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试分析总结集合13篇
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考试分析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 篇1
一、试卷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为闭卷考,试卷共两大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试卷总分100分。涵盖了历史与社会第一、二单元和思想品德第一、二单元的主要内容,其中第一大题是选择题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各20分,第二题非选择题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各30分。本套试卷注重基础,考察全面;重视应用,凸显能力。整套试卷对教材各单元知识点的考查分配较均匀,涵盖较全面,部分选择题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套试卷充分考虑到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没有偏题、怪题,整个试卷难易适中。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参加考试人数351人,年级平均分62.46分,优秀率10.06,及格率64.50,最高91分,最低10分。
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主干知识记忆理解不够到位。思路不清、抓不住考题的“灵魂”,导致学生答不到点上,不审题,题目中要求选错误的,可学生一眼看过去只选了一个正确的。
2、错别字较多,对一些常见常用的地名、人名写错,知识系统性差,缺乏必要的梳理;
3、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较差。随着能力考查的不断加强,取自于课外的史料也不断增多,阅读理解史料是解题的关键。但在本次考试的材料分析题中发现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
4、对历史史实联系和分析概括能力还很缺乏。例如材料分析题,很多学生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对热点不够关心。部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与把握存在欠缺导致出现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现象。分析问题、提取信息能力不强,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非所问,不会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5、学习方法简单滞后,以死记硬背为主,忽略学习过程。
例如:历史与社会第11题第1小题考的是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要求从图1《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和图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中归纳概括,学生基本能答到“战乱、变法”等相关知识点,答到“分裂割据、思想解放”的学生较少。
第2小题考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这一基本知识点,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德、礼”,但是回答完整“仁、克己复礼、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的学生较少,这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没有多加记忆,另外一小部分学生回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是教育思想而非政治主张,这说明学生不会审题。
第3小题学生基本能答出“商鞅变法”但是有部分学生“鞅”字写成了“秧”导致扣分,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强调错别字问题,商鞅变法影响这一点学生能回答出来个大概,但是语言不够规范,说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也没有对历史知识加以理解记忆。
失分原因分析:
1. 问题明确要求从诚信和责任角度讲,学生很多只写了其中一个方面。
2. 谈谈看法,首先要求学生做出判断,很多学生此类题目答题不规范。
3. 企业家的作法是属于善良的考察内容,学生无法从材料中分析出这个知识点,很多人还是从责任角度回答,缺乏对题目整体的把握和理解。
教学改进:
1. 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如对善良、诚信、平等、责任等不能很好的区分。
2. 答题的规范性(如答题格式,提示语的解读等)需加强。
3. 语言不规范,出现了很多口语的表达。
三、对今后工作提出努力方向:
1、强化基础,努力创新,强调对知识的理解性把握,注重在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
2、强化训练,要明确答题的一般步骤,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加强解题思路的训练;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审题.
