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测量的初步知识物理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测量的初步知识物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测量的初步知识物理教案 1
(一)教学目的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教具
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三)教学过程
1.测量(着重讲测量的意义)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和图1-2,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去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准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使用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2.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d,c,,μ。(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
3.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让学生观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关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应给学生以简单的解释。零刻度有磨损的刻度尺,可用没磨损的其他刻度做为测量的起点,这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之差,才是被测物体的长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学生对刻度尺比较熟悉,自认为都会使用,实际上在使用中经常出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现的错误,自觉地纠正,养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可参照课本图1-7)。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
4.正确记录测结果
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四)说明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是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测量仪器正确读数的'基础。掌握了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也很容易将技能迁移到温度计、停表、弹簧秤、电流表等测量仪器的读数上。因此本节把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作为重点。
在教法上采取了错误尝试的方法。刻度尺学生比较熟悉,也经常使用。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应怎样使用刻度尺,难以引起重视,甚至引起学生反感而失去学习兴趣。利用错误尝试法,让学生暴露使用刻度尺的的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潜在地使学生认识到,即使最简单的测量,也要严肃认真,要有正确的操作规则,才能做好实验测量。
刻度尺使用规则的表述,涉及立体几何术语,数学中应回避,宜采用通俗的说法。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正确的操作,教学中应通过示范操作帮助学生掌握使用规则。
误差和有效数字的理论比较深,在本节课不宜涉及过多。仅让学生知道由于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就必然存在误差。知道估读的数字是有意义的,它能告诉我们真实值在哪个范围,它跟它前面的数字都是有效的。应该告诉学生,在计算平均值时,有效数字的位数要跟测量值的位数相同。
测量的初步知识物理教案 2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掌握长度、质量、时间等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单位及换算关系;学会使用基本测量工具(如刻度尺、天平、秒表)进行准确测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
教学内容:
一、引入新课
情境导入:展示一张地图,提问学生如何知道地图上两点间的实际距离,引出测量的重要性。再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购买衣物需量尺寸、烹饪需计时等),让学生意识到测量无处不在,是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的基础。
二、新课讲授
1. 测量的基本概念
定义:测量是利用某种工具或方法,将待测物理量与已知标准量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待测物理量大小的过程。
要素:测量包括测量对象、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三个基本要素。
2. 基本物理量的测量
长度测量:
单位:介绍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单位——米(m),以及常用的长度单位如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等,并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工具:展示并介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包括读数时的估读原则、零刻度线的处理、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等技巧。
质量测量:
单位:介绍质量的国际单位——千克(kg),以及常用的质量单位如克(g)、毫克(mg)等。
工具:讲解天平(特别是托盘天平)的构造、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强调平衡状态的`判断及质量读数的准确性。
时间测量:
单位: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分(min)、时(h)等。
工具:介绍秒表的使用方法,包括启动、停止、归零等基本操作,以及如何读取时间数据。
三、实验探究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配刻度尺、天平、秒表等测量工具,分别进行长度、质量、时间的测量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数据分析:实验结束后,各组汇报测量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讨论如何减小误差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测量的重要性和基本步骤。
强调测量时的注意事项,如工具的选择、使用的规范性、数据的准确记录与处理等。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预习下一节内容,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授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掌握测量初步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引导他们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测量技能。
【测量的初步知识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化学教案设计04-03
自感物理教案04-02
初中物理教案11-09
初二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知识点12-03
初三物理期中复习电流的测量的知识点12-02
初三物理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的知识点11-30
二年级语文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03-07
高中物理教案02-20
磁与电物理教案04-02
初二物理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知识点复习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