫爪每次都是对准小金鱼的,可是怎么也抓不到,这是怎么回事呢? 2、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并回答 3、教师小结幼儿的答案。 二、教师介绍今天的实验材料,并操作示范,引发幼儿思考。 1、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小猫抓鱼”的有趣现象,小朋友们肯定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要做的小实验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2、教师出示准备好的清水和透明杯,引导幼儿思考:如果将手指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3、幼儿猜测将会出现的现象。 4、教师小结:手指放入水中,会发现手指折弯了,手指在水中的位置跟我们眼中看到的不在同一位置,这是因为光在水中发生了折射现象。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光的'折射现象吧。 三、教师带领幼儿做铅笔插入水中的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方法:透明水杯里倒入约2/3的清水,放入铅笔。 2、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从杯子的侧面观察水中的铅笔会发现什么现象? 3、教师小结:可以发现水面外地部分没有任何变化,但是入到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像是被折断一样,这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 四、引导幼儿观察投入到水杯中的玻璃球和水杯外的玻璃球。 1、教师介绍试验方法:将一个玻璃球放到水杯里,并将另一颗玻璃球放在杯子的旁边,幼儿观察它们之间的差异,接着再从杯子的上下左右等不同的方向观察水中的玻璃球。 2、幼儿自由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积极讨论探索。 3、教师小结:从侧面观察水杯中的玻璃球时会显得较大,而水杯旁边的玻璃球为正常的大小。当从上或从下观察水中的玻璃球,将不会出现任何的变化。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第二章第四节,光的折射是光学中重要的一类,也是比较复杂的一类。 二、学情分析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光的初步知识,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已经有所了解,同时加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也与光的折射息息相关,所以对于接受光的折射的相关知识不会太难理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2)知道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已知入射光线,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4)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 (2)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加强对光的折射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利用折射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向学生强调注意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的热情;提高动手操作和探究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 四、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光的折射规律;能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用玻璃砖等器材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如果光从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中,情况将会怎样呢? 2.进行新课 (1)光的折射现象 学生活动 分组实验1:在水槽中加水,使光射入水中,观察到水槽侧面的光斑向左移。 分组实验2:在空碗里放一枚硬币,移动碗,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碗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教师引导 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比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 概括总结 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看见光斑向左移和水中硬币“升高”,前者是由于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发生了偏折,而后者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发生了偏折。物理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会发生偏折,光到底如何偏折呢?光在折射时遵循哪些规律呢? 介绍光路图:重点解释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实验探究: 提示: 1.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2.比较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 3.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情况。 分析与论证: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斜射时空气中的角始终最大) 4.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学生活动 让学生用光的折射规律作图: 1.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的情形; 2.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后的情形。 (3)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现象 1、光斑为何向左移动? 2、放在碗底的硬币原来看不见,加水后却又看见了?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折射角。 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 3.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三)教具 碗、适量的水、筷子一根、全反射演示器(或光的折射演示器)。 (四)教学过程 一、观察本节课文“?”中的现象,引出课题请同学们观察几个现象。 1.教师出示一只碗,让学生观察确定的深浅。给碗加入适量的水,再让学生观察碗的深浅,有什么变化。 2.取一根筷子,让学生看是直的。将筷子斜放入水中,再让学生观察筷子有什么变化。 教师问: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碗加水后好像变浅了。筷子放入水中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教师再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来研究光的另一种现象。学习后,同学们就能解释这些现象了。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讲授新课 1.通过演示,讲解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折射角。 教师用“全反射演示器”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演示时,在入射点处垂直水面插入一细木棒作法线。学生看到光在水面处改变方向继续在水中传播。教师讲述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折射光路图。接着讲述什么是折射光线、折射角。同时强调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而不是与界面的夹角。 2.通过演示,研究光的折射情况 ①教师用“全反射演示器”演示课本上图6-2的实验,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情况及垂直入射的情况。让学生观察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改变入射角再做一次。 演示完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教师先画出入射光线,然后让学生画出不同入射角的折射光线(如图1)。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光线垂直水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都等于零,即方向不改变。(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补充讲述,如果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水晶等一些透明介质中时,情况和上述相同。 ②再演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和垂直射入空气时的折射情况。先让学生小结,然后教师再给出结论,并板书。 比较①、②的情况。教师指出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在图6-1中用反向箭头标出光路。 师生共同小结光的折射规律。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本节课文方框中“光的折射”一段。 3.举例应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分析课本图6-4所示的现象。画出光路图,教师解释池底变浅的原因。强调:人看到池底是因为池底射出的`光经过折射后进入人眼。人眼的生理功能只能感觉光是沿直线射来的。所以池底好像抬高了,也就是变浅了。需要指出:人们看到池底的A′点是A点的虚像。 回顾本课开始同学们观察到的第一个现象:碗底加水后变浅。其道理和上述一样。 三、小结本课内容。讨论实例。完成课文中的练习 1.本课主要内容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及应用它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2.让学生课内完成课文后的练习。请学生自己回答、订正。 3.回顾本课开始学生观察的第二个现象。组织学生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最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小结筷子向上弯折的道理。 四、作业 1.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海市蜃楼”。 2.节后练习第1、2、3题。第3题要先做实验后回答。 五、说明 1.本节教师演示较多,要注意让学生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以加深对折射现象的印象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始引入课题的实验器材,要用碗不宜用杯子,避免解释的麻烦。筷子要斜插入水中,学生从侧面观察效果好。 2.本节演示器材较多,重点是观察折射时的光路。为保证观察效果,最好在实验室上课,并且要遮光。 3.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做每个演示实验前要提醒学生观察什么。实验完,教师不急于讲解,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然后教师再补充、小结。当然应注意控制好时间,不要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 4.运用折射规律解释现象,学生会有一定困难。教师应注意示范引导,边画光路图边分析解释。应强调:人眼看到物体是该物体射出的光进入人眼,而且人眼的生理功能只能感觉光是沿直线进入人眼的。 【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相关文章: 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透镜》知识点12-18 光的折射物理教学教案04-02 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05-23 八年级上册物理折射知识点05-24 光折射的说课稿08-04 光的折射说课稿05-16 精选初二上册物理第五章光的折射知识点复习12-02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03-28 光的色散物理知识点总结08-09 初二物理《光现象》的知识点09-10 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 2
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 3
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 4
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 5
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 6
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 7
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 8
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 9
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 10
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 11
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