3、注重学生书面表达的训练,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
4、加强对学生在材料分析题中获取,解读有效信息,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答题技巧,向工整、规范答题要分,杜绝卷面脏乱差现象。
6、反复复习、当堂训练、当堂记忆,体现有效教学。
四、教学建议: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在以后的讲学稿中,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经过期中考试我认识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不足。我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本着提高成绩的目的,从各个角度对学生加强管理、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 篇2
一、试卷的评价
1、试卷的基本情况:
历史考试时间为6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判断题、材料分析题。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内容:
试卷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于初一历史课本前11课。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依纲据本。命题依据初一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考试成绩情况
两个班最高分86分,最低分6分,分数差距较大。
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取得成绩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并按质按量完成考试任务。从试题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能力均有相当大提高。开始注重历史与社会,历史与个人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
存在问题:
1、审题不认真。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没有注意分析,导致失分。在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中,有的学生没有对材料内容及设问进行认真阅读,没有抓住关键词回答问题而影响了得分。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如选择题的第2、4,5,6、7、8、小题,材料解析题等这些都是课本出现或平时练习过的'基础知识,但错误的学生还比较多。
3、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包括识记能力、材料的阅读、分析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分析和比较能力。特别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涂卡问题。由于选择题答案是通过答题卡进行提交,学生对涂卡方法掌握不熟,失误较多,甚至出现大面积同学选择题0分的情况,严重影响班级平均分。
四、改进措施
1、在加强基础知识、史实掌握的同时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历史观念。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此次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但是只要从中找出问题,吸取教训,并积极总结反思,相信我们会在下一次取得进步!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 篇3
一、历史试题的主要特点
考试内容: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Ⅰ卷历史选择题有30小题,共60分;第Ⅱ卷历史非选择题有3题,共40分。题目设计以材料型为主,材料的呈现方式有文字资料、数据统计图表、图片等,注重创设新情景,具有很好的导向性。
二、 试卷的主要特点
1、考点覆盖面比较广,重视创设问题情景,以理解、运用方式考查课本内容。
选择题部分知识点的覆盖面比较广,侧重考查历史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图文并茂。材料型选择题占多数,符合高考命题的改革趋势。试题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了现行历史教材,但又不囿于历史教材,尤其是不囿于教材的具体知识和具体表述,而是试题语言与课本语言若即若离,挑战思维的灵活性。注意移情设景,整合课程资源。
2、重视对获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
为了适应高考的趋势,材料解释题比重加大。不但非选择题采用材料型,选择题也较多地采用材料型,把教材现有的知识点置于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中来考查,显得新颖、活泼。同时也设置与教材基本没关联的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教材上学到的思维方法作答,体现学生的能力与素养。重视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描述阐释事物和论证探究问题的能力考查,试题体现了近年来高考历史考查回归课本以及考查学生学习过程的命题趋势,对下一阶段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三、学生答题存在问题
1、课本知识不够扎实,尤其是一些史实不能准确有效掌握,基本史实掌握不牢。31题主要考察梭伦改革,问题设计紧扣材料,新颖灵活。从学生答卷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回答层次逻辑性强,阐述观点表达准确,充分体现“三化”,基本史实识记到位,得分集中于10分左右。但有一部分学生历史基本功欠佳。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审题出现偏差,如问题1,理解不到位,以至于弄不清要回答什么?
②基本历史史实掌握储备难以达到考试要求,以至于回答问题张冠李戴,回答非所问。
③不能紧扣材料作答,提取信息能力有待于加强。不少学生回答离题万里,不知所云。
④综合概括能力不强,特别是对教材的知识综合归纳不够准确、到位,教师应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这方面的`要求。
2、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32题综合概括能力要求较高。从答卷情况看,考生普遍得分较低(4——9分),主要问题如下:
①审题偏差较大。不能很好地从问题中挖掘隐含的时空限制,问题回答缺乏构思,层次感不强。
②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较差,对材料中的观点不能准确根据、归纳。
③知识迁移能力较弱,不能自然地将材料与教材相关内容相联系,导致的问题是无从下手,反映出学生对课本教材相对生疏。
④综合概括能力有待加强。
3、阅读和答题技巧有待提高。33题主要考察日本明治维新,大多数学生不会概括提取的有效信息,提炼观点,准确作答。对基本史实掌握不好,语言不精炼,表达不准确。
四、复习建议
1. 重视基础知识的有效掌握和运用。对通史知识应全面掌握,在教学和复习中做到“点透、线通、面全”。即点透就是每个考点都要作透彻的分析,线通,就是对历史发展线索全面准确的把握,古今中外纵横联系。面全,就是对某一历史阶段社会各方面的特征要有客观把握。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弄清其内涵和外延。
2.关注新高考。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特别是阅读长度大的历史材料及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审题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知识迁移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3.精选典型题目进行定时定量的训练。重视审题能力的训练,重在评讲,加强应试技巧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总结规律性,讲究实用性。
4. 讲练评与练讲评结合。讲练评是教师具有导向性的复习,练讲评是带有检查学生学习状况的针对性复习。
5.切实抓好文字表达训练,指导要点式作答,以及表达的准确性,养成运用学科语言回答问题的习惯,规范答题。提高非智力因素的得分。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 篇4
一、试卷分析:
1、学科命题的依据:
(1)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
(2)以岳麓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为依据。
2、学科试题结构:
(1)采用闭卷形式,满分70分,全部以选择题的方式呈现。
(2)各种题型比例。单选题23个,每小题2分,共计46分。多选题6个,每小题4分,共计24分。
3、试题的主要特点:
(1)注重基础,立足课本。
此试题紧扣课标,贯穿了“试题在书外,答案在书中”的思想,强调对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线索的识记和历史现象、历史阶段特征、历史结论的理解,重视对学科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进行考查,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内容占90%。从学生答题情况反映,历史试题不偏、不怪、不难,难易适中。
(2)注重图表运用,试卷图文并茂。
用图表设置问题情景,能够传递多元的历史信息,给考生营造“活生生的历史”氛围同时也考查了学生从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5题是人物图,18题是石油产量统计图,27题是三次科技革命实物图。多角度、多形式的图片运用,既增加了试卷的信息量,又增加了考查的广度,生动了试卷。
(3)注重材料题型,重视能力考查。
通过设置材料型选择题,多层次考查学生能力。如第1题要从材料中准确解读有效信息,在充分利用材料信息的基础上与所学相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二、考试情况分析:
1、得分情况:
(1)总人平:参考人数348人,人平48分。
(2)优秀人数:109人优秀率:31%
(3)及格人数:242人及格率:70%
2、失分原因:
从试卷的结果来看,学生普遍失分较多的题是第1、13、19、22和25题。归纳综合学生失分的原因有:
1、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如第1题,此题首先要读懂古文,而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地获取信息,造成答题困难,从而失分。
2、历史概念的理解不透彻,不能把握本质内涵。如13题,部分同学选a或b项,原因是没有理解俄国1861年改革的本质。
3、解题方法与技巧运用能力欠缺。如第19题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之处,如果学生对课本知识不熟容易出现错误,误选其他项的原因主要是审题不清,没能抓准关键词。
4、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如第22题失分较多,原因是不能理解。理性就是人性中的正确、合理的部分。理性在文艺复兴中就已经萌芽,在启蒙运动中得到广泛的提倡。凡是属于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主张都属于当时提倡的理性。故答案为a。
5、多选题失分较多。原因是综合性比较强,训练也较少,学生没有注重方法,随意性比较大。
三、今后的对策:
1、强化训练。广泛收集资料,进行筛选整合,针对学生的弱点,进行强化训练,适时组织复习和检测,巩固知识,深化理解。检测试卷要创新,问题情境要精妙,要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比较、综合的能力。
2、个别辅导。对于各科成绩都较好,而历史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对差生进行个别辅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全年级整体水平的提高。
3、激发兴趣。只有激发学生兴趣,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兴趣牵引着他们探究历史的奥秘,靠强制手段强迫他们去死记硬背是不行的。
4、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点的.讲授,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提一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每堂课的小结部分都出几道与本课知识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5、注重学生养成教育∶
①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读懂题,明确问题。
②加强记忆训练,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③认真钻研教材,教给学生答题的方法。
6、加强合作。以后我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取长补短。多向周边学校的同行取经,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 篇5
一、数据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满分为100分,高一年级参加考试学生人数为698人,强化班均分为71.58,普通班均分为68.45,美术班均分为64.59。具体质量分析数据见下表:
根据质量分析数据来看,各层次班级存在一定的差距,总体情况较好,与联考学校溧水二中相比,均分略有优势。
二、学科教学反思与改进
1、上半学期的教学总结
开学初,本组根据本学期教学任务及学校课时安排、学生学情等相关情况,制定了备课组工作计划,并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具体做法有以下几项。
第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巩固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成果。根据上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暴露出的问题,我们组对教学工作的定位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历史,例如,如何记笔记、如何归纳知识结构等等,并利用月考的机会,指导学生答题的规范和方法。
第二,提高课堂效率,不增加学生历史学习的负担。新的高考模式尚未确定,历史学科在高考中的不计入总分的情况下,保证学生语数外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是我们应做的贡献。因此,开学以来我们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课堂效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完成部分重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配套练习在课堂上完成,不留课后作业,不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
2、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1)通过教师多次强调并示范了答题格式和练习,和上次月考的整顿已经初见成效,答题格式有所好转,但普通班仍然有不少同学不写求答项,不分点而导致大量丢分。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例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及相关的原因。
(3)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校信息的能力和准确表达能力还需要下大力气提高,不少学生做材料题只会两招:照抄材料或抛开材料直接答课本知识而不管材料。
(4)学生审题能力较差,如第2题选择题,问题是根本原因是什么,不少学生选择了直接原因,没有看清题目的要求。
(5)学生学习态度问题严重,在强化班和普通班均有学生二卷交白卷,甚至有个别学生在试卷答题纸上乱写乱画,极不严肃。
3、教学改进措施
(1)调整教学进度,以期末考试为目标,降低教学重心,尽可能争取留一周左右时间来准备期末考试。
(2)加强纠错练习与指导,在考试中和平时练习中加强对每月纠错练习的有效运用。
(3)加强对去年前年同期南京期末考试试题的研究和推测,减少工作的盲目性。
(4)加强复习提纲的收集、整理和升华,以针对性进行复习,少走弯路,争取在期末考试中考出较理想的成绩。
(5)老师加强对学生做材料题的训练强度和力度。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 篇6
一、命题思路
本次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考查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题分值为100分。试题题型为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部分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非选择题分值为52分,整套试卷难度适中。
二、命题立意
以考查基础内容为主,兼顾能力考查。以会考说明为参照,突出强化基础知识的运用,通过一些考查迁移能力试题的设计,引领学生未来学习的方向,以适应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的整体安排。
三、 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概括问题的能力偏弱。在材料解析题中,很多学生不会寻找关鍵词。
(2)答案中缺少关键字。有的同学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大块,可是有很多是无关紧要的话,在有限的时间里要老师逐字逐句的慢慢的研究答案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主要就是看关键语句、关键词。
(3)基础知识不扎实。有的选择题和书本上一样的语句表述,可学生仍然做错,可见基础知识非常不扎实。
(4)答题不规范,没有格式。历史答案一般是应分点分段回答,列出序号,条理化,让人一目了然,可有的考生从头到尾没有序号,语言表述不规范,语言表达口语化严重;书写潦草;逻辑思想混乱。
四、学生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由于是理科学生,从学生的整体看,考试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从思想上不重视,由于初中历史学科的考试形式是开卷考试,故学生对高中考试形式缺乏清醒认识,虽考前有过说明,但有些同学只是在课上听听而已,有的更是应付了事。二是对学习要求不重视。大部分学生仍停留在初中学习思维,认为学习历史不需要记忆,只要知道就行了。不能整理相关问题,虽课堂教学给学生们一些强调,特别是重难点问题,但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五、应对措施
(1)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平时应注重与学生们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及学习动态,以更好地促进教学双方的交流学习。
(2)提供学习与考试的方法,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平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相关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思路。增强知识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3)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注重练习的有效性。单元检测试题应精选,覆盖面尽量宽广,让学生在一次检测后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并形成迁移能力,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顺利通过高中学业考试。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 篇7
本次高一年级期中考试是学生进入高中后进行的第一次大型、正规的考试。这次考试不仅有利于了解学生初中的知识基础和入学两个多月来的学习状况,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策略及行为。为此特对本此考试从如下几个方面做一简单分析与总结。
一、关于历史试题的分析
本次历史考题共两大题,32个小题,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主观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总体来看,本套题考查范围较大,覆盖到所学过的所有内容;题目表现形式比较灵活,文字、图片、表格等均有体现;设问角度多样,如原因、影响、特征、评价等。但本次考题最大的特点应该是简单、平易,主要表现在所考内容大多为史实性的内容,即记忆性的内容较多。虽也有一些考查概念、结论及规律的题目,但绝大多数为日常教学中所一再强调的内容。此外也有一些题目学生在平常练习中已做过。而考试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些,因为优秀率达到12%,及极率高达83%。而对于利用新材料、设置新情景和新问题以充分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论证评价等思维含量较高的能力则考查不多。当然,这一方面可能是命题者考虑到了一年级新生的特殊情况而有意为之,另一方面也与学校要求命题必须保证达到一定的及格率有一定关系。
二、关于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
首先,就选择题而言,学生总体答得都非常好。从正答率来看,在30道选择题中,正答率在90%以上的`共计10道,占三分之一;正答率在89—80%的共计10道,占三分之一;正答率在79—70%的共计6道;不足70%的只有4道,其中只有三道题在50%以下。下面对正答率不足70%的四道小题逐一做一分析:第19小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时混淆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权利法案》颁布的历史意义;第23小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对英、美政体的根本特征把握不准;第29小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对教材上的细微的历史史实注意不够,有所忽略;第30小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是未能将所给材料与所学的《天朝田亩制度》联系起来。除这四个小题外,其它题目出错的主要原因也大致不外乎基本史实、概念、结论未能充分理解掌握,不注意审题,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于题目的分析当中,阅读理解能力较差等。
其次,就主观题而言,第31小题学生普遍回答较好,分数一般较高。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错别字较多,如“嬴政”写成“赢政”,“郡县制”写成“群县制”等;二是中央的行政制度和地方的行政制度分不清;三是不同朝代的制度之间相互混淆。第32小题有一定难度,其中存的问题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小问:第2小问的主要问题一是将国家政体与国家结构混同为一体,即民主共和制和联邦制分不清,二是在回答相同点时不能从实质上、性质上回答,从而导致所答内容与答案不符(其实学生的某些答法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第3小问出错率较高,一是学生概括程度较低,不能充分利用所给材料回答问题,而是习惯性地回答课本上的有关内容;二是分析能力较差,不能从发展的、联系的角度去评价历史。第4小问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生表述不严密,如将“德意志帝国宪法”答成“德国宪法”、“德意志宪法”等,这实质上也反映出概念不清的问题;二是选择比较的角度单一,不能从多角度、多方面比较,从而导致失分。
三、关于学生答题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的思考与对策
通过认真分析学生的试卷,我认为学生答题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从客观方面来讲,一是初中教学不太重视历史,而且实行开卷考试,所以不少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二是高中历史教学时间有限,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学习、练习;三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的前三个单元确实存在理解上的难度,这部分内容初中未详实学习,比较抽象;四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一方面可能对某些知识的讲解很不到位,未能说清道明,二是教师的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占用了学生的大量时间却没有能产生相应的教学效益。从主观方面来说:一是学生的对高中的历史认识及历史学习的方式方法仍停留在初中阶段,认为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只要临考前突击一下即可,因而平常看书少,理解不深。虽有些学生平常也较努力,但学习方法仍停留在初中阶段简单的机械记背的基础上,不注意理解相关概念和结论,不能够经常对所内容进行多角度地整理归纳,使之构成完整的历史体系,尚未形成自动化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对比等历史思维能力,从而大大影响了高中历史知识的高效学习。二是部分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感到有畏惧心理,认为高中历史概念抽象,又千头万绪,要学好的难度很大。三是还有部分学生文理分科的思想特别强烈,对文科的历史学习完全抱着应付的态度。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第一还是要想尽办法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手段,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此自己必须深刻反思并果断扬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始终把学生的学习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进一步明确并优化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追求更大的课堂效益。第二是要狠抓落实,真正让教学目标在教学对象,即学生身上得以实现,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教案本上。为此,一要进一步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二要强化课前学生对主干知识的复习掌握,并特别注意采用普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法,确保学生真正掌握;三要继续落实作业及各种练习题的收交、批改、补正等各个环节的相关措施,特别是要发挥历史课代表的作用。第三是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强化对一些较抽象的或易混淆的概念、结论、规律等的讲解外,还要注意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克服对历史学习的畏惧心理,尤其是要引导并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包括如何阅读教材、如何记忆、如何归纳、如何做题等,使他们逐渐树立起学习历史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当然,针对个别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要能够在课堂及课下的教学活动中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力争不使每一个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掉队。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 篇8
(一)基本情况
纵观今年期中考试试题,就全卷内容来看,多角度的考察了学生,试题由易到难,重点突出;考试的内容特别细小,知识点比较碎。但是学生考试的却不是很理想,对此我做出如下分析:
(二)具体情况分析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大多数中等生失分比较多所以要想提高及格率,就必须提高中等生的做单项选择题的能力,其中大多数错的是第11小题,台湾正式归为中国是在哪个朝代?这个题大多数选的是三国,三国时是大陆开始和台湾交往,答案应该是元朝设立巡检司后。还有错的最多的是第一小题,唐太宗取得人才的途径是什么?应该是科举制,但是因为是按人教版的答案是开科取士,其实就是科举制。
第二题考查的是填空题,是平时的细小知识点,第一个题没有讲过,学生不会做,被外国誉为中国的第5大发明是什么?应该是科举制。也是人教版内容。还有一个是唐朝的极盛时期是开元盛世。学生失分最多。
第三题是考查的辽西夏北宋等几个国家建立的情况,基本常识,但是也有一少部分学生答错,这说明了有些学生对基本常识也没有掌握。
第四题是非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重要知识点,这个题是重点,可是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答对,第二个材料分析是自由发挥题,学生答题情况还可以,最后一个材料分析题是大运河的`开凿。
(三)教学反思
对于本次考试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将会做出如下改进的措施:
1.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提高学生做选择题的能力,多做选择题。
2.一定注重学生的背诵情况,重点查背,基础知识一定要记忆。
3.加大非选择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做开放性的题型。
总之,这次考试较差,争取下次考试能有大的进步。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 篇9
一、题型分析
此次考试共四大题,满分100分。第一题为选择题44分,第二题为判断改错题16分。这两题是基础题,或者说是知识再现题。考察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第三题为材料解析题,共28分,第四题为识图题,共12分。这两题是运用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也一定程度上考察学生对历史细节的掌握。
二、考试情况
这学期的考试仍为闭卷考试,易难度的比例大致为8:1:1,九年级共958人次参与考试,及格率达96%,全年级平均分为85.68分,年级最高分为100份,我们正兴学校严抓考风考纪,采取不同年级交错参考,不同年级交换改卷的方式以确保考试的绝对真实性。
三、分析原因
A、提高原因
①这次的考试考题相对容易,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有大部分学生懂得合理安排时间,做到不偏科,所以基础知识比较牢固。
②学校的老师们都尽心尽力准备好每一堂课,抓好45分钟的效益。
③我们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九年级历史在蔡景辉老师的带领下抓好对差生的转化,关心他们,给予他们信心,这是关键。
B、学生做题的情况
这次考试当然也不尽然带来喜悦,也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们深思,在对考卷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选择题失分少,但是仍有不该的失分;比如:选择题第8题,印度民族大起义最先起义的是()。所有同学都清楚是“土”兵,但是有一部分同学都选了选项“A、士兵”这是一个完全可以避免的错误。所以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许多学生太过于粗心大意。
第二,则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时没有对知识进行巩固,所以碰到与曾经做过的类似题目时,仍会犯错误。向这次考试的'第18-20题。
第三,学生们对错别字重视不够。比如在材料题的第29题,明“治”维新一部分学生写成明“日”维新。
第四,审题不清,于是将“是什么”答成“为什么”或者“影响是什么”比如在第31题的第三小问,要求是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很大一部分学生答成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四、应对措施
针对上叙问题,我们应该要采取的措施有:
首先,仍然要继续对差生进行转化,多鼓励,多关心,争取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时获得乐趣。
其次应该要组织好课堂,积极响应学校的政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向45分钟要质量。
第三,老师与老师之间也要更加进一步的沟通与交流,加强集体备课活动,协调进度,协调每一课知识点的把握程度。
第四,九年级历史备课组成员中,我们两位新老师将努力向年级的长者看齐,多多学习:如何调节课堂,如何改善课堂消极状态,如何做到教学最有效……
总之,九年级的历史已经有不错的成绩了,但是我相信在九年级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历史学科的成就将更加辉煌。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 篇10
一、试卷评价
试题本着有利于基础教育为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合格人才与劳动力的水平测试,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
(1)全卷五种题型,即:选择、材料分析、探究题、读图题、历史档案题。五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占了45%,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其他题占55%,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五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4)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显地反映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层次的知识内容达70%,侧重考查了学生多元历史思维能力。
二、答卷评述
1、总得分偏低,及格率不高。原因有三点:一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还没有真正转轨到能力的培养上来,而许多学生只知道死记书本;二是试题综合性较强,难度偏高。三是有部分题目超边了。
2、客观试题、基础知识试题得分率较高。
3、主观试题及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得分率较低。
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表象,为指导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们应深刻剖析。
三、关于教研教改的理性思考
八年级水平测试卷本身的特色和考生答卷反映的表象让我们清晰感觉到崭新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脉搏在沸腾,我们只有全面更新全体师生教与学的理念,彻底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借助这次水平测试,我们作出了如下理性的思考:
1、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新的课改指导下的历史教师,应全面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指导学生全面地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学生应全面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从而把新的课程改革推向高潮。
2、熟练把握课标和考标,高度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面对教考改革的新形势,我们应以“两标”为基础,组织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重中外历史知识的有机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应反复运用归纳法、演绎法、联想法、比较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罚,让学生的思维在“发散--集中--发散”的多次循环往复中产和丰富的“历史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基本的历史素质。
3、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今后的历史考试能力要求越高,学习难度越大。因此,培养兴趣是关键,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课程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我校的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 篇11
一、试卷分析
1.以课标为依托,教材为主体,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
2.是学生逐渐适应新教材模式,脱离传说的死记硬背。
3.对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并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二、试卷特点
1、这次试卷中,没有客观题,主观题由材料题组成,共4个大题100分。
2、试卷整体覆盖的知识面广。由于这次模块检测考查的.内容不多,因此着重考查重要的知识点,以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基础知识。
3、出题方式新颖。没有直接套用教材内容,而是用各种方式(历史故事,图片,材料等)提出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多看多读,掌握丰富的历史材料以应对各种历史问题。
4、试卷从总体来说难度适宜,试题难度不大,有不少学生达到了70分以上,成绩比较理想。
三、取得的成绩
本次考试由于难度不大所以总体成绩尚可,从2、3三个班来看,70分以上9人,60分—70分22人,50—60分23人。从整个级部来看,其中2班3班成绩能稍微突出一些,下一步需要重点培养高分学生。
四、存在问题
1.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明确,思维不端正
2.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不高。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⑴迁移知识能力差。
⑵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差。
⑶概括归纳、分析评价问题的思维能力差。
4.行文答卷仍缺乏答题技巧
五、教学建议
1、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虚心接受学生提出的有益建议,使教与学两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质量。
2、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真正做到“课堂45分钟高效率”,想方设法调动“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每个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及时进行单元测试,测试题目应做到难度适中,知识覆盖面广,以良好的导向督促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 篇12
一、 总体结构分析
本次试题,试卷平实,难度适中,题型常见,新意无多,重点考察学生解读材料与回归教材的能力,相对来说选择题的难度要超越非选择题,学生只要基本功扎实,拿高分绝非难事。
二、 选择题分析
1、考察由士族门阀制度向科举制的转型。
2、考察文艺复兴对欧洲思想解放的影响。
3、考察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技术水平的进步。
4、考察启蒙运动领袖人物伏尔泰的核心价值观。
5、考察维新思想中谭嗣同鼓吹变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6、考察近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7、考察欧洲思想解放对宗教画的影响。
8、考察十月革命之后苏俄对各阶层的整合。
9、考察罗斯福新政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对调节阶级矛盾的影响。
10、考察建国之初,在反右之前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学术界的相对宽容氛围。
11、考察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
三、非选择题
联军侵华之前清政府中央集权的衰落与地方势力的崛起,这几道题材料虽然不源于课本,但是与课本观点相近,做来应不是难事。
四、复习建议
距离高考剩下不到两月,可以启动第三轮复习,三轮复习重点解决,一是历史观、方法论的问题,二是回归课本,夯实基础,三是答题规范与速度的问题,将这三个问题解决,今年的历史高考一定会出现一个以往难以企及的高度。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 篇13
20xx年3月23日至25日,教研室组织了全县九年级调研考试,本次采取师生同考的方式,历史学科共有47名老师参加考试,现将考试情况做简要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考试满分50分,全县各中学九年级历史老师共47人参加考试。其中50分的有3人,占比6.38%;49分的有12人,占比25.53%;48分的有9人,占比19.15%;47分的有9人,占比19.15%;46分的有5人,占比10.64%;45分以下共9人,最低分40分3人。平均分46.89,及格率100%,优秀率100%。
二、试卷结构
本卷为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选择题18一27题,共20分,33题材料题10分,34题简答题8分,35题探究题12分,考查内容以九年级下册为主。题型按照十堰市中考要求,难易度接近中考,考查的是重点知识、核心知识,既注重基础,又侧重能力,体现了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
三、试卷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满分20分,大部分老师得到了满分,有17个老师没有得满分,出错集中在22、23、25几个小题。22题考的是罗斯福新政这个知识点,老师出错是对题干材料理解不够,对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没有把握准确,导致出错。
(二)材料题
33题为材料题,有6个小题,第(2)小题出错较多,有部分老师没审淸题,导致答非所问,要不就是语言表达不准确失分,更有少数老师不能把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联系起来,导致无从下手,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能力没有形成,对知识不能迁移,对问题不会归纳,从而造成失分。
(三)简答题
34题为简答题,有5个小题,本题得分情况很好,只有极少数老师没有得到满分,对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制约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的力量等知识记忆不够。
(四)探究题
35题为探究题,有5个小题,其中第(1)、(3)(5)小题出错较多。第(1)小题属识记层次,反映出少数老师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第(3)小题的答案就在材料里,这说明我们的老师读题有问题,第(5)小题正视历史“对日本和世界有什么意义”,这应该是分别答出对日本、对世界的意义,这体现出教师审题不够认真,答题的严谨性有待提高。
四、改进措施
复习课教学,教师应该采取切实可行、务实高效的措施,注重对知识进行巩周、整合、迁移,形成知识体系。
1、加强学习,夯实基础知识
夯实基础,要从落实知识要素做起,要加强学习,对课标要求的基本知识、重点知识、核心知识,一定要牢记在心,准确掌握。
2、提高综合能力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知识进行转换、整合,从材料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教学语言尽量做到简洁,注意完整性和严谨性。
3、加强专题复习
这近年来的中考往往以专题形式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时注重对知识的归纳总结,注重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串联历史知识,突出历史的整体性,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4、精心筛选试题
紧扣课标,精选与中考历史试题类似的优质练习题,注重试题的“材料性和情境性”相结合,选择一些材料精练、图文并茂的习题以强化训练,切实起到训练、提高的作用。
5、提高答题技巧
复习阶段,应狠抓审题能力的培养、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性训练。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善,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加强答题规范性的训练,答题时做到序号化、段落化;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相关文章:
初一历史考试卷分析11-23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分析总结05-16
初中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05-11
初二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05-09
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通用10篇)06-25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05-06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05-06
初三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05-06
高三历史考试反思总结05-10